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正典(3):翁贝托·埃科:“当代达·芬奇”



埃科在欧洲一直是有知识和教养的象征性人物。我猜想,在欧美的知识分子和一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书架上,一定会有他的书,因为有一个隐蔽的观念在作怪:假如你不读翁贝托·埃科,你就不是一个有知识和有趣味的人——这就比较可怕了



翁贝托·埃科:“当代达·芬奇”


文 | 邱华栋


埃科在欧洲一直是有知识和教养的象征性人物。我猜想,在欧美的知识分子和一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书架上,一定会有他的书,因为有一个隐蔽的观念在作怪:假如你不读翁贝托·埃科,你就不是一个有知识和有趣味的人——这就比较可怕了


“在世的最伟大作家”


我不知道还在世的作家中间,还有谁能比翁贝托·埃科更聪明、更渊博。这个集小说家、符号学专家、语言语义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散文家、神学家于一身的人物,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10年前,法国一家报纸曾向其他作家、评论家发出了“谁是在世的最伟大小说家”的问卷。后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加西亚·马尔克斯名列第一,翁贝托·埃科和约翰·厄普代克并列第二。


翁贝托·埃科的头衔多得吓人,他是欧洲和美国最著名的三十多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在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这所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公元11世纪就存在了)长期任教。据说,翁贝托·埃科有5万册的藏书,其中有几千册的图书版本是很珍奇的,光是《圣经》的各种不同的版本,他就装了一个大书橱。不光小说写得好,他对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学和神学尤其有研究,还是符号学理论的专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2002年就任了意大利人文学院院长——这是一个意大利最高人文学术的研究机构。因此,他被誉为“当代但丁”、“当代达·芬奇”,一点都不夸张。


1932年,翁贝托·埃科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地区的阿莱山德莱,他的名字中“埃科”的意思是“回声”。1954年,他毕业于都灵大学哲学系,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才22岁。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他都是意大利文化和哲学团体“63年集团”的重要成员。这个团体成立于1963年,团结了一批对当代文化和文学感兴趣的知识分子。


大学毕业后,他一开始从事的是美学研究,他的毕业论文是《圣·托马斯的美学问题》。后来,在电台工作的经历,给他提供了研究大众文化和传媒的机会,也给他带来了研究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新的启发和新的视角。埃科似乎对最新鲜的和最古老的东西,全都有着特别的兴趣和敏感的发现。


他的学术研究涉足的主要领域是文艺理论和语言符号学,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中世纪的艺术与美》、《开放的作品》、《内容的形式》、《符号学概论》、《诠释与过度诠释》。而他花费心力最多、潜心研究多年的,是中世纪欧洲的神学文化和20世纪的大众传媒现象——电视、电影、广播、漫画、电脑、网络、光碟等等。翁贝托·埃科能够把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也难怪他是一部在意大利新发行的CD-ROM光碟版百科全书的总监制了。这个电子百科全书收录了欧洲16~19世纪文明史的所有重要史料。


翁贝托·埃科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至今出版的各类著作,已经达140种之多了。埃科在欧洲一直是有知识和教养的象征性人物。我猜想,在欧美的知识分子和一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书架上,一定会有他的书,因为有一个隐蔽的观念在作怪:假如你不读翁贝托·埃科,你就不是一个有知识和有趣味的人——这就比较可怕了。



四部长篇小说:对中世纪的想象


来看看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埃科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时间比较晚,40多岁的时候他才拿起笔来写小说,但是一写就非常不得了。在1970年代后期,他渐渐地发现,自己搞了20多年的神学、历史学和文化、文学理论研究,有很多东西光靠理论表达说不清楚,也不过瘾,对大众的影响面小,他就决定借助小说这种大众更可以普遍接受的文学样式,来传达他复杂而有趣的研究经验。于是,埃科将自己对中世纪文化和历史研究的成果与20世纪现代小说的发展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种新小说。


