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度以为常也:揣度,就是估量的意思。《素问·玉版论要》中载此为:“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即“揆”言切求其脉理;“度”谓得其病处。故揆度整体的意思就是说,参以四时逆顺的情况,来明确或估量人体疾病的吉凶,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或治法。题目“揆度以为常也”的意思就是说,这些所谓的揆度,其实就是人体经脉正常运行的一种生理现象罢了。---然,人体经脉气血是怎样正常运行的呢?对此经文曰:“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内经》里面的这段论述非常有名,被经常引用,而且是要求能够背诵的。说的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而气血之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故凭气口的脉搏,即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了。水液入胃以后, 游溢布散其精气。首先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
(黄帝内经玉版论要篇,讲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两个意思,第一是辨别什么病是正常,什么是反常,进而辨别病之深浅来给予治疗;第二,是对病色出现的部位,以及脉与四时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说明揆度和奇恒的运用方法。 什么是玉版?在这里,是指言内容重要,应予重视,刻于玉版之上,作为重要文献,以传后世的意思。玉,珍贵之意。 不过,说实在的,本篇虽然文字很少,但因其原理不好把握,因而,我们很难对此做深入解读,只能从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希望大家理解。 )(素问·玉版论要 新解析)1/1---1/2-
(揆度奇恒之诊法:中医的诊法有很多种,但临床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古人所特别强调的诊法莫过于两种:那就是揆度与奇恒了。那么何为“揆度”与“奇恒”呢?)
黄帝问曰:余闻揆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557---(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的诊法,运用的地方很多,而所指是不同的,究竟怎样运用呢?)
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岐伯重点从如下诸方面予以回答:首先关于“揆度”。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此意思是说,揆度之说一般是用来衡量疾病的深浅与程度的。)(①揆度(kuí duó):揣度,估量)奇恒者,言奇病也。(第二关于“奇恒”。岐伯曰:“奇恒者,言奇病也。”此意思是说,所谓奇恒,一般是指临床诊病时,医者的重点往往在于去辨别那些异于正常的疾病表现。)( ②奇恒:这里指奇怪的病 )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对人身生理机能与病理衍变的高度浓缩和概括,也正是五行学说的注解和说明。顺序为转,倒退为回,人身机能的气血运行,只能顺序向前,决不能倒退向后。向前就是相生的良性循环,向后就是相克的恶性循环。如果恶性循环一经出现和形成,则人身的气血运行,也就不能正常地运转了。)(第三,关于医者临床诊病时需要掌握的主要“数理”观念。对此岐伯曰:“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岐伯认为,医者诊病时,“至数”观念也就是“数理”观念很重要。因为患者临床五色与脉变的病情变化,一般都是可以在揆度与奇恒的诊法上突出地反应出来!虽然患者临床的色脉表现各不相同,但医者揆度与奇恒的诊法之道理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判断与辨别患者的色脉有无神气!毕竟在生理上,人体的气血是随着四时的递迁而永远向前,且运转不回折的;假如回折了,那则就不能运转,这也就意味着人体失去生机了。)(③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这里强调的是神,什么是神,就是你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睛中看到的,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精气神。如下图:
人的眼睛,代表了人的五脏
因此,一个人是不是有神,完全可以从眼睛中看出来。有其外,必有其内。 )——(岐伯回答说:一般来讲,揆度是用以衡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异于正常的疾病。请允许我从诊病的主要理数说起,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的气血随着四时的递迁,永远向前运转而不回折。如若回折了,就不能运转,就失却生机了!这个道理很重要,诊色脉是浅近的事,而微妙之处却在于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藏论》合参的。)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558---559---(第四,岐伯强调了“至数”也就是揆度与奇恒诊法的重要性:“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岐伯认为,患者临床色脉的表现,表面上看似乎是比较浮浅的事情,但实际上,色脉的临床微妙之处却在于它所掩盖与暗藏的疾病实质与神机。所以上古医家就将有关“至数”的内容记录在玉版上,并且还把此篇章命名为《玉版要论篇》;而在临证时,此篇也是可以与《玉机真藏论》合参的。)(【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揆1奇恒2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3,命曰合玉机。
