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中医馆”站在一起,医馆界一直在路上

 142 

定位为中国中医馆经管新媒体的医馆界上线十个月以来,逐渐得到诸多中医界同行的认可,甚至超出医馆君预料的赞美,这是任何媒体都十分乐见的,对于产业媒体&行业研究机构的医馆界来说,尤甚。

“医馆界”2017年3月1号发布第一篇原创文章,在拜访约谈过500+家中医馆之后,“医馆界”反过来“采访”自己。

定位为中国中医馆经管新媒体的医馆界上线十个月以来,逐渐得到诸多中医界同行的认可,甚至超出医馆君预料的赞美,这是任何媒体都十分乐见的,对于产业媒体&行业研究机构的医馆界来说,尤甚。

但是医馆界想为百废待兴的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加实际的参与,而不仅仅是记录。“医馆君们到底是谁?”“《医馆界》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未来,《医馆界》如何为行业创造更多价值?”医馆界之所以做一场严肃而深入的自我剖析,是因为医馆君相信当同行更加了解我们,我们才能与这个行业产生更加深入的连接。

我是医馆界的半夏,在医馆界决定再往前走一步——成立“长城医馆学院”之际,向创始人王中华发出了采访邀约,我决定像采访任何一家医馆那样,探寻医馆君的决心。

[缘起

医馆界顺势而来

医馆界为什么而来?

2016年12月,《中医药法》正式通过,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中医馆开业,但是这个行业太新了,鲜有学习的对象,医馆创业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近一两年,聚焦细分领域的垂直行业新媒体逐渐兴起,比如美容领域的美业观察,餐饮领域的餐饮老板内参、掌柜攻略等,这些媒体基本都是通过专访、行业分析等形式输出影响力,然后聚拢创始人、投资人、从业者群体,从中探寻商业模式。

那个时候,已经在中医互联网领域创业近一年的王中华,便酝酿策划专属于“中医馆”的垂直行业媒体,专注为中医机构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干货。

其实,医馆君团队本不少是传统中医馆出身,创始人王中华早在2013年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广中医成人教育,去中医院学习针灸,出于对中医的热爱,放弃十年的工作积淀转行做起了中药调剂员,最终加入正安中医,从药房抓药到市场部负责人。早在正安工作的时候,便走访过诸多深圳早期的中医馆,2016年辞职创办医馆界母公司心医科技。

转行抓药从二天堂药房到正安中医

心医一开始的创业方向就选择跟“中医馆”站在一起。

“全国以医生作为对象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很多了,对我更重要的是我做的事情能给中医行业带来什么。我本身就从中医馆走出来的,深知中医馆早期获客难等诸多问题,便想创办中医同城为中医馆引流”,心医科技早期项目就叫“中医同城”。

中医同城出品

“中医馆在整个行业里的价值被远远低估了,为“中医同城”路演的时候,两个问题我至今难忘,一位投资人认为“西医认门,中医认人”,中医馆属于中间环节,中医互联网就是要将中医馆革命掉的,另一位投资人质疑年轻人怎么会去看中医,其实根据我们做市场时的统计数据,中医馆的消费人群中,25岁到45岁的占了80%,最近深圳一家以理疗为主的中医馆告诉医馆界,他们的服务对象,年龄少了整整10岁,25岁到35岁的人群”也就是说,8090后逐渐会成为医馆的主流消费人群。

“虽然当时路演失败了,但我也深刻地感受到隔行如隔山,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投资领域都精通,听得懂中医馆项目的投资人很少,到现在还是这样。这反倒更加坚定了我以中医馆为服务对象的创业道路。”王中华说。

所幸还是有人相信中医馆的潜力,最终中医同城天使轮融资数百万,有了资金支持,中医同城得以稳健发展。

中医同城对于评价好中医有自己的标准,微信平台上线不久就推出了纪实访谈栏目《明医寻访记》,实地采访了深圳50多位“明中医”,给深圳的中医馆同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创始人王中华再次走访了深圳更多的中医馆,还分别到北京和杭州考察,开办“深圳第一届中医馆创新论坛”,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中医馆行业的理解,同时,为了以后“医馆界”的成立获得了更多的助力。

渐渐,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馆人来像王中华咨询,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接待从各地赶来前来深圳考察学习医馆经营的人。

