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家名著提要

  写给青少年的话(代序)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 

  荷马是古希腊著名的行吟盲诗人,大概在公元前九到八世纪生活于小亚细亚一带。关于荷马的身世和生平,古代曾有过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根据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说法,荷马约生于公元前850年左右。这时正是希腊由氏族制度向奴隶制逐渐转化的过程,即所谓“英雄时代”。诗人的出生地已不可考,后来希腊的七大城邦都曾自认是荷马的家乡。荷马是个行吟盲歌者,日常挟了七弦琴流浪在热闹的市镇,以歌吟各种英雄故事维持生计。相传,荷马把发生在大约公元前十二世纪时的特洛伊战争的种种传说,初步编定成型。这就是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合称为《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朗时代的主要遗产”。对后代欧洲史诗和欧洲许多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伊利亚特》全诗共二十四卷,一万五千六百九十三行,约三十万字,因取材于特洛伊(又称伊里翁)战争而得名。这部英雄史诗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根据,结合了大量神话传说,着重歌颂了希腊民族领袖的英雄品质,歌颂他们在战争中的勇敢和机智,以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精神。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一共进行了十年,《伊利亚特》集中描述了战争最后一年里五十一天的事情。史诗描写希腊联军勇将阿喀琉斯因一个女俘与主帅阿伽门农发生争执而拒绝出战。特洛伊人乘机进攻,将希腊联军逼到海边,情况十分危急。这时,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挺身而出,攻到特洛伊城下,但被特洛伊人的主将赫克托耳刺死。为替好友报仇,阿喀琉斯重新与主帅和好,再度出战,杀死了赫克托耳。后来希腊联军巧施木马计终于攻破了特洛伊城。 

  这部史诗广泛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生活。它反映了希腊由氏族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生产情况、社会风俗人情、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史诗也充分反映了古代部落战争的宏伟、战争的掠夺性质等等。故事里的英雄们都热衷于战争,他们把参与战争,掠夺财富视为荣誉。阿喀琉斯宁愿为获得荣誉而夭折,也不愿长寿而无所作为。赫克托耳为了保卫自己的人民视死如归,以及其他诸将都有这种军事的荣誉感,这些在作品中都作了充分而细致的表现,体现了古希腊民族的精神风貌。 

  《伊利亚特》采用截取支干,反映全貌的表现手法,使得全诗的结构十分巧妙,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人物描写极富个性化,战争场面蔚为壮观,语言朴实流畅,在艺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杰作。 

  《伊索寓言》〔古希腊〕伊索 

  伊索是古希腊的寓言大师。据推断,他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半期。传说他曾是萨摩斯岛的雅德蒙家的奴隶,相貌丑陋而绝顶聪明,由于才智受到主人的赏识而获得自由。作为自由民,伊索游历了当时的希腊各地,在撒狄得到了吕底亚国王克洛索斯(公元前560—546年在位)的器重和信任,曾协助国王处理过一些繁难的政务。最后,伊索作为克洛索斯的特使去德尔斐,被控亵渎神灵,为当地居民杀害。由于史料缺乏,学者对伊索其人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伊索是寓言作家;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讲述寓言的能手;有人则认为“伊索”这个名字完全是后人的假托。 

  伊索对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和寓言紧紧地连在一起,在我们用“寓言”两个字的地方,古希腊人往往用“伊索寓言”。 

  经过辗转的流传,现在通行的《伊索寓言》中有一些寓言,如《鹰和屎壳郎》等很可能是伊索本人的作品或伊索时代的创作,但就整个集子而言,它无疑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 

