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殊的恩宠---赐紫金鱼袋
特殊的恩宠---赐紫金鱼袋 (2007-01-18 17:40:33)
         翻看历史典籍,经常能够看到“赐紫金鱼袋”,在现在的一些架空历史小说中,也能够看到对此的描述,我第一次见到这个的时候也很惊奇,皇帝还赐给大臣这东西啊,干嘛用的啊?于是在网上猛一阵搜罗,但结果令我很失望,关于这个的网页很少,中国人总是不重视自己的历史。虽然少,但总比没有强,况且多一份传播的力量也是好的,于是综合了一下,给大家了解。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每朝每代对章服制度都有严格规定,通俗的说,就是你穿衣、佩戴饰物都要符合制度,不能逾越。如果大家不好理解的话,就拿大家最熟悉的清代来讲,清朝官员的衣服上都有补子,文官的补子上绣的是禽,也就是绣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鸟,而武官绣的是兽,也就是狮子老虎麒麟之类的。每一品的动物绝对是不一样的,这代表了级别。下面的就是清代的两个补子,大家一看就明白。
 
           一品武官麒麟                              三品文官孔雀
 
          在唐宋时代,对章服也是有规定的,下面是宋代品官章服简表

                 (引自《历代职官沿革史》)
          从该表可以看出,四品以上(有说三品以上的,没细查)才可以穿紫袍,也就是才能穿紫色的衣服,七品以上可以穿红衣服,七品以下只能穿绿衣服,至于没有品的,就只能是皂白,也就是黑色和白色的衣服。还有冠、带、笏,分别是帽子、腰带和手板。这些在电视中经常能够看到,大家比较熟悉了,剩下的就是佩鱼袋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鱼袋的起源。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有两种说法,
1、我国最早的身份证 
                              发布时间: 2006-05-07 07:34 来源:文摘报
       身份证早在隋代就开始使用了,但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为官员们颁发的“鱼符”。鱼符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比隋代仅有姓名、官品的身份证要完整得多。唐太宗还为五品以上的官员另备有盛放鱼符的袋,称为“鱼袋”。
 
2、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赐五品以上官员鱼袋,饰以金银,内装鱼符,出入宫庭时须经检查,以防止作伪。武则天时,暗谶她姓武,是玄武,就是龟了,曾改佩鱼为佩龟。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鱼袋,此即为“章服制度。”
    
        虽然有一定的出入,但可以确定的是,鱼袋最开始是用来装鱼符的,而鱼符就是古代的身份证,当然,能够使用这种身份证的,都是官员。网上还有如下描述:
 
3、至宋代,不再用鱼符,而直接于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
   亲王有被赐以玉鱼者。金鱼袋紫色衣称为“金紫”,银鱼袋绯色衣称为“银绯”,一旦受赐,十分荣耀。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被赐以银色袋及绯色公服。
   官员出京外任或作使臣时,还可“借紫”、“借绯”,即借用比原先高一等的章服。

4、佩龟与金龟婿
   这个美称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写一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时,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

   将丈夫称为“金龟婿”,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可见,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但在现代汉语中,其“贵”的含义正在逐渐减弱,而“富”的含义却有逐日加强之势。

5、 唐代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分开使用,据《朝野佥载》记载:“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砺等袋,彩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象,强之兆也。”刀砺袋,鱼形袋,新、旧《唐书》称之为“鱼袋”、“蹀躞七事”。“七事”即佩刀、刀子、砺石、契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物。蹀躞七事应是后来的“七事荷包”(《歧路灯》第七十八回)的前称。

6、 据考,唐宋时期作为饰物随身带的“鱼袋”、“龟袋”还多是盛物的口袋。荷包成为珍贵佩饰物当缘始于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降诞》:“玄宗开元十七年,丞相张说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诞日为千秋节,百寮有献承露囊者。”杜牧《过勤政楼》诗:“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承露囊,即荷包,由眼明囊演变而来(眼明囊之俗:古俗农历八月初一凌晨,妇女以彩帛之囊盛装树木花草上的露水,相传以此洗眼,能使人一年之内保持目明)。百官献囊名曰“承露囊”,隐喻为沐浴皇恩。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用作佩饰,男女常佩于腰间以盛杂物。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鱼袋实际上是一个小荷包,在唐代时,里面放有鱼符,而宋代之后就没有鱼符了。这不仅是一种装饰,也可以当放小东西的口袋,古人的衣服都没有口袋,随身必须携带很多小玩意的话,就只能靠荷包了。在封建社会,连这样的小荷包都要体现出等级制度,分为了金鱼袋和银鱼袋,只有六品以上才能佩鱼袋,四品以上(唐宋可能不同,有三品说)才能佩金鱼袋。而对于本身品级不能够穿紫衣服,佩金鱼袋的官员赐给紫金鱼袋,就是说给他这个资格,能够穿紫袍,佩金鱼袋,这当然是一种恩宠。这两种赏赐可以一起赐,也可以分开赐,但大部分时候是一起的,赏给老臣,大都是表示荣誉,而给新人,则表示赞赏居多,当然,也就是说皇上看这个人特别顺眼,预示着这个人可能的飞黄腾达。  

7、紫金鱼袋:官阶未及三品以上(元丰元年后四品)以上,而特许改服色,换紫,配金鱼袋,称赐紫金鱼袋,官衔中须带此名。

       也就是说,古人的官职中,必须要带上这个衔,例如司马光,他在《资治通鉴》书前面就戴上了自己全部职衔:

《资治通鉴》标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朝散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百户、赐紫金鱼袋司马光奉敕编集。”

鱼袋的具体样子如下,历史还是要看,比讲千万句都管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等级制度
《长安12时辰》中出现的鱼袋是什么?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地位
古人的身份证
金龟婿的由来
《华夏衣冠》05〝衣带渐宽〞咏经典
古人的“身份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