【译文】黄帝询问说: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
岐伯回答说:所谓的《揆度》是权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浅的。所谓的《奇恒》,是说明异常疾病的。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气色和脉象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神机的运转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运转,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气色和脉象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观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气色和脉象之间的神气的问题,人体神机的运转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运转,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气色和脉象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观察神机。夫五脏之气相生而传,一以贯通,外内环转,如逆回则为病矣。夫脉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灌溉于四脏。至数者,脉因出入之度数也。五色脉变者,五脏之脉变见于色也。——1.气色和脉象之间的神气的问题
——————————————————
【注释】1.揆:(kuí葵)《诗·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管子·宙合》:“大揆度仪,若觉卧,若晦明,若敖之在尧也。”《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楚辞·离骚》:“皇览揆予初度兮,肇锡予以嘉名。”《易·系辞》:“初率其辞而揆其方。”《国语·周语》:“南北之揆七同也。”《韩非子·八经》:“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说文》:“揆,度也。”《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这里用为大致估量之意。
2.恒:(héng衡)《易·恒·辞》:“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书·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作。”《书·洛诰》:“和恒四方民,居师。”《诗·小雅·小明》:“无恒安处。”《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韩非子·说林下》:“絜哉,民性有恒!”《易·序卦传》:“恒者,久也。”《易·系辞下传》:“恒,德之固也。”《说文》:“恒,常也。”这里用为长久之意。
3.玉版:玉石上刻记的文字,为录箴戒言等。)(黄帝内经中诊法察神的重要性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1),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2),《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3)。
神转不回(4),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5)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6),命曰合玉机(7)。
【注释】
(1)《揆度》、《奇恒》:古书名。
(2)至数:重要的道理,在这里当是指色脉的内容。
(3)道在于一:一,指神。意谓道理只有一个,即是神。
(4)神转不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转,运动不息的意思。回,指逆乱而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意谓人体的神机运转不停,生生不息。
(5)至数:指色脉的诊察的重要道理。
(6)玉版:美玉做成的模版,用以永久珍藏。
(7)玉机:将神转生气之机的理论,著之玉版,永不磨灭的意思。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岐伯回答说:《揆度》是权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浅的,《奇恒》是说明异常疾病的,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色脉有无神气。人体神机的运转是不回折逆行的,若回折逆行就不能运转,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按语】
