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曲阜,面积上百亩,有“天下第一家”的美誉

图。文 落榜进士

也许是相信“后人”的力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首创了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等很多教育理念,打破了贵族统治者对教育的垄断。如今,孔子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其后人也被尊为圣人延续,万代师表,孔府便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地方。圣府大门上的二字为明朝奸臣严嵩所题,严嵩孙女嫁给了孔子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

孔府始建于宋代,与孔庙、孔林合称“三孔”,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占地面积180亩,如此巨大的面积让孔府也成为了中国现存最大最豪华的贵族庄园。在里面走一圈已是相当费体力的事,再加上其中的建筑、厅堂、陈设无不饱含历史,让人眼中目不暇接,心中思绪万千。

进入孔府大门,迎面是小巧玲珑的屏门,木质结构,独立院中,作用类似现在家里的屏风。此门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重光门平时大门紧闭,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可打开。

绕过重光门,就到了最重要的办公场所——大堂和二堂,连接二者的穿堂厅内有两条长凳,本叫“阁老凳”,本地人却称之为“冷板凳”,而且不能坐,因为不吉利。这其中的原因又和严嵩有关。据载严嵩被罢官后去亲家孔府求情,每次上门衍圣公都拒而不见,只能在门前板凳上坐着,久而久之,就给这板凳坐出了名头。

孔府为九进院落,分东、西、中三路,中路为主体,前为官衙,处理公务,后为内宅,私人居住,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衙宅合一”的典型官衙住宅。

孔府里共463间房屋,楼堂厅轩鳞次栉比,长廊曲径扑朔迷离。这样的规模,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算得上是豪宅中的豪宅。

到过孔府的人,都会被眼前这幅壁画所吸引。画中这头貌似麒麟的怪兽被称为“四不像”,叫做“犭贪”(音同“贪”)。它贪得无厌,终日张着血盆大口,不吃五谷杂粮,专吃金银财宝,最终落了葬身大海的下场。壁画位于在宅与衙分界处,时刻告诫着子孙后代,贪心不足蛇吞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无论冷板凳还是戒贪图,无不体现着孔子后裔要求子孙修身齐家、德高行洁的良苦用心。

千年孔府里,曾藏有数量惊人的文物。陶瓷、珐琅、玉石、织绣品、书籍……藏品多达69万多件。如今,孔府文物已搬入新家——孔子博物馆。以一个家族的文物为主体建设一座博物馆来保藏、展览,不要说中国,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多见。“天下第一家”果然名不虚传。

安怀堂根据《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意命名。此语被统治者信奉为安邦治国方针,放到现在也毫不过时。

中间红底的金色喜字,两侧的福字寿字,以及堂内对称的红色椅子,无不告诉游客,这里是衍圣公举行婚丧嫁娶、祝寿等家族大事的地方。此时堂内人去楼空,彼时必是高朋满座、觥筹交错。

孔府后花园又名铁山园,园内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及各种花卉盆景等一应俱全。园内雅致幽静,无论假山水池还是一树一石,都带着文心诗意。

在孔府的后花园中一步一景,一景一画,其中亭榭回廊,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充满了中国风的韵味。

园内古树参天,风景如画,却不知为何逛着逛着生出一种伤古悲秋的情绪。虽然被后世尊崇,后代也繁荣如斯,孔子本人却生逢百家争鸣的喧嚣动荡时代,一生颠沛流离,73载春秋并不尽如人意。这府内一切,和他密切相关,又和他毫无关系。

“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碑在曲阜”。虽然此言不虚,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却是个有些低调而略带神秘感的存在。陈列馆位于孔府后花园出口的小巷子里,如果不是事先做过功课,很容易错过。褐色的木牌垂于门前,墨绿色的“汉魏碑刻陈列馆”七个大字掩映在绿树中,倒生出几分雅致。夹道而立的石人石像似在守卫,又似在欢迎。

进入园子沿着石路往前走便能看到并排而立的两座两汉石人,这两座石人在许多金石著作中都提及过,非常有名,是国家一级文物。石人一高一矮,样子让人想起了那句透着温情的“有人与你立黄昏”。自清代在汉墓中被发现后,几百年时间里,他们并排站于天地间,是否偶尔会乏累?是否偶尔也会聊聊各自的心事和往事?

