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问·痹论 第四十三注解

什么痹症?最简单最通俗的理解就是麻痹,主要是指身体某部分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  导致麻痹的主因,就是经络堵了,这种症状在我们的日常调理的客户中非常的常见。比如,你捏一把你胳膊上或者后背上的肉,如果感觉生痛,一般就属于痹症。多由受寒,或者是气滞血瘀引起的。  当然,也不是捏着不痛的就没有痹症,在本篇中,也有讨论不痛的情况。可以这样说,现代人,绝大部分都有痹症,而解决这种病症的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刮痧、拔罐和按摩。 )(43.素问·痹论 新解析1/1----1/2-

痹论  第四十三——1---2---3---4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痹之安生,之,语气助词,无具体的意思。此话即为,痹安生。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注解1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痹者,闭也。当卫阳之气在此处闭塞不通,失于温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成为此症。多发于春季,从二月立春开始,阳气萌动,有些植物开始破土发芽,人的皮肤腠理也慢慢开启,但此时阳气初动尚未充盈于体表,风寒湿邪易于侵袭形成筋痹。)(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着痹。)(【原文】黄帝问曰:痹1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2痹也。

【译文】黄帝询问说: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的。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积痹。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痹病发生的问题,痹者,闭也。邪闭体内而为痛。这是说风、寒、湿三气错杂而至,相合而为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积痹。——1.痹病发生的问题

——————————————————

【注释】1.痹:(bì毕)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2.著:(zhù助)古同“贮”,居积。《管子·度地》:“上相穑著者,所以为固也。”《韩非子·十过》:“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盐铁论·贫富》:“子贡以著积显于诸侯。”这里用为贮藏、积蓄之意。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么?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至,即到。至阴,即到达阴的意思。如太阴为三阴之始,故太阴又可称为至阴。太阴属脾,至阴常作脾的代词。《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结合上下文,此处的至阴指季夏、长夏,即农历六月。《素问·痹论》:“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长夏季节,脾经当值。和前面的解释并不矛盾。 )——(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原文】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译文】黄帝询问说: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么?

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四季痹病不同的问题,五脏之气合于四时五行,故各以其时而受病,同气相感也。——2.四季痹病不同的问题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内舍五脏六腑,舍,住舍,停留、驻留之意。此处指疾病侵袭之后,驻留皮肤腠理之间的意思。 )——(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五脏皆有合,合,结合,此处是指五脏和肌肉等组织器官之间的相连接的部位。)——(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原文】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译文】黄帝说:寒邪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气使其这样的?

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向内侵犯于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向内侵犯于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向内侵犯于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向内侵犯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向内侵犯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寒邪内侵而累及五脏的问题,肺合皮,心合脉,脾合肌,肝合筋,肾合骨,寒邪伤人,始伤皮肉筋骨,久而不去,则向内侵犯所合之脏,而为脏腑之痹也。——3.寒邪内侵而累及五脏的问题)(黄帝内经中痹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以及五脏痹的传变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1),寒气胜者为痛痹(2),湿气胜者为著痹(3)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4)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注释】

(1)行痹:以关节酸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也称为风痹。

(2)痛痹: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也称寒痹。

(3)著(zhuó)痹: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也称湿痹。

(4)舍:居留潜藏的意思。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痹证是怎样产生的?岐伯答道: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侵犯人体就会产生痹证。其中风气偏胜的为行痹,寒气偏胜的为痛痹,湿气偏胜的为著痹。

黄帝问道:痹证又可分为五种,都有哪些?岐伯说:冬季感受风寒湿邪所患的痹证叫骨痹,春季感受风寒湿邪所患的痹证叫筋痹,夏季感受风寒湿邪所患的痹证叫脉痹,长夏季节感受风寒湿邪所患的痹证叫肌痹,秋季感受风寒湿邪所患的痹证叫皮痹。

黄帝说:痹证的病邪潜藏在五脏六腑,是什么原因使它这样的呢?岐伯说:五脏都有与之相合的五体,五体痹日久不愈,内传于所合之脏,就成为五脏痹。如骨痹不愈,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就内传于肾;筋痹不愈,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就内传于肝;脉痹不愈,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就内传于心;肌痹不愈,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就内传于脾;皮痹不愈,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就内传于肺。所以说五脏痹,是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中,重复感受风寒湿邪而形成的。

【按语】

本节主要论述了痹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以及五脏痹的传变。

痹证产生的机制主要与偏胜邪气的性质有关,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人体,根据邪气本身的性质不同导致人体产生行痹、痛痹、著痹的不同痹证。但风寒湿邪之所以能侵袭人体,必有一定的内因。《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说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是五体痹发生的内在因素。痹证种类繁多,《内经》中论述痹证的种类总共有五十余种。若从辨证方面进行分类,有以病因命名的风痹、寒痹、热痹;以证候特征命名的行痹、痛痹、著痹、周痹、众痹、挛痹、久痹、大痹、暴痹、远痹、厥痹;以发病肢体组织命名的皮痹、肉痹、筋痹、脉痹、骨痹、血痹;以十二经脉分布区域并结合发病时间命名的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等;以脏腑命名的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肾痹和肠痹、胞痹等。其中五脏痹是由五体痹发展而成,张志聪说:“是以在脏腑经俞诸痹,留而不已,亦进益于内,而为脏腑之痹矣。”一般而言,痹初发为体痹,体痹日久不愈向内传变,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故变为脏腑痹。)(读《黄帝内经》素问 痹论篇第四十三 1——痹病是怎样引起的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烦则心下鼓,鼓,鼓动,敲鼓,即医学上称的心悸。  ⑥嗌干善噫,嗌,咽喉;噫,叹气 )——(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暖气,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⑦上为引如怀,引,牵引;怀,怀孕。 )——(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尻,屁股;踵,脚后跟;脊,脊柱。形容罗锅式的走路方式。 )——(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耸过头。