本节主要讲述了诊法察神的重要性。察神指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依据中医诊法,尤其是色脉相参而将人体神气分为“有神”、“无神”和“假神”三种。有神,或称得神,指病人目光明亮、神志清楚、面色红润、语言清晰、反应灵敏、活动自如、脉象和缓等,表示正气尚足,病情轻浅,预后良好。无神,也称失神,指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面容枯槁、脉象无根等,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如原本神志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等。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是临终前的征兆。因此,根据神色的不同判断人体是否有病,病情轻重变化,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容色的揆度诊法:容色”指的就是病人的面色,而“揆度”则指的是疾病的深浅及轻重程度的诊断。故而本篇就是专门论述从病人的面色改变,来判断患者疾病的深浅及其轻重程度的诊断。)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经文的相关内容曰:“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即,患者面色所反应出的病情五色变化,临床主要呈现在上下左右等不同的部位;对此医者于诊断时,首先应该根据此五色变化辨别清楚疾病的深浅顺逆要领!一般情况下,“容色的揆度诊法”可以分如下四种情况:第一,如容色轻浅的,则其病情也轻浅;治疗可用五谷汤液去调理,其病程大约十天即可治愈。第二,如果容色较深,则预示病情为重;临床当服用药剂治疗,病程约需二十一天方愈。第三,如果患者容色过深,那么则预示着其病情更为严重;此时必定要用药酒治疗,病程也须大约一百天左右才能痊愈。第四,假如患者发展到神色枯槁,面容瘦削;此则临床便不能治愈了,患者一般到一百天左右就会死亡。---除此以外还有:假如患者病情持续恶化,表现为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则必死;另外,临床见温热病而正气虚极的,亦必死。)(面容的五色变化,呈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其深浅顺逆之要领。如色见浅的,其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约十天就可以好了;其色见深的,病重,就必须服用药剂治疗,约二十一天才可以恢复;如果其色过深,则其病更为严重,必定要用药酒治疗,须经过一百天左右,才能痊愈;假如神色枯槁,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一百天就要死了。除此以外,如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正气虚极的,亦必死。)(【原文】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1酒主治,百日已;色夭2面脱3,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瘟4,虚甚死。
【译文】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过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脉象短促而阳气虚脱皮包骨的,是死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证。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气色变化的问题,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盖营卫气机,从内达外,风寒之邪,从外内侵,营卫受伤,则脉气反陷,然犹借其根气盛强,则邪随正而复出于外,若真气甚虚,邪唯内侵,邪盛正虚,必死之候也。——2.气色变化的问题
——————————————————
【注释】1.醪:(láo劳)酒的总称。醇酒。《列子·汤问》:“臭过兰椒,味过醪醴。”《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2.夭:(ǎo腰)《书·高宗肜日》:“非天夭民,民中绝命。”《诗·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诗·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穀。”《管子·侈靡》:“君寿以致年,百姓不夭厉。”《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毋附竿。”《说文》:“夭,屈也。”按,从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夭者头之曲。这里用为委曲、摧折枯槁之意。
3.脱:(tuō托)形容人肉去皮骨,极度瘦削。《尔雅》:“肉去骨曰脱。”《列子·天瑞》:“其状若脱。”《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说文》:“脱,消肉臞也。”
4.瘟:(wēn温)中医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病瘟,虚甚死。”)( 黄帝问:我听说上古流传的经典《揆度》和《奇恒》,里面讲述的内容各有不同。那么,现在究竟该怎样理解和运用呢?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检测和诊断病情发展程度的工具书,《奇恒》则是阐释异常病变疑难杂症的专著。请允许我全面讲述一下其中的医道变数。《五色》、《脉变》、《揆度》和《奇恒》等各部论著篇章,万变不离其宗,就归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人体是形神合一的有机体。人体神机的系统循环运转,绝不能逆向反转。如果出现逆向反转的异常情况,人体就必然丧失生机。这个医道变数的要诀,就是近距离观察判断患者气色和脉象的细微变化。这些要义曾经被著刻在玉版上,可以通过学习《玉机真脏论》来参合应用。
患者面容气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部位,应该分别把握各自的要点。
通过气色判断属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只需采用汤剂滋补疗法进行调治,十天疗程就可以治愈。
通过气色判断,如果属于重病患者,必须同时采用汤剂和药酒疗法,二十一天疗程就可以治愈。
如果是病情危重的患者,必须采用药酒疗法,需要一百天疗程才能治愈。
如果发现患者已经气色无光面容枯槁失形,就可断定为不治之症,活不过一百天就会死亡。
如果发现患者脉象短促阳气虚脱,就可断定为死症。如果是温热病变已发展到正气极虚的地步,也可断定为死症。)
