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上次我们讲了李白在宣州独坐敬亭山,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但其实李白七次到宣城,七次上敬亭山。除了敬亭山之外,他还特别喜欢去一个地方,就是宣州的谢朓楼。那么我们今天就要讲他在宣州谢朓楼上写下的千古名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太有名了,非常有名,但其实也非常之奇特。我看过了多种注诗啊,肯定要注这首诗,但是大多在训诂之外,我觉得接触到这首诗并没有接触到它的精神本质。要透彻地感悟这首诗,首先要发现这首诗里的几个问题,或者是说其中的几个奇特之处。第一个奇特之处,这明明是一首送别诗,在谢朓楼上饯别校书叔云,也就是事件的起因是要为任校书郎的族叔李云送别,那他为什么不像绝大多数的送别诗,或者先从眼前风景——眼前的谢朓楼写起,或者先从李云的生平事迹、功业说起?即使退一万步来说,你也至少应该从惜别、伤别说起吧,就像李白自己在《忆秦娥》里说,在灞陵送别的时候,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也是从眼前音、眼前景写起呀,然后写到伤别、惜别之情,再写到“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吧。这才是饯别诗该有的写法。结果李太白倒好,什么都不说,上来劈头盖脸先发了两句牢骚,当然这两句牢骚可不得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啊,这确实是千古最有名的牢骚了!但这样一来,不怕送别的客人不高兴、不满意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呀,要首先不要看这两句牢骚,还要先看这个诗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请注意啊,我听到很多中小学老师,在教学生念这首诗的时候,都念成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谢跳楼,跳楼,多不吉利吧?开个玩笑。谢朓这个他的名字,应该这个字念tiǎo,三声。那么谢朓(1.形声。从月,兆声。本义:古称夏历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现。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说文》三月晦朓鲁卫分。——《汉书·五行志》日朓月蚀,昼冥宵光。——《汉书·张敞传》。又如:朓朒(旧历月初月见于东方和月末月见于西方。引申为盈余:“盈者谓之~,不足者谓之朒。”)2.快速;行疾朓,疾也。——《广雅·释诂》又如:朓侧(日月疾缓合度。比喻行为规范))呢是李白特别崇拜的偶像,他有过“一生俯首谢宣城”(这句话出自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三,诗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的名言啊。从古至今粉丝对偶像能说出一生俯首的也只有两个,一个就是“一生俯首谢宣城”,一个就是“一生俯首王阳明”(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了,李白那么高的水平,“谪仙人”,他却敢说“一生俯首谢宣城”。

谢宣城就是谢朓,谢朓曾经任宣城太守。谢朓的一生啊,其实说老实话还是挺悲剧的。他出身名门,是陈郡谢氏(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至南朝陈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在南朝末年,与很多士族一样走向没落,在南朝四大侨望之中没有能像兰陵萧氏那样繁盛到唐朝,相比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所有门阀士族,陈郡谢氏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的。)的后人,才华横溢却又英年早逝,曾经一心想远身避祸(远身指躲开,抽身而去。《楚辞·九章·惜诵》:“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吕氏春秋·权勋》:“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却最终没有逃过牢狱之灾。后来被萧遥光诬陷(齐明帝死了以后,东昏候即位,这位新皇帝奢侈无道,把国家弄得一团糟,官吏们十分腐败。江祐等人想废东昏候,立始安王萧遥光为帝,使国家安定下来。始安王就派遣心腹刘氵风,去见谢跳,拉他一齐参与这件事。但谢脁认为自己受恩于明帝,东昏候虽然无道,但毕竟是明帝之子,所以不肯答应,并且将江祐等人的私谋,告诉了别人。江佑等人对他自然恨之入骨。再加上以前谢脁因为人高傲,曾经讽刺过江祐、刘讽等,因此他们便寻找机会加害于他。恰巧赶上这件事,江祐等人便联合始安王恶人先告状,诬告他欲谋反。东昏候是个糊涂皇帝,便将他再次打入大狱。不久他就死在狱中,时年仅36岁。),死于狱中,不过才三十六岁,英年早逝。谢朓在任宣城太守时,曾经在宣城的陵阳山上建谢公楼,因为是在城北,又叫谢公北楼。

