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丈夫远征戍边,唐朝才女陈玉兰写一首相思诗《寄夫》,成传世名篇!

寄夫

陈玉兰 〔唐代〕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想念你啊!想念你,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当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此诗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有变化。“夫戍边关——妾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对”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相隔之感。这个开头是单刀直入式的,点明了题意,说明何以要寄衣。下面三句都从这里引起。“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之感,但诗句写完“西见吹妾”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之感,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形象。此句写“寄衣”的直接原因。“一行书信——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照,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此句写出了“寄”什么,不提寒衣是避免与下句重复;同时,写出了寄衣时的内心活动。“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想象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少妇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很关紧要,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心中的操心。这样,每一句中都可以划一个破折号,都由两层意思构成,诗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一种句式反复运用,在运用中又略有变化,并不呆板,构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语气。声调对于诗歌,比较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大意义。所谓“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嗟叹”、“永歌”都是指用声调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试多咏诵几遍,就不难领悟这种一唱三叹的语气在此诗表情上的作用了。

  构成此诗音韵美的另一特点是句中运用复字。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有时能使诗句念起来朗朗上口、动人心弦,造成音乐的美感。如此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起始,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相联的两层意思而言,它们又形成“顶针”修辞格,念起来顺溜,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和谐的音调过渡得十分自然。

  而三、四两句重叠在第二、第六字上,这不但是每句中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整个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构成因素,从而增加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愁、缠绵的深情。

  此外,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提出。诗中的“妾”(古代女子自我称呼)当然并不等于作者自己。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并完全用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挂念,生动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此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运用得比较成功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在这个国度里,唐朝是一座令后世高山仰止的“珠穆朗玛峰”。

唐代的中国人,远比其它朝代的古人活得浪漫。

他们生活在一个对外交流频繁,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度,注重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表达。

因此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分男女老少,大多都会吟上两句诗。因为这个原因,在唐朝出过许多像薛涛、李冶、鱼玄机这样的女诗人。

陈玉兰也是她们中的一位。

《全唐诗》虽然只存其一首诗——《寄夫》,但是却成全了她和丈夫王驾这一对“夫妻诗人”的美名。

《寄夫》创作背景及其他

陈玉兰和他的丈夫王驾都擅长作诗,并且写得相当好。王驾是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进士及第,也是一位大才子,但是他出生的时代已经是晚唐时期。

唐昭宗登位之初就与李克用爆发战争,这是一场颇为持久的战争。后来身为礼部员外郎的王驾,也奉命出征,讨伐李克用。结局是唐军重挫了李克用军,可是却让朱温坐大,给唐王朝的灭亡埋下了覆灭的祸患。

李克是是沙佗族人,曾经在“黄巢之乱”中收复长安,立下大功。因此受封河东节度使,于熙宁二年被封为晋王。

当时的人认为和唐军和李克用军作战是非常危险的,至少在唐军伐西川战役开始的几年,唐军吃了败仗。不但如此,参与讨伐李克用的王健跑出去,还自立为王了。

王驾身为礼部员外郎,奉命前往前线督战。理论上来讲,他不需要在前线冲锋。可是一旦开战,哪里还分前后线呢。假如王师挡不住李克用的军队,王驾就有可能身首异处。

因此,陈玉兰在诗中用到了“寒衣”的典故,暗示丈夫此行十分凶险。

与陈玉兰同一个时代的葛鸦儿也写过一首思念征夫的诗,名叫《怀良人》,非常有名。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

不过,这一首诗叙事重心都在妻子身上。头两句是歌颂这位妻子艰苦朴素,对丈夫忠贞不渝。第三句显示战争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

好比杜甫《兵车行》中那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叹息,也是埋怨,为什么“良人”还不回来呢。

而陈玉兰的关注的焦点却在自己的夫婿身上,尤其是在诗的第二句中,借“西风吹妾妾忧夫”造成了一种“忘我”之境。

诗的第一句叙述了事情的起因,场景是在边关。第二、第三句讲的是自身的感受。包括身体上的感受,与心中的担忧。

场景在家中,第四句作者的心思又跑到了边关的丈夫的身上。写得非常流畅自然。并且也有暗用典故,这是一个标准文人的写法。

再看葛鸦儿的《怀良人》,头两句都是在讲自己的穿着打扮,蓬头垢面,插了一只荆钗。身上还穿着出嫁时的衣服。

第三句介绍了一下因为打仗造成的恶果,最后的一句才直白地表达了对良人的思念,用情相对比较浅。

《怀良人》在唐朝时期非常出名,大约还是因为塑造了一个忠贞女子的典范。艺术手法明显与情感表达,远不如陈玉兰的《寄夫》细腻。

陈玉兰是礼部侍郎的夫人,应该是一位名门闺秀。孟棨《本事诗》中介绍,《怀良人》是一位下层军士以妇女的名义而创作,看起来是比较可信的。

结语

陈玉兰是王驾妻子,而王驾偏爱写民俗一类题材,重视诗歌意境的渲染,构思巧妙却不失自然,他的《雨晴》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讽喻诗。

可惜生在晚唐乱世,王驾后来弃官和妻子一同归隐,否则以他夫妻二人的才华,一定会有更多的佳作流传下来。

寄外征衣

陈玉兰〔唐代〕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 生卒年不详。唐代吴(今江苏苏州境内)人王驾之妻。有《寄夫》诗广为传颂。

王驾(851~ ?),唐代诗人,一说字大用,诰命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生平见《唐诗纪事》卷六三、《唐才子传》卷九。有《王驾诗集》六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六首。

公元890年,考中进士,官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

其妻陈玉兰,在丈夫戍边时,她制衣,并诗寄之云:“夫在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前者写农村的春社胜景:稻粱肥熟,桑柘影斜,此时“家家扶得醉人归”,真是一醉方休,痛快人心啊;后者写春雨过后,从前明明看见过的叶里花蕊现在却没了踪影,此刻忽然注意到蛱蝶纷纷飞过墙去,于是诗人不禁怀疑“春色在邻家”,写得十分幽默生动,妙趣横生。

雨晴

王驾 〔唐代〕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来到园中又纷纷飞过院墙,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第一句“雨前初见花间蕊”。蕊(读rǔ),花心。这句是倒叙,作者追忆雨前的花园景象,意思是说:下雨之前,花儿刚刚开放。“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

  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这句写眼前景象。意思是说: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

  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

  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赏析】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周啸天)

夏雨

王驾〔唐代〕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乱后曲江(一作羊士谔诗)

王驾〔唐代〕

忆昔争游曲水滨,未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过故友居

王驾〔唐代〕

邻笛寒吹日落初,旧居今已别人居。 
乱来儿侄皆分散,惆怅僧房认得书

永和县上已

王驾〔唐代〕

记得兰亭祓禊辰,今朝兼是永和春。
一觞一咏无诗侣,病倚山窗忆故人

次韵和卢先辈避难寺居看牡丹

王驾〔唐代〕

乱后寄僧居,看花恨有馀。香宜闲静立,态似别离初。 
朵密红相照,栏低画不如。狂风任吹却,最共野人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雨后漫步花园,王驾看到雨后春色即兴作诗一首,末句可谓神来之笔
唐诗里一首写雨的诗,一开篇便是惊艳了世人,成为千古绝句
他为铅山写下最美的名片
太感人了——看看唐代妻子在寒冬来临时写给丈夫的诗
古诗词日历 | 王驾《春晴》
唐诗里一首非常唯美的诗作,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