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探内家拳养生桩密旨(三)

  初探内家拳养生桩密旨(三)

接上文:

     前面介绍了腰部以上放松的实际操作,下面说说腰部及腰部以下的放松操作。站桩的要领是:含胸拔背 塌腰坐胯  双膝微曲内扣  脚心虚含如踩弹簧 足根如踩蚂蚁

     心窝微微内收,使下胸椎后靠,产生命门微微后凸效果最佳,再微曲双膝,臀部下坐,尾闾略前翻,用手摸摸腰椎尾椎,务必使其生理弯曲变小或脊椎基本呈一条直线,调整腹肌及小腹,做到下腹部松圆。

      有功友问:胯指哪个部位?怎样松胯开胯?

      桩法中初略的涉及到了以上问题,胯指的是两个股骨大关节,是大腿与盆骨的结合部。桩态中,双膝稍内扣,再前翻尾闾,这一特殊的间架就是为松垮开胯设计的。脚踩弹簧,如果能操作好,则桩态中由于两脚掌受弹簧影响,自然产生左右(包括前后)不平衡现象,人体为防止摔倒,势必调整重心,这样肌体就自发左右或前后微微摇摆晃动。如此微动中,两股关节会产生微小的调节性转动,锻炼了骨关节的活性、韧性。开胯是指胯关节转动幅度增大,关节组织韧性强,可以协调腿部臀部整体运动,能满足武学发力卸力要求,但是开胯的主要训练不在养生桩里面,这点以后再说。

这些要领掌握落实以后,腰部及其以下部位的大筋筋膜已经微微腾起了,在身体的微微摇摆晃动中,大筋和筋膜不断受到锻炼——伸缩调整,不仅增强动脉血冲击力,还能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不会产生瘀堵。

上半身膜体与下半身膜体的伸缩运动已经简单介绍,但是它们是孤立的运动吗?不是,全身膜体是一个整体,普通人做不到全身膜体的整体协调、同步伸缩。因为上下膜体的整合协调运动取决于腰胯和体腔内膜(尤其是膈肌)。腰胯合一,同步运动,是外在的协调上下膜体的最关键动作(外家拳)。内气充足,丹田(小腹)高压,是促使体腔内壁膜体牵动上下膜体统一协调运动的内在因素(内家拳)。因而腰胯与丹田是内家拳训练的重中之重!

不过这与养生所要求的松有什么关系呢?养生只要求气血旺盛通透,与腾膜关系密切吗?答:养生与习练武术基本功所追求的气血旺盛通透完全一样,所以养生桩的站法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提出,如果忽略腾膜体,一定进步缓慢,造成再次瘀堵也极有可能!

综上,松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块状肌肉在包裹其膜体的横向扩张作用下,肌肉内部被拉开;第二,块状肌肉在两端大筋的伸展运动及重力作用下,肌肉内部被纵向拉开;第三,桩态中,肌体在整个身体协调的摇摆微晃中,随呼吸不断有序伸缩,养筋长膜,扩开肌体。全身整个膜体渐渐协调统一,形成一张全方位的大网,时时刻刻在横向与纵向上拉开人体肌体内部,做到松和空,释放了血管、神经线、微循环所承受的内部压力,使气血运行无阻。因此,才有了“筋长一寸,寿增十年”的说法。

我所接触到的养生桩法,还有一种腾膜法,前面博文中提到过,就是王永祥先生的吹气法。吸气入丹田进而发展到吸气入脚跟,轻缓吹气时,用意不用力的动作配合,感受身体在长高在变大,效果十分理想。

日常的站桩,放松的实际操作有如下三种:

第一,纯粹的静式桩,完全不动,将意念放在气血运行的感觉上,诱导气血运行。

第二,以上介绍的微动桩,淡淡意守丹田,同时抓住肌体内部伸缩,体认并调整肌体内部变化(包括气血运行感知),以舒适得力为准则。

第三,站静式桩或微动桩,淡淡守丹田,同时感知体认肌体内部的气血鼓荡。(气血鼓荡能使肌体蠕动,而且膜体腾起的质量最高)

必须郑重指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长期站静式桩。大多数站此桩者,认为静蓄养气血,能较快产生气血鼓荡,从而达到腾膜放松,使气血旺盛通透的目的。有的功友体弱甚至多病,筋膜受损移位或沾粘较严重,还有的功友平时缺乏运动,导致肌体活性不够,即使站静式桩多年,仍然不能腾膜放松,严重者越站身体越僵,垃圾寒湿排不出去,再次受阻,产生漫长痛苦的排病反应。因此站静式桩,最好多多运动,增强机体活性,在运动中扩开毛孔,促进垃圾外排。

喜欢微动桩的朋友,不必过分在意站的时间,每次半小时也行,舒适得力为度。我个人站桩,一般先站微动桩,气血鼓荡比较强烈后,转入静式桩。

          密旨二     静贯穿修炼始终

气功、内功,必备三大要素:调身、调息、调心。换句话说,修炼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生命科学工程!