李白到宣城,一爱“独坐敬亭山”,二爱“爱登谢公楼”,他除了这首著名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其实还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叫《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云:“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真是爱屋及乌,爱人及楼啊!所以他连送别都要特意选在谢公楼上。那么李白在谢朓楼上送别的这个人,其实也很有意思——校书叔云,“校书”是他的官职——校书郎,而叔叔的“叔”是指的族叔,“云”则是他要送的人的名字,既然是称族叔,就应该是李云。当然像《文苑英华》(《文苑英华》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古代诗文总集。文学类书。宋太宗赵炅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章近20000篇,所收唐代作品最多,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九。可谓卷帙浩繁。)里记载,这首诗就另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于是有人就提出李云和李华是两个人。当然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这个李云就是李华,而所谓叔、叔云、叔华其实是李白含糊其辞。有学者认为,其实李云根本就不是李白的族叔,但是李白就是那么热情,尤其是这个李云其实非常不得了。

李云其实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此去京城是任秘书省的校书郎,他原任秘书省的校书郎,后来又任监察御史。据独孤及(独孤及(725~777年),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散文家。天宝十三年,举高第,补华阴县尉。唐代宗召为左拾遗,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刺史,谥号为宪。著有《毘陵集》三十卷。)的记载说,李云任监察御史期间,“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是说他惩治贪腐不畏权贵,性格也是刚正清直,为世人所称颂。尤其是他的文章也写得俊逸潇洒,你比如说他为元德秀(元德秀(约695-–约754),字紫芝,唐朝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世居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后移居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唐代诗人。他是后魏昭成皇帝孙常山王遵的后裔,鲜卑族,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父亲是延州刺史。他身上深深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烙印,元德秀性格淳朴耿介,李华在《元鲁山墓竭铭(并序)》中称他“《大易》之易简,黄老之清净,惟公备焉”,宰相“房馆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鲁山任满后元德秀再无牵挂,遂退隐至陆浑与山水为伴。)写的墓碑,他的碑文,然后颜真卿书法,李阳冰(李阳冰,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汉族,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的篆额(碑刻术语。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再加上元德秀为人,当时号称“四绝之碑”啊。

所以李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和李白一样的人啊,既才华横溢,又怀揣着理想,不忘初心,永远追寻的人。所以李白虽然称之为族叔,当然有学者认为李云和他并不是族叔关系,但李白愿意这么称,可见他其实是把李云当作同道中人、人生知己。既然为同道中人,为人生知己饯别,又在大家都俯首膜拜的谢朓楼上,所以李白落笔不按常理出牌,不拘常套,横空一句“弃我去者”、“乱我心者”,正是将满腔心绪一把掏出啊,这才够劲、够猛、够知己啊。

当然这样写也和李白天纵奇才的诗情有关,别人写诗都是循序渐进,都是慢慢地过渡到高潮,而李白写诗总是高潮迭起,很多时候上来就是高潮啊!不光这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就像《将进酒》,上来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简直是飞流直下,神鬼莫测。所以后人评李白歌行开篇落笔的特色,说“俱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呀,就以《将进酒》和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最为典型了。好了,我们现在明白了李白为什么在这首饯别诗里开篇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胸臆,一把牢骚挥洒难止啊。

当然,你说牢骚既然发了出来,就应该接着发下去啊。更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情绪突然又平静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长风万里,秋雁南飞,高楼之上酒酣耳热,这是何等的快意呀,这和前面的不可留、多烦忧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其实啊,李白落笔貌似汪洋恣肆、随意所之,但其实,字里行间又处处留心,不失饯别的本意。头两句牢骚是说给知己听的,那么接下来的三四五六七八句,其实李白写的都不是一个人,而同时兼顾了自己和李云。“长风万里送秋雁”不也是一种送别吗?宗慤曾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也在《行路难》里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大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我们在元好问的《雁丘词》里就提过“雁有五德”,所以大雁更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啊!

长风万里在送秋雁,而李白在送李云,其间的情怀,正是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理由啊!所以李白既而落笔转时,明确说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指的就是李云,李云本来就是散文大家,而且他又任秘书省校书郎,这个官职是掌管朝廷的图书工作的,所以蓬莱文章的这个典故就用得特别好了。蓬莱,海外有仙山名曰“蓬莱”,汉代则以之称东观藏书。东观是东汉时期朝廷中贮藏档案、典籍,还有校书、著述的场所,它就位于洛阳的南宫。建筑上高大华丽、美轮美奂,望之如仙境一般啊,知识分子当时都视之为老子之藏室(据《史记·老子传》云:“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又云:“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中年以后,入洛阳城担任了“周守藏室之史”之职位。“藏室”是藏书和档案处所,周藏室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守藏史”又称“柱下史”。古代藏书因藏书于柱下,遂称之。老子出任周王室的守藏史,说明他的知识学问在当时有着相当显赫的声名。)或仙家之蓬莱,像《东观汉记》至今还是名垂后世的重要典籍。

