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风几度,故人西来——玉门关&阳关
玉门关,我小时候听到这个词,以为是用白玉雕成的大门,应当是像天宫里的雕栏玉彻似的一道关门吧。谁知它其实是一座砂土夯筑的关城,是古代军队驻防的边境,周边是荒凉寂寥的戈壁,哪里有什么天宫。古人称它“玉门”,是由于西域的和田美玉经由此处运往内陆,这条运送美玉的道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其实最早应该是“玉石之路”。
我们要参观的玉门关遗址景区东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约150公里。开车从敦煌市去往玉门关景区的一路上,几乎没有人烟,车辆也很稀少,手机信号也断了。公路以外的四野全是荒秃秃的沙漠戈壁,连一只鸟的影子也看不见,从敦煌到罗布泊200多公里、到哈密400多公里的路途都是这样的不毛之地,真是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21世纪了,全世界有70多亿人、中国有14亿人了,在交通、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此地仍然如此荒无人烟,一千多年前西去的法显、玄奘等取经者,得是怀有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能独自走过这样的荒凉之路呀!

玉门关景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0.5公里,四境都是戈壁、荒漠、草甸。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汉长城遗址18段。已对游客开放的有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和当谷燧周边汉长城遗址。

 
(一)  小方盘城
小方盘城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此地后来改名叫“玉门关”,是这样一个传说:小方盘城西面有个地方叫“马迷途”,运送和田玉到中原的商队必须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商队每次走到此处就容易迷路。在酷暑季节商队都是白天休息避暑,晚上摸黑赶路,因此更容易迷路,就连识途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有一次一支商队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时,忽然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善良的小伙子把大雁抓住,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明白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给大雁吃。大雁吃饱以后,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再次引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大雁所说的话,只有救它的小伙子能听懂。小伙子把大雁的意思转告老板:“大雁让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石,以后商队就不会迷路了。”老板心里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石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人人都渴得寸步难行,骆驼也渴得直喘粗气,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立即转告老板,老板忙问小伙子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后,小方盘城上有了一块玉,就改名为“玉门关”了。



民间传说浪漫离奇,史书的记载却一板一眼,《汉书·地理志》记载:“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制”。汉代玉门关与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是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的必经之地。据史学家估计,大约在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前105) 年间,修筑酒泉至玉门之间的长城时,玉门关随之而设立,距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但玉门关在历史上的位置多有变迁,除了汉代玉门关,还有唐代玉门关,唐玉门关由汉玉门关的位置东迁了二百余公里。现在被游客称为玉门关的其实是小方盘城,它是一座方形夯土城堡,东西24米,南北26.4米,高约10米,北面和西面开有门,北墙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车道。1907年,斯坦因来到小方盘城,在旁边一处土丘中发掘出700多枚汉简,有许多刻着“玉门都尉”,从而推测这里是汉代玉门关的遗址。但后人怀疑小方盘城面积只有600余平米,当时的玉门关商旅使者络绎不绝,派有重兵把守,怎么会这么小?所以小方盘城也许只是“玉门都尉”的一个小据点,汉代玉门关城的具体位置尚不能肯定,也许就在附近,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站在小方盘城的观景台上,眺望远处的草甸,并不见有牛羊的影子,只有烈日长空,笼罩着荒漠戈壁。朔风在耳边呼呼掠过,旌旗在头顶猎猎作响,令人油然而生怀古之情。遥想3000年前,古老的羌族人,赶着牛羊缓缓走过,吹起羌笛,让悠长凄凉的笛音飘散在风中;乌孙人、月氏人在此牧羊、牧马,唱起山歌,让高亢婉转的歌声飘上云霄;然后是匈奴人策马呼啸而来,霸占了这块水草丰美之地,让骏马的嘶鸣搅碎了纯静的月色。