198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的名字》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在这部披着侦探小说外衣的作品里,到处都充满了中世纪宗教文化的知识和趣味。贝托·埃科把知识、趣味和侦探小说的特点结合起来,引导有好奇心的读者进入到他的小说世界里来。


《玫瑰的名字》这部小说的叙述者是垂垂老矣的修士阿德索,他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还很年轻。小说的时间背景是1327年,地理背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古老的修道院。这个修道院的修道士被教廷怀疑有不敬上帝的污秽和异端的行为,影响了教会的声誉,因此,奥匈帝国的皇帝就派遣方济各会的英国教士威廉带着他的助手和学生阿德索,前往这个修道院进行调查。这是小说的起因。


修道院的院长阿博内热情地接待了刚刚抵达的威廉及其助手阿德索,并且神情紧张地告诉威廉,就在前几天,一个年轻的修道士竟然奇怪地死在了修道院主楼旁边的悬崖下面,死因不明。这等于难题马上就摆在皇帝的特使面前了。于是,沉着的威廉要求院长协助他破获这个案件,院长阿博内答应了,但是,阿博内却奇怪地提出了一个条件:不允许威廉和他的助手阿德索进入修道院的图书馆。威廉觉得奇怪,院长就告诉他,图书馆里的很多藏书,有的充满了谬误,有的揭示了真理,因此,图书馆是一个迷宫,一般人如果定力不够,在其中往往会迷失自己的灵魂,被魔鬼所俘获。


仿佛有谁在给他下马威,在威廉教士到达修道院的第二天,又有一名教士离奇地死在一缸猪血里。威廉教士立即对现场进行了勘察,他发现,死者似乎接触过一本怪书,这部书的前半部分是关于通奸、淫秽等异端和邪说的文字,而书的后半部分,却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第二卷。在桌子上还有人写下了一句暗语:“镜子上面有四,其一、其七。”威廉教士苦苦思索着这个暗语。在勘察现场,相关人士进进出出,没有怎么留心,那本怪书忽然又不见了。



怪书的出现和消失进一步地证明了这个修道院里隐藏着惊天的秘密。当天晚上,又出了一桩怪事:第三个教士因为中毒,死在一个浴缸里。于是,这一连串的教士离奇死亡的事件,使威廉感到修道院里确实隐藏着一股毁灭人的力量。但是,这种邪恶的力量隐藏在哪个地方,它为什么要不断地出来作恶,却很难立即侦破。这个时候,修道院里一个年纪最老的教士阿利纳多找到了威廉,他警告威廉,修道院里还要继续上演死亡的悲剧,因为很明显,这些教士的死亡正是上帝按照《圣经·启示录》里七个喇叭手预告结果在重演,是上帝在对修道院里的修士进行惩罚。


晚上,在住处,威廉教士仔细地阅读《启示录》里的有关章节,他找到了一些线索。随后,助手也发现了一些线索。他们调查得知,这家修道院里的一些修士确实存在着污秽和罪恶的行为:他们中有的把农家女带入修道院里进行奸淫,有的互相搞同性恋,信奉异端邪说,很多教士并不是在潜心修道,而是在实践魔鬼的教导。有一天,威廉教士茅塞顿开,他破解了桌子上的那句暗语。他赶忙来到了修道院中,打开了一个密室,发现修道院院长阿博内已经落入死亡的陷阱。原来,阿博内也发现了修士接连死亡的秘密,于是被40年之前担任过修道院图书馆馆长的瞎子教士豪尔赫囚禁了起来。豪尔赫也想害死发现了密室的威廉,在一番争斗之后,威廉和助手阿德索成功脱险了,而瞎子豪尔赫、院长阿博内连同那本怪书,还有在山崖上巍峨挺立的古老修道院,一起毁于一片火海之中。