  寓言曾长期在古希腊下层社会口头流传,下层社会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伊索寓言》中得到了较突出的表现,一部分寓言反映了穷人和奴隶的处境,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流露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歌颂了他们对贵族、奴隶主的斗争。《欠债人》揭露了富人的苛刻无情和贪婪自私,同时也描绘了穷人无可奈何的悲惨境况;《赫拉克利特和财神》明确指出,财富总是“和恶人在一起”;《猫和鸡》等寓言勾画了做恶者的伪善;《狼和小羊》等寓言则正是奴隶主和奴隶尖锐对立的写照。《伊索寓言》把压迫者比作狮子、豺狼、毒蛇、鳄鱼和狐狸,谴责他们为非作歹,残害人民的暴行,对被压迫的穷人、奴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伊索寓言》中另外有不少故事总结了古希腊人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也有一些寓言反映了被压迫者安于现状的消极意识。 

  总的来说,《伊索寓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反映了古代希腊社会的某些方面,使我们清楚地看出了当时希腊社会思想和道德的概貌,看出当时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而奴隶和社会下层的思想感情,在这些寓言里,比在其他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更为突出的反映。 

  《伊索寓言》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特色,大多数寓言结构简单,情节紧凑,语言精炼,往往只通过一件事就明确地概括寓言的主题。《伊索寓言》对欧美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拉·封丹、克雷洛夫等寓言作家的作品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情节取自《伊索寓言》。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印度大诗人迦梨陀娑的著名诗剧“沙恭达罗”。

白珊扮演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古印度〕迦梨陀娑 

  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梵文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没有确切的记载。一般认为,约350年他诞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邬暗衍那城一个信奉湿婆教派的婆罗门家庭。迦梨陀娑生活在大约350—472年之间笈多王朝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印度奴隶主会发展到顶点并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相传诗人因为得到迦梨女神的赐恩而获得诗情才艺,故称“迦梨陀娑”,意即“迦梨女神的奴隶”。他一生的作品很多,共有四十部。但关于他的作品的真伪问题,争论也很多,一般认为较可靠的作品有,叙事诗《罗怙世系》和《鸠摩罗出世》,长篇抒情诗《云使》,抒情诗集《六季杂咏》,剧本《沙恭达罗》、《优哩婆湿》和《摩罗维迦与火友王》。其中最著名的是《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艺术创作的高峰;也是印度古代文学的高峰。这部七幕诗剧通过净修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爱情的自由与忠贞,同时也反映了若干其它方面的社会问题,展开了一幅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艺术图景。剧本洋溢着浓重的浪漫情调,描写国王豆扇陀外出行猎,与修道者及其养女沙恭达罗相识。国王与沙恭达罗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临别时国王留下一只宝石戒指作为表记。后沙恭达罗因思念国王而神情恍惚,因曾得罪仙人,致使上京寻夫途中失落戒指。国王亦失去记忆,未能相认。她于绝望中化成一道金光,升天而去。后由一渔夫从鱼肚里发现戒指,献给国王,国王立刻恢复记忆,终于和沙恭达罗团圆。 

  沙恭达罗这一形象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她的性格温柔和顺,在和顺之中又带有刚强。她是奴隶社会制度下的净修女,但他大胆追求爱情,敢于婚姻自主,表现出了她的反抗精神。通过沙恭达罗这一形象,诗人表现了人民对幸福婚姻的追求,歌颂了违背奴隶制常规的带有反抗性质的婚姻,同时也揭露了王公贵族对妇女的残害,宣扬了自主、平等、互爱的爱情和婚姻。国王豆扇陀的形象有鲜明的两重性,既有玩弄女性的一面,也有他一往情深、追悔莫及的一面。他是一个奴隶制小国最高统治者的典型代表。 

  《沙恭达罗》取材于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始初篇》,但迦梨陀娑赋予这一题材以新的思想内容。诗剧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结构紧密,戏剧冲突奇突多变,语言洋溢着诗情画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部诗剧对古印度梵文古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源氏物语》〔日本〕紫式部 

  《源氏物语》成书于十一世纪初,是日本古代描写贵族生活的“王朝物语”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长篇散文体小说。作者紫式部(?978—?)生于中等贵族家庭,曾祖父及祖父均是有名的歌人,父亲腾原为时是汉诗文的能手。由于才华出众,她受到了当时摄政藤原道长的赏识,受聘到宫中担任女官,一直受到宫中周围人的尊敬。大约在1013年她辞去了女官,次年病殁,死时大概是三十七岁。按当时习俗,一般女官均以其父兄的官职来代称,他父亲曾做过式部丞,又由于她是《源氏物语》的作者,而书中主人公源氏的正妻、贵族的“理想女性”则是紫夫人,因而她也就被称为紫式部。 

