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老子之一:修心益寿

我读老子之一

 修心益寿

 

          要是有人劝你别刚强,要柔弱;别聪明智慧,要愚蠢鲁笨,你一定会认为这个人神经出了问题。一般人的思维和观念是这么个逻辑,但一般人理解不了大智慧先知的高远境界。老子就是这么一位要人别刚强,要柔弱;别聪明智慧,要愚蠢鲁笨大智慧先知。

       别说一般人理解不了老子,连孔子这样的圣人对老子也毕恭毕敬,敢得心悦诚服地洗耳恭听他对他的批评。《史记》中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是历代至今被敬奉为比老子盛名得多的圣人。他跑到周都洛阳,向老子讨教礼的学问,老子告诉他,我听说,会做生意的精明商人,总把财货深藏着,看起来好像他空无所有;品德高尚的君子,他的外表谦虚得像个愚蠢迟钝的人。丢掉你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做作的情态神色和不切实际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益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而已。老子就是这么个超凡脱俗之人,他对孔子也是如此毫不忌讳,开诚相见,坦诚道出自己的不同主张,不加掩饰地直言指出孔子的不足和缺点,对其他人便更可想而知了。

       孔子毕竟是圣人,他并没有因老子的耿直坦言而难堪,更没有因受指责而小肚鸡肠。回去后他对自己的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是同为春秋晚期时代人的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称老子是龙,他不是飞,不是游,不是行走,而是乘风云而上天。他的评价可以想见老子其人,也可知其老子在当时的影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曾经在周王朝做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在周室待了很久,见周王朝日渐衰落,于是弃官离开朝廷,隐居世间,从此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令人惊异的并非老子弃官隐居,而是老子的长寿。《史记》上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两百多岁。还记载,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周政府一个名叫儋(dan)的太史出关见秦献公,传说这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太史公司马迁只是如实地记录下他之前历史的传说,没定结论。从老子识透尘世,弃官做隐士这个角度看,太史儋不大可能是老子。且不论这些,老子活一百六十多岁是《史记》的记录。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人过七十古来稀,《史记》记载孔子活七十三岁,所以他达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但孔子也只能有这个时段的经验认知,因为七十三之后感受,他没有经历。老子活了两个多古来稀,可见他真非凡人。

      人生不易,自出生那一天起,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都想长寿,是因为人生难得一回,再则人世间太美好。要是人生能随意而得,人世间很丑恶得暗无天日,生死也就无所谓了。人都珍惜生命,没有活到应有的寿数而死视为不幸,故年少而死,称夭折;中年而亡,叫短寿。人想长寿,一般人也只是想想而已,不可能像秦始皇那样逼别人去为他炼仙丹,满天下去找长生不老药。其实权大权小,高贵卑下,富贵贫贱一个样,权力再大能驱使天下人也没用,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谁都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老子之所以能活孔子两倍多的岁数,并非他吃了什么仙丹和长生不老药,我以为他的长寿秘诀在于他的心态,在于他的人生修炼,远离死亡的危险。老子在第五十章里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i)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他说,出世叫生,入地叫死。人出生后能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夭折的,有十分之三;本来活得好好的,往往自己撞入死路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为了求生而太过于重视养生了。曾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在山里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的侵袭,入军队打仗不会遭到兵器的杀伤。犀牛虽凶,对他却没有办法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对他却没办法用它的爪;兵器虽锋利,对他却没办法用它的刃。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善养生的人根本就不进入这些死亡之地。

      那么善于养护生命的人,用的是什么妙法秘诀?要说妙法秘诀,我看有三条:

      其一,“少私寡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第四十四章)名利和生命哪个更亲切?钱财和生命哪个更重要?得名声钱财和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这些人生的要害问题,老子悟得清清楚。他一贯坚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只有知足,才不会受到污损;只有适可而止,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险;如此身体才可久安,生命才可以长存。他告诫人们“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章)财富再多,你不可能永久守住;富贵而骄横炫耀,必自遭祸患。他还警告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第十二章)连圣人都只求吃饱肚皮,不为光彩面子的荣誉。老子如此言,也如此行。他满腹经纶,却坚持“不言而教”,要不是守关的关员求他勉强为大家写一本书,连这五千字的《道德经》都没有。他既不想立言立名,也不想立仕立业,最后弃官而去,隐居人间,可谓潇洒人生。

      其二,抱朴归真。老子认为人再纯粹最可爱是婴孩阶段,他没有知识,没有欲望,所以也没有烦恼。人世间的一切不幸和灾祸都是知识引起的。知识让人产生欲望,知识越多,欲望越大,欲望到了熏心的地步,人就会利令智昏,追名逐利,相互争斗,相互倾轧,社会就陷入混乱和灾患。他提出“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合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这些观点贯穿《道德经》的字里行间,他希望人们返朴归真,像婴孩一样纯朴可爱,无为、无我、无欲。

       其三,守弱居下。老子的睿智表现在他的世事洞悉和人情练达。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老子会看到事物的内在;一般人重视事物的正面,老子更注重事物的反面;一般人喜爱事物的阳面,老子却特别赞赏事物的阴面。这也许是老子的立身之道,第二十章表明了他的立场。他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他说,深知雄性的刚强,却宁愿处于雌性的柔弱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沟壑。能够做天下的沟壑,恒久的德就不会离开,回复到单纯的自然状态,如同婴儿一样纯朴。深知白昼的光明灿烂,却宁愿处于黑夜阴暗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工具。能够做天下的工具,与恒久的德就不会有偏差,就可以回复到无穷无尽的境界。深知荣宠显耀,而宁愿处卑下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溪谷。能够做天下的溪谷,恒久的德就充盈,回复到质朴的状态。

      老子守弱居下的主张,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积极。他认为甘守柔弱,就能不争;表现愚笨,就能弃华取实;谦下不争,就能无私无我;弃华取实,就能返朴归真。因此,他的正言若反,进道若退,恰恰是他思想深遂,境界高远的表现。

      老子的这些思想两千多年过去了,今天却似乎更难得。两千几百年之前的物质生活水平跟如今无法相比,那时候人们尚且需要“少私寡欲”、抱朴归真、守弱居下,淡泊名利,平淡人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代化生活中,不是更需要吗?私欲是损害身体的毒瘤,追名逐利,欲壑难填;处心积虑,寝食难安;不择手段,妄想枉命。

       我父亲活了九十八岁,我给他总结,他长寿的秘诀是:心胸开阔,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宁可朋友负他,他决不负朋友。他没读过老子,但有这心性,为此,我曾写了《父亲的生命力》。

       诸位若想要一副强健的身体,保持一个不衰的生命,不妨读读老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圣人老子为何如此长寿
多个老子与一个老子
郭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
道 - 德 - 经
《道德经》作者是谁,老子还是周太史儋,战国竹简揭开谜团
专题| 2. 《道德经》与丹道修炼漫谈 (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