《玫瑰的名字》这本书很好看,它一方面将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神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犯罪学的特点都融汇了起来,又以犯罪小说的形式,制造出一种紧张而愉快的阅读效果,可以说它既是一部侦探小说,又是一部关于中世纪神学论争的小说,还是一部文化哲学小说和历史小说。小说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欧洲的发行量超过了500万册,还陆续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后来还被改编成了电影。


《玫瑰的名字》也许算得上是一部后现代小说,它用今天那种后现代社会的视点,来审视中世纪的宗教纷争和观念冲突,比如理性与信仰、道与言、真理和异端、邪说和谬误等等,结构出一种奇特的新小说。


另外,小说塑造的一些修士的形象非常鲜明,尤其是前图书馆馆长、瞎子教士豪尔赫,他是一个和威廉教士对应的人物。在书中,他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的行为,但是,这个基督徒的行为却又是一个反基督徒的行为,他的观念和举动都是错误的,这说明了反对基督的异端,不是来自基督的敌人,恰恰是来自基督徒的内部,来自基督教的自身。因为,像豪尔赫这样的教士害怕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理性的思考会带领人们认识真理,因而以淫秽和邪恶的书去引导教士犯罪,结果,最终不仅毁灭了修道院,也使自身死于于大火之中。


《玫瑰的名字》来到中国比较早,在1987年重庆出版社就出版了中文译本。它改变了1960年代流行的后现代派文学作品晦涩难懂的形象,重新获得了大众读者的青睐。可以说,他成功地对侦探小说和历史小说进行了移花接木般的戏仿,在中世纪宗教文化的内核上套了鲜活的当代文学的外壳,做到了雅俗共赏,也阐明了理性和信仰、神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玫瑰的名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之后,读者对翁贝托·埃科就有了强烈的期待。但是,他似乎不着急出版新著,一直到1988年,在读者的热切期盼下,翁贝托·埃科才推出了他的第二部小说《傅科摆》。


这是一部并不好懂的小说,前后花了他8年的时间。从情节内容上看,小说似乎非常庞杂和玄妙。和《玫瑰的名字》一样,这部小说也是穿着侦探小说的外衣,描绘了20世纪中继承古老传统的欧洲“圣殿武士”想要控制一切的努力的一次次失败。小说中夹杂了各种各样的宗教、文化以及《圣经》传说的知识和材料,还算比较好看。但是,要完全读懂这部小说,读者必须要有一个宏大的欧洲人文知识的谱系和丰厚的西方宗教文化的准备,否则,理解和进入这本书,都显得比较困难。


那么,什么是傅科摆呢?傅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发明了一个悬挂在长67米的钢丝绳上的28公斤重的大铁球,这个铁球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会自然摆动,由此,就可以测算出地球本身是在自转的,并且表现出固定的速率。可以说,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仪器。


这部小说就这样一边对圣殿骑士团的历史进行追溯,一边描绘那些参与研究圣殿骑士这个传说的学者们的爱情和生活,同时,将当代欧洲社会的后现代特征、古代宗教神秘团体的结构、宇宙空间和地球自转的科学测定三者奇妙地结合起来,用侦探小说的外壳,来解谜与揭秘,在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将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的复杂性呈现了出来。


在小说的最后,1984年6月23日那天晚上,那些自认为是120年才出现一次的圣殿骑士团的后裔的人们,果然聚集在那个巨大的傅科摆下面,可是,他们付出了很大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见证的却是人性的阴暗面、自己的愚蠢和历史的荒谬,他们想控制宇宙的妄想也终于破灭了。


其实,翁贝托·埃科写《傅科摆》,是在继续向小说的难度挑战。它仍旧延续了翁贝托·埃科的小说特点,那就是:在一种历史记忆的空间里,闪展腾挪地创造出一个被想象和知识系统所虚构与装饰的文学世界。


1994年,翁贝托·埃科推出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昨日之岛》。翁贝托·埃科的长篇小说一般都比较厚重,篇幅偏大,唯有如此,才可以容纳下他要表达的庞杂内容。《昨日之岛》翻译成中文大概有34万字,篇幅也不小。