(【点评】本段主要说明的疾病的研判及预后情况。 )(读《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1——不同疾病的疗法)
(容色的奇恒诊法:所谓的“奇恒”诊法,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病时,其重点往往在于辨别那些异于正常的疾病表现。关键是其中的“异于正常”,那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容色”究竟有哪些“异于正常”的表现呢?)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560---561---(对此经文曰:“色见上下左右,名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患者的面色表现如果见于上下左右,那么医者诊病时就必须辨别观察其要领;正确把握病色“上移为逆,下移为顺”的奇恒诊断总规律!具体到女子,则“病色在右侧为逆,在左侧为顺”;而对于男子来说,则“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另外极端情况下,如果患者的容色发生病变异,出现“倒顺为逆”的改变,那么这就是所谓的“重阳、重阴”了!临床一旦出现了“重阳、重阴”的病理改变,那么预后则肯定凶险;而假如当疾病真的发展到阴阳相反的“重阳、重阴”之际,那么医者就应该及时衡量病情,果断采取适当的治法,尽快使阴阳趋于平衡……以上内容,实际上就是“揆度”与“奇恒”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了。)(①上为逆,下为从:这里的上下,及下文的左右,均不好理解和判断。我认为,疾病的发展变化,不应该是具体在某个方位上,而是一种程度的体现。比如,感冒最初,病症是以表及里,由上呼吸道,发展成下呼吸道,但好,也要顺着这个来,由下呼吸道,发展成上呼吸道,由里转向表,因此,你很难从上下左右病情的变化,一判定病情是由好往坏,还是由坏变好。 ②易,重阳死,重阴死:这里的易,是指更换、替换的意思。 )——(面色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辨别观察其要领。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倒顺为逆,那就是重阳、重阴了,重阳、重阴的预后不好。 假如到了阴阳相反之际,应尽快衡量其病情,果断的采用适当的治法,使阴阳趋于平衡,这就在于揆度、奇恒的运用了。 )(【原文】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1事也,揆度2事也。
【译文】病色表现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病色上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阳,是死证,在女子则为重阴,也是死证。若阴阳相反,应尽快权衡病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使阴阳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气色移动的问题,患者脸上的气色不仅会变化,还会移动,病色上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阳,是死证,在女子则为重阴,也是死证。——3.气色移动的问题
——————————————————
【注释】1.恒:(héng衡)《易·恒·辞》:“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书·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作。”《书·洛诰》:“和恒四方民,居师。”《诗·小雅·小明》:“无恒安处。”《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韩非子·说林下》:“絜哉,民性有恒!”《易·序卦传》:“恒者,久也。”《易·系辞下传》:“恒,德之固也。”《说文》:“恒,常也。”这里用为长久之意。
2.揆:(kuí葵)《诗·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管子·宙合》:“大揆度仪,若觉卧,若晦明,若敖之在尧也。”《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楚辞·离骚》:“皇览揆予初度兮,肇锡予以嘉名。”《易·系辞》:“初率其辞而揆其方。”《国语·周语》:“南北之揆七同也。”《韩非子·八经》:“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说文》:“揆,度也。”《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这里用为大致估量之意。)
(脉象的揆度奇恒诊法:临床脉象的诊断,是中医诊断的重中之重;而脉象的揆度奇恒诊法,又是脉象诊法理论中的核心宗旨。)(黄帝内经中根据面色的变化诊察疾病的要领
【原文】
容色(1)见上下左右,各在(2)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3)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4);女子右为逆,左为从(5);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6)。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注释】
(1)容色:面部色泽。
(2)在:察也。
(3)齐(jì):通“剂”,即药剂。
(4)上为逆,下为从:逆,预后不良;从,预后良好。
(5)女子右为逆,左为从:阴阳之道女子属阴,右侧亦为阴,故色见于右侧为逆,见于左侧为顺。男子同例。
(6)重阳、重阴:男子(阳人)病色见于左侧(阳位)叫重阳,女子(阴人)病色见于右侧(阴位)叫重阴。重阳、重阴均属危证。
【白话详解】
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各有其审察主病的要领。
