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问·咳论 第三十八注解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相信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在西医看来,咳嗽多与人的呼吸系统有关。但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有病都会咳嗽,并且详细列出了各脏腑咳嗽的症状和表现。  那么,人体为什么会咳嗽呢?咳论篇认为,是因为皮毛、脾胃受到寒邪所致实际上,人体不只是因为受了寒邪才会咳,细菌、病毒的感染,也会导致咳嗽的发生。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感冒引起的咳嗽为什么不易好》http://www.byb.cn/doc_380.aspx,详细介绍了因粘膜破损引起咳嗽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大家不要拘泥于《黄帝内经》,毕竟现在这个年代,对疾病和认识已经发展的深入和全面了。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五脏六腑之咳呢? )(38.素问·咳论 新解析1/1----1/2-

咳论  第三十八——1---2-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呢?)(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岐伯对此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帝曰:愿闻其状。(黄帝请岐伯告诉他“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道理,)(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皮毛者,肺之合也,合,合作、配合。皮肤和汗毛与肺配合主管呼吸。  ②邪气以从其合也:  以,因此;  从,跟从,这里当影响;  其合,它的合作者,这里指肺。  ③肺寒则外内合邪,合,合并。指肺和胃所受的寒邪合在一起影响身体。  ④因而客之,客,停留之意。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因此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所谓五脏各以其时受病”,是指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脏腑所主,也因此而受邪气。如果不是在脏腑所主的时间里,就是由其他脏腑传来的,各个脏腑感寒后受病,如果感邪轻微则表现为咳嗽,严重的则表现为泄泻、疼痛。秋季感寒肺先受邪,传与其他脏腑;春季感寒肝先受邪,传与其他脏腑;夏季感寒心先受邪,传与其他脏腑;在每季的最后18天感寒脾先受邪,传与其他脏腑;冬季感寒肾先受邪,传与其他脏腑。)(岐伯对此解释说:人体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患者吃了寒冷饮食,则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乃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体与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即可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则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以,因为。  其时,当值的季节。  ⑥人与天地相参:参,参照。意思是中医治病,必须要与当前'天的阴睛,月的园缺,四时、五行、八风’等相互参照。才能有好的疗效。不与天地相参,是没得到中医的真缔。  ⑦故五脏各以治时,治时,统治之时,意指当令的节气。  ⑧乘秋则肺先受邪,乘[chéng],当动词“骑、坐”之意,乘秋,意指时令为秋季之时,也就是秋季当令。下同此意。 )——(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所以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原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1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译文】黄帝询问说: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希望听闻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了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寒气因而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寒邪侵袭,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寒邪侵入引起咳嗽的问题,肺为阴,主金秋清肃之气,是以形寒饮冷则伤肺。皮毛者,肺之合,天之寒邪,始伤皮毛,皮毛受邪,则邪气从其合,而内伤肺矣。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寒饮入胃,则冷饮之邪,从肺脉而上至于肺也。外内之邪合并,因而客留,则为肺咳矣。——1.寒邪侵入引起咳嗽的问题

——————————————————

【注释】1.乘:当。)(黄帝内经中咳嗽的病因

咳论篇第三十八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1),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2),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3),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4)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注释】

(1)外内合邪: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指内寒、寒饮邪气相互结合。

(2)各以其时受病:指分别于其所主时令感邪发病。

(3)治时:即所主的时令。

(4)至阴:指长夏。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肺脏能使人咳嗽,为什么?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脏。黄帝道:希望听你说说其具体情况。岐伯说:皮毛主表,和肺是相配合的,皮毛感受了寒气,寒气就会侵入肺脏。如果饮食寒冷,寒气入胃,从肺脉上注于肺,肺也会因此受寒,这样,外内的寒邪互相结合,导致肺寒气逆,就会成为肺咳。五脏各在所主的时令受邪,并均可传之于肺而致咳。人是和天地相参的,所以五脏各有其所主的时令,感受寒邪就能得病。若轻微的,就是咳嗽,严重的还可以出现泄泻、腹痛。一般来说,在秋天的时候,是肺先受邪;在春天的时候,是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是心先受邪;当季夏的时候,是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是肾先受邪。