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上为大塞,上,上腹部;大塞,指中焦堵了。这是现代人常见之症状。 )——(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⑩若沃以汤,若,好像;沃,动词,饮、喝之意;,热水。 )——(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青涕。)(【原文】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1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2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译文】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烦躁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嗳气,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青涕。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五脏痹病的症状,六腑之痹,只言其三,盖荣气者,胃腑之精气也;卫气者,阳明之悍气也。营卫相将,出入于内外,三焦之气游行于上下,甲胆之气,先脏腑而升。夫痹者,闭也。真气运行,邪不能留,三腑之不病痹也,意在斯欤。——4.五脏痹病的症状

——————————————————

【注释】1.尻:(kāo犒)臀部。《庄子·达生》:“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卫忌相髭,许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胁。”

2.数:(shù竖)屡次。《列子·力命》:“郑国用之,数难子产之治。”《孙子·行军》:“屡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汉书·贾山传》:“赋敛重数,百姓任罢。”《广韵·觉韵》:“数,频数。”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上》:“数者,与屡同意,今人言数数,犹言屡屡也。”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巳,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痹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胜的容易痊愈。 )(【原文】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巳,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译文】所行阴气,安静则神气藏,浮躁则消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伤。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邪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

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胜的,其人容易痊愈。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脏气不藏的问题,脏气不藏,就会导致邪气侵犯五脏,所以安静则阴气藏,而寒邪不能侵入;浮躁则神气消亡,寒邪就会侵入脏中,导致痹病。——5.脏气不藏的问题)(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侵害人体,就会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会产生行痹病,寒邪偏胜会产生痛痹病,湿邪偏胜会产生著痹病。

  黄帝问:为什么痹病又会有五种呢?

  岐伯回答说:按照时令不同,在冬季得病称为骨痹,在春季得病称为筋痹,在夏季得病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称为肌痹,在秋季得病称为皮痹。

  黄帝问:哪种痹病邪气会滞留在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五脏皆有相通相合的组织器官,如果病邪在这些组织器官久留不除,就会感染到相合的内脏。

    因此,骨痹久治不愈,再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就会交合感染肾脏。筋痹久治不愈,再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就会交合感染肝脏。脉痹久治不愈,再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就会交合感染心脏。肌痹久治不愈,再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就会交合感染脾脏。皮痹久治不愈,再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就会交合感染肺脏。所谓痹病,都是五脏在其主令时节重复遭受了风寒湿邪气侵害所致。

  痹病邪气侵入到人体五脏,症状会各有不同。肺痹患者,会出现心烦满闷、呼吸气喘和呕吐等症状。心痹患者,会出现血脉阻塞不通、情绪烦躁、心动过速、火气上冲、呼吸气喘、咽部干燥、叹息不已等症状。厥阴寒气上逆,则会出现惊恐症。肝痹患者,会出现夜眠多惊、多渴饮、小便频繁等症状。逆气上冲引发少腹疼痛,就像妇女怀孕一样。肾痹患者,经常会出现腹部胀满、身体萎缩行动不便、臀部与双足同时着地、脊柱岣嵝高耸过头等症状。

    脾痹患者,会出现四肢懈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塞滞不通等症状。肠痹患者,会出现频频饮水却小便不出、腹中气涌肠鸣、时常腹泻等症状。膀胱痹症患者,按压少腹膀胱部位会感到内疼,就像灌满了热水一样。小便涩滞不畅,气逆上冲就会导致鼻流涕。

  人体五脏阴气,保持安静才能使精神内守,躁动不安就会使精神消散。如果饮食过量,就会伤损肠胃精气。阴寒邪气引起呼吸喘促,痹病邪气就会聚积在肺脏。阴寒邪气引起忧思忡忡,痹病邪气就会聚积在心脏。阴寒邪气引起遗尿,痹病邪气就会聚积在肾脏。阴寒邪气导致精气衰竭,痹病邪气就会聚积在肝脏。阴寒邪气导致肌肉瘦削,痹病邪气就会聚积在脾脏。

    概括来讲,以上各种痹病日久不愈,内脏病变就会日益加重。其中,风邪偏胜的症状,会因患者体质差异而不同。

点评】本段重点解读五脏六腑痹症的临床表现。 )(读《黄帝内经》素问 痹论篇第四十三 2——各种痹病的症状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稽留在筋骨间的则痛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原文】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译文】黄帝说: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稽留在筋骨间的则痛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风寒湿邪侵入五脏的问题,这是说,五脏之痹,循腧而入脏者死也。夫风寒湿气侵犯其腧,其脏气实则邪不动脏,若神气消亡,则风寒湿气聚集而脏死。按邪从皮肉筋骨,向内侵犯于五脏,此邪干脏气,而不会伤及脏中真气。所以风寒湿邪侵入五脏,则为烦满喘咳,脉不通,心下鼓,咽干;其留连筋骨间,而不向内侵犯的,疼痛久;留连皮肤间者,随气而易散。若中其腧,则内通五脏,兼之阴气不藏,则风寒湿邪直入于脏,而为不治之症。——6.风寒湿邪侵入五脏的问题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为导致腹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俞穴如里,留滞在相应的腑。)(岐伯说:这也是因饮食不节、起居失度导致腹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俞穴入里,留滞在相应的腑。)(【原文】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译文】黄帝说: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

