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拥有正见,不做欲望的奴隶
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1]

 

前言

在禅修营结束时,在家禅修者最常提到的问题就是:尊者,我们正在谋求生计,现在没有办法全心全意投入到禅修生活中。我们想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过活才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请尊者引导我们过自利利他的生活。

在那时,我通常会讲解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如何提升生命的价值,如何过自利利他的生活。

在家人中,可能有些人想全心全意投入禅修,但由于某些因缘,他们现在还做不到;也可能有些人还刚决定、在计划或者准备禅修。

在讲解禅修的重要性之前,我将会先重点讲讲怎样发挥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凡夫不死是好事吗?

很多人活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欲望是填不满的无底洞,为它而活是没有尽头的。一直到死,你也无法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几乎所有人都是在还没有满足所有欲望之前就很不情愿地舍离色身而去。

没有人想要死,每一个人都想活。可是,假如我们不死,那真的是好事吗?

假如我们不会变老又不会患病的话,那当然非常好,却不可能。

有一则故事,不是来自佛陀的教法而是来自其他地方。在一座城市,偶尔会有一种很特别、很稀有的人出生,他们的额头上会有一个胎记,由于这个胎记,那个人是完全不会死的。当这样的人出生时,很多人都会为他感到难过。他被视为不幸的人。

跟他年龄相仿的人都在渐渐变老、生病,最后相继死去。那个额头上印有胎记而不会死的人也同样变得越来越老,他的年龄已经超过100岁,120岁,150岁,200……他不能够理解新生代的语言,也不能够回忆起曾经做过的事。尽管他年老、体弱、病重,可是由于额头上不幸的胎记,他只能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死去,却从不会得到死神的眷顾。每当看见有人去世,他就感到很妒忌,因为他想要死,却死不了。

所以,假如我们不会死,那并不是好事。如果还有色身的话,我们应当欢迎死亡。拥有身体而不死并不是我们应当期待的,没有任何身体、没有五蕴的涅槃那才是最好的。简言之,由于色身的灭尽、生命的灭尽而死亡或者达到不死、涅槃,那才是我们应当期待的。

 

佛陀教导止息苦的方法

到底有没有方法可以让苦永远止息,或者体验不死呢?有,那就是佛陀的教导。

假如佛陀没有出现在世间,我们所有的人都不能够理解什么是不死的境界。现在我们可以体验到不死的境界,可是这并不能从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里面学到,〔只有佛陀才能教导不死,〕所以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恩惠。

世上的人,只有极少数喜爱佛陀的教法,而我们就幸运地包括在这一类人之中。这种运气不会自动到来,它的到来是有原因的。

佛陀说,没有事情会无因无缘地发生

我们喜欢听闻佛法,喜欢学习佛法,喜欢阅读佛法,这些都是来自我们过去与佛陀教法相关的善业。因此,在这一期生命中,我们应当再提升那个善业,以便在将来能够获得使我们理解或者证悟佛法的生命。

虽然我们是佛教徒,也相信佛陀、佛法和僧伽三宝,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巴拉密,很多人无法在今生止息苦。为了能够止息苦,或者为了能够如实了知真相,我们应该发挥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应当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拥有正见,不做欲望的奴隶

如果我们是为自己的欲望而活,并不是为自己而活,那是没有尽头的。这样,我们就是欲望的奴隶。人们大多数时候都说“我是我生命的主人”,其实,有时候我们是主人,有时候我们是奴隶,确切地说,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奴隶。要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忙碌,为了自己的欲望而赚钱,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努力拥有某些东西,为了自己的欲望而争吵,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战斗……,因此,我们都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在我们的生命中拥有正见是非常重要的。邪见和正见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或者说,它们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距离只会越来越远。有些人以邪见而行,他们走的是一条道路;有些人以正见而行,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条道路。若要发挥生命的价值,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我们需要培育正见。

而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正为自己的欲望而活,我们几乎所有人所想的和佛陀所理解的完全不同。

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是谁需要衣服、饮食、住所和药物。人们通常都回答:我要。其实不然,假如没有这个身体,我们不需要这些东西,更不需要忙碌、赚钱和储蓄。所以,绝大多数人活着仅仅是为了身体。这就是事实!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男女老幼,他们活着、不断忙碌,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并没有考虑太多,只想着如何满足身体的需要。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切努力仅仅是在满足自己身体的需要,反而错误地认为他们正在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们正在满足身体的需要,这是正见。假如认为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需要,那是邪见。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方向,不应当再为这个令人痛苦的身体而忙碌,我们受苦只是因为这个身体,它是苦的根源。

