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装好“行囊”走天下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旅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装好行囊走天下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 陈鲁峰 王玉强

 

(此文发表在2016年8月核心中文期刊《语文学习》)

 

     《逍遥游》云:“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是说备好了粮草,才能扬鞭上路。而现代旅途的行囊一般除了装配食品饮料外,往往还装有大到提供露营的帐篷,小到一个创口贴、一团线脑、一枚线针,目的就是应急之需。其实人生的旅程要走得顺风顺水,也是需要备好人生“行囊”用具的。有首歌唱得好:“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人们常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只有装好行囊,且行囊无欠缺时,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6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试题,则是想让大家体验一下旅途的经验——“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该提示材料具有象征意义,内涵深广。“行囊”与“旅程”二者关系是该材料的核心内涵,四个“有的”是对二者关系的进一步引申和导向。里面藏有几个辩证关系,如有用与无用、长用和短用、有备与无备等。这些关系具有很强的思辩性与理性,这也使材料变得丰富多元并具备动态性。

该题具有开放性,有比较大想象空间,具备新材料作文特征。其题意有着深邃广阔的哲理,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个人成长,命题无不覆盖。同时,也适合考生写作不同文体的作文。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作文试题。如何深度理解本题?我们根据山东省作文阅卷的基本要求以及自己的理解,试解之。

其一,把握“行囊”与“旅程”象征义与比喻义,这是本题审题立意的关键。仔细审题,就会发现,该材料作文的内在要求,就是认识本题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比喻意义,由“行囊”与“旅程”而展开联想与想象。行囊,无非是旅行所需要的物品储存袋,也喻指行动前的各种准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行囊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行囊也是不一样的。备好行囊,才是一段新旅程开始的前提,否则就是暴虎冯河了。人生旅途的行囊,其内涵“用具”虽是五花八门,但也无非几类——能够马上用到的,如“竹杖芒鞋轻胜马”“三杯两盏淡酒抵御酷寒”“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等;用不上的,或暂时不用,或未能备好,如“书贵瘦硬方通神”“书到用时方恨少”之类的知识、技能等;一直使用且起根本作用的,如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屠呦呦的屡败屡战意志、康德“心中的道德律条”等之类的态度与思想等。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行囊中“用具”虽功效用途不同,或指向物质层面的不可或缺,或指向精神层面的关键作用,或指向技术层面的应用操作,但这些“用具”对于走过漫漫路途来说,都是要精心准备好的;否则,漫漫路途上的行者就要或多或少地摔跟头了。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试题尽管说的是旅程与行囊的准备,实际上说的却是人生的旅程与准备,所以,考生最重要地是要把这比喻与象征的含义表达出来。这就是哲思与象征并重,物质与精神融合。

其二,理会“行囊”与“旅程”之间的深度关联,挖掘其深邃的思辩性。作为旅行的“行囊”与“旅程”之间,事情是相对简单的;但人生旅行的“行囊”与“旅程”之间,关系则复杂得多。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幼年的“行囊”和青年的、壮年的乃至老年的是有所不同的。“行囊”是逐步减少呢,还是有所增加呢?这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啥,缘由是啥?这需要辩证思考和对比思维。从“行囊”的构成来看,可分为物质的、精神的;或传统的、现代的;或简易的、丰盈的;或技能的、方法的、态度的;或笨拙的、精巧的;或可操作的、不可操作的;或稀缺的、俯拾皆是的;或逐渐消逝的、正在长成的……这些类型的“行囊”对于人生旅程有何意义与价值?这就需要演绎思维与提炼思考。从“行囊”的功效作用来看,个体要在人生路途走得快,需要啥样的“行囊”;一群人在社会发展之中要行得远,需要啥样的“行囊”;既行得快又走得远,又需要啥样的“行囊”——这需要拓展思考与归纳思维。从“行囊”的筹备主体来看,你的“行囊”是啥,“我”的“行囊”是啥,他的“行囊”是啥,有何区别,有何关联,如何在人生路途互通有无,如何在关键节点彼此融通——这需要深度思维与立体思考。这样看来,只有透过“行囊”与“旅程”之间的表层联系,或运用演绎思维,或运用归纳思维,或运用创新思维,深度挖掘两者在社会、文化、历史、哲理等层面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揭示出“行囊”之于“旅程”的共性导向、特性功能与实质价值,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但在这里,最重要的辩证关系,就是材料中涉及到的三组关系——有用与无用、长用和短用、有备与无备。人生的旅程中,其行囊里面“有用”的是啥?“无用”的是啥?两者的关系如何权重?“长用”的是啥?“短用”的是啥?两者的关系如何取舍?“有备”的是啥?“无备”的是啥?两者如何对比看效果?考生可以根据相关事例进一步证明、诠释与阐发。