  《源氏物语》卷帙浩繁、场面复杂,以主人公源氏的一生为主线,全书的时间跨度前后长达七十余年,登场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四百余人,称得上是一部色彩绚烂的平安时期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精确地描叙了当时贵族们的生活以及宫廷内部的风俗、仪礼、习尚,从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贵族生活史。作者从后宫女官的角度来观察当时腾原式与天皇家族的关系,为读者了解平安摄关政治的内幕及在这种制度下贵族的腐朽堕落方面提供了形象生动的真实细节,并且对整个贵族时代的趋势也做了创造性的揭示。 

  在刻画人物方面,《源氏物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主人公光源氏以外,作者还塑造了源氏青年时代结识的众多妇女的形象。如六条妃子、藤壶妃、三公主等等,而对在作品中被认为是“理想女性”的紫夫人,作者更是几乎把她描绘成完人,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理想。作者作为贵族阶级当中的一员,耳闻目睹本阶级妇女的不幸遭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描写了这些妇女的命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主人公源氏,作者把这个人物理想化,写他的华贵、写他的才艺、写他多情的性格、写他对妇女的温柔体贴,而源氏动辄流泪的“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性格特征,正好集中反映了平安时代贵族阶级没落的大趋势。 

  在写法上,《源氏物语》竭力展现那种情意缠绵的宫廷情趣。作者对周围事物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觉。在作品当中,大量插入和歌,引用许多古歌及汉诗增添抒情气氛,在描写男女的欢会或生离死别时,还有意识地把四季的景物和时序的变迁嵌进作品中,衬托人物的思绪起伏。这种描写手法和语言使用上的抒情气质,对日本后世文学的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中世纪中近东各国、阿拉伯地区广大市井说唱艺人和文人学士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岁月,共同加工、提炼、编纂而成的一部民间故事集。其的故事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古波斯文的《一千个故事》,二是伊拉克阿拔都王朝的故事即巴格的故事,三是埃及麦马立克王朝的故事,一直到十六世纪,这本故事集才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以它广阔的题材、洒脱多变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画面。它色彩斑斓,形象逼真,充满了生活气息,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各个阶层人民的喜怒哀乐、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反映劳苦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他们的爱憎分明和纯朴善良。并且,揭露统治阶级贪婪丑恶的本性始终占着《一千零一夜》思想倾向的主导地位。 

  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丰富多彩的幻想和近乎荒诞的夸张是《一千零一夜》最明显的艺术特色,如《神灯记》中的神灯和魔戒指,《乌木马的故事》中的飞马,《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神鹰蛋和磁石山等等,无一不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展现出一个海阔天空的宽广世界,任人驰骋遨游。在结构故事的方式上,《一千零一夜》则突出地反映出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故事套故事,把题材相近的故事组合在一起,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在行文上,这本故事集中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的口语为主,而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大型民间故事集,它题材广泛,内容充实,刻画生动,被高尔基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而在创造方法,它也为民间故事的创造树立了典范。 

  《一千零一夜》对西方各国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意大利卜伽丘的《十日谈》、法国莱辛的诗剧《智者纳旦》、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名著,在取材和写作风格上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受到过《一千零一夜》的影响。 

  《神曲》〔意〕但丁 

  但丁·阿利吉耶果(1265—1321)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早年但丁好学深思,掌握了中古文化领域里的广博知识,这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曾参加政治活动,       1300年当选为佛罗伦萨市的行政长官。他坚决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于1303年被放逐,至死没有重返故乡。但丁早年的文学创造主要是爱情诗集《新生》。这部诗集把妇女高度理想化,他所爱的女子贝雅特里齐被写成一个从天国下凡显示奇迹的天使,这些思想在他伟大的杰作《神曲》里也得到体现。 