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为导致腹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俞穴入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风寒湿邪侵入六腑的问题,六腑之痹,亦循腧穴而进入六腑。夫居处失常,则邪气外客,饮食不节,则肠胃内伤,所以食饮居处,为六腑之病的根源。食饮入胃,大小肠济泌糟粕,膀胱决渎水浊,蒸化精液,荣养经腧。如居处失常,而又贪食寒凉,则经脉虚伤,寒邪循腧而侵犯其腑矣。——7.风寒湿邪侵入六腑的问题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发生痹证的风寒湿邪进入人体的途径就是通过俞穴,排出风寒湿邪的途径也要靠俞穴)(1/2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也常与“切”一起出现,表示来回抚摸,并结合用指按压。)(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发,发生,指散发病气之经穴;  过,通过,指气血流通经过的经脉;  瘳,病愈。 )——(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发所行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黄帝内经中脏腑痹证的症状,成因,预后转归,以及痹证的针刺治疗法则

【原文】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1),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2);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3),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4),发咳呕汁,上为大塞(5);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6),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7),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8)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9)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10),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11)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12)也。

【注释】

(1)善噫(yì):因心痹,气机不畅,时发叹声。

(2)上为引如怀:形容腹部胀大,状如怀孕。

(3)尻(kǎo)以代踵:只能坐下不能站立,也不能行走。

(4)四支解(xiè)堕:四肢懈惰无力。

(5)大塞:即痞塞。

(6)中气喘争:指肠胃气逆迫肺以致喘息气急。

(7)若沃以汤:形容热盛,如以热水灌之。

(8)阴气:五脏的精气。

(9)淫气:指内脏逆乱失和之气。

(10)肌绝:指甚饥不能食,是邪闭脾胃之症。

(11)益内:病情加重向内发展。

(12)病瘳(chōu):病愈。

【白话详解】

大凡痹邪侵犯五脏的,病变随脏腑而各不相同,如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息而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而心悸不宁,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常嗳气,如果厥逆气上则会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卧时常被噩梦惊醒,饮水多而小便频,进一步出现少腹胀满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胀满,由于肢体挛急屈而不伸,以尾骨代足,颈屈头倾,脊骨高出,以脊代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汁水,脘腹痞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难排,肠胃气逆迫肺以致喘息气急,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症;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按之疼痛,且腹中觉得热,如被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为鼻流清涕。

五脏之气,在安静的情况下能内守潜藏,如果过分躁扰则易耗散。

六腑之气,受盛水谷而化生营养,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当内脏之气逆乱而导致呼吸喘促时,痹邪就会停聚在肺,而形成肺痹;逆乱之气表现愁忧思虑的,痹邪就会停聚在心,而形成心痹;逆乱之气表现遗尿的,痹邪就会停聚在肾,而形成肾痹;逆乱之气表现疲乏衰竭的,痹邪就会停聚在肝,而形成肝痹;逆乱之气表现肌肉瘦削的,痹邪就会停聚在脾,而形成脾痹。上述各种痹症日久不愈,痹邪就会进一步深入内脏。其中风邪偏盛的痹病,因为发无定处不能停聚,所以容易痊愈。

黄帝说:患了痹证,有的能引起死亡,有的疼痛日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邪若内犯五脏则死,若稽留于筋骨间邪不易出则疼痛日久不愈,若停留在皮肤之间邪浅易散则容易痊愈。

黄帝说:痹邪侵犯六腑,其原因何在?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失节起居失度所导致,是六腑痹形成的根源。六腑在背部各有俞穴,风寒湿邪通过俞穴而进入六腑,加上六腑因食饮不节而造成的功能失调为内应,所以痹邪沿着俞穴,直中相应之腑而形成六腑痹。

黄帝说:怎样用针刺进行治疗呢?岐伯说:治五脏痹取各自的俞穴,治六腑痹取本经的合穴,也可以沿着经脉所循行的部位,寻找发病征兆,然后根据病变的部位,分别针刺其相应的俞穴或合穴,病就可以痊愈了。

【按语】

本节主要讲述了脏腑痹证的症状、成因、预后转归,以及痹证的针刺治疗法则。情志失常,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导致人体营卫气血虚弱,五脏精气内伤,是五脏痹发生的内在因素。

关于痹的治疗,明确地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辨证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后世有用右归饮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骨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筋痹;用桃红四物汤,或四妙勇安汤化裁治疗脉痹;用除湿蠲痹汤增减治疗肌痹;用黄芪建中汤合羌活胜湿汤治疗皮痹等,均受其影响。二是针刺痛处局部取穴。《灵枢经筋》强调说“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也体现了局部取穴的治疗原则。后世《济生方》将痹痛部位分为背、肩、臂、腋、肘、脚、膝、腰、脊等部位,治疗也多是痛处取穴,这一取穴原则在后世针灸学中被称为天应穴,并得到广泛运用。

【应用举例】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游走不定也。

寒气胜者为痛痹,筋骨挛痛也。湿气胜者为著痹,浮肿重坠也。然即曰胜,则受病有偏重矣。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著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通用蠲痹汤加减主之,痛甚者,佐以松枝酒。(《医学心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1/1---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慓是剽悍、强健之意。疾是快、迅速之意。自然界里,水气比水的分散速度要快,散布范围也要广,营气主要受血管约束而循行,卫气则在脉管的外面,所以卫气相比营气的范围相对要大很多,而且更强悍、迅速,善于游走串透之性。)(这里也说明卫气行于脉外,是“散于胸腹”,不像营气那样有局限的活动范围(血管内)。卫气是循于四肢远端,散于肌肉皮肤之间,散于胸腹,散于脏腑,也就是说,卫气散布于全身,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无处不有,对全身各处都起到温煦的作用。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卫气不能逆行或受阻,否则就会生病,生病之后要把卫气循行调顺就好了。)(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卫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胃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荣者。水谷之精气也,荣者,即荣气,或称营气,也就是指水谷所生的营养之气。  ③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者,卫气,卫,保卫。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悍气,浮盛之气也。 )——(岐伯说:营气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原文】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有俞,六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1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洒陈于六,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络六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2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3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译文】黄帝询问说:用针刺治疗会怎样呢?