陈列馆门头简单,展厅也朴实无华,只有几间白墙灰瓦的平房。木门、木窗、房梁是朱红色,和园内的绿树紫花为原本朴素的石碑、石人、石像带来些许生动的色彩,也为整个园子带来了生机。

进入展厅顿觉大开眼界,表面平淡无奇的陈列馆其实卧虎藏龙。汉魏碑刻陈列馆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碑林之一,1998年建成后将散落于孔庙、孔林等处的汉魏碑刻和部分重点碑刻移入馆内进行集中保存和陈列。现存碑刻131块,石雕6尊,历西汉、东汉、曹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贯穿整个碑刻史、书法史,尤以汉魏碑刻誉冠中外。其中西汉刻石7块,东汉碑刻16块,魏碑4块。

陈列馆内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被称为“孔庙三碑”。《北陛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非常稀少的西汉早期刻石。图中的两城山汉画像石食堂题记为东汉永和二年(公元137年)石刻,于50年代收集移入孔庙。目前陈列馆里的为复制品。

《熹平残碑》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钱塘黄易访得于东关外。墓主不详,因文有“熹平二年”字样,故称《熹平残碑》。《熹平残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碑刻,碑上的字体清秀娟丽,笔势生动。蓦然想起,眼前的残碑许多人也曾见过,而那些人都是在泛黄的典籍里曾出现的名家大师。欧阳修、洪适、赵明诚、钱大昕……在静谧的石刻前,今人与圣儒、哲人、大师进行着一场超越时空、关于美和文化的对话。

漫步在各个展厅中,礼器碑、孔宙碑、张猛龙碑等天下闻名的石碑都在眼前,石头上的汉字以不同时代的特征和个性展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美学观念,这种冲击感和近距离赏味历史的幸福感,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到。图中为东汉残碑。

一件碑刻就是一个故事,一座座碑刻以时间为线,默默诉说着中国碑刻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是碑刻发展的重要阶段,诸多形制在这一时期开始定型并发展成熟。两汉魏晋时期,虽然朝廷有禁碑之令,但制作碑志的仍大有人在,不绝如缕。图中李仲璇修孔子庙碑为东魏碑刻,记录了兖州刺史李仲璇修孔子庙及塑孔子弟子像配祀孔子的事情。碑文中大量使用了异体字,反应了当时流行的书艺风尚。

在文明演进中,古人用一笔一刀,赋予沉静的石头以历史内涵,碑石记录着时间沧桑的脚步,折射着文字嬗变的过程,展现着中国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碑石文化。

来到这座陈列馆,仿佛走进了一个遥远的时代。林林总总的碑碣好像凝固的历史尘封在时光里,思之恍若隔世。

文化的浸润从来没有一场战争的洗礼来得猛烈,但又从来都是持续、深入且长远的。当你对充斥着高科技、手机电脑控制的生活感觉厌倦时,当你看厌了屏幕上一闪一闪的方块字时,不妨去看看碑刻吧。在这里,一石一像都在向你讲述着中国千年的历史和高贵的文化。故人远去,碑石犹存。

落榜进士: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背包客,也许有一天会和你擦肩而过。

【微信:wudan365】【微信公众号:lvxing36524】【微博:@落榜进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府后门外的绝世“国宝”—汉魏碑刻陈列馆
曲阜石碑石刻资源保护利用调查与研究
〈原创〉去曲阜,除了看孔府、孔林、孔庙,一定还要看—汉魏碑刻陈列
【阙里汉碑】
孔府和汉魏碑刻陈列馆随拍
寻访汉代书法遗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