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10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21天可以治愈。若病色过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100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100天就要死亡。若脉象短促而正气脱失的,是死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征。
病色表现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病色上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阳,是死征;在女子则为重阴,也是死征。若阴阳相反,应尽快权衡病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使阴阳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按语】
本节主要讲述了根据面色的变化诊察疾病的要领。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面色就是这种体表反映之一。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称之为“常色”。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一般来讲,不论什么颜色,如鲜明、荣润的,表示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如晦暗、枯槁的,表示病情深重,精气大伤。
【应用举例】
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
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望诊遵经》))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562---(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相关经文的描述是:“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此段翻译过来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临床如果见到“搏脉”,也就是脉象“搏击”于指下的脉象;此脉象所反应的是“邪盛正衰”之病理表现;一般临床多见于“痹证”或者是“躄证”等“寒热之气交合”之类的疾病。第二,临床如果脉见孤绝,此属阳气损耗的病理改变。第三,临床如果脉见虚弱而又兼下泄,此属于阴血损伤的病理改变。第四,临床凡是见到脉象孤绝,则必预示着患者预后不良。第五,临床如果脉见虚弱,此则预示着预后当好。----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临床诊脉时用到的“奇恒”之法,一般都是以手太阴肺经的寸口之脉象来作为研究对象的。而就寸口之脉在四时、五行的表现来说,其不胜(如春见秋脉、夏见冬脉)则为逆,预后不良;其所胜(如春见长夏脉,夏见秋脉)则为顺,预后良好。至于自然界所谓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关系,那则是循环无端且终而复始的;所以临床如果碰到四时气候失常的情况,那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脉象搏击于指下,是邪盛正衰之象,或为痹证,或为躄证,或为寒热之气交合为病。如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如脉见虚弱,而又兼下泄,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预后都不良;脉见虚弱,预后当好。 在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经之寸口脉来研究。就所见之脉在四时、五行来说,不胜现象(如春见秋脉,夏见冬脉),为逆,预后不良;如所见之脉是所胜现象(如春见长夏脉,夏见秋脉),为顺,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之要点都论述完了。 )(【原文】搏1脉痹躄2,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译文】捕捉脉象强劲有力,肢体疼痛沉重或跛行,这是寒热之邪侵犯人体、邪气亢盛所致。脉孤而无胃气说明化源将绝,元气耗散;脉见虚弱而又兼泄利,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来研究,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毕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气色和脉象的异于恒常的问题,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来研究,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也。终而复始者,言脉之逆行,而亦循度环转也。夫论奇恒之要,五脏次序,通移而不回,病则回而不转,以至于外因八风之邪,四时之胜,逆行环转一周,不复可数,奇恒之道,尽于此也。——4.气色和脉象的异于恒常的问题
——————————————————
【注释】1.搏:(bó勃)捕捉。《周礼·夏宫·环人》:“搏谍贼。”《国语·晋语八》:“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
2.躄:(bì毕)《管子·入国》:“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躄而不拜,已乃涕洟而去。”《礼记·王制》:“瘖聋跛躄。”《淮南子·说林》:“躄者见虎而不走。”《史记·平原君虞卿传》:“民家有躄者。”这里用为瘸脚、跛行之意。)( 再强调一遍,患者气色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部位,应该分别把握各自的要点。那么,具体怎样进行审察判断呢?