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询问说: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

岐伯说:所谓的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地协调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卫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所谓的卫,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营卫之气正常与否的问题,营卫之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旋转而不休息者也。故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邪合,而留连于皮肤脉络之间,故不为痹也。盖言痹在皮者,肺气之所主也;痹在肌者,脾气之所主也;痹在脉者,心气之所主也。营卫之气虽在皮肤络脉之间,行而不留,故不与邪合。——8.营卫之气正常与否的问题

——————————————————

【注释】1.瘳:(chou抽)《书·盘庚》:“不其或稽,自怒曷瘳?”《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诗·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诗·大雅·瞻卬》:“邦靡有定,士民其瘵。”《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景公疥遂痁,期而不瘳。”这里用为病愈之意。

2.慓:(piāo飘)古同“剽”。剽悍。《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3.肓:(huāng荒)心脏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中医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说文》:“肓,心下鬲上也。”)(  黄帝问:痹病患者,有些会死亡,有些会久疼不愈,有些则容易痊愈,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痹病邪气侵入到五脏就会死,滞留在筋骨间就会久疼难愈,只是滞留在皮肤间就容易治愈。

  黄帝追问:痹病邪气为何会侵入到六腑呢?

  岐伯回答说:根本原因在于患者饮食起居不规律。六腑也各有腧穴,外界风寒湿气就会侵入腧穴。饮食五味失调,邪气侵入腧穴后,就会滞留在相应的腑脏。

  黄帝问:怎样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五脏各有腧穴,六腑各有相合的穴位。要循着相应经脉分支诊断病变症状,在血气运行经过的穴位进行针刺调治,痹病就可以治愈。

  黄帝又问:体内荣养护卫精气也能使人产生痹病吗?

  岐伯回答说:荣养人体的饮食水谷精气,调和五脏输散至六腑,然后才能汇入经脉。因此,营养护卫精气才能顺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贯通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护卫人体的饮食水谷精气彪悍,运行迅疾滑利不能进入经脉,就会循行在皮肤肌肉里,熏蒸在肓膜间,散布在胸腹内。如果荣养护卫精气逆乱,就会使人体产生病变。如果能使荣养护卫精气运行顺畅,疾病就可以治愈。只要荣养护卫精气不与风寒湿邪气结合,就不会产生痹病。)(黄帝内经中营卫之气的特性,功能以及导致人体发生痹证的机理

【原文】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1)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2),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注释】

(1)水谷之悍气:水谷精微化生的盛疾滑利之气。

(2)肓膜:腔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的筋膜。

【白话详解】

黄帝说:营卫之气,也能使人发生痹证吗?岐伯说:营气,是由水谷中的精微之气所化生的,它能调和营养于五脏,散布精气于六腑,能够入于经脉之中,营气沿着经脉上下运行,有贯通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气,是由水谷中的刚悍之气所化生的,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入于经脉之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中,敷布于胸腹之内,营卫循行周身,周而复始。若是逆营卫之气运行人就会生病,顺从营卫之气运行病才能痊愈,如果营卫和调循行不止,不与风寒湿邪结合,就不会发生痹症。

【按语】

本段主要讲述了营卫之气的特性、功能以及营卫之气失调会导致人体发生痹证的机理。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是由水谷精微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它循行于经脉之中,运行全身各个部分,内而脏腑,外而皮肤筋脉,周而复始,发挥营养滋润作用,其性精专柔和。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是由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部分所化生,它不受脉道限制,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发挥防御、温养、调节作用,其性慓疾滑利。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与人体的防御功能密切相关。营卫和调则邪气不易侵犯人体,营卫失调则腠理疏松,防御功能减退,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经络闭阻,气血凝滞而形成痹证。所以说,营卫失调是形成痹证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用举例】

诸痹,风寒湿三气杂合,而犯其经络之阴也。风多则行注,寒多则掣痛,湿多则重着。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类证治裁痹证》)

点评】本段解读痹症与荣卫之气的关系。 )(读《黄帝内经》素问 痹论篇第四十三 3——怎样治疗痹病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黄帝说:讲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不仁者,不仁,指麻木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②故为痹热,痹热,犹言热痹。《素问.痹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③其多汗而濡者,濡,沾湿,润泽:濡笔。濡湿。濡染。耳濡目染。相濡以沫。)——(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结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邪湿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原文】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译文】黄帝说:讲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结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邪湿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痹病的各种证象问题,上寒言天之寒邪,下寒言人体之寒气。盖天有阴阳,人有阴阳,如感天之阴寒,而吾身之阳盛,则寒可以化为热,如两寒相合,凝聚而为痛痹也。也就是说,所谓的寒热,关键是看人身上的阴阳气化,人体阳气少,而阴气多,也就是体温低,那么天气寒冷,则与病相益,人体就会阴寒。如果体温正常,寒气受到阳气阻挠,也就不能侵入人体了。——9.痹病的各种证象问题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是什么缘故?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注解2)(逢寒则虫,逢热则纵。虫和纵:王冰注:“虫,谓皮中如虫行;纵,谓纵缓不相就。”林亿《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虫作急。”因此,这里的当痉挛、抽筋之意;,当筋放纵讲。 )——(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曲屈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原文】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1,逢热则纵2

帝曰:善。

【译文】黄帝说:痹病而不甚疼痛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曲屈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收缩,遇热则筋脉弛缓。

黄帝道:好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痹病不疼痛的问题,夫骨有骨气,脉有脉气,筋有筋气,肌有肌气,皮有皮气,皆五脏之气而外合于形身。如病形而不伤其气,则只见骨痹之身重,脉痹之血凝不行,筋痹之屈而不伸,肉痹之麻木不仁,皮痹之阴寒收缩,故具此五者之形证,不疼痛也。——10.痹病不疼痛的问题

