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朗诵表达的基本规律

    广播电视播音是一门语言表达艺术,它的科学独立性也应该体现在它的表达规律上。播音是以稿件为依据进行有声语言创造的劳动,其表达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是通过电子媒介传输到广播收音机、电视接收机再刺激人们的耳朵和眼睛的表达,也是新闻工作者借助有声语言“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表达,换言之,它是一种“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表达。这种特殊的表达所产生的表达规律,既要符合有声语言表达的一般规律,又应带有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节 思维反应律

    思维反应律的具体感受与运用

    在这里,我们可以极简单、粗略地解释一下思维反应律所要求的过程。

    例:“一点风也没有。”

    眼看:一点————风————也没有。

           ↓        ↓         

    心想:非常小   空气流动  看不见,觉察不到

           ↓                    

    多么希望有的               令人失望

    ┗━━━━━━━━━━━━━━━┛

                 

             少有的闷热天气

     ——→播音:一点儿风——也没有。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1.看字要快,连成词或词组;

    2.想含义要由浅入深,由分至合;

    3.想到再说,一句话便清晰流畅了。

    4.看到再想,边想边产生形之于声的要求,然后播出。看在前,播在后,看得快,播得慢。如果后面还有文字,那就应该是,本句尚未全部播完,眼睛已经在扫视下句了。这样就把本句与下句联系起来了。[FS:PAGE]

    5.看到“一点风”,就会预感到“也”字的出现。而不会出现“又”、“再”、“很”等字眼儿。

    第二节  词语感受律

    如何获得词语感受

    在播音表达中,词语感受有时需要粗疏些,有时需要精细些,但总的来说还是越精密越好。具体方法可以基本概括为:

    1.充分运用形象思维

    2.注意感受词语之间的内在逻辑

    感受的程度深浅是与对作品的处理好坏有着很大关系的。要处理好整篇稿件就要在词语感受上花力气。有人走上播音岗位后终不能与播音结缘,主要是词语感受太差,无法走进有声语言的创作圈中去。有人在播音岗位为上工作数年,形不成一定的特色和风格,原因也在于词语感受不足,特别是缺乏独特的具体感受。某一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氛围中,在不同的对象面前,创作主体回产生相应的心态。我们只有把握好了词语的感受律,才能在播音岗位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三节   对比推进律

    一、什么是“对比推进律”?

    对比推进律,是在一定目的下,不同感受、不同态度、不同情感、不同色彩和分量的对比及其在声音上产生的对比变化向着一定方向显示流动的态势,推动有声语言向前跃动的驾驭能力。只有对比,才可能向前推进;只有推进,对比才会有生命活力,二者相辅相成。

    我们用“抑扬”来代表语流的变化。“抑”指向低、向弱的态势,“扬”指向高、向强的态势。“抑”和“扬”是一对矛盾,方向相反,力量向左,非此即彼。但是,它们又是“共存共容”的,没有抑就没有扬,缺少抑就无所谓扬。这样并比的存在,互为依存,相得益彰。

    第一、“上提下送”,把握状态。“上提”,就是沿胸部支点上行,呈现走向高强的态势;“下送”,就是顺胸部支点下行,呈现走向低弱的态势。不管是走向高强还是走向低弱,都应该把握对比度。一方面,要注意“运行”,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持”。

    第二、“以点带面”,把握主次。一句话、一句诗,在词语序列中,总有主要的字词。那最主要的字词,有的处于“抑”的状态,有的处于“扬”的态势。一定要根据它们的位置,决定整句的抑扬,并用以带动那些次要字词。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既突出了主要的字词,又削弱了次要的字词,还可以促进抑扬的变化。最主要的字词,成为语句的闪光点、感情的凝聚点、语势的制高点、抑扬的对比点。