创始人王中华与各地中医馆人

医馆界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责任

方知使命重

当以媒体的身份分析中医馆的时候,才发现做中医馆垂直媒体格外艰难。

中医馆能不能称之为一个行业还有待商榷,目前的体量还非常小,许多重要的行业基础数据几乎空白。

而且“中医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成文的国家标准,只有深圳一个地方标准,中医馆只不过是一种俗称。医馆界承担起行业责任,定义了“中医馆”,毕竟没有标准就没有方向,各项数据分析研究就无从谈起。

《医馆界》对中医馆的定义是:以纯中医为主要诊疗手段的中医机构,不论民营与公立,不论规模大与小。

比起餐饮,酒店等高度成熟的行业,中医馆行业给人的印象是古老而传统的,在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落后。传统的中医私营医疗机构有以药为主的坐堂医诊所以及医生个人所有的中医诊所,这类传统医馆对经营管理的需要比较少。

一直到2010年前后才渐渐出现诸如正安,和顺堂,圣爱等新型中医馆。到2017年《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国家政策鼓励社会办医,分级诊疗,催生了更多的中医馆,中医药这个古老行业对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需求越发强烈

新型中医馆是传播中医的有力载体,小到装修,大到企业文化,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也是中医后继有人的保证,是培养青年中医的摇篮。如今中医之所以在舆论上经常面临误解与质疑,还是在于中医疗效的不确切性,根源就在中医人才的传承问题。在只能使用中医治疗的中医馆,只能凭疗效吃饭,会倒逼青年中医成长为实效纯中医。最终为了中医教育,这是《医馆界》死磕中医馆的原因,王中华认为未来中医馆更有可能会成为中医临床基地,而非大型中医院。

不断利好的中医政策也表明国家层面一定要发展中医。    

中医是最实用的传统文化,关系人的生存问题,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如今医保压力越发增大,大病依赖西医西药,而西医西药标准是由西方人制定的,产业链也控制在西方人手里。中医药虽然上涨,看中医也越来越贵,但是在解决大病方面,总体费用远低于西医的手术放化疗。更何况中医疗法的副作用要小得多。

中医药本身也内忧外患,部分国人质疑中医,甚至一切传统文化。而国外尤其是日韩对中医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如果我们中国人,不自己去发展好中医, 以后中医的标准是不是要外国人来制定,我们是不是要到国外去学中医?

中医到了危机攸关的时刻,所幸不同于一般行业商家接受采访时的谨慎提防,医馆界一直以来得到很多行业贵人的提携帮助。有医馆人说:“只要谁支持中医的,我们就支持谁”

很多医馆管理人比我们团队人员年长,但是面对我们这种小辈,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有的甚至倾囊相授。这份厚重的信任,医馆界深觉使命重大。

[做事

不遗余力,不计成本

医馆界从2016年底开始筹划,直到2017年3月才正式上线,在这之前团队的所有伙伴合力分析其他成熟的行业垂直媒体。整个团队成员都没有媒体从业经验,但是通过充足的准备,已经向专业媒体的方式靠拢。

即使医馆界已经有三名小伙伴拥有1到3年的中医馆从业经验,为了培养员工对行业一线的敏感度,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年度重磅:粤港澳中医馆调研》,以中医馆评价体系为蓝本,采取实地走访的形式,因为实地调研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每当医馆界团队推出一个新项目,都会给主要负责人充足的时间学习准备,几乎不计时间成本,非医学专业出身的半夏独立完成《明医寻访记》采访体系的搭建,西学中的五味子从0到1,自学完成短视频从拍摄到成片的所有制作。

我常常想如果是专业的媒体人来做会不会更好,但我们在中医馆工作多年,一腔难凉之热血,一份多年的经验领悟,幸运的凭着对中医的热情,医馆界的作品完成度越来越好。没错,医馆界团队成员都是坚定不移的中医拥趸。

医馆界没有多少成文的规章制度,但有两个规定是创业伊始就确定并贯彻至今的:一是每个员工都有中药名,所以我们的文章曙名都是中药名,比如王中华的中药名叫忍冬,公司没人叫他“王总”,他说公司以后也不会出现“张总、李总”,我是半夏,还有木槿、五味子等等。这可不是矫情,一是互联网公司强调人人平等,二是因为强调公司的文化属性,增强职业认同感。

