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菊华:未来需充分挖掘老年人价值,退休年龄提至65岁不现实

文/古双月

搜狐智库《她说》女经济学家系列访谈 第6期

“我们现在对老年人的价值认识远远不够,超过60岁的人,他们就被贴上了“老年人”的标签,但事实上,59.9岁和60岁没什么区别。”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菊华向搜狐智库表示,未来老年人的价值开发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杨菊华还表示,老人最怕的就是生病。面对老年人的突发性疾病、长慢病,我国已在多个地区进行医养结合试点,试图寻找适合中国老年人养老就医的模式。她认为,医养结合比较可行的模式是社区卫生所转型与养老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公立医院需要常规性派医生问诊,并建议对老年人突发情况的转诊需求开辟绿色通道。

搜狐智库: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在原有的退休制度下,人们在退休后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多,这些低龄老年人退休后处于什么状态?

杨菊华:大部分城镇职工退休后都是回归家庭,当前针对退休老年人的活动非常少,相当大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主要是打理家务,照料第三代,比如,上海地区家庭生二胎后由爷爷奶奶照料的比例高达80%。

一般来说,60岁以上基本就被成为老年人,昨天是59.9岁,今天是60岁,但是昨天和今天并没有太大变化。

当前我们认为60岁以后的人就变成社会闲散人员或是需要被照顾的人,其实,退休后的很多老人仍处于健康状态,参与社会劳动,或为家庭做更大的贡献。我们对老年人的价值认识还远远不够。

而且,中国的退休制度是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当时人们的预期寿命刚刚超过40岁,现在则已经达到75岁,而且当时人的健康水平、医疗水平和现在无法相比。那么当前退休制度是否还合理?即使我们不能突然改变这个制度,老年人的价值如何更好的开发,这是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关注的。

搜狐智库: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健康的寿终正寝,针对越来越多的长慢病老人我们提倡医养结合,目前医养结合在我国进行到哪一步?

杨菊华:2016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医养结合,到现在真正落地仅3年。目前医养结合还处于试点、探索的阶段,从理念上、操作上都比较新。2016年全国就医养结合有40家试点,目前大概有90个城市对医养结合进行试点。

医养结合主要是把养和医融合起来,既有养也有医。因为老年人最怕的就是生病,而且是长慢病。

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医养结合主要有四种模式:模式一:医院整合养老院。该模式的关键在“医”,这需要医护人员有专业技能。这种模式相对容易推行。

模式二:养老院整合医院,主要是在养老院中开设诊所。过去一些养老院有小型医务室,但是更多的养老院是没有医务室的。另外,在医养结合中,一个小医务室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突发状况的需求。这种模式的推进比较困难。

模式三: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所和养老院签订协议,或是设立家庭病床,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支持。属于一种支撑辐射的形式。

模式四:和第三种模式有所类似,即联合运营,大的医联体和若干家养老院合作。根据调查,这种模式也不容易推进,因为好的公立医院,自己的医生都忙不过来,依靠医院给养老机构提供支持是比较奢侈的想法。

我认为最可行的方案是推进社会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然后和养老机构或家庭结合。大多数老人都是住在家里,生活在社区,过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的较全面,很多社区都有卫生服务点。而且医养结合不需要特别高精尖的技术,更多的是对老年人常见病突发情况的应对、或是长慢病的康复。

目前,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在转型变化,比如,安排了相应的康复设施,或是中医医护人员。一方面中医对于老年人的长慢病帮助更大,另一方面老年人也比较认同中医。

搜狐智库: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做哪些措施?

杨菊华:为了推动医养结合,政府可以在人力、物力上强化社区医院,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第一, 社区医院本来就有固定医护人员,但是这些医护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可能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二, 公立医院可以常规性的派遣专业医生来问诊,调动整个社区卫生中心的积极性;

第三, 我国的康复人才非常欠缺,培养专业的康复人才。

第四, 发挥医养结合的作用,除了提供人力资源、经济资源,还要注意打通医院和养老院的转诊制度。如果养老院没有能力配备健全的医务室,那么可以和医院联合运营,搭建一个绿色通道,让老年人在发生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被送到医院。

搜狐智库:目前我们在养老方面都做了哪些准备?