    第三、“蓄势行腔”,厚积薄发。任何一篇文章,都经过充分的酝酿、提炼,绝不是“想什么写什么”,也不是“怎样想就怎样写”。在朗读或播音表达时,朗读者或播音员一定要仔细研究话语、诗句是怎样形成的。以此为基础,当朗读某一句、某一段时,在出口之前,必须有一个“蓄势”的自我调节过程,然后,才外化为声音的走势。正如书法中的“藏锋”,落笔的笔锋并不显露,而是为主干蓄势。这样,朗读出来的语句,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就会引发出丰富的底蕴。

    第四、“参差错落”,转变态势。语流推进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十分广阔的抑扬空间。主要问题在于“起落点”的驾驭。起点、落点、起势、落势,必须依据文字语言的内在情状。究竟抑到什么程度,扬到什么程度,如何表现出词语的具体意味,如何汇聚成广远的一种境界,如何强化对比度、起伏度、明暗度……只能细致地推敲感受,从而贴切地加以表达。

    第四节  情声和谐律

    一 “情”“声”“气”在播音中的特定涵义:

    所谓“情”,是指在播音中由稿件具体化、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曾经一度被作为“冷冰冰”“气昂昂”的代名词。当然这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们说这种感情正包括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品德,最珍贵的素质,诸如宽大的胸怀、纯真的情操、美好的憧憬、深邃的境界、蓬勃的志趣、灵动的活力等。在播音中,播音员的思想感情时时处于运动状态,根据播讲目的,具体落实到稿件上。

    所谓“声”,是指规范化、艺术化了的有声语言。从声音通道看,属于中部通道(自如声区),即声带颤动发声后,声音经咽壁、软腭、硬腭、上齿、上唇发出。主要用胸腔、口腔和鼻腔共鸣。口腔状态要求:嚼肌提起、下巴放松、槽牙打开、软腭挺住,各部肌肉较均衡地紧张,使口腔成圆筒状,为声音的集中、明亮、圆润、持久创造必要条件。

    所谓“气”是指在使用胸腹联合呼吸法的过程中,形成气根和气柱,自如地控制吸气、呼气的气量与流速,以便增强发声的支撑力量、减少声带的压力、加大唇舌喷弹力的幅度。播音中用大气以快吸慢呼为主,并力求避免气息的浪费。

    总之,我们要“情取其高、声取其中、气取其深”,以达到“字正腔圆、清晰持久、刚柔自如、声情并茂”的境地。

    二处理好“情、声、气”之间的关系:

    我们所说的“情、声、气”,虽然各有要求,但重点应是如何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处理好三者的内在联系,才能有效提高播音质量。

    三者的关系中,情是统帅、主导,是内在的;气息、声音是被统帅、被引导的,是外在的。有声语言要“形神兼备”,这“神”就是情,这“形”就是声音、气息。

    那么具体到播音实践中又如何把握呢?一般来说,播音员在充分理解具体稿件之后,心中、脑中必然生发出这样那样的联想,随着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的生成,播音员的思想感情已被充分调动并处于高度运动状态中。心理过程必然引起生理反应,诸如“心平气和、理直气壮、痛哭失声、语重心长等”,反过来,生理变化又可影响心理过程的兴奋或抑制。从因果关系说,是因情用气,以情带声;而从语言表达角度说,又是气托声、声传情。

    这里主要是声。因为情是靠声来传达的。而声音又表现在字的表达上,因此我们除了要注意吐字前的蓄气、吐字时字头提气、字腹调气、字尾收气之外,尤其要注意意念的活跃。

    意念的活跃使情真意挚,才可能字字传情,声声悦耳。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扬长避短,调节韵律的作用。

气托声、声传情要心领神会,舒服熨贴,不能机械控制,不能单凭理智支配,更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用气发声状态表达各种感情。我们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是:情之所至,力所能及,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第五节 呼吸自如律

    一.何谓呼吸自如律

    呼吸自如的关键与主旨

    1. 呼吸自如的关键

    1)胸腹联合呼吸

    ①呼吸自如必须以表情达意为主旨,在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过程中,呼吸自如需要极强的适应力与控制力,所以,播音员的气息控制必须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法。

