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民认为娶女知青做媳妇合算:不要彩礼 便宜

农民认为娶女知青做媳妇合算:不要彩礼 便宜

2012年11月13日 09:39
来源:北京文学 作者:江暖

上山下乡的女知青风采。(来源:凤凰网历史)
上山下乡的女知青风采。(来源:凤凰网历史)[详细]

核心提示:这里的农民都知道,娶女知青做媳妇最合算,不要彩礼,便宜。

本文摘自:《北京文学》2006年第03期,作者:江暖,原题:《我们曾经年轻》

女知青方芳一时糊涂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她怀孕、结婚、生子,但仍然无法面对自己,于是她开始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一生。这种方式令人揪心,令人心痛,令人沉重。她为何要这样对待自己呢?

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这个故事也许很普遍,但如今的人听后,却又是那样吃惊。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方芳。我要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她对自己命运的抉择非常特殊。

方芳结婚,在她罹祸半年以后。

那是深秋,冷雨潇潇,天地间灰成一片。

对方老李家是当地人,来了不少迎亲的人。

我拎着小芳的包袱,踏着泥泞的路,送她过门。

这里的农民都知道,娶女知青做媳妇最合算,不要彩礼,便宜。

那天,小芳身上没穿喜庆的颜色,肥大的男式蓝色旧中山装已遮不住她五六个月的身孕。

人们呼喊着要新娘子敬酒,她婆婆,她丈夫的几个弟弟都笑着,应酬着。

小芳,石头一样坐在房门口。

“小安姑娘,今天高兴吧?你可是贵客,平日请都请不来,喝!大娘先干了。”小芳的婆婆举着酒杯走到我面前,得意洋洋地自己把酒倒进了肚子。她穿着新衣,身上没有了往日发亮的油渍。

我厌恶她。她的眼睛,永远在刺探着人心。我把头扭向了别处。

1968年,我和方芳来到这离北京三千里地的山沟插队。这里非常地穷,最穷的全家人只盖一床破被子。

按生产队安排,我们住进了屯子最东头的几间空土房子里,院墙的外面就是一片荒野了。

几天后便下地干活儿,挣工分领明年的口粮。

我与方芳同校不同班,下乡前并不熟悉,因为她的骄傲,以至全校无人不知。

只记得文革前,一次作文比赛她得了第三名。恰逢是学校总务主任给她颁奖,那位男老师因其貌不扬,常为女生议论,小芳竟然放弃上台领奖离席而去,由此全校闻名,得雅号:公主。我久仰大名,未曾想在千里以外与她相会,并且有了一段生死友情。

第一次交谈,是到这里后第二天的黄昏。

我坐在院子外面的土坡上,凝视着一片荒野,思念着生死不明的父亲,孤独又无望。

“一霎时把前情俱已昧尽,渗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难过地低声倾诉着。

忽听有脚步声儿,忙回头看是方芳。

“你刚才在唱什么?”她听到了。

“在哼歌。”我紧张起来。

“程派?”她懂?

那时,凡传统京剧皆为“四旧”,是不允许唱的,倘若被人告了密,那还了得?

此刻她会怎样?我沉默着。

“你不要命了?”她压低了声音。

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

“快别哭,我唱了几句《四季歌》,被批斗了一天。”她哽咽了。

“怎么懂京剧的?”我擦着眼睛问。

“父亲是戏迷,很小就跟他去听戏。”

“我们班同学说咱们学校有三个‘将女’,你是其一?”我转入正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直击:农村单身汉的心酸生活,给了彩礼的媳妇却跟别人跑了
有弟弟的女孩难嫁?剩女的脱单之路,承载现实的考量
江西媳妇后悔收68万彩礼:父母没回礼 结婚8年丈夫家一直在还债
半老徐娘的女人高彩礼疯抢的现象
农民的钱袋子鼓了,但娶媳妇难了
农村俗语“好男不娶出墙女,好女不嫁工程男”,为什么这么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