  《神曲》的写作开始于但丁放逐初年(大约在1307年),一直到他逝世前不久才完成。共一万四千多行,全诗用三韵句写成。《神曲》的故事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诗里叙述但丁在林中迷路后走出森林,忽然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正危急时,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他受贝雅特里齐的嘱托来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里齐又引导他去游天国。游历的过程构成《地狱》、《炼狱》和《天国》三部曲。每部有三十三歌,连同作为全书序幕的第一歌共一百歌。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在解释上引起很多争论,可是但丁在作品中所要贯彻的主题思想却相当明确: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标志着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雅特里齐象征信仰和神学,她接替维吉尔作向导,引导但丁游历天国,标志着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善的过程,这种境界,依靠理性和哲学是无法达到的。 

  围绕这个中心思想,但丁的《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给中古文化作了艺术性的总结,同时也放射出文艺复兴时代思想的曙光。恩格斯由此称但丁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国时,遇到历史上和死去已久的一些著名人物。他和各种正面与反面人物的交谈,广泛地接触到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以及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浓厚的百科全书色彩。《神曲》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成一座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画廊,深切地寄予了作者的褒贬,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神曲》是用意大利语撰写的,这对于解决意大利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 

  《十日谈》〔意〕卜伽丘 

  卜伽丘于1313的出生于巴黎,是一个私生子,父亲是佛罗伦萨一个从事金融业的商人,母亲是法国人,生下他后不久就死去。父亲把孩子带回佛罗伦萨,卜伽丘在严父和后母的家庭里度过了寂寞的童年。卜伽丘在商人和市民的圈子里面长大,这和他日后在作品中鲜明地表达新兴市民阶层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关系。卜伽丘第一个比较成熟作品是长篇小说《菲洛哥罗》(1336)这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具有相当规模的小说。他的早期创作大多取材于古代传说,但开辟了意大利散文和小说创作的道路,也为他日后创作《十日谈》做出了准备。1348年,意大利爆发可怕的鼠疫,蔓延到佛罗伦萨,大半居民死于这场灾难,就在这时,卜伽丘开始创作《十日谈》。 

  《十日谈》包括100篇故事,其来源非常广泛,分别取材于法国中世纪的寓言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宫廷里的传闻,以至街头巷尾闲谈,和当时发生在佛罗伦斯等地的真人真事。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人间百态、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进入了作者的创作视野:一百个故事塑造了国王、贵族、后妃、闺秀、梳羊毛女工、高利贷者、贩夫走卒等等不同身份、各自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从中世纪以来,欧洲文学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在作品中反映了这样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更为可贵的是卜伽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总是关心人的命运——人们怎样摆脱封建教会的精神枷锁而掌握自己的命运。《十日谈》旗帜鲜明地揭露披着神圣外衣的天主教神父的虚伪面目和丑恶勾当,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供“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要求现实生活中幸福,不要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幻想中的天国的“幸福”,迸发出绚烂的人文主义光辉。不容怀疑地统治了西欧近一千年的天主教会的权威,第一次在文艺领域内遭受到严重的挑战,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是以《十日谈》嘹亮的号角声揭开了序幕的。 

  《十日谈》一问世就受到普遍的欢迎,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英国乔叟的名著《埃特伯雷故事集》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上直接受到《十日谈》的启发。莎士比亚、莫里哀、莱辛、济慈等人都曾经从《十日谈》里取得了他们作品的题材。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一般被认为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阿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德镇上一个曾经一度享通发达的市民家中,年青时候当过剧场杂差、演员、编剧等。到1592年,莎士比亚已在伦敦戏剧界站稳脚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此后莎士比亚平均一年两个剧作的创作和他所在那个剧团著名演员的表演使他在伦敦各剧团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611年,莎士比亚以一个成功的演员和剧团合资人的身份退出舞台,于1616年病逝于家乡斯特拉特福德镇。 