所以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这是对李云文风的推崇啊!但说完知己当然要说自己,“中间小谢又清发”,这就是李白以谢朓自喻了。“小谢”就是谢朓,那么“大谢”是谁呢?大谢就是谢灵运了,其实还有个老谢呢,也就是谢安,都是李白的偶像,李白特别崇拜谢家人。谢灵运(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年四十九。)是谢玄的小儿子(当是谢玄的孙子),小名又叫客儿,是谢安的大哥谢奕这一支的后代,而谢朓则是谢安的二哥——谢据这一支的后代。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个“谢公屐”就是谢灵运最早发明的登山鞋,而且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鼻祖。至于谢安,李白就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在《永王东巡歌》里说:“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完全是以谢安自喻啊。他甚至羡慕谢安的“携妓东山之游”,说:“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出自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甚至他真的模仿过谢安携妓东山之游,所以在东山作《东山吟》,说:“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又说:“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出自李白《赠常侍御》)他该是多么崇拜谢安了。说谢安出海:“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甚至他那首为他换来最后完美爱情与婚姻的《梁园吟》,在全诗的最后,他也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再加上他“一生俯首谢宣城”,李白对谢家子弟芝兰庭树地崇拜,简直是无以复加。

像谢安,李白的崇拜是要有建功立业,像谢安那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而且“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而他崇拜谢朓,谢朓的功业并不显著,他为什么那么崇拜谢朓呢?并以“中间小谢又清发”自比,那是因为谢朓在中国诗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谢朓与沈约等人号称“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是“永明体”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唐诗之所以能发展出格律诗,近体诗,那就是建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是沈约有了四声之说,谢朓有了“八病之论”,有了“四声八病”之论才有了后来的格律诗。尤其谢朓不仅在诗歌理论上是重要的奠基,而且他的创作也是永明体的最高成就,梁武帝曾说:“不读谢朓诗,三日便觉口臭。”而沈约则称:“谢朓之作,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所以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的青莲居士也要“一生低首谢宣城”啊!“蓬莱文章建安骨”是赞李云,“中间小谢又清发”是李白以谢朓自喻。

那么,既然两人都有如此横贯古今的才华,那就飞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俱怀”就是两个人都怀有,“逸兴(xìng)”,很多人会读成“逸兴(xīng)”,不对,这个地方应该是兴致,王勃《滕王阁序》说“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而且从声韵的角度上来看,“俱怀”,怀为“平”,“壮思”,“思”也为平。那么,二四六、二六皆为平,这个四——逸兴就应该归仄声,“俱怀逸兴壮思飞”,以二人的才华可以直上青天揽明月呀。

所以从“长风万里送秋雁”开始,一直到“欲上青天揽明月”,别看李白笔锋豪健,却时时兼顾,落笔都在自己与李云二人。可是接下来又生奇变,“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从“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怎么又突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呢?有人说李白有穿越感,忽然上天,忽然入地,正是神鬼莫测、不见踪迹才能体现出他的奇思妙想、纵横无际。其实不然,李白的诗风,虽然豪放洒脱,但也并不是无迹可循,“欲上青天揽明月”,而月亮则是月华如水。揽月是壮志所在呀,所以毛润之先生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九天揽月之句或也从太白处化来,可是壮志难伸、现实沉重。

李白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年,他第一次来到宣城。回想天宝元年,他怀着远大的人生理想来到长安,任职翰林院,可是才不过两三年,就被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朝廷,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虽然“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可以“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现实的悲哀、愤慨与沉重,却在酒醒之后依然压在心头。所以在“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逸兴之中,忽见月华如水,忽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慨,正是诗人兴之所至,直抒胸臆的精彩啊!

这就是李白,既能在天地之间跌宕起伏,又能在方寸之间起伏跌宕。所以面对人生知己,太白悲愤地宣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云在朝,李白在野,但不论在朝还是在野,他们都有一种文人的情怀,叫做士大夫情怀。而塑造了士大夫精神的万世师表——孔夫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不就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吗?所以纵观全篇来看,李白落笔处处挥洒,却又处处辉映,貌似全然排遣自我心绪,却又处处兼顾知己情怀,这才是才华横溢、神乎其技的李太白呀!

我每登谢朓楼,想见(经过推测得出结论,《史记·孔子世家论》:“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宋苏轼《书韩干牧马图》诗:“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八坊分屯隘秦川。”)太白风采,每每凭栏轻诵:“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便一遍遍地怀想那个“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出自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译文:“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分别是你总是神色匆匆,总说能来相见多么不易。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的青莲居士。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可幸好,还有敬亭山,还有谢朓楼,还有长风万里,还有举杯之愁,故而太白已矣,于此青莲不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原文赏析
宣城与李白的诗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周振甫 ‖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
古典名篇鉴赏朗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