——————————————————

【注释】1.虫:(chóng崇)古代泛指所有的动物。《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这里是指像虫一样收缩。

2.纵:(zòng粽)释放、放开。《管子·霸形》:“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奉不可失,敌不可纵。”《李靖》:“七擒七纵。”《三国演义》:“纵虎归山也。”)(   黄帝说:明白了!我还想知道,痹病患者有些会感觉疼痛,有些麻木不仁,有些表现为寒症,有些表现为热症,有些表现为燥症,有些表现为湿症,这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感觉疼痛的患者,是体内阴寒气过盛所致。体内阴寒气过盛,就会产生疼痛。

    感觉不痛或麻木不仁的痹病患者,因为患病日久,病邪已经入内,导致荣养护卫精气运行涩滞,使经络血气时常空虚。血气运行不通,皮肤得不到营养,患者对疼痛就会麻木不仁。

    表现为寒症的痹病患者,体内阳气少阴气多,阳衰阴盛使疾病加重,患者就会感觉到身体寒冷。

    表现为热症的痹病患者,体内阳气多阴气少,阳盛阴衰使疾病加重,患者身体就会发热。

    多汗而皮肤湿润的痹病患者,是身体受到湿邪严重侵害所致。患者体内阳气少阴气多,阳衰阴盛相互感应,就会使身体多汗而而皮肤湿润。

  黄帝追问:有些痹病患者为何感觉不到疼痛呢?

  岐伯回答说:痹病邪气侵入骨骼,患者就会感觉到身体沉重。邪气侵入经脉,就会导致血气凝滞运行不通畅。邪气侵入筋脉,就会导致不能身体曲伸。邪气侵入肌肉,就会感觉麻木不仁。邪气侵入皮肤,就会感觉寒冷。出现这五种情况,患者就不会感觉到疼痛。各类痹病患者,遇寒就会筋脉拘急,遇热就会筋脉松弛。

  黄帝说:明白了!)(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侵害人体,就会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会产生行痹病,寒邪偏胜会产生痛痹病,湿邪偏胜会产生著痹病。

  黄帝问:为什么痹病又会有五种呢?

  岐伯回答说:按照时令不同,在冬季得病称为骨痹,在春季得病称为筋痹,在夏季得病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称为肌痹,在秋季得病称为皮痹。

  黄帝问:哪种痹病邪气会滞留在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五脏皆有相通相合的组织器官,如果病邪在这些组织器官久留不除,就会感染到相合的内脏。

    因此,骨痹久治不愈,再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就会交合感染肾脏。筋痹久治不愈,再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就会交合感染肝脏。脉痹久治不愈,再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就会交合感染心脏。肌痹久治不愈,再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就会交合感染脾脏。皮痹久治不愈,再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就会交合感染肺脏。所谓痹病,都是五脏在其主令时节重复遭受了风寒湿邪气侵害所致。

  痹病邪气侵入到人体五脏,症状会各有不同。肺痹患者,会出现心烦满闷、呼吸气喘和呕吐等症状。心痹患者,会出现血脉阻塞不通、情绪烦躁、心动过速、火气上冲、呼吸气喘、咽部干燥、叹息不已等症状。厥阴寒气上逆,则会出现惊恐症。肝痹患者,会出现夜眠多惊、多渴饮、小便频繁等症状。逆气上冲引发少腹疼痛,就像妇女怀孕一样。肾痹患者,经常会出现腹部胀满、身体萎缩行动不便、臀部与双足同时着地、脊柱岣嵝高耸过头等症状。

    脾痹患者,会出现四肢懈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塞滞不通等症状。肠痹患者,会出现频频饮水却小便不出、腹中气涌肠鸣、时常腹泻等症状。膀胱痹症患者,按压少腹膀胱部位会感到内疼,就像灌满了热水一样。小便涩滞不畅,气逆上冲就会导致鼻流青涕。

  人体五脏阴气,保持安静才能使精神内守,躁动不安就会使精神消散。如果饮食过量,就会伤损肠胃精气。阴寒邪气引起呼吸喘促,痹病邪气就会聚积在肺脏。阴寒邪气引起忧思忡忡,痹病邪气就会聚积在心脏。阴寒邪气引起遗尿,痹病邪气就会聚积在肾脏。阴寒邪气导致精气衰竭,痹病邪气就会聚积在肝脏。阴寒邪气导致肌肉瘦削,痹病邪气就会聚积在脾脏。

    概括来讲,以上各种痹病日久不愈,内脏病变就会日益加重。其中,风邪偏胜的症状,会因患者体质差异而不同。

  黄帝问:痹病患者,有些会死亡,有些会久疼不愈,有些则容易痊愈,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痹病邪气侵入到五脏就会死,滞留在筋骨间就会久疼难愈,只是滞留在皮肤间就容易治愈。

  黄帝追问:痹病邪气为何会侵入到六腑呢?

  岐伯回答说:根本原因在于患者饮食起居不规律。六腑也各有腧穴,外界风寒湿气就会侵入腧穴。饮食五味失调,邪气侵入腧穴后,就会滞留在相应的腑脏。

  黄帝问:怎样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五脏各有腧穴,六腑各有相合的穴位。要循着相应经脉分支诊断病变症状,在血气运行经过的穴位进行针刺调治,痹病就可以治愈。

  黄帝又问:体内荣养护卫精气也能使人产生痹病吗?