  莎士比亚一生共写有三十七个剧本,文艺评论界一般都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早期(1590—1592)以《享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等历史剧为主;二期(1593—1600)以《错误的喜剧》、《驯悍记》、《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等喜剧为主;三期(1601—1606)以《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等悲剧为主;晚斯(1607—1602)以《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传奇剧为主。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商业资本主义兴盛的伊丽莎白时代,这一时代英国的科学、哲学、文学特别是戏剧有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英国的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的戏剧以人文主义观点,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刻画了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的多种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的剧作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精炼而富于表现力,对欧洲的文学、戏剧发展有重大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作并上演于1595年,它描写一对意大利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世俗的偏见、家庭的世仇,以及宗教禁忌等一切障碍和险阻,炽烈相爱,至死不渝的故事。这一以族仇为背景的老式爱情悲剧给人印象最深、最能震撼人心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如火如荼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这一爱情带有青年爱情的一切特点:一见钟情、狂热的献身和追求、沉溺与放纵、极端的至死不渝的专一和排他……这两个相爱的青年似乎不知道他们身外还有别的世界;他们不仅不考虑他人之事,连自己的事也全部交给劳伦斯长老代为安排,他们自己则一味纵情地享受对方的眷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迅如闪电,猛如风暴,象流星转瞬即逝,像昙花乍绽又凋,但却凝聚着巨大的生命力,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呈现出惊世骇俗的美姿。《罗密欧与朱丽叶》捕捉的正是人类爱情的巨大能量和无限生命力高度凝聚的一霎那,整个戏剧就是一首真正的爱情颂诗。 

  《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爱情悲剧的典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成为矢志不移的爱情的代名词。 

  《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 

  《哈姆雷》写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的故事,最早见于十二世纪一部丹麦史,十六世纪末英国作家曾把它编成戏剧,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根据这些已失传的悲剧改编的。 

  《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与杀父仇人克劳狄斯同归于尽的故事,刻画了哈姆雷特这一悲剧的形象。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同时作者也在这形象里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哈姆雷特性格的主要特点是敏感,易于冲动,喜欢思考。在他和黑暗现实的接触和斗争的过程中,他的性格也随着发展。在他心目中,老哈姆雷特是人类最完美的代表,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最和谐的关系。父死母嫁的现实使他的理想初次遭到幻灭。由于不理解理想何以会幻灭,他就变得十分忧郁。自己的悲痛和国王的怀疑又使他一半真疯、一半装疯,对于复仇,他一再延宕,顾虑重重。最后他只能凭一时的冲动,抱着宿命论的观点行动起来,任凭命运女神把他“当一管箫”,吹出他愿吹的调子。这种行动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哈姆雷特临死自知任务并未完成,要求同学霍拉旭活下去,把他的事迹告诉后人。 

  哈姆雷特的性格和性格的变化以及悲剧的结局最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弱点。哈姆雷特的理想固然离尚,但他的理想是抽象的,在冷酷的充满罪恶的社会面前没有丝毫力量。哈姆雷特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思考多于行动。他的理想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不愿也不能放弃,因而造成了不可解决的内心矛盾和悲剧结局。这一形象对欧洲思想史有着巨大的参照作用。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天才。悲剧的冲突从一开始就极为尖锐,随着剧情的展开,双方的斗争一步紧逼一步,直至终局,情节非常丰富。背景同剧情相配合,具有特色。御前会议,幕后密谋,大臣的家庭关系、葬礼、比剑,特别是民间剧团到宫廷演出,都有强烈的时代和民族特点。剧本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血有肉。除了哈姆雷特以外,国王克劳狄斯,王后,奥菲利娅、霍拉旭等一系列形象也以其鲜明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更是动人心弦,在刻画哈姆雷特时,他多次运用独白,有时用诗体,有时用散文,语言有时急促,有时隐晦、有时粗俚,有效地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内心矛盾和感情变化。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生于西班牙中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医生。1569年他到意大利,后参加西班牙驻意军队。在对土耳其的海战中他带病上阵,负了重伤,左手残废。1575年回国途中,他又被土耳其海盗掳去,在阿尔及利亚服苦役五年,1580年被亲友赎回,他以一个英雄的身份回国。但他后半生却贫困潦倒曾任军需官、税吏,接触到农村生活;他曾一度因不能上缴公款而入狱。塞万提斯采用当时流行的各种体裁进行创作,他写抒情诗、讽刺诗、田园传奇、骑士传奇,剧本和小说。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以及悲剧《奴曼西亚》等。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小说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共分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立刻受到读者欢迎,出现了大量伪造的续篇。塞万提斯为了抵制伪作的恶劣影响,立即写完第二部,1615年出版。当时西班牙文坛上充斥了宣扬骑士荣誉和骄傲的情节离奇的骑士传奇。塞万提斯痛恨这种文学,在全书的自序中,他公开宣布他要“攻击骑士小说”,“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 