其三,可围绕核心多角度立意,也不限于议论文体裁。若依据“行囊”与“旅程”之间的关系审题,是可以确定好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的主旨立意的,如“打点‘行囊’,奔向远方”“倘若‘行囊’无缺憾”“未雨绸缪,方可日行万里”“人生旅途与行囊准备”“人生要做好物质与精神的准备”等等,只要围绕“每个人如何策划并对待自己的生命旅程”这一核心定位即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考生可单就旅程前、旅行中、一段旅程后翻检行囊时的所思所悟去议论、抒情和描述,也是符合题意的。从阅卷现场反馈情况看,要达到一类卷(53分——60分),首要的是扣准行囊旅程的象征意义,其次要有辩证性思考,有思辨的内容;另外还要贴近生活实际、当今时代,例证要新颖。若对“旅程”与“行囊”的象征意义把握不够清晰,光讲一个,或两者分离;论述辩证性少或无,内容空泛的话,则只能列入三类卷(36分——45分)及其以下了。如有的考生写成了《奋斗与坚强》《与其准备好不如现在就出发》等则只能列入四类卷了。其实,除议论文外,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也是可以写成记叙、抒情文章的;若立意好,或记叙如影相随的人生行囊变化,或叙写抛掉贪婪、阴暗、偏执等行囊用具的历程,等等,或将之演绎成一段故事,或裁割出几段人生横截面,或展示出一幕幕悲欢离合的舞台剧,也是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写作的应有之义。但无论考生如何“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也需要回归到或物质或精神层面的行囊与新旅程之间关系上来。

由此可见,今年山东高考作文试题写作立意开阖有度,内容覆盖古今融合,写作文体灵动变化,语言运用雅俗共赏,这些都为考生提供了非常庞大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作文素养的正常、有效发挥,体现了试题应有的弹性、灵性、启发性和选拔性。

 

附考场作文三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

 

终于来到了我的这一天,高考。

当试卷发下来后,我焦躁的内心终是有些平静,值得庆幸的是,很多题一眼就明了它的答案。果然多年的积累是有用的。

做着做着我似乎有些飘飘然。欣喜有学过的知识可以用上,总算没有白上这么多年的学。我好像看到了胜利女神在向我招手,她身后洒满阳光,温和的笑意挂在她弯弯的嘴角上,我……停!这是在高考!我居然在幻想!

赶紧将思绪拉回。我听到寂静的考场中,只有“沙沙”的写字声,我再次将自己陷入题目中。

我有些不屑,许多知识被老师逼着记下,却发现根本没有考。我有些郁闷,连带着下笔写字的力度也重了几分。

当考试还剩五十分钟时,我决定写作文,不知是否是我过于“轻敌”。连续几遍竟没读懂题目,心中顿时警铃大振。这时我才感到脑中积累的素材如此之少。似乎写“陈寅恪不慕学位,一心向学”不行,写“刘文典之后再无狂徒”与材料无关,写“钱钟书为专心写作而拒客”更是没有关系。

此时,我的手心已是满满的汗水,我终于体会到“热锅上的蚂蚁”是何种心情了。距离考试结束只有三十分钟了,我却依旧大脑一片空白。这该如何是好!