【按语】

本节指出咳嗽的病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感风寒邪气,“皮毛者,肺之合也”,风寒等邪气外侵,则“皮毛先受邪气”,并传舍其合而内伤于肺。二是内伤饮食生冷,其寒“从肺脉上至于肺”,导致肺寒。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内外寒邪相合并伤于肺,使肺失宣降,则致咳嗽。肺咳的这一发病机理同时还见之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道(逆)而上行。”《灵枢百病始生》篇则概括地说“重寒伤肺”,这一认识为后世对咳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内经》尚有风燥湿火热等外邪伤肺,以及水气射肺、针刺外伤等,并皆丰富了咳的发病理论。

文中还明确指出四季皆可发生咳病,虽然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气候特点,但都可以影响相关脏腑而波及于肺而致咳,充分体现了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的易感性,也反映出《内经》四时五脏发病观,这一发病观点对临床辨治具有指导意义。

【应用举例】

咳则肺病,五脏六腑皆能致之。析其条目,经文尚有漏义,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风寒暑湿伤其外,则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它经亦病,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劳役情志伤其内,则脏气受伤,先由阴分而病及上焦,此自诸脏而后传于肺也。自表而入者,病在阳,宜辛温以散邪,则肺清而咳愈;自内而生者,病在阴,宜甘以壮水,润以养金,则肺宁而咳愈。(《医宗必读卷九》)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栝楼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天花粉、麦冬、知母、元参之属。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以一日计之,清晨嗽为气动宿痰,二陈汤加贝母、枳壳、桑白皮、枇杷叶、橘红。(《类证治裁咳嗽论治》)

  帝曰:何以异之?(那么五脏所致咳嗽的鉴别特点又是什么呢?)(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

  岐伯曰:肺咳之状,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中封穴治疗肝咳的证状,咳嗽的时候,左胁痛,严重了,不能行走,如行走,两脚就会肿的。)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从这段经文来看,咳嗽可以影响到五脏六腑,而且各个脏腑与肺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咳嗽伴有喘息有声,甚至咯血就是肺脏的咳嗽;如果咳嗽伴有心痛,喉中如有物梗阻,甚至出现喉痹(喉痹就是说不出话)的症状,这是心咳的症状;如果咳嗽而引起两胁下痛满,这是肝咳的症状;如果咳嗽引起右胁下痛,放射到肩背部,动则加剧,这是脾咳的症状;如果咳嗽引起腰背部疼痛,甚至咳吐痰涎,这是肾咳的症状。)(此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肺咳的症状表现为: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表现为: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而脾咳的症状则表现为: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至于肾咳的症状,则表现为: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原文】帝曰:何以异1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2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下痛,阴阴3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译文】黄帝说:这些咳嗽怎样区别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五脏引发的咳嗽问题,喉乃肺之窍,心火克肺金,故喉中独特如梗状。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夹咽喉,故咽喉皆肿痛。肝脉布胁肋,上注肺,故咳则两胁下痛。脾脏居右,故咳则右胁下痛,脾气上通于肺,肺之腧在肩背,故隐痛于肩背。肾脉贯膈于肺中,故咳则肺腧相引而痛,肺肾皆积水也,故甚则咳涎。——2.五脏引发的咳嗽问题

——————————————————

【注释】1.异:(yì艺)区别、分开。《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何以异之?”《新语》:“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

2.介:(jiè戒)《书·秦誓》:“如有一介臣。”《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诗·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国语·吴语》:“一介嫡女。”《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介异于人臣。”《广雅》:“介,独也。”这里用为独特之意。

3.阴:(yīn因)古通“隐”。《诗·大雅·桑柔》:“既之阴女,反予来赫。”《管子·轻重甲》:“阴王之国有三,而齐与在焉。”《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汉书·李广苏建传》:“阴相与谋。”《后汉书·张衡传》:“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这里用为暗中、暗地里之意。)黄帝问道:为何肺脏有病就会使人咳嗽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不只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先生给我详细讲解一下。

  岐伯解释说:人体外表的皮毛与肺脏相合。皮毛会先受到外界邪气侵袭,然后就会内传至肺脏。另外,人吃了寒冷的食物,胃脏的寒气也会顺着手太阴肺经上传至肺脏经脉,使得肺脏产生寒气。体内肺脏寒气再与体外寒气相合,就会使阴寒邪气滞留在肺脏,由此就会产生肺咳病症。

    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五行,也对应着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和冬季五季时令。五脏在各自主令时受到风邪侵害,就会形成病变。某脏不在主令时受到风邪侵害,则会把滞留产生传变。

    人体与天地生态系统相参合,五脏就会有各司其治的季节时令。五脏在各自主令时受到寒风侵害,当即就会形成寒症病变。如果寒风侵害轻微,就会出现咳嗽症状。如果寒风侵害严重,就会出现腹泻和疼痛症状。