细究玉门关的由来,得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勇士去联络西域的月氏人夹击匈奴,27岁的张骞应募,带着汉武帝所赐的旌杖,出发去往西域。张骞带领使团走了没多远,就被匈奴人俘获了,100多人的使团杀的只剩他和随从二人。匈奴人留下张骞,是想招降他,这一留就是十年。匈奴人给张骞分派了一个匈奴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张骞学会了说匈奴话,每天穿匈奴衣、吃匈奴饭,十年过去了,还记得来时的路吗?他记得。他记得来时的路,也记得要去的路。终于找到机会逃跑了,张骞毫不犹豫带着随从离开了,留下他的匈奴妻子和儿子。
张骞和随从骑马一路向西跑,终于跑到西域,没见要找的月氏人,又继续向西找,在葱岭以西的大宛、康居找了一圈,最后在阿姆河畔找到了月氏人。当年匈奴人杀了月氏王,把他的头颅当酒壶,逼迫月氏人不断西迁。可是时过境迁,月氏人已经不恨匈奴人了,因为他们在当地过得很滋润,不再想返回河西走廊,所以拒绝了联合夹击匈奴的提议。张骞数次劝说无果,只好返程。回程时张骞在大夏国逗留了一年多,搜集了很多情报,还收集了一些植物种子。返回的途中,张骞改走南道,企图避开匈奴人,但不幸再次被匈奴人俘获,又被拘留一年多。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乘匈奴内乱才得以逃回长安,这次逃离时他带上了匈奴妻子。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汉武帝多年等不到张骞的消息以为他早就死了,已着手布局出兵讨伐匈奴。张骞回来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以及十几年来所掌握的匈奴内部情报,使汉武帝更加有把握击败匈奴了。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一举击败匈奴,当年置武威、酒泉郡。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国等地的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与匈奴发生矛盾的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朝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时汉朝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数千巨万',浩浩荡荡到了乌孙。但这次游说乌孙王东返的计划,暂时没有成功。张骞分遣副使持旌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返程,乌孙王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包括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情况,都作了说明。回到长安后的第二年,即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张骞病故。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记述了张骞两次出西域的详细情况。


张骞死后,汉朝与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汉朝派出的使者到访安息等国,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开展贸易。张骞凿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最大的意义在于,汉朝人第一次知道了天下并不是只有中国,在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外国,外国的风景也很精彩,外国的月亮也一样圆。汉民族的视野开阔了,胸襟开阔了,格局开阔了。后人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中国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大宛国的汗血马名曰'天马',被引入中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胡麻、胡萝卜、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西域各地的音乐、舞蹈和宗教传入中原,使中华文化艺术吸取了新的养料。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中国的蚕丝和冶铁术传入大宛、安息等国,还有之后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远销至欧洲,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这一切的文明汇流的源头,应该追溯到张骞凿出的第一个泉眼。

PS:小方盘城的面积确实很小,但是小小的城门里,蕴藏着历史的大秘密,等待后人不断去探寻。我就喜欢这种有历史底蕴的地方,尽管它很荒凉,但是能在荒凉中品出别样的况味。我们俩穿着汉服,在此又是擂鼓,又是比武,拍了很多照片,玩得不亦乐乎!不料乐过了头,把车钥匙弄丢了,急得满头大汗地找了一个多小时,还好最后在戈壁滩上找到了,否则这趟行程就麻烦了。


 
    (二)  大方盘城
因为张骞凿空西域,中原与西域、中亚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必经之地敦煌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都市,汉朝遂在敦煌城以西建造了玉门关。为了保障玉门关驻守士兵的粮草供应,又修建了大方盘城。大方盘城遗址位于小方盘城以北约10公里处,城为夯土板筑,坐北向南,呈长方形,分外城、内城和仓城三部分,残存的仓城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土墙两堵,将其隔为面积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南、北残壁上留有小洞,似为通风设备。外围东西北三面被草地和沼泽包围,南面为高出沼泽的戈壁所掩护,位置险要,隐蔽安全。伦敦藏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因此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它就是河仓城。但在2005年经中国考古专家李正宇先生考证,实际它是汉代'昌安仓'遗址,是汉代玉门关守卒储备粮秣的仓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边境上的驻军点设置粮仓,是军事部署的重要一环。大方盘城可能是敦煌地区最大的粮仓了,虽然2000多年的风霜侵蚀已使其残破,但是仍依稀可辨当年的雄姿。向北眺望,远处有一片大草甸,有一些马在低头吃草,是不是大宛国来的“汗血宝马”呢?PS:手机一查,那个地方就叫“马圈”。据说当年汉武帝向大宛国索要汗血宝马,大宛国不给,汉武帝就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国。无奈路途遥远得不到补给,李广利一路率军遇到小国就攻城,攻下就开饭,攻不下就饿着,最终还是因粮草难以支撑准备退回关内,汉武帝大怒,命人将其拦截在玉门关外。李广利不得不驻扎在玉门关外屯田,带领将士们垦田种地,先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尽管汉武帝实施了大规模屯垦和移民措施,但是敦煌地区相比中原,还是人口不足、耕地有限,军队不进行屯田的话,恐怕征集不到那么多粮草。汉朝想要守住那么大的疆域,还想开疆拓土征服西域,谈何容易呀!但是东汉时期,有一个传奇人物把不容易的事做得非常成功,他就是班超。