这一刻,耳边“沙沙”的写字声似乎成了一声声“催命符”。我不禁再次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是平时再多背几个人物素材就不会像现在这般狼狈不堪。

一滴汗水,从我的鼻间凝聚,我听到它“吧嗒”一声落在我的手背上,烫得我的手火辣辣的疼痛,似乎苍蝇也看出我的窘迫,趾高气扬地飞舞在我面前,“嗡嗡”地嘲笑我的样子。

这时,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十五分钟。

我急躁且不安。作文还一动没动,又被老师发现选择题未涂,我只好先放下这让人头痛的作文

涂好之后我突然想到,这个材料不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有些东西用不到,但仍要提前做好准备,更不用说那些会用到的东西了。这是告诉我们做好一切的准备免得像我现在这样啊!

正当我要提笔时,传来了一声晴天之雷,考试结束了!

看着空荡荡的作文,我又叹了一声:“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简评】这是一篇难得的记叙文佳作。难得有三:一是十分扣题。尽管文章中没有出现“行囊”“旅程”两个词语,但通篇都在写备考的行囊与艰难的高考旅程。开始写有些知识可以用得上;中间写有些想用没有准备;最后写有些东西要提前准备等。作文题目“书到用时方恨少”也直接体现了观点。二是辩证关系突出明显。本文重点突出的是“有备”与“无备”的辩证关系。做题“似乎有些飘飘然”了——“学过的知识可以用上”,这是有备而来的;但是也有没有准备的——“感到脑中积累的素材如此之少”。有准备的题目飘飘然,高兴;没准备的题目,着急汗流。两者对比十分鲜明。三是语言活泼,细节凸现。从时间上看,“五十分钟”“三十分钟”“十五分钟”时间紧迫,秒秒逼人。两次出现“沙沙”的写字声,以动衬静。特别是一滴“汗水”从“鼻间凝聚”,“吧嗒”一声落在手背上。清晰的细节,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极度紧张,令人叫绝。还有很多想象的场景也增添了活泼自然的基调。得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总分57分。(淄博四中李庆文)

 

有备无患,奔向远方

 

新的旅程,路途漫漫。回看我们的行囊,必须是充足的。古语有云:有备无患。而我们唯一的目标,那就是奔向远方。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我站在两岸望着那一叶扁舟因准备充足,而创造辉煌的景象。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啊!月黑风高,我静静地看着那运粮车的军队出发,到达指定的地点,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剩下的只是灰烬。军队的准备没有了,何谈大军出发破敌?何谈奔向远方?可又看到诸葛重粮草,重兵守卫,无人敢攻的准备,不得不赞佩他那“羽扇纶巾”的“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成功了。

田忌的智慧众人赞叹,可没有他的偷偷调查,何来那千古佳话?王羲之书法纵横天下古今,可没有那墨池为伴,何来《兰亭集序》?当年被评为世界一百位“未来领导人”的马云,若没有准备近二十年,何以跃居首富的神迹?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因为他们准备了,内心再无忧虑,才敢放手去做,进而奔向了远方。

当然了,备了没有用怎么办?其实在我看来,对于求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其实更加实在,如果横向去比较的话,总比你想用却没有的尴尬。“三只小猪”的故事,便为一个很好的证明。

物质准备是基础,一个强大的思想心理准备,则是皇冠上的那颗明珠,重中之重。它们才是不离不弃,伴我们走向心中远方。备一颗勇敢之心,不患前路荆棘坎坷;备一颗坚忍之心,不患前路遥远漫长;备一颗好胜之心,不患前路会有失败阻挠;备一颗慈悲之心,不患他人对你冷嘲热讽……因为有了他们,远方的道路才映入眼帘。有了他们,我们才会释然,放手,毫无顾忌!

而我们青少年现在正是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学习接纳一切能看到的东西。为将来的我们的远方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未来用上了,那是运气好。用不上,那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升华,千万莫有类似“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

有备无患,远方道路冲破乌云,照影在我们面前!