 

少欲知足地生活

获得了这样的正见,并不是要求在家人停止赚钱,停止谋生,即便是我们这些为了止息苦而过梵行生活的比库,也需要袈裟、食物、住所和药物,不过,我们已正确地理解到“这并不是我的需要,只是身体的需要”。

为了减少对身体的执著,佛陀教导我们,每当受用衣食住药这四种资具时都要如理省思[2]

佛陀教导我们,穿衣时应省思穿衣并不是为了庄严,只是为了防止蚊虫的叮咬,为了保暖以及遮蔽羞处。那些为了美化自己而穿衣的人,必然会为那种欲望而忙碌。〔为了避免遭受这种苦,〕我们应当满足于〔所穿衣物只要〕可以遮盖身体、保护它不受威胁以及不令我们感到害羞就足够。假如我们以这种方式来满足身体的需要,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以正确的知见来过活。

同样地,佛陀教导我们,进食时应省思那并不是为了庄严,而只是为了防止旧的疾病和新的疾病。旧的疾病是指先前饥饿〔的苦受〕;新的疾病是指由于吃得过饱〔而引起新的苦受〕。这个身体由四大[3]组成,假如我们不提供身体的需要,四大会不平衡。为了平衡这些四大,我们需要为它提供食物和水。以这种方式来省思,我们的心态就会变得正确。

可是,假如因为欲望、渴爱而执著于美味,我们要为这个身体寻找美食、奉上美食,这样的心态将会使我们受苦。

〔同样,对住所和药物也应作类似的省思。〕 明白到我们正在满足身体的需要,而不是我们的需要,从今天开始,请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请改变你的方向。如此,在生活中你会避免许多不善行,并造作许多善行。

 

为死亡做准备

从前,我们认为这是自己的需要,而当我们认识到这是身体的需要后,我们的观点就改变了。因此,邪见和正见是非常不同的,错误的思惟和正确的思惟也是非常不同的。

现在你们都知道为了什么而活——我们不止应该为死亡之前的日子而活也应该为我们的死亡而活

生与死是生命的重要部分。在生命中,人们大多数都是在为身体的需要而忙碌或者作准备,然后往往在对死亡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去世了。他们根本没有醒觉到要为自己的死亡作准备。这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为他们的死亡作准备。我们应当为了死亡而过活我们的生活方式应当是在为死亡作准备。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应当考虑到自己的死亡,我们应该做一切我们需要做的以及应当做的事情。

 

觉察自己心的习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做出三种行为,或者说造作三种业——身业、语业和意业。无论我们是在为死亡作准备,或者是在满足自己身体的需要,都是以这三种行为去满足、去准备的。在这三种行为中意业最先发生。假如我们想要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假如我们想要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要提升意业。只有那些了解自己心的人才可以提升他们的意业

佛陀说:

诸比库,若比库不善巧于他人之心的习性;诸比库,他应当学习善巧于自心的习性。[4]

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人的利益,为了避免造作不善行以及做更多的善行,佛陀教导我们要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因此,那些了解自己的心或者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的人,将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意业,提升生命的价值,以及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可是,因为放逸和没有警觉之心,有时候我们会走向另一个方向。佛陀说:

以不放逸而成就。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一切时都不可放逸,要有警觉心,要有正念。假如我们要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我们必须要有警觉心,要有正念。没有任何的善心可以在没有正念和警觉心的情况下生起,所有善心的生起都是因为有正念、有警觉心和不放逸。没有警觉心和正念时,就是我们做不善行的时候。也可以说,当没有警觉心和正念时,我们就会生起不善心。因此,假如我们想要在生活中做越来越多的善行,并避免做不善行,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

