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风俗︱小年祭灶爷,有谁知灶爷名叫张万昌?

作者:张永 图:网络

“祭灶”又称“送灶”,民间还有称“交年” “小年”之说。意思是过了小年,就预示着“大年”就快到了,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民间百姓传统的一个节日。

每年农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民间要祭灶老爷(或称灶王爷、灶君),简称“祭灶”,或者说是送灶老爷上天。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

传说,玉皇大帝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召集天下分管各项事务的诸神开会,回报人间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天回来。所以民间三十晚上有“守夜”(守岁), “接灶”(迎接灶老爷回来)的习俗。

(一)

盱眙,别称“都梁”,依山面水。有关灶老爷有着当地自己的传说:老灶爷生前名叫张万昌,家财万贯;可是从小算命先生就说他是穷命,以后守不住自己的家业,需找一个命好的女子做老婆来帮他掌管家业。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张万昌已长大成人。一年冬天,说来也怪,张家的金银日见风化,金子变成糯米汁,银子变成绿豆汤。

张万昌的父亲张老员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他想出一个法子——“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并将金银水各舀一勺分别倒于两门旁。一连放了好几天粮,没有人看到门旁的“金银”。

这天傍晚很冷,一个在淮河里打渔的姑娘叫郭丁香,因天寒地冻没有逮到鱼,无法生活,也来张家领粮,到了张家门口,看见张家门旁有金饼、银饼,她弯腰拾起来,递给张员外。说:“老爷,您怎么把金饼、银饼放到门旁啊?”

张员外笑了笑接过金银,看了看这位小女子的年龄也和自己的儿子张万昌差不多,心里甚是喜欢,心想:“这个姑娘可能就是那算命先生所说的‘命好的女子’吧?”事后请媒人到郭丁香家提亲。郭家见当地首富张家来提亲,欣然应允。不久,张万昌和郭丁香完婚。

(二)

婚后郭丁香敬重丈夫,孝敬公婆。她有一手好厨艺,因她是打渔的出身,懂得鱼的营养和做法,经常用乌鱼汤抹面鱼给家人吃,它能将一碗面就抹一根面鱼,细长爽滑不断头,汤鲜味美,还有滋补功效,一家人都喜欢吃,日子过其乐融融。

可是,有一天张万昌外出,遭人奚落:“你家这么富有,娶什么样的媳妇没有?怎么找一个‘小渔猫’(旧时对打渔人的贬称)做媳妇?哎,太丢人了。”一席话说得张万昌面红耳赤,过去讲究门当户对,他回家就把贤妻丁香给休了。

郭丁香被休后,无颜面回娘家(过去封建女子被休,是不能回娘家的),被一对善良老夫妻收留,一家人勤劳度日。

(三)

后来,张家败落,一年腊月二十三张万昌沿街讨饭,讨到郭丁香家,前妻丁香可怜他,专门做了一碗“乌鱼汤面鱼”给他充饥,因天气太冷,并特地叫他到厨房吃饭。张万昌端起饭碗,一看面鱼,便想起前妻,心里难过,吃不下去。

丁香看他不吃,便催促道:“面快凉了,你怎么不吃啊?”张万昌说:“看到这碗面,想起了我的前妻,这是她最拿手的一道面食!”丁香见他还记着自己,便说:“你看我是谁啊?”

张万昌定睛一看面前这个女子正是自己的前妻,羞愧满面,便一头钻进锅底,化为烟雾升上天空。玉皇大帝知道后,念其尚知羞愧,封其为灶君,掌管一个家庭的事务。传说,后来郭丁香死后也被封为灶王奶奶。

(四)

盱眙民间祭灶节,明清期间就很流行。有“君三,民四,乌龟王八二十五(戏言,有开玩笑骂人的意思)”的说法,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旧佛龛神像及陪对撕下来,换新的。

陪对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或“四季平安”。祭灶时颇为讲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过去封建,讲究“男女有别”,因为“嫦娥”是女的,灶王爷是男的,所以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

祭灶时,还不能乱说话,怕灶王爷见怪,告知玉帝,降罪下来。旧时祭灶用黄纸叠成六张“黄表”,好让灶王爷把家里的急需一一记清,呈交玉皇;用秸秆做成马,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用稻草剪碎加入麸皮做成马饲料,好让马儿吃饱跑的快。黄表和马饲料要留一半“接灶”用,其余的和撕下旧灶王爷、灶王奶奶旧佛龛神像及陪对在送灶时一起烧掉。

祭灶时,还要陈设供品,其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据说糖瓜非常甜,也非常粘,灶王爷吃了甜得只想说好话,粘得不能说坏话。所以有:“二十三,吃饧板”;“糖瓜祭灶,姑娘要衣,小伙要炮” ;“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之类的民谣。这些民谣也都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五)

据清袁枚《随园诗话》所述,谢学墉12岁就写成有有关祭灶的诗:“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脚牙糖。”这说明祭灶活动是当时整个家庭在一年中重要的事情,连小孩子都要参加。

还有“灶王老爷您姓张,一碗凉水一管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关东糖。”这是旧时当地孩子们常唱的一首祭灶歌,道出了一般穷苦百姓度日艰辛,连糖果也买不起,只好许愿“明年再请关东糖”。

祭灶时要上香,送酒,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要打点一下。现在盱眙祭灶时大多数是用糖和芝做馅保的小糖饼,其它的贡品和饭食都比较随意。

(六)

关于祭灶祭拜,盱眙民间还一典故,说宋朝宰相吕蒙正未中举之前,生活窘迫,曾经到过盱眙,住过寒窑,靠卖字度日。当时宋辽正在交战,民不聊生。一年腊月二十三,大雪纷飞,他将卖对联的钱买了一点炕熟的小咸鱼,打了一壶老酒,回寒窑祭拜灶老爷。

寒窑没有桌子,只好找块砖头,把供品放上,哪知砖头不稳,没注意一碰,糟糕,酒和鱼都撒到灰里了。吕蒙正无奈,只能用手巾将撒到灰里酒给拧下来,用草棒将咸鱼身上的灰刮一刮,继续供上祭拜,嘴里即兴吟诵一首打油诗:“身铺青灰头枕瓢,门外大雪随风飘。今朝正是祭灶日,学生祭拜在寒窑。我还有个寒窑住,不知穷人怎么熬?”

接着他又道:“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这时玉皇大帝领着群臣巡查正好路过寒窑上空听到和看到了这一幕,深受感动,心想:“此人这么困难还关心百姓的疾苦,还抱怨自己的文才得不到施展。” 便问灶君此人是谁。

灶君道:“吕蒙正,此人文采极好!”玉帝转脸对太白金星说:“把明年的科举应中的名单往后推,把吕蒙正提前中考。”

这是一个典故传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战乱、民间疾苦,文才得不到重视,人民生活窘迫的真实状况,也符合“乱世英雄,盛世才”的说法。

后记

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已经成为社会财富,但由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口传心授,人在艺存,人亡艺失”的弱点。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遭遇到巨大的挑战,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保护民族文化日显紧迫,有人认为传统的东西就是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有些活的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的点滴中,去了解并影响身边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编辑:戴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年 | 祭灶节,灶王爷8大传说,实际是中国人的8大生活智慧
小年(中国传统节日)
祭了这么多年的灶神,你听过他的传说吗?​
“小年不小,春节将至”——祝你小年快乐!阖家团圆!
小年为什么要祭灶神?这其实是一份传承自上古的,人与火的缘分
【转载】全各地的祭灶传统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