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痤疮(“粉刺”,俗称“青春痘”)
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痤疮,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痤疮。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凉,行经腹痛,月事有血块,多属肾阳虚,虚阳浮越,治以清上温下,引火归原。又因肝肾同源,故在治疗上应兼顾彼此,滋肾阴不忘清肝火,温肾阳同时暖肝阳。

此型皮损集中在颜面部,以暗红色的丘疹、结节为主,时有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滑或细,伴有月经不调,常夹杂血块,治以调摄冲任,当归芍药散和二仙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5g、生白术15g、茯苓20g、清半夏15g、白芷15g、益母草20g、仙茅15g、仙灵脾15g、巴戟天20g、黄柏15g、知母10g。如以结节为主,加浙贝母30g、生牡蛎30g、夏枯草15g、蜈蚣1条,通络软坚散结。

热毒壅盛

毒有风毒、湿毒、瘀毒、热毒、火毒等分别,《内经》中提出了毒“皆阳热亢极之证”,暴发性痤疮发病急、来势迅猛、热火症状明显,符合中医“火毒”的致病特点。

此型患者发病比较急,临床症状较重,面部油腻,皮损以结节、囊肿、脓肿、黑头粉刺为主,属于西医囊肿性、聚合性痤疮范畴。部分患者伴有头部穿凿性毛囊炎(中医称之为“蝼蛄疖”)、腋下化脓性汗腺炎,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或小数。此类患者皮损以化脓性表现为主,治疗上应从疮疡病入手,投以大剂凉血清热解毒药物,兼以凉血、祛湿、软坚散结。方以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化裁:金银花30g、连翘15g、公英30g、紫花地丁20g、白芷20g、浙贝母30g、天花粉20g、茵陈15g、当归15g、炙乳香15g、陈皮10g、生甘草10g。如皮肤瘙痒,加防风15g、羌活15g,疏风止痒,兼以胜湿(风能胜湿);如脓肿、结节较多,加甲珠10g、皂角刺20g、蜈蚣2条,破血软坚;如大便干结,加生大黄15g,泻下通便,祛瘀生新。可配合外用金黄散箍围消肿,如脓肿形成,需配合手术切开排脓。 

上热下寒

此型患者多处于青春期,颜面发炎性丘疹,平素手足凉,行经腹痛,舌淡薄白苔或舌尖边有瘀斑,脉滑或细或缓,大便溏或时便干。源于素体阳虚,虚阳浮越于上而发病,采用“引火归原”的治法,清上温下,交泰丸合少腹逐瘀汤加减:重楼20g、黄芩10g、黄连10g、川牛膝15g、盐茴15g、肉桂5g、赤芍20g、丹参15g、郁金20g、生甘草10g。如便溏,加干姜10g、茯苓20g,温中止泻;如便干,加当归15g、玄参15g,清上焦浮游之火兼以通便。

另外,在治疗上还应考虑发病部位酌情用药。发病部位在额部的属心,常由于心火亢盛所致,又心火下移于小肠,故临床常见小便黄。左颊候肝,右颊候肺,故发于面颊部的常由于肝火犯肺所致。口周属脾,常由于脾胃湿热所致。背部为阳明经所主,常由于阳气虚不能卫外所致。

 

中医治疗痤疮——胃热型

宜用清泻胃肠法胃热痤疮,即用清胃散(黄连、升麻、当归、生地、丹皮、石膏)加减治之,甚验。

中医治疗痤疮——热毒型

宜用清热解毒法此痤疮多由肺胃蕴热上炎,即用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随症出入,其效非常。

中医治疗痤疮——肺热型

宜用清泄肺热法肺热痤疮,即用泻白散(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合枇杷清肺饮(人参、枇杷叶、黄连、黄柏、桑皮、甘草)化裁治之。

中医治疗痤疮——湿毒血瘀型

宜用除湿化瘀法这种类型的痤疮,即用除湿解毒汤(土茯苓、薏苡仁、萆艹解、车前子、大豆黄卷、泽泻、板蓝根、赤芍)加减治之,必收良效。

中医治疗痤疮——血热型

宜用凉血清热法血热痤疮,即用凉血五花汤(红花、玫瑰花、鸡冠花、野菊花、凌霄花)合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加减治之,其效颇佳。          

 
[方名] 疙瘩汤
[组成] 蒲公英20g   大青叶15g   连翘15g   天花粉20g   乌蛸蛇15g    桑枝60g
[功效] 清热,解毒,消风
[适应症] 痤疮
[煎服法] 日三服
[加减] 血热重加丹皮、紫草、白芷;曾用过激素者可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与月经关系密切者加坤草、女贞;痒重者加白蒺藜、地肤子;疼痛者加黄连、丹皮;大便干者重用生地,尿黄加茅根                                

 

外用方:菇青三黄膏    山慈菇30  青黛10克  黄柏10克 大黄10克  硫黄5将上药前四味共研末,过100目筛,硫黄另研细末与四味药一同过筛,调匀、装瓶备用,临用时以凡士林油膏调糊,涂于患处,厚约2——3毫米,上覆消毒纱布,次日晨起用茶叶水洗去药膏,每晚一次,连用七天为一疗程。内服方:清肺解毒饮 党参15克   枇芭叶(扫净毛)10克   桑白皮12克   川黄连12克  黄柏12克  七叶一枝花20克 粉甘草15水煎服。临证可酌加白芷3 白蒺藜10服药及外用药期间或治愈后均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过于油腻食物,以及补阳壮阳之药品。此方服后面色可转白,有美容作用。