 

【简评】本文语言朴实,但内容丰韵,用例有古有今,说理有进有退,十分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议论文基本构架。开篇扣题,说明“是什么”。漫漫旅途,行囊必须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有备无患。“为什么”部分,用了“点面”结合的事例,一者是“点”的事例,大战在即,诸葛如何实施,“准备”二字。一者用了“面”的事例,田忌、王羲之、马云,古今结合,有理有据,排比列举,假设分析,层次分明,张弛有度。最后是“怎么做”,一下子拉近了与时代的关系,要有勇敢之心、坚忍之心、好胜之心、慈悲之心;要学习接纳,不要留下“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全文看似简单,却深藏哲理之思;看似随意,却游刃有余,处处点题。得分:内容19分,表达18分;发展19分,错别字扣分2分,总分54分。(淄博四中李庆文)

 

用己所有,走向辉煌

 

行走于人世间,我们都是红尘陌上的背包客。自己鼓鼓囊囊的背包中装着的,是绝对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别人窃不走,别人的自己也拿不来。走在路上,也许有时我们会惊慌发现自己缺少了些什么?然而他人却早已具备,但不必恐惧,因为我们用己所有,依旧可以走向辉煌。

上天是公平的,它不会将所有完美倾加于一人身上,亦不会让一人历受人间全部挫折,我们有失必有得。当我们发现自己不具有协助自己的工具时,其实是上天安排我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成功。

来自星星的孩子,抑或称他为“雨人”的周玮,从中度脑残到最强大脑,他完成自己的完美逆袭。自闭、饱受世人冷眼的他忍受着命运与现实的双重不公,匍匐行走在现实世界。殊不知他那个自由畅想的世界是常人难以抵达的。周玮纵是没有常人的思维,没有世人的平视,而他六十秒心算开十四次方却是他走向顶端的宣告。

不必去计较自己拥有的多少,也不必艳羡他人精良的“装备”,因为人生之短暂让我们无暇顾及那无意义的攀比。当我们因自己家庭条件不优渥、自身条件的不完美而自怨自艾时,为何不着眼于自己平淡而朴实的幸福、健康完整的身体,进而去为梦想为未来而拼搏呢?我们有走向成功的资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

不去理睬我们没有的并不是就此不管,得过且过。上天让我们错过的美好,我们应当让它以另外的方式补偿。不要用虚伪的骄傲,来粉饰自己真实的自卑;亦不要用平庸的肤浅,来践踏他人超常的智慧。我们需要的是在人生路上行走时不断完善自我,从旅程中不断汲取、学习。

尼采曾经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于我们也是一样,尽管无物所相,然而在积淀与转化后,我们必可走向辉煌。

或许等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时,看看自己的行囊中,那些我们认为自己不曾具有的,其实是以特殊的包装而掩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或许是我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将自己原有的打磨,打磨成了自己心中的物件。

 

【简评】本文特点有三:一是扣准了题目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题目、开头与结尾上。题目“用己所有,走向辉煌”,突出了“自己的、我的”行囊的特点,十分扣题。开篇就直接说“惊慌发现自己缺少了些什么”,与题目中的“发现想用而自己没有准备”一致。结尾“看看自己的行囊中,那些我们认为自己不曾具有的”,是考验打磨自己。二是理性特强,辩证独到。全文几乎都在说理,都在辩证分析。尽管他人早已具备,自己也不必恐惧,要珍惜自己所有;不必去计较自己拥有的多少,也不必艳羡他人精良的装备;不去理睬我们没有的并不是就此不管,得过且过,要从旅程中不断汲取学习。特别是引用了尼采的话,说明了一个道理,长久缄默的准备,才能成功。三是用例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新颖而富有个性。用了周玮的事例,意在说明战胜自己先天之不足,也是失之有得。总之,本文理性鲜明,说理中透出睿智,辩证中展现哲思。得分:内容19分,表达18分,发展19分。总分56。(淄博四中李庆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解析(三十六)
2016年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展示(五)
从高考作文题谈对联创作
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浅谈(原创)
特级教师点评山东省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并写示范作文
思辨已成考场作文标配,你会思辨吗?(胡计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