  岐伯回答说:荣养人体的饮食水谷精气,调和五脏输散至六腑,然后才能汇入经脉。因此,营养护卫精气才能顺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贯通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护卫人体的饮食水谷精气彪悍,运行迅疾滑利不能进入经脉,就会循行在皮肤肌肉里,熏蒸在肓膜间,散布在胸腹内。如果荣养护卫精气逆乱,就会使人体产生病变。如果能使荣养护卫精气运行顺畅,疾病就可以治愈。只要荣养护卫精气不与风寒湿邪气结合,就不会产生痹病。

  黄帝说:明白了!我还想知道,痹病患者有些会感觉疼痛,有些麻木不仁,有些表现为寒症,有些表现为热症,有些表现为燥症,有些表现为湿症,这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感觉疼痛的患者,是体内阴寒气过盛所致。体内阴寒气过盛,就会产生疼痛。

    感觉不痛或麻木不仁的痹病患者,因为患病日久,病邪已经入内,导致荣养护卫精气运行涩滞,使经络血气时常空虚。血气运行不通,皮肤得不到营养,患者对疼痛就会麻木不仁。

    表现为寒症的痹病患者,体内阳气少阴气多,阳衰阴盛使疾病加重,患者就会感觉到身体寒冷。

    表现为热症的痹病患者,体内阳气多阴气少,阳盛阴衰使疾病加重,患者身体就会发热。

    多汗而皮肤湿润的痹病患者,是身体受到湿邪严重侵害所致。患者体内阳气少阴气多,阳衰阴盛相互感应,就会使身体多汗而而皮肤湿润。

  黄帝追问:有些痹病患者为何感觉不到疼痛呢?

  岐伯回答说:痹病邪气侵入骨骼,患者就会感觉到身体沉重。邪气侵入经脉,就会导致血气凝滞运行不通畅。邪气侵入筋脉,就会导致不能身体曲伸。邪气侵入肌肉,就会感觉麻木不仁。邪气侵入皮肤,就会感觉寒冷。出现这五种情况,患者就不会感觉到疼痛。各类痹病患者,遇寒就会筋脉拘急,遇热就会筋脉松弛。

  黄帝说:明白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帝曰:善。(黄帝道:讲得好! )(黄帝内经中痹的症状

【原文】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何故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1),故不通(2)。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3),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4),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5),逢热则纵。帝曰:善。

【注释】

(1)经络时疏:经络之气疏涩。

(2)不通:即“不痛”。

(3)阳遭阴:指本为阳盛体质,感受风寒湿邪后,邪气被阳盛体质战胜而从阳化热,故为痹热。

(4)两气相感:指人体偏盛的阴气与以湿邪为主的风寒湿邪相互作用。

(5)逢寒则虫(tòng):虫,即“疼”。逢寒则虫,谓痹证遇寒则筋脉拘急而痛。

【白话详解】

黄帝说:讲得好。痹证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肌肤麻木不仁,有的怕冷,有的发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疼痛的,是寒邪偏胜,有寒所以疼痛。不痛的,麻木不仁的,是患病日久,痹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导致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怕冷的,是素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与病邪相合而加重其寒,所以发冷。发热的,是素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盛的阳气与风邪相合乘入阴分,阴不能胜阳,遂化而为热,所以形成热痹。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湿邪偏甚,加上素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气与阴气相合,外开腠理,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黄帝说:有的痹证疼痛不明显,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证发生在骨以身重为主,发生在脉以血凝涩而不流为主,发生在筋以屈曲不能伸展为主,发生在肌肉以麻木不仁为主,发生在皮肤以寒冷为主,故具有这五种症状的痹证,疼痛的感觉不明显。凡属痹证这类疾病,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纵。黄帝说:讲得好。

【按语】

本节补充论述了痹的症状,并论述了疼痛、冷热、燥湿、不痛等不同类型的机理。痹之所以有痛、麻木不仁、偏寒、偏热、偏燥、偏湿、挛屈不伸的不同表现,其发病机制有四:一是与偏胜邪气的性质有关。

如痹之“或痛”者,为“寒气多也”,寒性收引凝滞故主痛;痹之“或湿”为“此其逢湿甚也”。二是与患者体质因素有关。如痹之寒者,是因素体阴盛,邪从阴化寒之故;痹之热者,是因素体阳亢,邪气从阳化热;痹之湿者,是因素体阴盛,汗出而濡,加之逢湿胜故也。三是与病位深浅有关。如邪气伤营,肌肤不荣,故不仁;邪伤于骨,病位深在,故有沉重之感而疼痛不著;邪伤于筋,筋急而挛,故肢体挛屈不伸。四是与季节气候的寒温有关。“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故痹痛逢寒则气血闭阻加剧,疼痛症状突出;气候转暖变热,气血相对畅通,故症状缓解,甚或不痛。

点评】本段解读为什么痹症会有痛、不痛等不一样的生理感觉。)(读《黄帝内经》素问 痹论篇第四十三 4——各种痹病在身体的表现

总结

痹症,这是中医里的一大块病症,也是现代人最容易得的病症。文章开头我已经提及了,现代人得痹症的非常之多,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第一,空调病。因空调引起的痹症,古代没有,这完全是现代病。古人没有这个条件得病,大多是衣服穿的不够引起的,痹也就驻留有皮肤腠理之间,很难深入到五脏六腑。

  第二,垃圾食品。古生代也没这东西,反式脂肪没有,防腐剂没有,添加剂也没有,这也是现代人得的病。

  有鉴于此,痹症=闭症,即经络堵了,完全是生活方式病引起的。痹症最严重的是强直性脊柱炎。这已经是肾痹了:“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此病是世界医学难题,大家可以参考央视中华医药朱良春的以虫驱痹法的治疗方案。http://www.byb.cn/doc_5213.aspx

  前文已经说了,痹症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同样也与营卫之气虚弱有关。营气,是什么,顾名思意,就是营养之气,现代的食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就是婴儿奶粉都不安全,国人大多跑到国外买奶粉,你说说这人能不得病吗?营养都不够,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多少余粮来产生保卫之气了,所以,现代人的免疫系统低下,三天两头的生病。