  《堂吉诃德》着意模拟骑士传奇的写法用夸张和漫画的方式描述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揭露了骑士传奇的荒唐和危害,尽情嘲笑了骑士理想和骑士制度。作者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深刻反映了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小说中出现了将近七百个属于各阶层的人物,接触到西班牙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方面面,充分揭示了这个威震世界的西班牙王国必然衰落的趋势。 

  《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者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欧洲文学中的著名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按骑士传奇行事,疯疯癫癫、滑稽可笑,但他的荒唐行为往往出于善良的动机。他具有崇高理想和渊博学识,但他脱离实际,完全生活在幻觉之中。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西班牙现实的矛盾,也反映了西班牙人文主义者的弱点。桑丘是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他和堂吉诃德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相辅相成,他们两人的外表和性格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堂吉诃德用骑士方式不能实现的理想,在桑丘的行动中每每得到了实现。 

  《失乐园》〔英〕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1608—1674)出生在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在剑桥大学求学时和毕业后一时期,钻研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后来弥尔顿担任了政府职务,在1647年到1645间发表过许多小册子,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他站在清教待立场,主张取消国教的主教制度,并在政治上给王党以有力回击。194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新任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弥尔顿早期还写过一些短诗,著名的有《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等。 

  《失乐园》写于1667年,是弥尔顿最杰出的诗篇,全诗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圣约·旧约》。叙述人类始祖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知识树上的禁里,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失乐园》突出地塑造了恶魔撒旦的形象。弥尔顿在思想上要批判骄傲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象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嫉妒、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重迫害的革命者。《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精神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弥尔顿在这首诗里继承了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接受了十七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同时也对封建贵族的放荡生活也给予尖锐的批评。 

  在《失乐园》里,弥尔顿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理想使他雕塑出十分雄伟的人物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他的诗歌风格是高昂的,诗中运用了璀璨而瑰丽、富有抒情气氛的比喻,独待的拉丁语的句法和雄深洪亮的音调等。在结构上,《失乐园》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成为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史诗。 

  《伪君子》〔法〕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作家。本名约翰·巴狄特·波克兰,生于一个宫廷陈设商家庭。他从小喜爱戏剧,中学毕业入大学攻读法律,但他背离父意,放弃世袭权力与律师头衔从事戏剧活动。1643年他曾组织剧团,在巴黎巡回演出,因营业失败,负债被控入狱,被父亲赎出。1645年他走出家庭,参加外省剧团演出十二年,积累了大量舞台经验,并以编演《冒失鬼》、《情怨》等即兴喜剧而出名。莫里哀的早期创作主要以家庭生活为题材,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讨论爱情、婚姻、教育等社会问题,代表作有《多情的医生》、《太太学堂》等,1664年后,莫里哀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更为坚定,古典主义喜剧创作进入全盛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女博士》、《唐璜》等。莫里哀一生共写喜剧近三十部,对欧洲戏剧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伪君子》在欧洲喜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是莫里哀的最大成就。它的讽刺矛头直指贵族上流社会和封建教会,塑造了达尔杜弗这一法国文学画廊中著名的伪善者形象。达尔杜弗是个手段灵活的骗子,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进入了奥尔贡的家。奥尔贡和他的母亲白尔奈耳太太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成圣人,颂扬他,供养他。达尔杜弗则尽其所能,在一些琐屑的小事上表现他“崇高”的德行。他口头上宣传“苦行主义”,实则贪图享乐:在教堂里佯装不肯接受奥尔贡的施舍,背后却图谋奥尔贡的全部家财;表面上不敢正视袒胸露背的妇女,背地里又专以勾引他人妻女为乐事;当着人面为弄死一只跳蚤而忏悔,骨子里却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达尔杜弗用上帝和虔诚来遮盖他的丑恶的心灵,莫里哀通过这一形象深刻揭露和讽刺了贵族上流社会赖以存身的封建教会的伪善、狠毒和荒淫无耻,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力量。 

