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暑至,盛夏始——如何运动、调理饮食,静心又养气?
userphoto

2019.07.07

关注

小暑节气已是初伏前后,多地的平均气温已超过30°C,时有热浪袭人,暴雨也时常光顾。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旺盛,但因气候炎热,耗能较大,又容易造成阳气外泄太过。遵循“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每当小暑节气,老年人要注意静养,保养好人体阳气,有助于延年益寿。

按中医五脏主时理论,夏季为心所主。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过喜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而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

每天应作息规律,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避免强度过大,可在清晨及傍晚到湖边或公园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游泳可消暑健身,瑜伽可安神养性,都是极佳的运动选择。但切忌运动后大汗淋漓,否则容易耗气伤津。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季节,小暑节气高温酷暑,热中带湿,人体容易受湿热邪气的侵袭,出现疲倦乏力、头身困重、食欲不佳、脘腹胀满、泛酸腹泻等症状。出汗是排出水湿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由皮肤排出一部分代谢不掉的水湿。

另外,夏季多喝水,通过饮水,也可以从小便排出一部分水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出汗的时候吹空调、风扇或者冲凉,这样会使正在排出的水液因毛孔的闭塞而停留于体内,反而加重水湿。

为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不良习惯。在大饥大渴时也不要过饮过食、暴饮急食。在没有食欲时避免勉强进食,过分强食。

饮食上应注意清热去暑、健脾化湿。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司运化饮食及水湿。饮食上可多选用荷叶、冬瓜、赤小豆、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清热利水、健脾祛湿之品。脾主四肢,多做肢体运动锻炼可强健脾胃。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经常点揉、刺激足三里穴有调理脾胃、运化水湿的作用。

我国传统医学中有“冬病夏治”之说,很多冬季易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肺气肿、慢性胃肠炎等都可在“三伏”时治疗。天灸(三伏贴)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冬病夏治”的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贴敷,能收到防病养生、延年益寿之效。

本文图片来源于构思网

作者 | 郑金美

内文来源:医食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暑时节话养生 教你安然度夏
炎炎夏日也应进补
小暑时节养生记住这3步:静心健脾做做天灸
转载 养生时机重在春
节气养生 | 小寒:懒一点,慢一点,补一点
芒种养生 | 芒种养生经,帮您健康一夏!请您查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