 

清肝解毒汤 治脸上生褐癍,疙瘩、目红,巩膜黄、舌苔黄燥,六脉弦数。女子多生此病。有美容作用。刺蒺藜15克 谷精草10克   构杞子15克  浙贝母5克  黄芪20克   炒莱菔子10克  姜半夏10克  薏米仁30克 连翘10克   木贼10克     青乌梅10克  川枳壳15克 川黄5  百合30     天冬10   水煎服日一剂。7剂为一疗程。一般不超过两个疗程。  

内服中药:山楂25g,炒莱菔子10g,湘曲10g,焦槟榔10g,败酱草15g,白花蛇舌草15g,皂刺15g,地丁10g,防风10g。临床加减:色素沉着者加地骨皮10g、知母8g;有结节者加夏枯草10g、牡蛎15g、海藻10g;月经不调者加当归12g、白芍15g、益母草10g;口渴者加天花粉10g、芦根15g、玄参10g、麦冬10g。在内服中药的同时,还可外用熏洗法:皂荚20g、透骨草30g、侧柏叶15g、九里光15g、野菊花15g、石榴皮15g。1天1剂,1天2次,煎水先熏后洗,共约20分钟。在内服配合熏洗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少吃甘甜油腻辛辣食物,禁酒忌抑郁,不要用手挤压美丽痘,防止感染和留下色素沉着。

野菊花煎水方法为:用野菊花50g煎水成200ml,待溶液冷却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冻成许多小冰块备用(一般的冰箱都配有做小冰块的模具)。每天用洗面奶洗过脸后,再用一块冰块涂擦面部,每次涂擦10分钟左右,每日2次。坚持1周即可见效,如果能长期坚持这一方法便可控制痤疮的复发。

枇杷清肺饮加减基本方:枇杷叶30克,桑叶3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黄柏10克,赤芍12克,生地15克,薏苡仁30克,桔梗10克,蒲公英30克,大黄6克,白芷10克,皂角刺10克,丹皮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加减:舌苔黄腻者,为胃肠有湿热,可加茵陈、藿香、佩兰等清热化湿浊;大便干结者,为肺胃气机升降失畅,可加火麻仁、瓜蒌仁、草决明、莱菔子等以通腑泄热;有脓者为热已化毒,加地丁、夏枯草、野菊花等清热解毒;有结节、囊肿者为痰湿阻滞,可加郁金、夏枯草、皂角刺、丹参、大贝母、白芥子等行气化痰散结;皮损瘙痒者为兼夹风邪,宜加地肤子、白鲜皮等祛风止痒;面部油脂分泌较多者,可加生山楂、泽泻、槐花等减少油脂分泌;有失眠者为阴虚肝旺,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龙骨、牡蛎等养血安神。若见脾脏气虚者可加玉屏风散、异功散;肝肾阴虚者可加二至丸或何首乌、白蒺藜等。

防风通圣丸、归参丸 配方治疗:取枇杷叶9克、桑皮9克、苦参9克、赤药12克、丹皮10克、菊花9克、生草9克,水煎服,日服一剂。大便干燥者,可酌加酒军6-10克;结节性囊肿可酌加贝母10克、凌霄花6克。外治可用颠倒散,每晚用茶水调后搽患处,白天洗掉。

简便方法除去“青春痘”:①白花蛇草15-30克,加水煎汤内服,每日或隔日一剂,一天二次;②仙人掌适量,捣烂,涂敷患处。每日2次;③鲜马齿苋、蒲公英、菊花各30克,蜂蜜10克,水煎汤待温后清洗患处,每日2次;④鲜槐叶、丝瓜叶各30克,捣烂,涂敷患处。

生何首乌、苦参、白醋500毫升,当归各50克。材料清洗干净,煮沸约1小时后取出液体,早晚分2次外擦患处,20日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土大黄、蛇床子、大黄、白芨、白芷、硫黄、枯矾各50克。加入75%酒精100毫升,浸泡3个星期后,取药液加入雄黄10克拌匀。每日用棉签沾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次,连续1-2月。


雄黄、大黄、白芷各等量,清洗干净后,捣碎成粉末,装在密封的瓶子里。使用时每次取适量的药粉,用清水调成稀糊状外,敷在长粉刺的地方,每晚1次,2周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黄芩、黄连、大黄各4份,硫黄粉1份,五倍子、红花各2份。将其清洗干净后,捣碎成粉末,装在密封的瓶子里。使用时每次取适量的药粉,用清水调成稀糊状外,敷在患处,每日2-3次,连续1-2周。

治痤疮的经验方组成:麻黄20克,金银花20克,败酱草20克,连翘2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20克,焦麦芽20克,薏苡仁30克,生地黄3克,甘草3克。用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每次200毫升,每日3次。凡辨证属湿热蕴结,运用本方效果不错。通常服一周自觉症状减轻,皮肤损害处明显消退。建议连服两周。愈后嘱患者经常用温水、硫黄香皂洗脸,勿滥用化妆品,以免堵塞毛孔,造成皮脂郁积再发。另外,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早日康复。注意服药后一经汗出,麻黄剂量减半。对于体虚者忌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疗粉刺的分型
治疗青春痘的中药药方
中医分型治疗青春痘,八个中医治痘名药方,帮你解决青春“蛀虫”
痤疮的诊疗方法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周志宽教授
治辽青春逗的最好办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