  在达尔杜弗形象的塑造上,莫里哀运用了卓越的艺术手法。达尔杜弗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第一次出场,但前两幕通过奥尔贡、白尔奈耳太太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观众对达尔杜强的性格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都知道他是一个伪善者。他出场时所说的几句假虔诚的话,只能引起人们对他的鄙视和耻笑。第四幕结束,眼看这个剧本要以悲剧告终。第五幕忽然急转直下,国王明察,救了奥尔贡一家。剧本起伏跌宕,变化多端,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1669年,莫里哀通过种种途径,打破禁令,第一次公开演出《伪君子》,获得很大的成功,从此成为莫里哀最受欢迎的剧本,达尔杜弗这一形象更是走遍了世界各地,在法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达尔杜弗”已成了“伪善”的同义语。 

  《鲁滨逊飘流记》〔英〕笛福 

  丹尼尔·笛福(1667—1731)生活在欧洲动荡的年代里,是一个油烛商人的儿子,他自己在他年轻时候也成为一个善于经营的生意人,为经商而到过欧洲许多国家。笛福曾几次破产,债台高筑曾被通缉,坐过监牢,但他凭着非凡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又发财致富,然后又破产。笛福受过很有实用意义的教育,他学的不是当时流行的拉丁文和希腊文,而是英文,这使他日后写作时笔墨流畅、文字优美。在投入政界后,他又写过有关历史、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章,篇数多得让人难以置信。笛福到了晚年才开始写起小说,并在六年中完成十三部小说的创作。他既堪称英国报刊之父,也不愧为小说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取材于一位英国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扣克的真人真事。笛福发挥善于想象和虚构的本领把这一真实事件写成了小说。在小说中,塞尔扣克故事的主题没有变:一个具有坚强毅力和聪明机智的现代文明人,即使只身落到一个渺无人迹的荒岛上,只要鼓足勇气,不倦地与大自然搏斗,那么他终将是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身上融和了笛福本人的许多气质:在追求发财致富上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敢冒险,能实干。小里里,我们看不到世袭贵族那种懒散之风和耽于宗教的幻想,我们看到的是资产阶级青春期英姿焕发,野心勃勃,努力创造人间奇迹的大无畏的冒险进取精神。笛福认为“害怕危险的精神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食利者的寄生虫令人感到可憎,而鲁滨逊的冒险精神令人感到可爱。贵族社会的披肩假发,曳地长裙令人厌恶,而鲁滨逊的脚踏实地,不惜辛劳的创造给人以鼓舞。《鲁滨逊飘流记》的价值在于:我们从这部小说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作者在鲁滨逊身上注入了自己的理想,把他塑造成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 

  《鲁滨逊飘流记》是英国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小说别开生面,题材新颖,语言简洁明快,朴实无华,语气含蓄,引人深思;描写事物栩栩如生,表达人物感情逼真动人。《鲁滨逊飘流记》出版二百多年,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里都有它的译本,各国还 继续阅读http://www.saohua.com/shuku/Review/wx044.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文学巨著伊索寓言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
中国有四大名著,其实欧洲也有四大名著
西方文学的四大名著
中华字经(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