张骞死后150年,班超(公元32-102年)出生了。班超的家族是书香世家,其父是史学家班彪,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就是写《汉书》的班固和班昭)。东汉明帝初年,北匈奴控制了西域,多次胁迫西域各国一同出兵进攻东汉边境,掠夺东汉的河西地区。有一天,当班超听说匈奴又来骚扰东汉的边境时,他愤怒地扔掉手中的笔,慷慨激昂地说:“男子汉应该像张骞那样到塞外立功,怎么能老死在笔砚之间呢?” 这就是“投笔从戎”的故事。随后,班超辞去抄写文书的差事,跟随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
刚开始班超在军中担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他很快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智谋。大将军窦固很赏识班超的才干,就派他出使西域,目的是了解和牵制匈奴在西域的活动。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率领36名吏士到了鄯善国。鄯善王起初接待班超的礼节很是完备,之后突然变得疏远冷淡。班超从鄯善人那里套话得知,原来是匈奴的使团来了。班超召集大家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乘着夜色去匈奴人的营地偷偷放把火,然后趁乱把他们全杀了,再提着人头去见鄯善王,就大功告成了。”果真如班超所料,他们将匈奴使团全部诛杀,并将匈奴使者的首级送给鄯善王后,成功制服鄯善王同意归顺东汉,并将自己的儿子送往东汉做质子。


汉明帝认为班超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升班超为军司马,让班超再次出使西域。这一次班超到了于阗国,于阗王广德在南疆一带势力很大,对班超很不礼貌,还派人向班超索要名马用来祭祀。班超待于阗国师来牵马时,一剑将他杀死,割下首级送还给了于阗王。于阗王害怕了,也归附了东汉。鄯善国和于阗国降服后,班超利用两国的力量,平定了西域另一个大国——疏勒国。班超两次出使西域,没让朝廷出动一兵一卒,凭借个人的胆识和智谋,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恢复了与汉朝的从属关系,并且还让匈奴与他们的交往断绝了。
公元75年汉章帝即位后,担心班超独处边陲难以支撑,就下诏命班超回朝。疏勒举国忧恐,疏勒王和百姓也都放声大哭,不少人还抱住班超的马腿苦苦挽留。班超见状决定不回中原,重返疏勒,守护西域。在之后的岁月里,班超还找到了一条很好的治理西域的策略,就是让当地人自我管理,汉朝只需要派出都护加以统领和督促。班超建议联合当地臣服汉朝的国家一起剿灭扰乱边境的势力,不需要朝廷派出多少兵马,就能解决西域的安定问题,这个建议得到朝廷的支持。
公元90年夏,贵霜帝国(就是先前张骞去寻找的月氏人所建立的帝国)派兵七万,越过帕米尔高原,进攻汉朝西域诸属国。班超率领西域各属国兵马,以诱敌深入之策,将贵霜军队围困,等到敌军的粮食耗尽,人马都十分疲累的时候,班超率领精锐部队一举将其击败,迫使贵霜遣使投降。这场战争巩固了汉朝中央政府对于西域的主权,并使丝绸之路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分界线——葱岭。中国对葱岭以东地区的主权,从那时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中间有过断裂和变动,但基本的界限一直未变。汉帝国与贵霜帝国之间的这场战争,决定了贵霜帝国之后上百年的国策,影响了中亚及西亚地区的格局。贵霜人东进受阻之后,意识到汉王朝的强大,对汉朝转为睦邻通好的政策,再没有发生过冲突。贵霜帝国将自己的军事扩张政策调整为“西进”与“南下”,向南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向西打败了强悍的波斯帝国,势力抵达咸海一带。
由于班超将强大的贵霜帝国打败了,使得他威望大增,西域的其他小国知道后,纷纷愿意归顺汉朝。班超活捉了疏勒国叛乱的头领,击破了尉头国。接着班超率疏勒等国士兵一万多人,进攻姑墨,并将其攻破,斩首级七百个,孤立了龟兹,攻占了莎车。班超由此威震西域,龟兹、姑墨、温宿等国皆降。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秋,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国的部队七万多人,进攻焉耆、危须、尉犁。经过一年的征战,西域五十六国全部都归附了东汉朝廷。和帝永元七年(95年),朝廷下诏封班超为“定远侯,邑千户”。
PS:班超建立的功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实在是个超人,而且是个孤胆英雄,比现在好莱坞大片里的超人厉害多了。如果把世界历史上的超级牛人排个队,估计班超也能排在前列。