杨菊华:目前和养老有关的试点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社区居家养老,通过社区服务对居家老年人提供支持;第二类是医养结合,全国目前有90个试点城市;第三类是长期照护保险,现在有17个试点;第四类是智慧养老。

搜狐智库:谈到老年照料,不得不提长护险,前一段时间提出将长护险纳入社保,您怎么看?

杨菊华:我认为,现在对“第六险——长护险”纳入社保的呼声或者倡议,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家对老年失能问题重视的表现。但是目前将长护险纳入社保的时机还不成熟。

2012年长护险开始在青岛试点,随后逐渐在其他城市试点。整体来看,现在对长护险的试点仅有3年时间,而且试点也是逐步落地的,很多地方的真正落实是在2018年。

所以,当前的经验非常少。我们需要对这17个试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这种模式究竟好不好,可不可持续?

从国内来看,我们国家的长护险现在有商保和社保两种模式。比如,北京石景山地区的长护险偏社保,政府从医保中划拨资金补贴。而海淀地区则以偏商保的形式推行,每年个人需要交纳800多元,但是基本没人买。

从国外来看,荷兰、德国、以色列国家是以社保的形式,美国是以商保的形式推行,但是推行速度也很慢。日本的长护险做的最成功,但是日本从1997年开始就已经对长护险制度进行调整,目前日本的长护险是中央政府承担50%,个人承担50%。

将长护险纳入社保,我们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资金从哪来。如果长护险从医疗保险中拨付,目前医疗保险本身就捉襟见肘,补贴方式是否可持续?如果让个人来缴纳,未来年轻人是否愿意交纳,他们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如果由企业来缴纳,目前,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都是企业负担的,再加一个长护险,企业的负担会更重,尤其是经济处于下行状况。

而且现在老龄化还没有达到高峰。等到1963年左右出生的这波人进入老年期,也就是说,5-8年后是老龄化最重的时期,我们的压力会更大。

第二,假设现在的试点城市能够支撑,但是当前试点地区面临的对象主要是在职职工,农村居民以及城镇非职工还没有纳入。而且试点地区大多数是地市级城市,对于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是否使用仍是问题。

第三,长护险和医保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比如,当前长护险还不是独立制度,是从医保基金划拨经费的,管理也是医保的人员。如果未来长护险成为独立的第六险,那么是不是也需要搭建一套管理人员体系。

所以我们需要总结各个试点城市的经验,总体的规划,了解长护险的经验,教训。长护险的理念非常好,但是马上付诸行动,将其纳入社保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准备。

搜狐智库:随着老龄化逐渐深入,前几年大家对延迟退休讨论的十分火热,您怎么看待延迟退休?

杨菊华:目前我们对延迟退休有争议,一是来自养老金的压力。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降低,缴纳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少,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养老金很难继续维持。而延迟退休就是希望有更多人继续缴纳养老金,晚领养老金,缓解养老金压力。

二是延迟退休是否会影响年轻人的就业。一些人认为我国的劳动力还非常充裕,延迟退休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目前,人社部和发改委都在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我觉得一下子从60岁提到65岁不现实,更多是推出一种弹性的退休制度,比如划定一个年龄段,根据年龄段来考虑是否要晚退一两年,然后逐渐往后延长。

(搜狐智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人建议都不领养老金,60岁进入养老院养老,大家觉得可行吗?
我们这代人如何养老?
【社保到底是交15年好还是25年好?今天...
养老金延迟领取 你准备好了吗?
2018年社保改革新政策:这一关键因素决定养老金待遇
为什么个人去社保局补养老保险会被拒绝?原因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