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明语录(下):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编者按:此篇共摘选王阳明名言警句50则,分上、下两部分。有一半以上取自于《传习录》之外,多摘选于阳明所写的文章,与友人、同僚、弟子、家人的书信,上给朝廷的奏疏,以及处理军务政务的公文,是遍查《王阳明全书》得来的。内容上并不局限于心学,以最能传达阳明人生经历及思想历程为佳;在形式上,则除了阳明本身的语言外,附以编选者简单的学习体会。今天看下篇。

26

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与杨仕德薛尚谦》)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恐怕这一句早已成为阳明最有名的格言了。但大多是从剿匪平叛的层面来理解,认为这是阳明的攻心术:消灭匪寇是容易的,收服人心却十分困难。若是再往下读,便知阳明要表达的并非这个意思,他是要破自己心中的“贼”,扫荡自己的“心腹之寇”,以收获“廓清平定之功”,成就大丈夫不世的伟绩。

27

近有乡大夫请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某答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寄邹谦之》)

这一问一答,像极了禅宗棒喝。更妙在一字未变,意思已然明了。

28

凡工夫只是要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寄安福诸同志》)

个人的一些经历,使我对于“简易真切”四个字的体会颇深。有时候在做一件事前,考虑了方方面面,计划得十分周全,最终却半途而废。重要原因在于,期待的目标过于宏大,措施又过于繁琐,导致毅力多不能支撑。倒不如在有了一点简易的想法后就付诸实施,坚持做下去,并形成习惯。这就需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从最低的要求做起,从尽量不对现在的生活造成突然影响的变化做起,让这些打算去做的事情尽可能地融入已有的生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才真正做到了坚持。

29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与黄诚甫》)

在十一二岁的时候,阳明就立下了“读书学圣贤”、成就人生“第一等事”的志向。他曾向塾师请教:“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他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阳明一生勤于成圣之业,而不以事功为大事。就是说,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这些我们常常看得最重的,阳明视之如粪土,蔑如也。

30

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寄闻人邦英邦正》)

31

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书朱守谐卷》)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教条示龙场诸生》)

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寄张世文》)

这几段都是讲立志的重要,故而放在一块。阳明所讲的“志”,不是指当多大官、发多少财、出多大名,而是“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诚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32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答友人》)

33

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一涉拘执比拟,则反为所缚。(《答季明德》)

“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这是何等的魄力!陆王心学的创立者象山先生则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二者一脉相承。

作为融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巨子和心学集大成者,阳明的治学气度可谓前无古人。据《王阳明全集》“年谱”嘉靖二年十有一月条:张元冲在舟中问:“二氏与圣人之学所差毫厘,谓其皆有得于性命也。但二氏于性命中著些私利,便谬千里矣。今观二氏作用,亦有功于吾身者,不知亦须兼取否?”先生曰:“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譬之厅堂三间共为一厅,儒者不知皆吾所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间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与之;而己则自处中间,皆举一而废百也。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佛老“二氏之用,皆我之用”,仅因“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不但如此,“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这就是王阳明的气度。

34

根本盛而枝叶茂,理固宜然。然草木之花,千叶者无实,其花繁者,其实鲜矣。(《与马子莘》)

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寄诸用明书》)

阳明善于观察自然常理。“花之千叶者无实”,“其花繁者,其实鲜矣”。我们看到,有的果树,枝叶繁盛,往往结的果子并不多;有的花树,花朵繁茂,却没有果实。他是要告诫年轻人: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35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与黄宗贤》)

36

夫君子之论学,要在得之于心。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答徐成之》)

37

君子与人,惟义所在,厚薄轻重,己无所私焉,此所以为简易之道。世人之心,杂于计较,毁誉得丧交于中,而眩其当然之则,是以处之愈周,计之愈悉,而行之愈难。(《答储柴墟》)

君子之交淡如水,最是平淡之间显真情。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38

夫惟身任天下之祸,然后能操天下之权;操天下之权,然后能济天下之患。(《寄杨邃庵阁老》)

这是说要敢于担当的。

39

勿谓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谓聪明可恃而有怠志;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切莫以斯言为迂阔也。(《与徐仲仁》)

40

请问乡愿狂者之辨。曰:“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人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阔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裁。”(《传习录》)

这一大段阐明乡愿与狂者的根本区别,最是透彻。孔子一句“乡愿,德之贼也”,足以警醒世人!何谓“乡愿”?孟子的解释是,这种人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事来;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和颓靡的习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不错。一言以蔽之,就是老好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孔子宁可追随“狂者”“狷者”的脚步,也绝不与“乡愿”为伍。

41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啾啾吟》)

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武宗羁留南都,张忠、许泰、江彬等一干宵小,嫉妒阳明功劳,在武宗面前诽谤阳明谋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阳明则在赣州阅士卒、教战法。江彬派人来观动静。相知者认为阳明这样做太危险,说不定又被小人抓到口实,诬以谋反,皆劝他回省城。而阳明不从,遂作《啾啾吟》。

42

惟天下之事,成于责任之专一,而败于职守之分挠。(《浰头捷音疏》)

43

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甚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记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

44

惟务持身励志,藏器待时,但恐见用而无才,勿虑有才而未用,若果囊中之锥,无不脱颖而出;毋谓上人不知,辄自颓靡,是乃自弃,非人弃汝矣。(《批江西都司掌管印信》)

孟子:“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45

大抵天下之不治,皆由有司之失职;而有司之失职,独非小官下吏偷惰苟安侥悻度日,亦由上司之人,不遵国宪,不恤民事,不以地方为念,不以职业经心,既无身率之教,又无警戒之行,是以荡弛日甚,亦宜分受其责可矣。(《禁革轻委职官》)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想一想周、薄、令、徐、郭、苏一帮人。

46

凡举大事,必须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绥柔流贼》)

《道德经》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翻译过来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人们轻视、侮辱他。又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事情自然圆满而成功,而所有的人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47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所以衡心拂虑而增其所不能。是玉之成也。(《别三子序》)

孟子的原话是这样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8

君子之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而不行者,往而不返者也;舍之而不藏者,溺而不止者也。(《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

49

天下之事,其得之也不难,则其失之也必易;其积之也不久,则其发之也必不宏。(《庆吕素庵先生封知州序》)

容易得到的东西,失去它也就很容易。后半句就是一个成语:厚积薄发。

50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先生年谱》)

前四句是对何谓“心”“意”“知”“物”的解释,后四句便是有名的“四句教”,也是阳明晚年“天泉证道”的核心。在影响力方面,大概可与张载的横渠“四句教”相媲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录拾遗
王阳明:依良知行 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恼
君子湿润如玉——一生崇拜王阳明4:此心光明
依良知行 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恼
宁为狂狷,勿为乡愿,何解?
明代心学领袖王阳明的圣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