病色上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
如果病色部位发生变化,由顺转逆为死症。男子即为重阳,女子则为重阴,这都死症。
如果预先察觉到阴阳逆反的异常情况,就必须尽快综合权衡辩证分析患者的病情,及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从而恢复阴阳平衡的常态。这就是《奇恒》理论的应用要义,也是《揆度》的应用要点。
如果发现患者脉象强劲搏指有力,而肢体疼痛痿软难以行走,就可断定是外界寒热邪气交合侵害人体的病症。若患者为没有胃气的孤绝脉象,就可断定体内元气已经散失。如果患者脉象表现为虚弱又兼泄利,就可断定为阴血损伤病变。总之,脉象孤绝为逆,脉象虚弱为顺。
学习和应用《奇恒》的技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开始探索。
如果发现患者的气血运行,出现了违反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脉象,就称为“逆胜”。一旦出现“逆胜”脉象,便是死症。
如果患者的气血运行符合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则脉象为顺。患者脉象为顺,就有恢复生机的希望。
天道常规的八风四时节气变化,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始终保持着常态化的周期循环。如果出现逆反的异常现象,就不能按照常态化思维进行推理和判断了。
至此,《揆度》和《奇恒》的要义,就全部论述完毕了。)( 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经典《揆度》和《奇恒》,里面讲述的内容各有不同。那么,现在究竟该怎样理解和运用呢?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检测和诊断病情发展程度的工具书,《奇恒》则是阐释异常病变疑难杂症的专著。请允许我全面讲述一下医道数理。《五色》、《脉变》、《揆度》和《奇恒》等各部论著篇章,万变不离其宗,就归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人体是形神合一的灵动生命体,神志血气循环系统绝不能逆向反转。如果出现逆向反转的异常情况,人体就必然丧失生机。上古圣人根据这个医道数理要诀,通过近距离观察判断患者气色和脉象的细微变化,再把变化参数记录著刻在玉版上,就合称为《玉机真脏论》。
患者面容气色的神情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部位,应该分别把握各自的要点。
通过气色判断属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只需采用醪醴汤液膳食疗法进行调养,十天疗程就可以治愈。
通过气色判断属于重病患者,必须同时采用醪醴汤液和药酒调治,二十一天疗程就可以治愈。
如果是病情危重的患者,必须以药酒疗法为主进行调治,需要一百天疗程才能治愈。
如果发现患者已经气色无光面容枯槁失形,就可断定为不治之症,活不过一百天就会死亡。
如果发现患者脉象短促精气衰绝,就可断定为死症。如果是温热病变已发展到了精气极度虚弱的地步,也可断定为死症。
再强调一遍,患者气色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部位,应该分别把握各自的要点。那么,具体怎样进行审察判断呢?
患者病变气色位置上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变气色位置右移为逆,左移为顺。男子病变气色位置左移为逆,右侧移为顺。
如果患者病变气色部位发生变化,由顺转逆为死症。男子即为重阳,女子则为重阴,这都死症。
如果预先察觉到阴阳逆反的异常情况,就必须尽快综合权衡判断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及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从而恢复血气循环阴阳平衡的正常状态。这就是《奇恒》理论的应用要义,也是《揆度》的应用要点。
如果发现患者脉象强劲搏指有力,而肢体疼痛痿软难以行走,就可断定是内外寒热邪气交合侵害人体的病症。如果患者出现胃气孤绝的脉象,就可断定精气已经散失。如果患者脉象表现为虚弱又兼泄利,就可断定为阴血亏损病变。这时,脉象孤绝为逆,脉象虚弱为顺。
学习和应用《奇恒》的切脉诊断技法,要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开始探索。
如果发现患者的气血运行,出现了违反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脉象,就称为“逆胜”。一旦出现“逆胜”脉象,便是死症。
如果患者的气血运行符合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则脉象为顺。患者脉象为顺,就有恢复生机的希望。
天道常规的八风四时节气变化,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始终保持着常态化的周期循环。如果出现逆反的异常现象,就不能按照常态化思维进行推理和判断了。
至此,《揆度》和《奇恒》的要义,就全部论述完毕了。)——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黄帝内经如何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的诊断意义
【原文】