    具体来讲,秋季是肺脏当令,肺脏就会先受到风寒邪气侵害。春季是肝脏当令,肝脏就会先受到风寒邪气侵害。夏季是心脏当令,心脏就会先受到风寒邪气侵害。长夏季节是脾脏当令,脾脏就会先受到风寒邪气侵害。冬季是肾脏当令,肾脏就会先受到风寒邪气侵害。

    黄帝追问:这些咳嗽症状怎样进行判别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是肺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喘息有音。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唾血症状。

    如果是心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感觉到心痛,喉咙里好像有东西梗塞一样。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咽部肿痛和喉痹症状。

    如果是肝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感觉到两侧胁肋下疼痛。病情严重者,痛得不能转侧,一旦转侧就会感觉到两胁下胀满。

    如果是脾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感觉右胁下疼痛,并且隐隐感觉疼痛牵引到肩背。病情严重者,身体就不能活动,一旦活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如果是肾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感觉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病情严重者,咳嗽就会吐出涎液。)(黄帝内经中五脏咳的辨证分类及其表现

【原文】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1)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2)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3)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注释】

(1)介介:咽喉堵塞的样子。

(2)胠(qū):腋下胁上部位。

(3)阴阴:即隐隐的意思。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那么这些咳嗽怎样来分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喘息有声音,严重了还会唾血。心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感到心痛,喉头像有东西梗塞,严重时咽喉肿痛。肝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伴两胁痛,严重者使人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胀满。脾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右胁痛,隐隐然痛牵胸背,严重了不能转动,一动就要咳嗽。肾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作痛,严重的可见咳出黏沫。

【按语】

本节论述了五脏咳的辨证分类及其表现,指出五脏咳是在咳这一主证的基础之上,兼见五脏及其所属经脉的病候,故其分证也以此为依据,故有“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咳唾血”为肺咳;因手少阴心经“上挟咽”,故以“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为心咳;两胁为肝之分野,故以“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为肝咳;右胁下为脾之循行部位,故以“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为脾咳;腰为肾之府,肾主五液,故以“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为肾咳。以上的辨证分类主要根据咳嗽的主症结合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经脉循行分布而确定,为后世脏腑辨证提供了范例。

后世医家一般认为,肺咳的治疗,须重视外寒内饮之主因,宜用小青龙汤以宣肺散寒化饮;若肺咳甚则唾血者,当考虑寒邪化热,损伤肺络,宜用千金苇茎汤合桑杏汤之类以肃肺降逆、清热化痰。心咳为心肺火热证,治当降肺气清心火,用桔梗汤,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或加用杏仁、桔梗、木蝴蝶等。肝咳乃肝气郁结,肺气不利,治宜疏肝降气,方用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加减;若肝火灼肺,则当清肝泻火,方用泻白散合黛蛤散之类;若肝阴不足,气逆而咳,治则宜养阴柔肝,方用一贯煎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脾咳乃脾肺气滞,升降失司,治当调理脾肺之气,用升麻汤,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若属脾肺气虚,则须培土生金,可用六君子汤加百合、五味子、款冬花之类。

