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吴冠中先生
标签吴冠中  2012-08-13 11:45
复制网址
转帖到:
昨日晚上回到,上一篇小文问好各位朋友!
——————————————————————————
2012-8-13(关于吴冠中先生)
朋友出差北京回来,给我带了一本《世界名画家全集》之《吴冠中》,并称吴冠中先生是他最为崇拜的画家。
对于吴冠中先生,我只是断断续续读过他的一些论及艺术创作的文章和散文,并没有作深入研究,亦没有写过任何感受性文字。这几天,趁着拜读欣赏《吴冠中》之机,记录些许文字,权当对先生的缅怀。
不可否认,吴冠中先生称得上是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有一点我始终认为,吴冠中先生的伟大不在于他技巧层面上领先于同时代其他艺术家,毋宁说是他真正意义上把西洋的绘画技法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表现语言。尽管林风眠先生此前也曾做过尝试,但并没有走出一条西洋艺术民族化的路来。
就绘画技法上来说,不管是在纯粹的中国艺术,还是西洋绘画的把握上,吴冠中先生称不上那个时代最突出者。或许吴冠中先生明白,不管是走纯粹的传统的路子,还是接受西洋画法(像现在诸多从事西洋绘画的艺术家一样),他都不可能真正超越前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因此,他必须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子,只有形成自己的个性的的绘画语言,他才能在中国画坛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一,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到近代已经在浪尖的位置,走传统的路子,超越前人是非常困难的;其二,对于一个学习西洋绘画不过半个多世纪的国家,要想“师夷长技而胜夷”更是难上加难。二十世纪的中国,是文化冲撞最为剧烈的世纪,亦是知识分子思想最为矛盾迷惘的世纪。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信任感在不断加剧,甚至达到排斥的地步,致使知识分子容易走入盲目崇拜、模仿西方文化的泥潭。当时国内学习西方绘画的艺术家,大多以为只要学好西洋绘画的写实技巧就万事大吉了,而对现代艺术所表现的情和美却缺乏深刻的体会(今日中国诸多艺术家亦仍停留在这样的认知上)。吴冠中先生能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抽离出来,并勇敢地走一条布满荆棘的荒芜之路而不退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这不仅仅是勇气、果敢,更是智慧的集中体现。
纵观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作品,“空灵”是其最本质的艺术特征。这一艺术涵养俨然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使然,而西方文化素来以追求科学、严谨、实用为第一要务。不管是在历史题材,还是肖像画,抑或风景作品中,西洋绘画的技术性因素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体凸显永远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思想是不会出现“空灵”的境界的。诚然,我们不是在对比中国艺术与西洋艺术的优劣,这并没有可比之处。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造就不同的艺术精神。吴冠中先生俨然深知这一点。
在法国留学期间,吴冠中先生几乎拜访过所有的博物馆,并积极参加各种沙龙展。每日面对着似浩瀚大海的西洋艺术作品,吴冠中先生除了兴奋激动,更多的是沉思,他感觉自己虽置身于其中,但心却在其外。他感觉心中有一股异流在蠕动,这是一股怎样的异流——传统的、西洋的,还是中西结合的——他还不是十分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正是有这样的文化认知,使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最终回归民族文化之情怀。而大师梵·高曾经说过的话更坚定了他最初的想法。梵·高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人行道上枯萎掉。”吴冠中先生的艺术之民族情结得到了他的老师苏弗尔皮教授的认可。而当时巴黎的条件是每个艺术家——尤其是中国留学的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吴冠中先生却选择了放弃,回到那生养他的故地——“麦田”——中国。
诚然,作出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吴冠中先生也矛盾、痛苦、挣扎过。或许吴冠中先生于1949年写给老师吴大羽先生的信最能说明他的心理状态。现摘录如下,共艺术爱好者分享。
羽师:
我试验着更深度的沉默。但是国内紊乱接着紊乱,使我日益关怀着你们的行止和安危。
在欧洲留了一年多以来,我考验了自己,照见了自己。往日的想法完全是糊涂的,在绘艺的学习上,因为自己的寡陋,总有意无意地崇拜着西洋。今天,我对西洋现代美术的爱好与崇拜之心念全动摇了。我不愿以我的生命来选一朵花的职业。诚如我师所说:茶酒咖啡尝腻了,便继之以臭水毒药。何况茶酒咖啡尚非祖国人民当前之渴求。如果绘画再只是仅求一点视觉的清快,装点了一角室壁的空虚,它应该更十倍地使人轻视!因为园里的一株绿树,盆里的一朵鲜花,也能给以同样的效果,它有什么伟大崇高的地方?何必糟蹋如许人力物力?我绝不是说要用绘画来作文章的注脚、一个事件的图解。但它应该能够真真切切,一针一滴血,一鞭一道痕地深印当时当地人们的心底,令本来想掉眼泪而掉不下的人们掉下了眼泪。我总觉得鲁迅先生一人是在文学里做到了这功能。颜色和声音的传递感情,是否不及文字的简快易喻?