静,指修炼中的调心。练功前找到合适的场地,调好心态,轻松愉快,臆想自己万事如意、开心幸福、身体健康,习武者甚至可以臆想自己顶天立地,深不可测,等等。

资料:     调心,指调整练功的意念、意识。气功的呼吸和姿势锻炼都是在意念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意念在气功三调中,起着主导作用。调心的内容核心,是通过意念的作用,逐步诱导人入静,具体步骤是首先应意念集中,练功中排除杂念,使心情很快静下来,渐渐进入一种虚无轻松境界;然后按不同功法要求,有意无意地将意念集中于特定部位。其次是意念运用,练功中自然出现的念头,要控制下来,放松全身,主要是放松五官七窍,然后开始调动下意识,再引入下丹田。通过进一步练功、采气来壮大它、就称为元神。总之,调心既是入静方法,又是气功三调的关键所在。

 

初练者的静,不是虚无,不是什么都不想。关于静的阐释,前面说得很详细,贴在下面:

                 任何门派的气功、内功都在静上面做文章,静得不够,功夫不深。所以静的程度决定了功夫次第。

            但是如何理解静,怎样才入静,依然值得探索。

            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一般不喜欢讲先天后天识神元神,因为老琢磨这些东西,并不是眼前的需要,我只讲大脑,只讲气血运行,只讲体内的感觉,这样更能理解,更能促进修炼。

             把静理解为什么都不想,或者用“一念代万念”等替代法,如数息等,都是不对的。

             只要不是深度睡眠,人类的脑细胞就在活动,不产生思维意识绝对做不到。修炼的人,即使进入定态,意识依然是清醒的,并且对体内体外的各种感应特别敏锐。这在佛学典籍中可以寻找到很多明证。

             有的修炼者认为入静就是没有意识,是非仙非道的气化反应的玄虚境界,遂修仙修道,不知道神意一旦长期释放,能量也就耗掉了,不知道神聚气聚、神散气亡。也有人认为睡觉静得好,是最好的涨功方法,这不是可笑吗?还有人认为静就是德,能量在德中,故修德也涨功,于是死啃道德经典,却不知大德乃身体力行,造福苍生。退一步说,道德的确是一种能量,但不是内家功法!

             静是什么呢?我的体会和经验告诉我,静是一种功态下的特殊意识,感知,体认等精神活动。练功,打通筋脉和精微循环系统,强化自身能量场,同时吸纳自然能量,转化为人体能量。所以练功者的精神活动不仅要放在体内,还要偶尔去接通、感知、吸纳体外良性能量,“执着己身一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正是此理。

             过分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巨大的消耗,但是没有精神作用,离开脑电的诱导或者催化,气化反应会十分微弱,所以,意念的运用必须特别重视,重了可能伤身,轻了可能没有良好效果,“若有若无,若存若亡”。

             修炼的感觉必须是淡然愉悦的,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漫长痛苦的所谓疾病反应,故痛苦的修炼知觉是非良性的。

             修炼者气血运行理当更加旺盛,比常人处理体内垃圾的能力更强,不应出现长期的痛苦感受。人体本身具有相当强的排垃圾能力,流汗水、体蒸发、大小便、放屁、体表坏死细胞群体脱落等,如果修炼者排垃圾反应远远大于正常人,这本身就非常不正常!在痛苦漫长的修炼感知状态下,追求入静等于痴人说梦,追求入静等于缘木求鱼!

             无论何种功法何种意念,都是对该功法的静的阐释与要求,有意念就必须静!影响入静的所有因素都要尽可能避免,绝对不能认为正常并安心乐意接受,甚至去做痛苦感知(疾病反应)的学问!

             破坏入静的研究都是垃圾,必须尽快丢弃,不能违背生理生命科学,尽最大努力学习,革新观念,让我们的修炼尽早步入正轨!

             内功气功的修炼,最初的功课无非促进气血循环,诱导感知体认气血运行及其所产生的良性体内外变化,就是初步入静。故入静的核心内容是使气血运行旺盛,行气旺盛畅通才能产生强烈的感知和体认,感觉与认知力牢牢抓住你不放,想甩掉都困难,是不是?高手们在修炼中,享受无边快乐,这是强烈的气血运行反应带来、伴生的。

              微弱的功感(行气反应)决定了不能入静,决定了进步的缓慢,加上疾病反应长期破坏入静,并产生相当大的精神压力,想进步、想突破,必然困难重重,甚至终生无果。

              功感千变万化,是行气化气的生理反应,要抓住如同井中捞月、镜里观花,虚幻不实,不是事实真相,真相就是气血运行及其伴生的体内外实际变化。抓住真相才能快速解决问题,获得最大提高。只抓住气化反应表象,还要死抓不放,气血不可能入内。

              入静,行气活跃通畅的情况下,不是问题。

再次重申:  本文仅是个人观点,希望探讨指正。

          欢迎加QQ群36498019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真正的内家金刚功夫、金钟罩、铁布衫
浅谈气功拳
站桩精微之探析
(1)不松当中求真松
大成拳浑圆桩法要集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