所有的身业和语业都是在意业之后发生的。假如我们可以在还没有采取行动和说话之前,先观察到意念的生起,就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业和语业。但有时候,我们会在不知道自己所生起的意念的情况之下,而允许自己采取行动和说话,〔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和话语是失控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地了知自己意念的生起,唯有那些有警觉心和正念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假如我们想要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想要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心所给予的指示。否则,没有人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没有人可以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在所有的行为中,意念的行为最重要。如果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意念,就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假如能以正念了解自己的心,它会成为我们成功修禅的助缘。那些有正念的人,可以在禅修上获得成就。在禅修时,我们需要很强的念力,但是,正念不会自动到来,正念需要通过不断地训练获得。那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的——观察引导我们生活的心的指示。

佛陀说,心引领这个世间。善心引导我们朝向善趣,不善心引导我们朝向恶趣,只有那些善于觉察他们自己心的习性的人,可以引导他们的心朝向善趣。假如我们不够善巧的话,结果就是相反的。

金钱和地位不是生命的意义,只有那些能够调伏烦恼的人,生命的意义才会一天天地得到提升。因此,若要谈提升我们生命的意义,我们必须要谈怎样调伏我们的心。那些非常富裕却不能够调伏自己烦恼的人,他们的财富是无用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或者善于觉察我们自己心的习性。

再次重复佛陀所说的:

诸比库,若比库不善巧于他人之心的习性;诸比库,他应当学习善巧于自心的习性。

我们有可能了知他人的心吗?一些训练过自己心的人,是可以做到的。我们有可能了知自己的心吗?有可能,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对于那些有警觉心和正念的人,是可能的;对于那些没有警觉心和正念的人,则不容易。因此,要了知自己的心就要有正念

在生命中,我曾经思考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佛法吗?只是听闻佛法就是最好的教育吗?有很多人知道佛法却没有实修。知道和实修不一定是并行的,只有非常少数的人能够依他们所知道的而实修。佛陀不赞叹那些知道很多但却没有实修的人,佛陀赞叹那些依他们所知道的而实修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成为那种依我们所知道的而实修的人。即使知道得很少,假如能依我们所知道的而实修,我们就可以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可以提升生命的价值。

那些可以依自己所知道的而实修的人,是那些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的人。这些都是互相关联、互为必要条件的。因此,如果疏忽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有很多事情我们将无法去做。假如我们要在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中有所提升,我们应当尝试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这是提升生命的主导因素,是我们需要做的、不能疏忽的。

即使我们还不能完全投入在禅修生活中,也应当尝试觉察自己心的习性。如果既不能全心全意禅修,又不能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我们的生命将一无所有。因此,这是我们需要尝试去做的——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我一再强调这一点。

如果能够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我们会提升很多: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弱点,更加了解自己黑暗的一面;我们也会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点,更加了解自己光明的一面。

然而,只是了解自己的弱点和黑暗的一面是不足够的,我们不能隐藏它,反而应该接受它。当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心、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就会变得诚实、老实,我们将会改过,并有所提升。若我们的生命真正有所提升,那是来自对自己的诚实。假如不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将会把自己伪装为一个很好的人,这不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

 

如何成为一位智者

那些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是非常稀有的。例如,很多人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可是,他们太过顾虑别人的看法,〔他们总是在担心:〕 “如果我这样做的话,别人将会谴责我。”因为他们不了解在自己的生命中什么是可以做的,这使他们不能够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假如能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我们会更加了解应当选择哪一条道路。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点,对其他人的心也会了解得更多。比如说,A君和B君都有同样的弱点。可是,A君还没有了解自己的心之前,当B君做错事的时候,他会想要谴责BB君也是一样。而在知道自己的弱点后,我们将会改过,然后有所提升。当其他人做错了某一件事,如果我们自己也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将心比心,我们会了解他当时的心情。那时候,我们就不想再谴责或埋怨他。我们会想:“哦,其实我们彼此很相像,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那样,我们的心态就改变了。这是非常实际可行的方法,但是如果不训练自己以了知自己的心念,我们是不能如此提升的。

因此,在《增支部·自心经》中,佛陀说:

诸比库,若比库不善巧于他人之心的习性;诸比库,他应当学习善巧于自心的习性。

最重要的是,这样你可以避免许多不善行,而且可以做许多善行。由于了解了自己的心,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没有人是真正的智者。我告诉你们一点:并非因为投生为人我们成为智者只是因为能够调伏自己的烦恼我们成为智者并非因为投生为人我们变得愚笨只是因为不能够调伏自己的烦恼我们变为愚人。你同意吗?