肾咳乃阳虚水泛,治宜温肾散寒化水,方用真武汤加减;若属肾阴虚者,可用七味都气丸加人参、麦冬。

【应用举例】

肺咳则喘息有音,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加麦冬、玉竹、细辛。心咳则心痛喉中如梗,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肝咳则胁痛,枳壳煮散去芎、防,加肉桂、橘红、苏子。脾咳则右腋下胁痛引肩背,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肾咳则腰背引痛,都气丸加参、麦。(《类证治裁咳嗽论治》)冯某,女,81岁,长沙市居民。1992年3月就诊,自述去冬患咳嗽,兼气喘,数月不愈。愈咳愈剧,不能平卧,咳吐稀白痰涎,其味咸,小便频数清长,咳甚时有小便遗出,畏寒肢冷,两足微肿,腰背酸疼,舌淡苔白,脉沉细。患者表现一派肾阳虚衰,水气上泛之候,乃拟温肾、纳气、化饮法,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服五剂,咳喘止,小便频及自遗皆愈。继以金匮肾气丸加五味子善后收功,其病痊愈。(《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点评】此段指咳从肺开始,如何在五脏之间传递的。同时指出五脏之咳的症状。)(读《黄帝内经》素问 咳论篇第三十八 1 ——五脏六腑全都能使人咳嗽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那么六腑所致咳嗽的鉴别特点又是什么呢?---就是说,人体六腑有病所导致的咳嗽,其症状如何?又是怎样受病的?)(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心咳,咳嗽的同时放屁。治疗时以间使为主穴。)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这段描述的是六腑咳嗽的症状。六腑咳嗽的原因是由于五脏长期咳嗽引起的,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甚至吐蛔。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的症状是咳的同时大便失禁。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的症状是咳的同时有排矢气。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的症状是咳而小便失禁。不论哪种咳嗽,如果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的症状是咳而腹满,没有食欲。)(岐伯的这段解释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人体如果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即可转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而胃咳的症状表现为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如果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而胆咳的症状多是咳而呕吐胆汁。若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而大肠咳的症状则是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为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表现为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咳而遗失,遗失,指大便失禁。  ②咳而失气,失气,从肛门排出气体。出《素问·咳论》。亦称矢气,俗称放屁、出虚恭。多见于脾虚饮食不化、肝胃气滞及伤寒阳明腑实证。治宜健脾消食,和中行气,伤寒阳明腑实证可用承气汤下之。  ③咳而遗溺,遗溺,指小便失禁。  ④关于肺,指与肺关联。)——(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  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  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  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  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  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黄帝内经中六腑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原文】

帝日: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1)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2)。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3),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注释】

(1)长虫:指蛔虫。

(2)遗失:《甲乙经》《太素》均作“遗矢”,矢,通“屎”。遗失,即大便失禁。

(3)失气:即矢气。

【白话详解】

黄帝说:六腑咳嗽的症状怎样?又是怎么受的病呢?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到六腑。脾咳久不见好,则胃就要受病,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厉害的时候,可以呕出蛔虫。肝咳久不见好,则胆就要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嗽起来会吐出苦汁。肺咳久不见好,则大肠就要受病,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大便失禁。心咳久不见好,小肠就要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就要矢气,常常是咳嗽和矢气并作。

肾咳久不见好,则膀胱就要受病,膀胱咳的症状是在咳嗽的时候小便失禁。以上所说的各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那么三焦就要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膀胱胀满、不欲食饮。这些咳嗽无论是由于哪一脏腑的病变,均与邪气聚合于胃、而上关于肺有关系,可见多痰,使人多吐稠痰,出现面目浮肿、气逆而喘等症状。

【按语】

本节论述了六腑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六腑咳的病机是五脏久咳后移于六腑,是由五脏咳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形成,并且按脏腑相合规律传变的,如久患脾咳不愈而成胃咳等。由于六腑咳是五脏久咳不愈,延及六腑而致,是脏病及腑,病情比五脏咳更为深重,不可以认为是脏病出腑、由里及表、由阴转阳而病情转轻。六腑咳的临床表现亦是在长期久咳这一主证的基础上所兼见的六腑功能失常病候为分证依据。

故以“咳而呕,呕则长虫出”为胃咳;胆藏精汁,故以“咳呕胆汁”为胆咳;大肠为传导之官,故以“咳而遗矢”为大肠咳;小肠主泌别清浊,故以“咳而失气”为小肠咳。由于三焦是“六腑之所与合”,主持诸气,故“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且其病候为“咳而腹满”。

关于六腑咳的治疗,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提出胃咳用乌梅丸;胆咳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肠咳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小肠咳用芍药甘草汤;膀胱咳用茯苓甘草汤;三焦咳用钱氏异功散。秦伯未在《内经类证》中提出:咳时小便不禁,用五苓散加党参。咳时频转矢气,且欲大便,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等,既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又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发挥,可资参考借鉴。

【应用举例】

胃咳则呕甚,长虫出,异功散加川椒、乌梅。胆咳则呕胆汁,小柴胡汤。大肠咳则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小肠咳则失气,芍药甘草汤。

膀胱咳则遗溺,茯苓甘草汤。三焦咳腹满不欲食饮,七气汤加黄连、枳实。(《类证治裁咳嗽论治》)姜某,女,35岁,产后1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咳嗽月余不解,咳嗽小便滴沥而出,夜间尤甚,小便也淋漓尤多。曾中西医治疗,未见显效。胸部X线透视检查未见异常,听诊两肺底部有稀疏的湿性啰音,未见其他异常病变。就诊时已逾16个月,纳食正常,舌苔薄白,脉弦细,咯痰不多,痰色白。此水蓄膀胱、气化不行,拟用苓桂术甘汤。茯苓15g、桂枝6g、白术10g、甘草3g,服药3剂咳止,遗尿亦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9)