第二个规定:每位新同事在试用期内都必须观看韩国中医医疗剧《医道》并写感悟。《医道》是创始人王中华毅然转行中医的最强助推器,做中医以来,每每失意心灰意冷之时(主要是工资低收入少),一看《医道》便满血复活。医馆界母公司名称心医便源于《医道》反复强调的主题世人真正企盼的医生是有一颗对病患的怜悯之心,也就是心医”。希望医馆界的新员工价值观教育片韩剧《医道》将来能被国产中医剧取代。

员工风采


医馆界上线十个月,为了保持行业媒体的公信力,坚决不接与我们价值观不符的广告,我们不希望为了钱去做事情。

[现状

略有所成

《深圳中医馆调研报告》《年度重磅:粤港澳中医馆调研》,医馆界实地走访了10个省市,近500家中医馆,初步建立了中医馆行业基础数据库,对中医馆架构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分析。

医馆界走访过的医馆举例

为新兴的中医馆行业定义了很多概念:中医馆、馆长、新型中医馆、学术中医馆、公立中医馆、泛中医、中医馆+等等。

与学术型中医馆汉古中医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助力青年中医教育走出了第一步。

汉古中医

马兜铃事件可以说是近十年以来中医界最严重的负面舆论事件,充分反映出中医人对舆论危机的应对能力太弱了。这次事件对于《医馆界》是个很大转折,此前只关注医馆经营与政策,此后更多地为中医发出正能量的声音。唇亡齿寒,维护中医的正面形象也是医馆界的责任。 

[未来

医馆界,下一站。

垂直行业新媒体,不仅是行业信息的媒介,还是天然的连接器。使命宏观,责任重大。

医馆界的确在无时不刻地进行连接:每一篇专栏文章被阅读,就是读者与所访医馆的浅度连接,还将成立全国范围内中医馆社群组织—中医长城会,为成员在中医馆产业链上产生更加精准的连接: 

连接中医与中药: 中医的医药分家,不仅仅是在教育治疗上,产业链上面也是这样,做药的和行医的大多不是同一批人,尤其目前中医馆占的比例太小,医馆对上游中药的议价能力很弱,经常不受待见,医馆界将着力改善这一痛点。

连接医馆和医生: 目前整个全国中医馆发展模式非常原始,严重依赖名老中医,再这样下去行业的发展空间就非常小,中医将没有再生能力。医馆在医生的投入非常少,其实,行业的未来在青年中医,任何行业都一样。

连接医馆与现代技术: 医馆人大多像旧时代的中医那样守旧,比如习惯手写处方,造成医馆处方管理冗杂,由于医保因为必须连接结算系统,形势倒逼医馆使用诊所管理软件,从而提升医馆的管理效率。医馆界将会为医馆甄选更多的实用好技术。

连接医馆与患者,为患者选择医馆和医生提供借鉴。

仅仅连接就足够了吗?答案是:远远不够。市场的需求召唤,远高于“连接”这么简单的动作,还需要更深入的结果导向的服务。

2017年底,医馆界成立长城医馆学院,打造中医经营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医馆界一直以来的梦想,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专业的运营人才,医馆界下定决心做一个持续性的行业教育机构。

行业太新,导师难觅,一开始很难设计系统的商学院课程,长城医馆学院第一期教学便从游学营开始。

游学营并不是折中的委曲求全,游学营甄选的医馆不只是在某个城市做的很好,而是对全国医馆界都有一个样板意义,医馆界作为中立方,有效的帮助学员进行深度的交流与研讨,眼见为实具有难以替代的深刻教育作用。

待到经营管理体系逐渐成熟,学院将与中欧等顶级商学院合作。就像医馆界一直坚守的信念: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希望医馆界做成在医馆行业的极具公信力的聚合中医馆产业链上下游的粘合剂,永远保持一个为中医药传播正能量的舆论信条,持续帮助青年中医成长,如果青年中医不能成长,中医药行业就没有未来。

口 述 |  医馆界_忍冬

编 辑 |  医馆界_半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已经抛弃了穷人
为什么开医馆的你要考察北上广深?一个中医媒体人的N个思考
一直以来,自学中药,自己抓中药的群体也有,但媒体宣传的不多 自媒
医馆界年会,给你新一年发展的解决方案
BOSS论健 广誉远张斌:复兴中医药老字号,我们是认真的
中药情书,美哭了(中医人必须收藏)\n原创洪磊医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