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造成学生“听时懂,做时错”的教学行为探析

 【本文系博主戴军原创的学术论文,欢迎转载,但请一定注明出处。2014年10月25日公布】

造成学生“听时懂,做时错”的教学行为探析

天津市宝坻区教学研究室   戴军

目前的教学,尤其是在理科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老师一讲就懂,学生一做就错;一道题要反复演练多次,学生方可掌握,但却不能举一反三”。如此低效的教学,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许多教师将此或者简单地归因为学生听讲不认真,学习不努力,进而批评教育;或者埋怨学生脑子笨,悟性差。凭心而论,学生在教师讲课时能够听、并且能够听懂,说明学生还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基本的学习能力的。实际上,教师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类同于农民种庄稼。庄稼长不好,农民绝不会指手画脚地责怪庄稼,而是从自身找原因,寻找对策——看是不是缺了水缺了肥,看是不是生了病虫害,……然后解决问题,促进庄稼更好地生长;同样,在学生身上出了问题,教师也不应总一味地埋怨学生,而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改进自己的教学。

笔者通过多年来广泛地调查与研究,发现出现“上课听得懂课,课后题不会做”的现象,多数情况下还是与我们教师的不妥当教学行为密切相关的。那么,究竟是哪些教学行为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呢?下面以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为例加以剖析。

一、照本宣科,忽视知识形成过程教学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但由于方方面面的限制,教材编写时不可能将每个(项)知识的来龙去脉介绍得非常清楚。有的教师教学时,缺乏对教材的创造使用,仅是按照教材的叙述直接将知识展现给学生。由于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了解,即使教师讲了,学生也是似懂非懂,印象不深,只能机械地模仿、记忆,到了实际运用时难免出问题。

例如,长期以来,杠杆部分的“画力臂”类习题一直是初中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研究表明,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方面的“空降”现象[1]:即教师没有向学生明示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没有向学生展示“力臂”概念清晰、确切的物理意义,仅是像教材那样将概念凭空地、囫囵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由于没有获得“力臂对杠杆转动影响”的相关物理事实的支持,缺乏相应的抽象、概括、生成“力臂”概念的内部思维过程的支持,只能将“力臂”概念的学习褪化为鲜有理解成份的、纯粹的记忆过程,他们虽然被动地“记住”了力臂的定义,但一旦面临新的、或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认知背叛”,将力臂误作“支点到力的作用点距离”。

在教学中注意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切实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地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认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与规律的方法和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把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这是避免学生“上课听得懂课,课后题不会做”的一条良策。

二、例题讲解中将思维活动过分提纯,缺乏充分地暴露

例题讲授是物理习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前的精心备课,教师对所教例题的内容与解法烂熟于心,讲起课来如行云流水,简洁明快(尽管这个例题有一定难度):“因为……所以……”“因为……所以……”。在教师看来,一切“因为”﹑一切“所以”都是那样地顺理成章,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理解有障碍的地方往往存在于教师的无意识之中,结果却经常听到有教师抱怨说:一道题我讲了好几遍,学生还做不对。

实事求是地讲,对于一道物理题,尤其是一道颇有难度的题目,教师的解题思路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其中往往经历了艰难的尝试、探索与碰撞的过程。但倘若教师在给学生讲题时,将自己的解题思维活动过分提纯、过度包装,没有真实、充分地展现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表面上看,教师自己是“光鲜亮丽”了,但遗憾地是,这恰恰失去了启迪学生思维的良好机会,导致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往往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于提高解题能力。

在这方面,我们倒是很有必要学学杨振宁当年的导师泰勒的教学风格。泰勒是美国的氢弹之父,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还在芝加哥大学兼着课,常常是来不及备课就匆匆登上讲台,这样就免不了要经常讲错,经常挂黑板,好在泰勒从不摆大科学家的架子,每当陷入困境时,他总是非常虚心地听取学生的建议,与学生一起纠正谬误。杨振宁回忆说,这样的教学给他们的印象极深,受益也匪浅,因为让他们看到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是怎样犯错误的,最后又是怎样从错误的泥坑中挣扎出来的。这种教学风格的可取之处当然不是不备课,而在于把教师的真实思维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克服心理和知识两大优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认真践行下面两点[2]:

首先是心理换位,即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来审视所学的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能以过来人自居。要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不能光讲“应该如何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尽量把教师“发生错误、产生障碍、克服困难、由失败走向成功”最原始的思维活动过程向学生敞开,让学生去思索、去评价,使之从中得到启发和发展,真正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

再者是要稚化思维,即教师在备课或讲课时,要把自己的思维降格,后退到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上。面对一个问题,要有意识地造成一种陌生感、新鲜感(尽管这个问题你已经多次遇到过了),要多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和方法去体验:“学生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可能会遇到些什么困难?”等等,力求保证教学双方思维活动能够达到同步协调。