咳病的刺治原则

  帝曰:治之奈何?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俞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致浮肿的,要取经穴。)(1/2肺经咳嗽,伴有浮肿者,取经渠)——(1/3从内经解析咳嗽的根本原因这段经文谈到了咳嗽的基本病机,是由于饮食寒凉而成,寒凉顺着肺脉上至于肺,因此而肺寒,同时外感寒邪,寒邪入里客于肺造成肺气上逆而咳嗽,称为肺咳。注解1)——(关于各种咳嗽病症的治疗,《黄帝内经》提出了3套治疗方法,治五藏之咳的方法是调理“俞穴”,治疗六腑之咳的方法是调理“合穴”,如果病人有水肿的治疗方法是调理“经穴”。为什么说调理某种穴位而不是针刺某种穴位呢?是因为五藏的咳嗽有虚实、寒热不同,调理虚实依靠补泻手法,而调理寒热(应该是寒热温凉)是选择不同的五腧穴。因此,这里所给出的五腧穴是俞、合、经三穴,就五腧穴的5个穴位来说,“井荥”属于多血少气的穴位,“俞经”属于多气少血的穴位,“合穴”则属于多气多血的穴位。“俞经合”三穴偏于调气,而“井荥”多于调血。对于调气来说,“俞穴”气多应夏季而热,“经穴”应长夏而湿,“合穴”应秋而凉。)——(最后,再谈一谈五腧穴的“经穴”,经云:“浮肿者治其经”,“经穴”者,阳经为火,阴经为金,火为土之母,金为土之子,所以经文中将经穴的性质归属于土化。土在天为湿气,看来经文中选择经穴治疗水肿是通过中土的燥湿作用,这里要强调一点,这里应该是阴阳经的“经穴”同时扎,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是针刺治疗咳嗽有三大原则:即五脏所致的咳嗽,则临证针刺其各脏经络上所对应的俞穴;而在治疗六腑所致的咳嗽时,临证则针刺其各腑经络上所对应的合穴。至于临证若见咳嗽而伴全身浮肿的,则治疗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帝曰:善。( 黄帝道:讲得好!)(【原文】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1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2,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译文】黄帝说: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那么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那么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那么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那么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那么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那么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黄帝道:好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腑的咳嗽症状问题,六腑之咳嗽,皆从五脏之气转移,脾与胃合,脾病移于胃,那么胃气反逆,故呕。邪在胆则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汁也。大肠者,肺之腑,为传道之官,是从上逆则咳,下逆则遗。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水道出焉,故咳而遗溺。——3.六腑的咳嗽症状问题

——————————————————

【注释】1.安:(ān鞍)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之意。《书·益稷》:“安汝止,惟幾惟康。”《诗·小雅·何人斯》:“尔之安行,亦不遑舍。”《管子·九守》:“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国语·晋语》:“吾谷为难,安始而可?”《史记·项羽本纪》:“安与项伯有故。”

2.合:(hé禾)中医指为体液、行气之会聚、聚合之穴位。《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黄帝接着问:六腑病变的咳嗽是什么症状?病变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患者五脏病变的咳嗽症状,如果日久不消除,风寒邪气就会转移至六腑。

    具体来讲,脾咳日久不愈,滞留在足太阴脾经的阴寒邪气,就会传至足阳明胃经,又形成胃咳病变。患者咳嗽时就会呕吐。病情严重者,会吐出蛔虫。

    肝咳日久不愈,滞留在足厥阴肝经的阴寒邪气,就会传至足少阳胆经,又形成胆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呕吐出胆汁。

    肺咳日久不愈,滞留在手太阴肺经的阴寒邪气,就会传至手阳明大肠经,又形成大肠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大便失禁。

    心咳日久不愈,滞留在手少阴心经的阴寒邪气,就会传至手太阳小肠经,形成小肠咳病变。患者咳嗽时就放屁,排气与咳嗽会同时停止。

    肾咳日久不愈,滞留在足少阴肾经的阴寒邪气,就会传至足太阳膀胱经,又形成膀胱咳病变,患者咳嗽时就会遗尿。

    以上各种咳嗽病变,如果日久不愈,就会转化成三焦咳病变。患者咳嗽时就会感觉腹部胀满,而且食欲不振。

    这些咳嗽病变,都会使风寒邪气汇聚至胃脏,然后顺着手太阴肺经上传至肺脏经脉,使患者出现痰涕唾液多、面部浮肿和气逆等症状。

  黄帝又问:这些疾病该怎样进行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治疗患者五脏咳嗽病变,要用针刺术刺治其经脉腧穴。治疗患者六腑咳嗽病变,则应刺治其合穴。对于身体浮肿的患者,要刺治其相应脏腑的经脉穴位。