    ②胸腹联合呼吸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使之成为呼吸习惯。形成习惯非常重要,“习惯成自然”,到了话筒前就会“不觉吸气气自来,只觉情生气自行”了。

    2)气息多少的变化呼吸自如,首先是气息多少的变化。

    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调整气息压力,无论句首或句尾,需要强时就强,需要弱时就弱,因此,吸气量要大于日常谈话,呼气时要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压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强弱调整。

    从总体上说,吸气量不能超过肺中的余气。在具体语句、段落上,一般极少冲破这极限,而只在这极限之中变化。

    能够根据需要及时补气——为保证播出的每个句子完整而有层次,就需要按照句子结构用气,在句子进行中补气、偷气的技巧非常重要。

    1)气息的快慢变化

    呼吸自如,必须注意气息快慢的变化。播音,主要是快吸慢呼,吸气用的时间极少,而呼气,因为人说话,所以用的时间相当多。但是,这绝对不是说,凡吸气都极快,凡呼气都极慢,这快慢是相对的,具体运用时是多种多样的。

    气息的无声吸入

    这是一种不易掌握却极重要的功力。

    快吸慢呼,进气量比日常大,而播音员的嘴距话筒很近,加之话筒的灵敏度又比较高,很容易混入吸气杂音。而吸气杂音多,会给人以不从容的感觉,甚至使人厌烦。因此,播音员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无声地吸气。

    气息的适度控制

    呼吸自如,不是松懈的气息状态,也不是僵直的气息状态,它要求适度的控制。

    坐在话筒前全身较劲,两肋扩到最大,丹田收到最紧不叫适度控制;两肋、丹田根本用不上,说话时气息刚刚供得上,全身感到极为省力,也不是控制自如。其实,两肋和丹田是在随机应变中起作用的,一般是在高音、强音、长句尾(包括停顿少、连接快的句子)才会有较明显的感觉的。

    控制是一种经过训练后养成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是十分适应播音表达的需要的。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标尺,以表意传情为前提,方能做到适度控制,呼吸自如。

    2. 呼吸自如的主旨

    1)呼吸自如,主要是为了用气发声、正确的发声。播音主要是实声。实声也好,虚声也好,半虚半实的声音也好,都必须以呼吸自如为前提才好。声音条件再好,呼吸不够自如的时候,发出来的声音也不会好的,而由于呼吸自如,有一些声音条件不太好的,却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2)发声过程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只闻声,不闻气”,这时声音响亮、结实;另一种是“既闻声,又闻气”,这时的声音深沉、柔和。在播音中,只有一种,往往显得单薄,两种兼用,又恰到好处,因情而异,因稿而异,往往显得丰富。呼吸自如,对出声、变声、收声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气息支撑、辅助的声音才会圆润持久、刚柔自如。呼吸自如如果不同用声自如结合在一起,就会互相干扰;相反,二者结合,相互通达,情、声、气融为一体,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境界就差不多实现了。

    第六节  自我调检律

    自我调检律的基本含义

    自我调检,即自我调整、自我检验的统称或简称。自我调检律,就是播音员在话筒前的实际创作过程中,通过调解和检验的反复推延,以使播音创作达到完美的规律。它几乎贯穿于播音活动的始终。

    实际上,在播音语言发出过程中,不只是发音器官在活动,听觉也处于兴奋中心的边缘,监听检测着发出的语言效果,并把有关的判断返回大脑语言中枢,语言中枢根据反馈及时对有关部位发出调节控制的指令,使播音的语言效果趋向优化,这是由心理到生理的一系列复杂的活动。

    也可以说,自我调检是一种积极的语言自控能力。这种对播音语言的自控能力,一方面缘于对传播内容的深透了解和体验,另一方面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训练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在良好的播音状态下,检验调节不仅能及时“纠偏”,而且还具有积极主动的创作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播音发声学习材料
播音声音是怎么练的
声音色彩对比的训练
秒真问答
播音主持人声音是怎么练的,播音主持气息训练的方法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如何发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