例如,在生气时,你就不是一位智者。有时候你是智者,有时候你是愚痴的人。没有人能够说他每时每刻都有智慧或者每时每刻都那么愚痴,愚痴和智慧常常是交替发生的。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指出一个愚人,我们应该指向自己;如果我们想要指出一位智者,我们也应该指向自己。每个人都一样,有时候有智慧,有时候愚痴。由于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我们可以调伏自己的烦恼。这时,我们就会成为通情达理、有理性、有智慧的人。

 

不断调伏烦恼也是苦

由于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我们可以避免很多不善行,而做更多的善行。但佛陀说不要只是满足于此

我们可以控制和调伏自己的烦恼,但是却不能使瞋心灭尽。有时候我们心中仍会感到生气,由于正念,这可以不在行动中、语言上表露出来,但我们却不能够停止生气。

当真正了解自己心的时候,我们将会不满足于仅仅可以控制和调伏自己的烦恼,那将是非常好的,预示着我们的观点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5]。因为我们仍然会生气、起贪心、执著于许多东西,它们一再发生、一再出现,我们并不能使它们停止,于是,我们必须非常努力地控制和调伏自己的烦恼,这令我们觉得很苦。

假如我们由于被投诉而感到生气,为了在言行举止上不要表露出来,我们必须很努力地去控制和调伏瞋心,我们会为这种努力而受苦。那时候我们将会对自己感到不满足。当我们能够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的时候,智慧才能够真正生起。我们会寻找方法以断除这些烦恼,〔从而不再受苦,〕我们将会看到八圣道是断除所有这些烦恼的唯一之道。只有在断除所有烦恼之后,我们才可以成为活得自在[6]的人。阿拉汉是不再需要调伏烦恼的人,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烦恼。

我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一位阿拉汉。我出家受戒的原因是不想再做一个需要控制和调伏烦恼的人。虽然我可以调伏大部分的烦恼,但是我不能够使它们停止、不再生起。如果有人投诉我,我心里还是会生起一些感受,我需要做出很多的努力来控制瞋心,这令我觉得很苦。所以,没有烦恼是最好的。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在剑桥等著名大学里所教导的学问,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从世间的导师那里得不到最好的教育,他们有自身的局限,而且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正确。他们会依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研究,不断去改善、纠正结论。这一次他们说是对的,下一次他们说不;之前他们认定的好东西,现在已经不好;医生们在五年前所给予的治疗,现在他们说必须要改变。这些就是他们的局限。

但佛陀的智慧是无限的,他的教导“要善于觉察我们自己心的习性”——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年幼的时候,我并不懂佛陀的教法,但是不知何故,我非常有兴趣观察自己的心,从而学到很多东西。这是真正伟大的教育。

由于能够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我们的观点会改变很多,会提升很多。这种体验必须要亲身经历才能了解,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更加想要通过禅修来提升自己的生命。

由于了解自己的心,我发现到,只是通过了解自己的心是不能断除烦恼的,我们需要做更多,那就是禅修,那就是遵循八圣道。

 

能力和责任[7]

菩萨圆满巴拉密是为了觉悟成佛,为了成为正自觉者,为了成为拥有一切知智的佛陀。但菩萨这样做不是为了他的自我,是为了像我们一样所有受苦的有情众生。〔同时,〕菩萨圆满巴拉密,也是因为他有能力圆满巴拉密,他有能力成佛。因此,他担起了圆满巴拉密的责任。

现在你们在家人都有工作,根据你的能力去履行责任。假如你有某种能力却没有被赋予责任,你的能力就得不到发挥,因为没有人给你相应的责任;那些有某种能力并被赋予相应责任的人,他们的能力和责任相辅相成,那将是很好的。〔当然,〕假如那些没有能力做的人却被赋予某些责任,这也是非常难堪的事情。

打工一族都是在履行老板给的责任,并不是在做他们给予自己的责任,所以,打工仔们仅仅是为履行老板给予的责任而浪费自己的生命。

当开始注意并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时,我们就会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是什么,就会想要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利己利人的事情。

为了生活,我们应当将老板或者其他人给予的责任做好,同时,也不能忘记我们给予自己的利己利人的责任。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浪费生命履行老板给予的责任,然后就去世了,并没有真正在做他们想要做的和应当做的。这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心、不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的缘故,可见,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是多么的重要,这是照耀你生命的光芒!所以说,请担起你给予自己的责任,了解自己,好好地运用自己,以便自利利他。