  黄帝说:明白了!)(黄帝问道:为何肺脏有病就会使人咳嗽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不只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先生给我详细讲解一下。

  岐伯解释说:人体外表的皮毛与肺脏相合。皮毛会先受到外界邪气侵袭,然后就会内传至肺脏。另外,人吃了寒冷的食物,胃脏的寒气也会顺着手太阴肺经上传至肺脏经脉,使得肺脏产生寒气。体内肺脏寒气再与体外寒气相合,就会使阴寒邪气滞留在肺脏,由此就会产生肺咳病症。

    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五行,也对应着春季、夏季、长夏、秋季和冬季五季时令。五脏在各自主令时受到风邪侵害,就会形成病变。某脏不在主令时受到风邪侵害,则会把滞留产生传变。

    人体与天地生态系统相参合,五脏就会有各司其治的季节时令。五脏在各自主令时受到寒风侵害,当即就会形成寒症病变。如果寒风侵害轻微,就会出现咳嗽症状。如果寒风侵害严重,就会出现腹泻和疼痛症状。

    具体来讲,秋季是肺脏当令,肺脏就会先受到风寒邪气侵害。春季是肝脏当令,肝脏就会先受到风寒邪气侵害。夏季是心脏当令,心脏就会先受到风寒邪气侵害。长夏季节是脾脏当令,脾脏就会先受到风寒邪气侵害。冬季是肾脏当令,肾脏就会先受到风寒邪气侵害。

  黄帝追问:这些咳嗽症状怎样进行判别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是肺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喘息有音。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唾血症状。

    如果是心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感觉到心痛,喉咙里好像有东西梗塞一样。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咽部肿痛和喉痹症状。

    如果是肝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感觉到两侧胁肋下疼痛。病情严重者,痛得不能转侧,一旦转侧就会感觉到两胁下胀满。

    如果是脾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感觉右胁下疼痛,并且隐隐感觉疼痛牵引到肩背。病情严重者,身体就不能活动,一旦活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如果是肾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感觉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病情严重者,咳嗽就会吐出涎液。

  黄帝接着问:六腑病变的咳嗽是什么症状?病变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患者五脏病变的咳嗽症状,如果日久不消除,风寒邪气就会转移至六腑。

    具体来讲,脾咳日久不愈,滞留在足太阴脾经的阴寒邪气,就会传至足阳明胃经,又形成胃咳病变。患者咳嗽时就会呕吐。病情严重者,会吐出蛔虫。

    肝咳日久不愈,滞留在足厥阴肝经的阴寒邪气,就会传至足少阳胆经,又形成胆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呕吐出胆汁。

    肺咳日久不愈,滞留在手太阴肺经的阴寒邪气,就会传至手阳明大肠经,又形成大肠咳病变,患者咳嗽时会大便失禁。

    心咳日久不愈,滞留在手少阴心经的阴寒邪气,就会传至手太阳小肠经,形成小肠咳病变。患者咳嗽时就放屁,排气与咳嗽会同时停止。

    肾咳日久不愈,滞留在足少阴肾经的阴寒邪气,就会传至足太阳膀胱经,又形成膀胱咳病变,患者咳嗽时就会遗尿。

    以上各种咳嗽病变,如果日久不愈,就会转化成三焦咳病变。患者咳嗽时就会感觉腹部胀满,而且食欲不振。

    这些咳嗽病变,都会使风寒邪气汇聚至胃脏,然后顺着手太阴肺经上传至肺脏经脉,使患者出现痰涕唾液多、面部浮肿和气逆等症状。

  黄帝又问:这些疾病该怎样进行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治疗患者五脏咳嗽病变,要用针刺术刺治其经脉腧穴。治疗患者六腑咳嗽病变,则应刺治其合穴。对于身体浮肿的患者,要刺治其相应脏腑的经脉穴位。

  黄帝说:明白了!)——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疗咳嗽的法则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1),治腑者治其合(2),浮肿者治其经(3)。帝曰:善。