  原来公司里的员工,多为80后,几乎每天都有人请假,有的人几乎周周请假,要不是周一不来,要不是周五不来,不是感冒,就是拉肚子,我就服了。这些人,你说能工作到60岁吗?政府还想延长退休年龄,我看工作到50岁就干不动了。

  我总结了一下,凡是那些爱生病的人,多与吹空调、吃垃圾食品和熬夜有关。因此,《黄帝内经》时代,先人是如何也不会想像得到,现代社会是竟然是这种样子。

  总结起来一句话,凡是得痹症的,多是错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解决的最佳方案就是刮痧、按摩、拔罐。 

归纳:本篇《痹论》,主要论述的是人体麻木或疼痛的问题,作者首先讨论了风、寒、湿三气错杂而至,相合而为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积痹。然后讨论了四季痹病的不同,接着论述了寒邪内侵而累及五脏的问题,及五脏痹病的症状,接着又述及了脏气不藏、风寒湿邪侵入五脏的问题,及风寒湿邪侵入六腑的问题,接着又述及了营卫之气是否正常,及痹病的各种证象,最后则探讨了痹病不疼痛的问题。让我们初步认识了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就会导致痹病。

注解1:

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郁生风,此风邪同样开散阳分之气,而瘀滞阴分之血脉,临床表现为腹痛,奔豚等病症,如果风邪中经络,瘀滞经络之气血流动,最典型的病症是面瘫。如果风邪中脏腑,则开散五脏六腑之阳气而瘀滞五脏六腑之血脉,表现为中风这一类病症。

今天我们知道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古人将此中风分为中腑与中脏两种不同类型,中腑症病人主要表现为不识人,中脏症病人主要表现为不能言。依据腑为阳,脏为阴的阴阳特点,中腑症多阳与热,应该属于脑出血这一型;中脏症多阴与瘀,应该属于脑血栓这一型。脑出血中医认为是由于风邪中腑所致,虽然病情重,但病后后遗症少,恢复比较好。脑血栓中医认为是由于风邪中脏所致,虽然病情相对较轻,但病后易留有后遗症,恢复比较困难。无论是风邪中脏腑还是中经络都是由于风邪开散在外的阳气而直接瘀滞阴分所致。中风表证为风伤卫而营郁,风邪直中经络脏腑为血脉瘀滞。

总之,风邪侵袭人体造成的病症表现总与血脉相关,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病症以外,还可以表现出其他心脑血管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一般来说风邪伤人位置比较深,发病比较重,病情比较凶险。

寒为阴邪,主要病机为郁滞阳气。伤寒在表为寒伤营而卫郁。寒邪入里则损伤脏腑阳气。由于寒邪侵袭人体的位置在卫、在阳分,因此与风湿之邪伤人位置较深的特点相比,寒邪伤人在阳分,位置在表、筋经、腑等相对表浅的位置,治疗相对容易。一般来说,单纯的寒邪袭表的病症,中药效果非常好。例如,伤寒感冒这一类病症,使用小青龙汤加附子都可以达到覆杯而愈的效果。但是如果服药后无效,或者效果很慢,说明病情不是单一的,一定是伴有其他病邪致病。脏腑在内的寒证也有类似特点,单纯的寒邪郁滞脏腑,表现为脏腑气化功能不足,以及形寒肢冷,倦怠乏力等症,最常用的方剂就是四逆汤,温阳祛除寒邪的同时,恢复脏腑气化功能效果很好。

由于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病症也多为寒热错杂,单纯温阳散寒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四逆汤也不是万能的,这里之所以多说一点四逆汤的问题,是由于近些年来国内中医兴起四逆汤热,人人都服四逆汤,病病都用四逆汤。有一个朋友介绍来一个病人,询问病史的时候病人告诉我已经喝四逆汤4个月,刚开始服药的时候感觉还不错,服用四逆汤几周后所有症状都开始加重,说明病人开始是有些寒证,经过服用四逆汤后,寒证减轻,这时应该改变方法,但还是被中医大夫要求喝了4个月的四逆汤,病人出现了明显的阴伤症状,以至于病人自己再也不敢来看中医了。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时,多侵犯阳气,病位相对表浅,中病即止,不宜长期使用。如果有血瘀症,或者气血病症夹杂时,四逆汤不但无效还可以使病情加重,因此在使用四逆汤温阳祛寒时不要时间过长,适可而止,即使无效也不可过分温阳。当然如果病人阳气衰竭,寒气直中五脏,郁滞五脏之精,或者出现精泄的状况时,病情也属于凶险,尤其是寒邪与风邪相合侵袭五脏就更危险了,治疗方法根据病症不同来选择。

湿气性平,不阴不阳,所谓性平是针对寒热而言,其性缓,对于其他五气来说,可以缓和其他天气的阴阳属性,例如,春天的风气适当加入了湿气会使风气变得柔和很多,夏季热气加入湿气后可以缓解热气对水液的耗散,秋天的燥气加入了湿气后减少了燥气的干裂之性,冬季的寒气加入湿气后减缓寒凝太过。

但对于地气来说,湿气很多时候就是邪气了,是由于湿性黏腻,易于困脾土而损伤中焦运化功能。如何理解湿邪困脾这个现象呢?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将地之气总结为:雾、露、雨、雹、冰、泥6种湿气。在人体脾的功能主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好像是一个跑运输的司机,对运输来说天气的好坏非常重要,经常跑运输的人们都知道,恶劣的气候是运输的大敌,而这个大敌就是地之湿,这就是湿气困脾的自然现象。地之湿气太过不但困脾,而且还会郁滞其他脏腑,中焦湿困脾胃,下焦湿热瘀阻,上焦湿痰瘀阻肺气等。