三、分析问题复杂,提供的解题方法繁琐

通常情况下,处理一类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其中必有基础与高深、简单与复杂之分。假如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解题方法繁琐,绕的弯太多,即使学生当时能听懂教师的讲解,但当他自己处理相应问题时仍会感到障碍重重,容易出错。

    比如,图1中的电压表测的是哪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对于这个问题,有许多教师是利用“伸缩变位法”引导学生分析判定的[3]:[转载]造成学生“听时懂,做时错”的教学行为探析

首先向学生明确,只要电压表与电路的连接点不变,可以使它的放置位置随意改变;然后再说明,理想化的连接线,无论长度如何,其电阻均为零,故可根据情况将连接导线伸长或缩短;最后通过将图1中的电压表翻转上去,再把连接导线缩短,使电路变成了容易识别的常规画法电路,从而得到结论。

用“伸缩变位法”分析,技巧性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这实际上是人为地提高了教学要求,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事实表明,介绍此种方法,虽对少数学生有好处,但不易被大多数初中学生熟练掌握。

实际上,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识别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电路中尚未涉及电表)时,便已熟悉了“电流分析”这一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用“电流分析法”处理此类问题,学生可谓是得心应手。见图2,[转载]造成学生“听时懂,做时错”的教学行为探析

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经R0到a点,分为两股,一股经R到b点,另一股经电压表至b点,在此点汇合后又共同回到电源负极。明显可知,电压表是与变阻器R并联,它测的是R两端的电压。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只有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采用适合初中学生的教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要取得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通过经常反思,不断改进教法,积累教学经验。

四、先出示解题方法,后让学生套用

通过多年的积累,初中物理的任何内容,都有了大量的习题。课堂上,为了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率,许多教师把相应的题目细致地分成众多类型,教学中常常是对于每类问题先直接向学生传授解题方法,然后让学生套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同类问题。

这种具有普遍性的习题教学方法,表面上是高效的(一节课上教师讲得题多,学生练得题也多),实则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其一,直接交给学生一种解题方法后,学生只是机械地套用,解题时不是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出发进行分析,这样,往往不能使问题得到彻底的、理解性的解决,解题本身也不能加深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其二,直接交给学生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学生在遇到题目时,只需把它归到熟悉的一种类型中,按提供的步骤就能逐步求解,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与束缚,是对学生自主探究机会的剥夺。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提升;其三,教师把解题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表面上能使学生解决一些常见类型的问题,但由于学生是在没有充分体会、感悟的情况下获得这些解题方法的,对它们的理解往往仅是字面上的,运用是机械的,面对具体问题时,对熟悉的题型尚可以产生本能的反应,但对不熟悉的问题就很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些新题目。

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例题导练,探究方法。即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他),接着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最后小结提炼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五、学生练习时超前提示,遏制学生的思维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例题讲解完毕再出示题目让学生练习时,不等学生审题思考,或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起步时,便急于提示,或重音明确地读题,或抽出题中的关键语句,或直接端出思路和方法,使题目很快得以解决。表面上看来,既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差误,但这实质上是以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学,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养成坐以待哺的惰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的“教”表面上看更容易让学生“听得懂”了,但反而阻碍学生“学得会”了。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的关系就象脚手架与在建大楼一样,当在建大楼还不能独自挺立时,脚手架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脚手架才可能为大楼的修建提供需要的建筑材料,但等到大楼修建成功时,脚手架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不管脚手架本身多么的牢固,也是不可能真正支撑起一幢大楼的。大楼的挺立一定来自于自身的力量,而不是来自于脚手架的支撑[4]。

相信大家也都有过在异乡问路的经历,当别人告诉你应该在哪儿向左转,到了哪儿再向右转时,你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可是,当你按照这样的指示行走时,究竟该向左转还是向右转还是不明白,非得自己亲自走过一趟,才能够真正理解别人的指示究竟是什么意思。对物理的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得清楚与否,只能决定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听得明白,并不能决定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会了。学生要达到学会的水平,必须需要学生自己去学,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与领会,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与应用。

心理学家盖耶曾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任何一项学习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不断地纠错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所以在学生练习时,不能总是担心学生出错,应给予必要的时间让学生审题、思考、尝试、探索。若时间允许,还可有选择地挑选几个做错题的学生上黑板演算,然后让大家辨析,因为分析别人的错误并加以纠正,需要有准确的基本概念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往往比自己做对一题更为困难,如此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思维,且印象深刻,便于真正掌握。并且长此以往,课堂上教师才可以真正从“讲”中解脱出来,学生也就较少地出现“听得懂” 却“不会做” 的怪现象。