【注释】

(1)俞:指五输穴中的输穴。肝为太冲,心为神门,脾为太白,肺为太渊,肾为太溪。

(2)合:指五输穴中的合穴。胃为三里,小肠为小海,膀胱为委中,三焦为天井,胆为阳陵泉,大肠为曲池。

(3)经:指五输穴中的经穴。肝为中封,心为灵道,脾为商丘,肺为经渠,肾为复溜,大肠为阳溪,小肠为阳谷,胃为解溪,膀胱为昆仑,三焦为支沟,胆为阳辅。

【白话详解】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俞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见浮肿的,要取经穴。黄帝说:讲得好。

【按语】

本节结语提出了针刺治疗咳嗽的法则。针治五输穴中的输穴可祛除五脏之邪,针治合穴可祛由五脏传入六腑之邪。咳而兼见浮肿,为经气阻滞,水湿不行,以疏通经气,导利水湿为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文中提出了“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的针刺治疗原则,即五脏咳取其相应的俞穴刺治,六腑咳则取其相应的合穴进行刺治,久咳引起浮肿者取其相应经穴刺治,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这一点对后世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对脏腑咳的药物治疗方面亦有借鉴作用。

点评】本段重点指久咳之后,在六腑引起的症状。 )(读《黄帝内经》素问 咳论篇第三十八 2 ——五脏的咳嗽及治疗

总结

关于咳嗽,想必关心的人很多。我在2006年以前,总是咳,即使没有患感冒,也会咳嗽,就是总觉得嗓子眼痒痒的,一说话就咳,慢性咽炎,总嗖嗓子。我哥还觉得奇怪,问我为什么身体这么差,像一个老年人似的。不仅如此,每年还会因感冒,引起嗓子痛、咳嗽,至少要输液2次。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得的应该是类似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或称为老慢支。

  对照本篇文章,我觉得我这咳嗽,还是在肺上,这是病根。因为我在大约6岁时,就因扁桃体总发炎而把它摘除了,后来,嗓子到是不发炎了,直接转到肺上了,得了肺不张。因此,我小时的印象就是不停地生病,不停地吃药,而肺病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一感冒,就奔那走,这种情况一持续到2006年。不过,即便如此,我的病情最多也就停留在肺上,还没有传到其他脏器,最多也就到了“咳而气喘,呼吸有声”,而没有到“甚至唾血”的地步。

  2006年以后,经过养生调理,我的身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之后,不仅再没有过咳嗽,甚至感冒也都没有得过,几乎没再吃过药。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其实,不管是哪个脏器的咳嗽,都是身体运行状况不佳的表现,解决起来也要全面考虑之。正如本文所说:“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而我进行的调理,包括刮痧、按摩、排毒、营养素疗法等,刚好符合岐伯论点,甚至超过了其论点。尤其是对于久咳,上述几种方法要全面使用才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咳嗽,绝对不可大意,从简单的感冒引起的咳嗽,到老慢支咳嗽,到肺结核咳嗽,到肿瘤的咳嗽,一步步深化,一定要中西医手段结合起来,病情初发时,或者多已知的多少年的慢性咳,都可用中医的方法调理好。而那种未知原因的咳嗽,必须要先用西医的手段去确诊,然后再根据病情,采取中医、西医,或者是中西医、营养素疗法等综合手段去解决。毕竟,在《黄帝内经》的年代,对咳嗽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这一点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归纳:本篇《咳论》主要论述的是咳嗽问题,咳嗽,并不单纯是气管炎、肺脏的问题,五脏六腑都会引发不同的咳嗽,而且症状都不一样,作为医者,一定要摸清病源,才能有效地进行治疗。

注解1:

咳嗽的根本原因

咳嗽既是一个症状,也是一个病,是由于肺气上逆所致,根据经文的意思,咳嗽可由任何脏腑的失调所致,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肺胃的气逆。经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这段经文谈到了咳嗽的基本病机,是由于饮食寒凉而成,寒凉顺着肺脉上至于肺,因此而肺寒,同时外感寒邪,寒邪入里客于肺造成肺气上逆而咳嗽,称为肺咳。

五脏之咳状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中说:“岐伯曰:肺咳之状,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从这段经文来看,咳嗽可以影响到五脏六腑,而且各个脏腑与肺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咳嗽伴有喘息有声,甚至咯血就是肺脏的咳嗽;如果咳嗽伴有心痛,喉中如有物梗阻,甚至出现喉痹(喉痹就是说不出话)的症状,这是心咳的症状;如果咳嗽而引起两胁下痛满,这是肝咳的症状;如果咳嗽引起右胁下痛,放射到肩背部,动则加剧,这是脾咳的症状;如果咳嗽引起腰背部疼痛,甚至咳吐痰涎,这是肾咳的症状。

