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文名叫李兆龙
                                                    中文名叫李兆龙     文/蔡兴蓉

        一言以蔽之:清澈。

        这是这个刚从新西兰归国的小男生给我的第一印象。他长得很秀气,像女孩子一样漂漂亮亮的,满脸是讨人喜欢和寻找乐子的神情。刚见面不一会,他就问我:“我们国家的老师讲话怎么普遍不幽默呀?”可见他喜欢幽默,但也有他的烦恼。

        他妈妈告诉我说,孩子中文名叫李兆龙,小学三年级时赴新西兰,历时四年,如今回国在“城市绿洲”(一所国际性学校)读初中。一回来就闹了些笑话。比如中国老师讲课拖堂时,他就照直走到讲台边,对老师说:“老师,根据心理学,未成年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您不能再讲了。”又有个中国老师见他在课堂上对邻座说悄悄话,就给他罚站,还要他写检讨书,他就问:“用英文写还是中文写?”老师很生气,大声说:“这是中文课,当然用中文写!”他对老师的生气很惊讶,解释说:“那我就只能写短一点了。”与此相反,外籍老师却对他欣赏有加,每有公开课一定要他参加,说没有他在就没有气氛。兆龙对此百思不解,问妈妈:

        “同样是我,为什么外籍老师喜欢我,中国老师却不待见我呢?”

        他妈妈在讲这些的时候,脸上一直微笑着,还补充说:“也不能说人家老师不待见他,他都把老师气哭了,——不止一次。”

        我听得也直想笑;在我看,这里面有个误会:一方面,兆龙把老师当朋友,另一方面,老师把兆龙当学生。在新西兰,老师和学生是同类项,可以合并;在中国,老师和学生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的。

        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好像是我自己说的——就是:在孩子面前,大人往往显得幼稚。比较而言,孩子身上带着与生俱来的大自然的密码,或者说,孩子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谁能说大自然幼稚呢?具体到教育上,我总告诫自己说:“要走在孩子的后面。”如果说,因材施教是对的,而且简直是很对的,那么,走在孩子的后面就应该是常识,而且是常识中的常识。另外,不是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么?走在孩子的后面才能“慢”。横看我们的教育现状,兄弟姐妹们,“慢”在哪儿呢?

        因此,当兆龙提到幽默时,我们就讨论幽默。兆龙告诉我,有一次他站在怡景广场上,久久地看天上的云——在新西兰,看云是常见的休闲方式——不知什么时候,他感觉周围有些异样,一看,居然有十来个人也跟着他往天上看,但又不像是看云。哈哈哈!这故事太好玩也太有意味了!我不禁大笑起来。我说中国人自古就有这种从众心理,从前有个读书人,还靠这种从众心理救了自己一命呢!故事是这样的:有个读书人饿得不行了,又不好意思直接乞讨,就走到一个馒头铺前,忽然大喊一声,掉头就跑,立即就有十来个人跟着他跑。撵上之后,大家问他跑什么,他说他怕,大家问他怕什么,他说怕馒头。馒头铺老板不信,就把他关在摆满馒头的房子里,再从锁孔往里看,想看看他的反应。自然,他是立即大吃起来。老板明白了,顿生恻隐之心,待他吃好,就开门问道:“你现在还怕什么?”读书人说:“我现在还怕一杯热茶。”

        欢笑是一座桥,刹那间连通了我们的年龄。

        兆龙是清澈的,但也并不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他的想像力和发散性思维总在时时涌动。打个比喻,他就像一只两栖的青蛙,有时潜入到水塘中,有时又跳到岸上,总之不会潜在课文里不动。譬如在讲《桃花源记》时,他问我:“陶渊明是好人还是坏人?”理由是天下多事,而陶渊明不管不顾,只过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我接到这个问题就像接到对方传过来的球,很高兴地拍打起来。我介绍了中国文化中儒释道是怎么回事,三者又是怎样联系怎样变通的,他听了,说:“看来我冤枉五柳先生了。要是我,我也会这样。”不一会他又问我:“《桃花源记》是散文还是杂文?”理由是“歌颂难实现的理想,等于批判已存在的现实”,还说文中“叹惋”二字,明显暴露出陶渊明的批判意图。我说从这个角度看,我完全同意把《桃花源记》当作杂文看,虽说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人说过《桃花源记》是杂文!最后他感叹说:“看来文言也不难。‘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孩子!

        我们每次学习的时间是两小时整,中途分两次休息,各十来分钟。休息时,兆龙在网上玩游戏,一会他会问我:“老师,时间到了吗?”临末我也会给他布置一点家庭作业,并强调作业也是游戏,因为凡游戏都有三个特点:一、有一定难度;二、有规矩可循;三,有“豁然开朗”之乐。顺便说一句:兆龙现在就读的“城市绿洲”学校依照的是国际惯例,基本上是没有课外作业的。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兆龙每次都能成功地完成作业,并由作业派生出各种看似稀奇古怪同时又再自然不过的问题。我得说,教这个孩子是挑战,更是享受,——看来,教育只能是生活。

                                                              摘自《走在孩子的后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西兰的中国孩子居然一句完整的中文都说不了
【新西兰留学】三岁半的小留学生
二月二龙抬头:古代读书人的“四大礼”,你知道吗?
趣图段子:傻孩子,这不是馒头,这是零仁月饼
孩子就是你的教养
【众生相书法】新西兰书友带上5岁女儿日夜颠倒学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