远在西域,班超曾多次遇险,包括背后同僚的暗箭和朝廷的掣肘。班超平定西域之后,和一位疏勒公主成亲,生下了一个混血儿子——班勇。作为西域都护,班超私自在西域娶妻是不允许的,甚至可能被杀头。班超的政敌李邑上告朝廷,说班超 “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 无奈之下,班超只好休了自己的疏勒妻子,才勉强得到了朝廷的信任。其实,班超娶妻的行为别有深意,作为西域都护,要取得当地民族的信任,最好的方法就是与他们结亲。班超与疏勒公主的婚姻,其实是他善于权变,深谋远虑的表现。他的儿子班勇,后来为稳定西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元119年,西域诸国叛乱,朝廷里有很多大臣主张关闭玉门关,放弃西域。而班勇力排众议,以自己对西域的了解,主张出兵镇抚。当时执政的邓太后支持了班勇,命他率领500士兵去西域。鄯善、龟兹等国见到具有西域血统的班勇前来招抚,均看在当年班超的面子上,重新归附汉朝。班勇利用鄯善、龟兹等国的力量,平定车师、姑墨、焉耆等国,捣毁了北匈奴呼衍王的老巢,北匈奴逢侯单于亲率万余骑兵前来报复,也大败而去。西域五十六国,重新归入汉朝版图。
班超在西域坐镇30年,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才从西域返回洛阳。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班超的一生,继承并发展了张骞开辟的伟大事业,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同时促进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保卫了'丝绸之路'。
张骞和班超都是两次出使西域,史学家评价他们的功绩时,所用的词语非常准确,张骞“凿空”西域,班超“镇抚”西域,两位都是扛山拔鼎之才,都在西域建立了丰功伟业,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三)  阳关
阳关与玉门关都是在西汉元鼎年间设立的,它位于玉门关以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故名“阳关”。阳关和玉门关南北呼应,同为汉朝时去往西域的必经关卡,出敦煌城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自西汉以来,各个王朝都把阳关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无数商队、僧侣、使臣曾在这里验证出关。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阳关在古代时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设置阳关县,唐代设置寿昌县。宋元以后,丝绸之路与西方的陆路交通逐渐衰落,阳关也逐渐被废弃荒芜。


以上都是文献记载的情况,真实的阳关究竟在哪里,经过了很多次考证。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可见唐代时阳关已毁坏,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1943年考古学家向达先生来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据《西关遗址考》,阳关故址就在古董滩,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连续宽厚的城堡垣基,认为阳关故址就是位于古董滩。


古董滩是一个流沙地带,因地面曾暴露大量古董文物而得名,以前人们在古董滩能随手捡到古币、铜箭头、石磨、陶盅、陶片等,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此处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古董,相传是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嫁公主,自然带了很多嫁妆,金银珠宝,陶瓷玉器,应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夜里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昏地暗。大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被埋在沙丘下,从此,这一带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拣拾,据说当地人曾在这里拣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有十几座烽燧。由于经年累月的风沙侵蚀,关城和烽燧大多已被破坏殆尽,目前遗存的最大的一座烽燧,位于古董滩北侧的墩墩山顶上,被称为'阳关耳目',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现代人在墩墩山下修了一座复原的关城,我们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没有进去参观。若想凭吊古阳关遗址,远眺一下墩墩山顶的'阳关耳目'就是了。


其实,我更喜欢阳关附近的绿洲景物,道旁栽种着笔直的白杨树,羊群在树林里吃草,田地里种了很多葡萄,路边有晾葡萄干的小房子,很像我的家乡楼兰那边的风格。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我的家乡就在阳关往西去的西域,我的故人都在阳关以西,所以我从来不觉得这首诗伤感。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里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也不以为然,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呢?玉门关外、西域的春光是别样的风景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但愿生入玉门关
演示文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4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共35张PPT)
又见敦煌:一舞梦飞天,一眼望千年
来到敦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想象中的玉门关是什么样子?
“玉门关”与“阳关”所蕴含的阴阳信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