为什么会引起五脏的咳嗽呢?经云:“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所谓五脏各以其时受病”,是指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脏腑所主,也因此而受邪气。如果不是在脏腑所主的时间里,就是由其他脏腑传来的,各个脏腑感寒后受病,如果感邪轻微则表现为咳嗽,严重的则表现为泄泻、疼痛。秋季感寒肺先受邪,传与其他脏腑;春季感寒肝先受邪,传与其他脏腑;夏季感寒心先受邪,传与其他脏腑;在每季的最后18天感寒脾先受邪,传与其他脏腑;冬季感寒肾先受邪,传与其他脏腑。

六腑之咳状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中说:“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这段描述的是六腑咳嗽的症状。六腑咳嗽的原因是由于五脏长期咳嗽引起的,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甚至吐蛔。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的症状是咳的同时大便失禁。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的症状是咳的同时有排矢气。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的症状是咳而小便失禁。不论哪种咳嗽,如果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的症状是咳而腹满,没有食欲。

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关于各种咳嗽病症的治疗,《黄帝内经》提出了3套治疗方法,治五藏之咳的方法是调理“俞穴”,治疗六腑之咳的方法是调理“合穴”,如果病人有水肿的治疗方法是调理“经穴”。为什么说调理某种穴位而不是针刺某种穴位呢?是因为五藏的咳嗽有虚实、寒热不同,调理虚实依靠补泻手法,而调理寒热(应该是寒热温凉)是选择不同的五腧穴。因此,这里所给出的五腧穴是俞、合、经三穴,就五腧穴的5个穴位来说,“井荥”属于多血少气的穴位,“俞经”属于多气少血的穴位,“合穴”则属于多气多血的穴位。“俞经合”三穴偏于调气,而“井荥”多于调血。对于调气来说,“俞穴”气多应夏季而热,“经穴”应长夏而湿,“合穴”应秋而凉。

所以《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曰:“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由于“俞穴”性热,对应夏季因此可以温阳祛阴邪,“合穴”性凉对应秋季因此可以虚阳邪,以清热。这里应该有两个问题需要理顺,第一,是五腧穴有阴阳两经,而且阴阳两经的五行属性不同,尽管五腧穴的名称一样,例如“俞穴”,阳经属木,阴经属土,阳经是火之母,阴经是火之子,而这里所对应的夏天正好是火。另外一个“合穴”,阳经合穴属土,阴经合穴属水,阳经是金之木,阴经是金之子。说明经文总结了阴阳经的性质得出的五腧穴的功能,或者说《黄帝内经》中的五腧穴的功能是阴阳经同用的结果,当阴阳经同用是其表现的性质是取其中,而当阴阳经穴单独使用时所代表的意思或是气,或是精。

第二,五腧穴本身还有虚实不同,比如“俞穴”的性质偏热,热对应夏季,因其性热所以可以祛寒,但是要在气足的情况下,如果气不足则热盛不足,其温阳的属性也就不足。这就是“俞穴”虚,治疗要采用补法,或者病人寒气过重,也要补足“俞穴”之气,当其气盛有余时,就可以清热了。而当“俞穴”阳气过盛,多是由于气机郁滞,或者气逆不降形成的阳气相对过盛,这时应该采用泻法了。

总之,五腧穴是反映五脏的各种状态,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所云:“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五脏之藏在井穴属冬季,表现在五脏藏精;五脏之生在荥穴属春季,表现在脸色;五脏之长在俞穴属夏季,表现在生病的时候时重时轻;五脏之化在经穴属长夏,表现为声音上;五脏之收在合穴属秋季,表现在五味上。而五脏的这五种状态又有太过与不足,太过则泻,不足则补。所以五腧穴有两层意思,一个就是五行属性,一个是阴阳属性,五行属性代表生长化收藏,或者寒热温凉平,而阴阳属性代表太过与不及。

最后,再谈一谈五腧穴的“经穴”,经云:“浮肿者治其经”,“经穴”者,阳经为火,阴经为金,火为土之母,金为土之子,所以经文中将经穴的性质归属于土化。土在天为湿气,看来经文中选择经穴治疗水肿是通过中土的燥湿作用,这里要强调一点,这里应该是阴阳经的“经穴”同时扎,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原文与译文
医学纲目-卷之一·阴阳脏腑部-五脏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卷六十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9
欬论
跟着《黄帝内经》一起学养生(3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