搏脉痹(1),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2),虚泄为夺血(3)。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4)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可复数,论要毕矣。
【注释】
(1)搏脉痹躄(bì):搏脉,即脉搏击于指下。痹,顽痹而肢体痛重之证。躄,足跛不能行也。
(2)脉孤为消气:脉孤,指毫无冲和胃气之真脏脉。消气,指胃气消亡,化源将绝。
(3)虚泄为夺血:虚泄,指脉虚而兼泄利。夺血,指耗伤阴血。
(4)所不胜:即克我者,如春见秋脉、夏见冬脉。此为逆,故预后不良。
【白话详解】
脉象强劲搏指有力,肢体疼痛沉重,或痿软不能行走,这是寒热之邪侵犯人体、邪气亢盛所致。脉孤而无胃气说明化源将绝,元气耗散;脉见虚弱而又兼泄利,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来研究,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备了。
【按语】
本节论述了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的诊断意义。健康人的正常脉象称为平脉。平脉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脉象从容和缓、柔和有力、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节律一致,尺部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平脉主要有胃、神、根三个特点。脉来从容,节律一致,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为脉有胃气;脉来和缓有力,为脉有神;尺脉沉取应指有力,是脉有根的表现。脉象有胃、神、根,说明机体阴阳平衡,尚无内外致病因素的干扰。正常情况下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如果疾病发展中出现春见秋脉,夏见冬脉,此为逆,故预后不良;春见长夏脉,夏见秋脉,此为顺,故预后良好。所以根据脉象变化可诊断疾病与预后。
【应用举例】
再以脉象论之,如肝脉宜弦,弦属本脏,然必和滑而缓,则弦乃生;若使中外坚搏强急之极,则弦其必死矣。心脉宜洪,洪属本脏,然必虚滑流利,则洪乃生;若使洪大至极,甚至四倍以上,则洪其必死矣。脾脉宜缓,缓属本脏。然必软滑不禁,则缓乃平;若使缓而涩滞,及或细软无力,与乍数乍疏,则缓其必死矣。肺脉宜浮,浮即肺候。然必脉弱而滑,是为正脉;若使虚如鸡羽,加以关尺细数,喘嗽失血,则浮其见毙矣。肾脉沉实,实即肾候。然必沉濡而滑,方为正脉;若使弦细而劲,如循刀刃,按之搏指,则实其莫救矣。盖元气之来,脉来和缓;邪气之至,脉来劲急。必得脉如阿阿,软若阳春柳,方为脾气胃脉气象耳。夫胃气中和,旺于四季。其在于春,脉宜微弦而和,夏宜微洪而和,秋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实而和,使于四季,而不见有和缓之气,则为真脏脉见,而为不治之症矣。(《脉理求真》))
(【点评】此段重点讲述的是脉诊,由于脉诊不易被人掌握,十个人诊脉,十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对此,我们对原文,只能做翻译,很难做点评。 )(读《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2——揆度、奇恒的运用)
总结
关于中医的脉诊,一直是被西医所诟病的。脉诊,靠的是经验和悟性,不像掌诊和面诊,看得见,摸得着,因而看起来多少有一些玄学的成份。西医为什么能普及,在于其标准化和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在诊断下,西医确实功不可没。
但同样,西医在治疗上,又往往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思维模式上。而在这点上,中医又确有其独到之处。上周我写的两篇文章,正是揭示了中医的这种辩证治病的奥妙之处。
牙龈肿痛,不是去扬汤止沸地去治牙,去引流,去洁治,而是要用釜底抽薪的方法去捏脚;湿疹不是去用激素软膏封堵,而是用按摩、刮痧、拔罐的方法助其表出体外;脚气,不必过度治疗,因为它是人体的一种自保过程,将体内的湿毒排出体外,只需要顺其自然就行了。这些理论和实践,虽然让西医所不齿,做确实有效。医学就是这样,是一门经验科学,凡是有效的方法,都被一代一代地留传下来了,而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学习中医,要去粗取精,取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千万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明白了原理,现今,不同于古人,互联网发达,具体的知识点,网上全有,手机一查就知道了。但是,如果不明白原理,只知道死记硬背,就不会灵活的应用,这种情况,在中医爱好者中很普遍,甚至有一些职业中医,都是这样。这不能不说是中医教学当中的一种悲哀。
归纳:本篇《玉版论要》,主要论述的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与切。望即审看病人的脸色、肤色、神色,切即切脉,这两者要密切结合,并且分清顺逆。所谓的揆度,为估量衡量并以四时度量。所谓的奇恒,即是审查异于恒常的脸色、肤色、神色。这些弄清楚了,疾病也就能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