十年,盲目地,我一步步追,一步步爬,在寻找一个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目标,付出了多少艰苦!一个穷僻农村里的孩子,爬到了这个西洋寻求欢乐的社会的中心巴黎,到处看、听。一年半来,我知道这个社会,这个人群与我不相干,这些快活发亮的人面于我很隔膜。灯红酒绿的狂舞对我很生疏,我的心,生活在真空里。阴雨于我无妨,因即使美丽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我也感觉不到丝毫温暖。这里的所谓画人制造欢乐,花添到锦上。我一天比一天不愿学这种欢乐的伪造术了。为共同生活的人们不懂的语言,不是外国语就是死的语言。我不愿自己的工作与共同生活的人们漠不相干。祖国的苦难憔悴的人面都伸到我的桌前!我的父母、师友、邻居、成千上万的同胞都在睁着眼睛看我!我一想起自己在学习这类近乎变态性欲发泄的西洋现代艺术,今天这样的一个我,应该更懂得补鞋匠工作的意义,因他的工作尚且与周围的人们发生关联。踏破铁鞋无觅处,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赶快回去,从头做起。先时,犹如别人的想法,我要在这里学上好几年,三年之内决不回国。觉迷途其未远,今年暑假二年期满我是决定回国了。原已向法政府进行延长第三年的公费手续也终止了。(注:后来还是延长到第三年。)因为再留下去只是生命的浪费。我的心非常波动,似乎有什么东西将生下来。苦日子已过了半世,再苦的生活也不会在乎了。总得要以我们的生命来铸造出一些什么!无论被驱在祖国的哪一角落,我将爱惜那卑微的一份,步步真诚地做,不会再憧憬于巴黎的画坛了。暑假后即使国内情况更糟,我仍愿回来。火坑大家一齐跳。我似乎尝到了当年鲁迅先生抛弃医学的学习,决心回国从事文艺工作的勇气,……
生冠中谨上
2月15日
创新不是口头上的说教,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胆识,亦不是单纯的技巧能胜任,毋宁说更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做后盾。吴冠中先生在探索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路上风雨兼程,跌跌碰碰,但始终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初衷。他在油画创作中结合了中国文化的情意和民族甚至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这样便在表现形式上不自觉地安排了传统艺术的线造型和国人喜闻乐见的色调。吴冠中先生的诸多油画作品强调黑白对比,追求单纯和韵味,这一点极接近水墨之门庭。因此,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先生主要以画油画为主,辅于国画;而到了80年代,水墨成为其创作的主流,油画变成辅助。90年代,吴冠中先生的创作开始油画和水墨并头齐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水陆两路交替前进。
选择、追求、探索、挣扎、融汇,民族的情感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错,最后汇聚成色彩斑斓的艺术之河。吴冠中先生终于在探索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荒漠上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中,亦不同于西的尽管艰难崎岖,但亦是春意盎然的道路。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作品常常给人以水墨设色的感觉,从技巧到情意,都彰显着中国元素。而正是这种以往不曾有的不中不西的“异类”,形成了他的作品的独特风貌——一种“吴氏绘画语言”。
吴冠中先生无疑是伟大的,他俨然20世纪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外交大使、形象代言人。他亦是中国在世画家中成功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举办画展最多也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世界艺坛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巴黎《国际先锋论坛报》——的艺术主管、著名评论家梅利柯恩在观看吴冠中先生在英国的画展后,撰文《开辟通往中国新航道的画家》这样评价他:
发现一位大师,其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且能打开通往世界最古老的文化的大道,这是一项不平凡的工作。也许为此才促使东方文物部的负责人罕见地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文物的不成文规例。
凝视着吴冠中一幅幅从未在欧洲展出过的画作,人们必须承认,这位中国大师的作品是近数十年来现代画坛上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
赞叹、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梅利柯恩还评点了吴冠中先生的《双燕》、《高昌遗址》、《长城》、《江南人家》等部分作品,并指出“仅以上述及的十件作品便足以使这位七十三岁的画家屹立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画坛上的巨人”。
吴冠中先生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冠中70年代才在宣纸上创作73岁才真正有艺术市场
【油画】那些卖出天价作品的当代画家,你最信服谁?
当代画坛,您最佩服谁,为什么?
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却成为举世闻名的画坛巨匠,作品屡拍亿元天价
吴冠中作品欣赏
绘画 | 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吹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