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转载]八年级语文上册中考文言文简答题汇编

                                           八年级上册中考文言文简答题汇编

一、《陋室铭》《爱莲说》

1.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答: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答: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3.理解填空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答: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答案: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陋室铭》《爱莲说》简要回答问。(1)  《陋室铭》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       (2)《爱莲说》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答:(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衬托莲之高洁(如果答对比衬托也给分)

6.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7.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答:  惟吾德馨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答: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9.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室不陋)

10.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表达_______;周教颐借表达________

(答: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11.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情操,乙文则通过         赞美莲的形象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含蓄。(答:托物言志     正面)

12.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

1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12.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二、《桃花源记》

1.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2.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 ;(2)__;(3)__(4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答: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答: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6.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8.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9.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内容回答。(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1分。)

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10.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答: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答: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13.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答: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三、《三峡》

1.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答: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2.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3.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答: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4.与《早发白帝城》结合阅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     )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     )一句相对应。(答:24.湍急   两岸猿声啼不住 

5.“清荣峻茂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6.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水势盛大,又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答: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答: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8.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A.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答: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

四、《记承天寺夜游》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旷达(答“豁达”也给;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3.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答: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5.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7.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8.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9.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修辞手法。(答案:月色,月光,竹柏影,比喻)

10.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A.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  仙 

B.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  _”和 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山川    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核舟记》

1.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

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答案:①长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2.文中第345三段按照      顺序依次介绍了            和船背。

3.“嘻,技亦灵怪矣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

4. 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        

(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5. 从全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提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6. 文中345段的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的结构形式是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                        (答案:空间顺序, 结构形式:总——分,  原因: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7. 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1)苏东坡          (肖像特征2)佛印           (神态特征)(答案:峨冠多髯,  绝类弥勒  (或 矫首昂视)

                               六、 大道之行也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有哪些特点?)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2.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答: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个侧重于议论,一个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2中考语文背诵默写过关测试卷(中考常见50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01 远航老师的网校Office 最专业的教师、学生、家长交流的教...
2017高考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初中50篇(附学生悦读版)1-10
中考语文必考23篇文言文情境默写,赶快来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