天之湿气在7月到9月,天之燥气在9月到11月,正常来说湿与燥互为前后,湿过了就是燥。湿与燥也可以同时出现在阴阳不同位置,例如,在天湿而在地燥,或者在地湿而在天燥。在地近火而燥,远火则湿。在天暑热则湿,寒凉则燥。

总之,只有当风寒湿三气夹杂才能形成痹证,也是非常顽固性的瘀阻。由风邪开散阳气,风寒湿入里而瘀滞经脉、关节,或者皮、肉、筋、脉、骨五体形成五痹证。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痛的病因是梗阻,梗阻的原因是寒凝。俗话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梗阻造成疼痛的例子在西医诊断中也常有出现,例如,输尿管结石症,主要症状就是下腹部的绞痛,形成绞痛的原因是由于输尿管中的结石堵住了输尿管,输尿管排尿不畅,形成梗阻因而引起结石以上部位的平滑肌痉挛性绞痛,如果这时梗阻解除了,疼痛也会立即消失。

我们平常形容痛证,使用的是一个词——疼痛,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用两个字来表示一个意思了,实际上古人很少用两个字表示一个意思的,原因是古人写书很不容易,每一个字都要刻在竹简上,即使是普通的一本书也会是一个非常大部头的著作。一部14万字的《黄帝内经》要用一辆车来搬运,而且保存起来非常困难。另一个原因,尽量使用少量的文字表现出更深刻的意思,是古代文人们的追求。所以古人写书用字越少表达的意思越深刻说明作者水平越高。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经典著作因为不易保存而失传,同时由于文字含义深奥难懂,给后世读者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所以要求后世读者不但要有很深的古典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咬文嚼字,要仔细一点点地分析和领会经文本意,尤其是今天我们常用的词,往往都隐晦很深,难以理解其含义。

能否完全理解文字的原始意思对经文的理解影响很大。前面篇章中我提到过如何从“疼痛”一词来分析痛证的病因病机。“疼”字上边是一个病字边,下边是一个“冬”字;“痛”字上边是一个病字边,下边是一个“甬”字。“冬”的意思是寒,“甬”的意思是通道,合在一起呢,疼痛是由于甬道不通形成的,而甬道的梗阻是由于寒凝。这样看来“疼”字是解释疼痛的根本病因是寒,“痛”字是讲疼痛的直接原因是不通。临床上治疗疼痛的主要方法就是温化寒凝,疏通经脉止痛。

注解2: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释字:虫者,《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纵者,《说文解字》:“缓也。”

经文的意思是说痹证这样一类病症,遇到寒凉时就像虫子一样,立即缩起来,因此会出现疼痛的症状。遇热时筋脉就舒展松开而缓和,痛也就消失了。痛证的形成总是与寒冷相伴随,痹证除了疼痛以外还有就是麻木,也称不仁,引起麻木的原因是经络梗阻,局部失于血气濡养所致。

临床上经常听到病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疼痛局部可以热敷吗?或者冷敷?当然这是指气血瘀滞所形成的痛证,一般不是针对痹证的。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疼痛是由于寒凝经气,血脉梗阻而起,治疗当以热敷为主,一般不要冷敷。但是这里应该说明几点,第一,即使热敷也不要湿敷,因为痹证的原因是风寒湿三邪合而成痹,已经有湿邪,所以最好不要使用湿热外敷。第二,按照西医的说法,西医经常建议病人使用冷敷止痛。这种止痛方式主要用于外伤引起的局部的肿痛,或者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局部充血红肿和发生无菌性炎症的病人,在美国西医基本上都是让病人冰敷,止痛效果很好。有些病人来看中医时,中医大夫马上制止这种做法,认为或加重病情,要求病人热敷局部,可以活血祛瘀止痛,弄得病人也很矛盾,不知如何是好。

对于一般性的疼痛病人,到底是应该热敷还是冷敷呢?我认为不应该一概而论,其实冷敷临床上也很实用,例如,外伤后24小时冷敷局部可以止血。而且冷敷可以减低局部的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在急性期时止痛效果还是很好的。热敷最后在疼痛的慢性期,局部没有红肿热痛的时候,或者疼痛遇寒加重时使用比较好,活血化瘀止痛。对于痹证的治疗有很多方法,主要根据诊断和不同辨证的结果。五体的痹症由五脏所主,有心主脉痹,肝主筋痹,脾主肉痹,肺主皮痹,肾主骨痹5种,其病因都是由于风寒湿夹杂成痹,主要表现为局部的气血形成顽固性的瘀滞。

我在中国中医院中医外科工作时,当时科里有一个血管病组,主要治疗各种下肢血管性疾病,例如,下肢的脉管炎、静脉炎等。这些病症在中医里属于血痹的范畴,《金匮要略》中有一个方子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针对血痹证而制定的。当时我们外科的血管病组的教授制定的治疗血管病的基本方也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减的,效果非常好。有很多西医已经准备截肢的病人,经过中医治疗而免于手术截肢,而且这样的病例屡屡出现。当时对这个方子理解还不够全面,只是知道方中以黄芪补气,桂枝可以通脉,记得方中还使用了泽泻、茯苓利湿补脾,以及当归、红花等药物活血化瘀。

以前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补气活血只用黄芪,而不用党参、人参等补气药呢?最后终于在《黄帝内经》中找到答案,经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又“呼吸不止,脉动不止”。所谓的气行则血行,这个气是指肺气,作用于血脉,推动血脉运行。脉搏跳动根本的动力源于肺气,“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黄芪功擅补肺气,通过补肺气贯心脉推动血脉运行。党参等补气药与之不同,这些补脾气的药物隶属中焦脾胃,主要用于补脾气,脾气主运化水谷精微,藏营,是全身营养供应的源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原文与译文
皇帝内经之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痹论:痹病分析与治法
跟着《黄帝内经》一起学养生(31)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3-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