在《昨日之岛》中,他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了17世纪。这个世纪也被称为巴洛克时代,是中世纪和近代社会交替的重要历史时刻。那时候,科学和人文革命在兴起,文艺复兴的春风已经在吹拂了,但是,中世纪的宗教压迫感还沉重地压在人们的心头。可以说,小说本身的叙述方式非常离奇,全书从开头到结尾,小说的主人公罗贝托竟然一直没有动弹,构成整部小说的基本内容的,就是罗贝托自己的想象、臆想和幻觉。


虽然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内容却依旧复杂多层。小说讲述一艘失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船只,上面碰巧还剩下一个存活的人,他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罗贝托。由于他横跨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他向这边走一步就进入过去,向那边走一步就进入未来。这样的人物处境,隐喻了中世纪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但是,《昨日之岛》依旧显得有些晦涩。翁贝托·埃科在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学、神学、化学、海洋生物学、军事学、哲学、医药学、天文学和文学的知识,他甚至还有意识地模仿了17世纪意大利文体的特点。他还创造出一个奇特的、从来不动弹的文学人物形象——罗贝托。他不能登岸,不能回家,也不能获得救援;他在昨天,也在明天,他停留在时间的接口处,永远地处于类似原罪的惩罚当中而无法摆脱。


2000年,翁贝托·埃科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说《波多里诺》。和《傅科摆》与《昨日之岛》相比,《波多里诺》明显地更像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它充满了人生变化的无常和历史的无情。与前两部小说的晦涩和庞杂不同,这部小说的线索十分清晰。


小说的背景仍旧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在1155年,一个意大利农村孩子波多里诺意外地被当时正在征战的皇帝所喜欢,于是,他得以进入宫廷。后来,皇帝派遣他前往法国学习当时的法国文化,他一边偷偷地给自己暗恋的王后写情书,一边又模仿王后给他自己写回信——因为这是无望的、不可能的爱情。后来,皇帝又派遣他前往东方取经,寻找东方的智慧和启示,于是,波多里诺带领着一群人,向东方而行。一路上,他们经过了一条滚动着巨石的河流;经过了长着羊蹄子的女性部落;经过了黑暗遮天的森林(在森林里大家只能依靠声音来彼此确认,才可以穿越它);经过了耳朵很大、长过了膝盖的怪人城市;最后,他们住在了那里。不过,在野蛮人的攻打之下,波多里诺率领的联合部队被打败了。


小说的内部有着对很多中世纪历史事件和战争的逼真描写,描绘了一个人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坎坷命运,读来十分引人入胜。《波多里诺》中的叙述人不是波多里诺本人,而是另外一个见证人,他以亲眼所见和听过的波多里诺的讲述来叙说。由此,小说在最后一刻对整部作品做了一个解构。它告诉我们,小说所叙述的一切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就像那根本来蹲着波多里诺的柱头现在已经空无一人了一样。因此,这部小说看上去像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元小说,一部对中世纪文化带有解构色彩的后现代小说。



智力的空间


除去上述四部对意大利中世纪充满了想象和虚构的小说,翁贝托·埃科于2004年出版了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洛阿娜女王和神秘的火焰》。这部小说和前几部不一样,它的故事背景第一次完全放在了当代。1991年,一个年近60岁的意大利书商在一所医院里醒来了,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叫什么名字,年龄多大,也不认识照顾自己的妻子了。在遭受一次对大脑的重击之后,他得了一种健忘症,这种奇特的健忘症使他变成了一个非凡的人:一方面,他保有百科全书般的对世界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凡是涉及到他的个人生活,他则完全失去了记忆。于是,他开始了寻找自我的艰难旅程。他进入到自己长大的房子,依稀有了一些对自己童年时代的记忆;他走进书房,阅读自己的藏书,逐渐了解到自己所经历的少年时代。正是1940年代的意大利那个特殊的时期;一本叫做《洛阿娜女王和神秘的火焰》的书,是唤醒他少年时代的、他当时阅读过的童话书的名字。