六、习题讲评时习惯于正面讲解,忽视错因分析

习题讲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纠正错误做法,疏通知识障碍,但一些教师为了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往往是不顾学生的思维实际,采用正面讲解的方法,结果造成学生对于正确的解法好像是接受了,但为什么自己的解法错了,错在说明地方,还是不清楚,以至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情不自禁的地产生“认知背叛”,仍然沿用错的方法。

比如对于下面这道题:起重机的钢丝绳下吊一箱重2000N的货物,当货物被吊在空中静止时,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 0.5m/s的速度被匀速吊着下降时拉力又为多少?学生解题出错多在第二问,有的教师这样讲评:因为匀速下降,所以受平衡力,拉力还是和重力相等。学生尽管听懂了老师的分析,但他们还是说服不了自己:若拉力与重力相等,怎么可能下降呢?其实学生的纠结并不奇怪,他们考虑了从静止到匀速下降的中间过程,而且将该过程与匀速下降过程混为一团。

正是由于教师没有从错误入手展开剖析,而是另起炉灶,由已知条件展开正面分析,学生才产生了这种矛盾心理。学生的心结没有解开,当遇到相似问题时,原有图示又将不自觉地发挥作用。

医生给病人治病,只有诊断出了病人究竟得了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前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试卷评讲成功与否,首先是要看“是否查明典型错误及存在的困难,是否提出进一步克服困难的方法。”习题讲评前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路仔细查找出错误根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着力点,教师的“讲”要充分暴露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上的缺欠和问题,训练和提高学生对错误的自我反省能力,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同化和顺应。

七、就题论题,忽视评讲后的反思与延伸

评讲习题时,一些教师得出正确结果后,往往没有必要的反思,只停留在这个习题怎样解,不能引导学生总结升华为这一类问题怎样解,更不能与其它问题进行联系渗透。学生听懂的仅是这一道题的解,由于物理习题浩如烟海且千变万化,遇到稍有变化的同类问题往往仍会束手无策,即仅有“举一”之功,但无“反三”之力。

在习题评讲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借题发挥,进行适度延伸和拓展,让各层次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和创新能力,其方法可以是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多题一解(同类问题的通法)、一题多变(变式教学)、结论推广(知识、条件的拓展)等。

比如讲评下面这道题:如图3所示,电源电压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滑到b端的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转载]造成学生“听时懂,做时错”的教学行为探析

通过分析会发现,本题的答案是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解题完毕,并非完事大吉。尚应引导学生对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再看一看滑片P从b端滑到a端的过程中,情况又怎么样?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定值电阻与一可变电阻串联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两端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与可变电阻阻值的变化趋势相反,可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与其阻值的变化趋势相同。

通过一道题的分析与反思,使学生把握了一类问题的处理思路与方法,并抓住了上述规律,以后遇到串联电路的动态变化问题时,即使从未见过相关题目,但处理起来也不会感到为难。

八、习题讲评后,缺乏相关练习的布置

习题(试卷)评讲完后,许多教师仅是简单地让学生结合老师的评讲把错题改过来,但缺乏其他相关练习的布置。

“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信息传递模式,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变化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不然也就不会出现老师讲了几遍学生解题还会出错的现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讲”是促进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练”是促进学生的理性认识再回归实践,只有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有效结合,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变化。

    习题(试卷)评讲后练习的编制与布置要注意三个原则:首先要突出针对性,即针对学生错因编制与布置练习;二是要注意及时性;三是要注意适量性,即练习的量要精要,习题的选取要典型,否则出现“认知超载”,会大大降低练习的效益,甚至造成恰得其反的后果。

束语:导致学生“上课听得懂课,课后题不会做”现象的出现,第一是学生自身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二是教师方面的原因。以上仅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从知识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指导及习题讲评教学等几个环节,列举了几种导致学生“上课听得懂课,课后题不会做”现象的教学行为。为了减少此现象的出现,需要我们的教师切实注意如下四点:一是在教学中切实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二是教学不仅仅要研究“教”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学”的规律,“以学定教”,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三是要升华对物理习题教学的认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四是要多与同行、专家交流,勤于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提高执行水准。

 

参考文献:

    [1] 白振宇.“力臂”教学的真正突破口在哪里[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4):61~63.

    [2] 黄恕伯. 高中物理例题讲解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8):2~5.

    [3]  军. 一类电学问题的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1996(6):43.

    [4]   彬. 从“听得懂”到“学得会”路有多远. 新浪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物理习题教学“四要”“四不要”
[转载]长治三中学案式教学课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策略与习题课教学研究(初中数学讲座4)
探究提高物理教学成绩的有效方法
【试卷评讲】试卷讲评课该如何设计和讲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