我们的菩萨以这样的大愿来圆满巴拉密:

第一,为了成佛(buddhatthacariyā),他圆满巴拉密;

第二,为了世间的利益(lokatthacariyā),他圆满巴拉密;

第三,为了亲属的利益(?ātatthacariyā),他圆满巴拉密。

这项任务的完成,并不是由他人所赋予的责任而做到的,这必须是自己给予自己的责任,并且与自己的能力相应才能做到。涅槃是不能通过满足自我而达成的,苦的止息是通过利他、放下自我而达成的。当一个人证得第一种圣者境界时,就是去除有身见(sakkāyadi??hi)、去除自我的时候。

 

家庭生活是狭隘的

佛陀说:家庭生活是非常狭隘的,出家生活是非常广阔的

在家人最好不要建立家庭,因为家庭生活真的非常狭隘,你只是为了有限的几个人——妻子和儿女。

我们应当选择可以让我们做得很广阔、为很多人的利益着想而不贪著自我的生活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出家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些没有按照戒律行持的人,就是在满足他们的自我的人。

每一个佛教徒都知道布施是财富的因。假如在生活中行布施,待将来果报成熟时,我们必将成为一个富裕的人。但这还不是非常高尚的素质,更高的素质是布施培育出的良好心行和素质——由于布施能去除或者减少执著,我们得以从贪到无贪。

由于持戒培养了良好的素质,当果报成熟时,我们必将投生到善趣。但这还不是很高尚的素质,更高的素质是由于远离杀生而减少了瞋恚,由于远离偷盗而减少了贪,我们逐渐成长为一个少贪、少瞋和少迷惑的人。

由于这些高尚的素质,我们将成为可以禅修得很好的人,将成为可以永远止息苦的人,而这一切都是来自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的缘故。

由于能够善于觉察自己心的习性,我们会更愿意提升自己的生命,我们将看不到任何其他的事比禅修更值得做、更有意义。

本次开示的重点在于讲解禅修有多重要,我想这就足够了。

萨度!萨度!萨度!




[1]* 根据雷瓦德尊者于201011月份在新加坡的英文开示To Live A Worthy Life整理。

[2] 比库如理省思所受用的衣、食物、坐卧处和药品四种生活资具,称为“资具依止戒”。一位比库(也包括沙马内拉)在受用四种资具时须进行如理省思,即思惟使用这四种资具的正确用途和目的。若取用时未省思,则可于午后、初夜、中夜或后夜为之。如果到第二天明相出现时仍未省思,则犯“欠债受用”,即如欠债般暂借来受用之意。此省思文载于《中部·一切漏经》,在《清净之道·说戒品》(Visuddhimagga,叶均居士翻译为《清净道论》)中有详细的解释。

-1、衣-----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穿着)之衣,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遮蔽羞处。

-2、食物----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只是为了此身住立存续,为了停止伤害,为了资助梵行,如此我将退除旧受,并使新受不生,我将维持生命、无过且安住。

-3、坐卧处-----我如理省思所受用(居住)的坐卧处(住处),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免除季候的危险,而好禅坐(独处)之乐。

-4、药物 ----我如理省思所受用(服用)的病者所需之医药资具,只是为了消除已生起的病苦之受,为了尽量没有身苦。

〔引用自玛欣德尊者编译的《比库巴帝摩卡·取用四资具时的省思》P181-183

[3] 四大即四大种,或又称为四界分别是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

[4] 译自《自心经》Sacittasutta〕〔A.10.51〕。

[5]* 尊者的意思是我们不满足于调伏、控制自己烦恼就会进一步激发出出离心,那是非常好的。

[6]* 此处,自在是指不需要再调伏烦恼,不需要再控制所有的烦恼,烦恼已经被断除,已经没有烦恼。

[7]* 开示完“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后,由于还有时间,尊者就继续跟大家分享自己学习佛陀教法、读佛陀生平的体悟:能力和责任。这两点并不能直接从佛陀的教法中看到,只有当一个人很仔细地阅读时才能领会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优美动听的佛歌《如是我闻》,献给在人生中迷茫的您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第二章 定的进展
那个生命中的提婆达多,是帮你大破大立的人
一组发人省思的小和尚图片
无了了心[哲理美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