这部小说在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序列里很奇特,它是关于意大利20世纪的一次回眸,甚至是翁贝托·埃科经过了掩饰和虚构的自传。小说中穿插了大量漫画、招贴画、宣传画和连环画,作为插图,这些图片将意大利一个独特的时代和作者深刻的童年、少年、青年记忆纠缠在一起,表达了翁贝托·埃科对自我和时代、记忆与书籍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和经验的理解。《洛阿娜女王和神秘的火焰》算是他小说中的异数,是最靠近翁贝托·埃科生平的一部,依旧有着高雅的趣味,和对谜底的追寻。


在当代意大利作家中,翁贝托·埃科和卡尔维诺都属于那种把小说当作智力游戏和文化游戏的作家。如果今后诺贝尔文学奖要颁发给引领了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作家,翁贝托·埃科、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是最有可能获奖的作家。在运用智力和知识的空间来结构小说方面,翁贝托·埃科是当代作家中首屈一指的,同时,他也很关心世界局势,也不断地发表着观点犀利的见解。不过,翁贝托·埃科绝对不做简单的批判,他没有道义上的简单评判,他把我们引导到一个更加复杂的境遇。


从总体上看,翁贝托·埃科的写作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文艺理论著作和美学、符号学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在前面我已经多有介绍。他甚至还写过一本叫做《大学生如何写毕业论文》的书。其中一本专门谈小说艺术的书特别值得重视——《小说林里的六次散步》(中文译本叫做《悠游小说林》),是他出版于1994年的一册演讲集,收录了他当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的内容。


他的创作中的另一大类是他的文学创作,这里面又分成两个部分:长篇小说和随笔。他没有写过篇幅短小的中短篇小说,但是他在一些报纸杂志上长年开设专栏,写下了大量的随笔,这成了他的文学写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这些随笔幽默生动,十分有趣;篇幅短小精悍,但是却非常脍炙人口。2009年他又出版了一部趣味横生的作品《无限的清单》,描绘了人类清单的历史。



要想读懂翁贝托·埃科和要想当一个翁贝托·埃科,都是不容易的。翁贝托·埃科属于那种深深地扎根于欧洲深厚文化土壤的大树一般的人物,是欧洲文明之树上结出来的耀眼的果实。如果你去过罗马、威尼斯、米兰和佛洛伦萨,徜徉在古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文艺复兴的遗迹边和地中海商贸的大码头以及当代时装之都中,你就会感觉到,在这里,诞生翁贝托·埃科的条件是那样的丰富和充分。


在20世纪,小说的道路有很多条,而翁贝托·埃科走出来一条他自己的路:用奇特的文学想象,串连起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带给了读者一个全新的想象世界。翁贝托·埃科是少有的能把非常乏味、枯燥的一些历史和宗教知识,变成很有趣的小说材料的作家。他的小说都有一个通俗小说的外壳,但是里面却包裹着庞杂的知识体系,这种庞杂的知识体系又被他演绎成引人入胜的故事。他一方面创造着一个个虚构的文学世界,另一方面又机智地拆掉了自己刚刚搭起来的小说积木,把它们变成了空无。


本文选自漓江出版社《亲近文学大师的七十二堂课》,有删节



周末都不读书吗?至少先买一本宽宽心!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翁贝托·埃科:永世绽放的奇异“玫瑰”
以玫瑰之名|《试刊号》新书发布暨翁贝托·埃科逝世周年纪念活动
不正经读书|囫囵吞枣无用书单201803
2014年最值得期待的书
弗朗索瓦·比内尔:中世纪大爷波多里诺
翁贝托·埃科| 我们都是销魂之后感到悲哀的动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