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明理论(3)
太阳自入腑者也。经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桃仁承气汤主之。是少腹硬满。为物聚于下可知矣。渗之利之。参酌随宜。可为上工。
 
烦热
伤寒烦热。何以明之。烦者热也。与发热若同而异也。发热者。怫怫然发于肌表。有时而已者是也。烦者为烦而热。无时而歇者是也。二者均是表热。而烦热为热所烦。非若发热而时发时止也。故谓之烦热。经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曰。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再与桂枝汤。又曰。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即此观之。烦为表热明矣。故又有烦疼。即是热疼。又有烦渴。
即是热渴也。以烦为热。又何疑焉。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虚烦。须皆以烦为热。设伤寒至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与脉和大烦。
目重睑内际黄者。又皆为欲解。所以言大烦者。以肌表大热。则是邪热欲去。泄达于外也。故为欲解。内经曰。谨熟阴阳。以意调之。
 
虚烦
伤寒虚烦。何以明之。虚烦者。心中郁郁而烦也。有胸中烦。有心中烦。有虚烦。诸如此者。皆热也。若止云烦者。表热也。及其邪热传里。故有胸中烦。心中烦。虚烦之别。
三者要在观其热所从来。审其虚实而治。为不同也。如不经发汗吐下而烦者。则是传经之热。不作膈实者。但多和解而已。故经曰。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者。
小柴胡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是皆利解而彻热者也。若因吐下发汗后而烦者。则是内陷之烦。但多涌吐而已。发汗吐下后。虚剧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是皆取其吐而涌其热者也。虚烦之状。心中温温然欲吐。愦愦然无奈。欲呕不呕。扰扰乱乱。是名烦也。非吐则不能已。经曰。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脉乍结。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瓜蒂散。二者症均是烦也。药均是吐也。而又轻重之不同。吐下发汗后。邪气乘虚而入为烦者。则谓之虚烦。与栀子豉汤。则是吐剂之轻者。不因吐下发汗后。邪气结于胸中。则为膈实。与瓜蒂散。则是吐剂之重者。又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则是烦之实者也。与调胃承气汤下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则是烦之虚者也。与小建中汤补之。烦为热也。悸而复烦为虚者。以悸为虚。悸甚而烦。故为虚也。少阳之邪入腑者。
烦而悸。则为热也。大抵先烦而悸者。是为热也。先悸而烦者。是为虚也。内经曰。治病必先求其本。诚哉是言也。
 
烦躁
伤寒烦躁。何以明之。烦为扰扰而烦。躁为愤躁之躁。合而言之。烦躁为热也。析而分之。烦也躁也。有阴阳之别焉。烦、阳也。躁、阴也。烦为热之轻者。躁为热之甚者。经有烦疼、烦满、烦渴、虚烦。皆以烦为热也。有不烦而燥者。为怫怫然便作躁闷。此为阴盛隔阳也。虽大躁欲于泥水中卧。但饮水不得入口者是矣。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者也。烦躁之由。又为不同。有邪气在表而烦躁者。有邪气在里而烦躁者。有因火劫而烦躁者。有阳虚而烦躁者。
有阴盛而烦躁者。皆不同也。经曰。当汗不汗。其人烦躁。太阳中风。脉浮而紧。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者。是邪气在表而烦躁者也。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此有燥屎也。是邪气在里而烦躁者也。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太阳病二日反躁。火熨其背。令人大汗出。大热入胃。躁烦者。火劫令烦躁者也。阳微发汗。躁不得眠。与之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者。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去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者。阳虚烦躁者也。少阴病。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者。阴盛而烦躁者也。诸如此者。症之常也。非逆也。设或结胸症悉具。烦躁者死。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少阴病。
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是数者。又皆为不治之症。呜呼。烦躁为常有之疾。复有诸不治之症。临病者之侧。又当熟审焉。
 
伤寒懊 。何以明之。懊者懊恼之懊。 者郁闷之貌。即心中懊懊恼恼。烦烦 。
郁郁然不舒畅。愤愤然无奈。比之烦闷而甚者。懊 也。由下后表中阳邪乘虚内陷。郁而不发。结伏于胸心之间。故如是也。经曰。表未解。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又曰。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即是阳气内陷。为诸懊 也。其治之法。或吐之。或下之。若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与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而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二者为邪热郁于胸中。当须栀子豉汤吐之。以涌其结热也。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
胃中有燥屎者。与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发黄。二者为邪热结于胃中。当须大承气汤、茵陈汤攻之。以涤其内热也。识诸此者。吐下之不瘥。汤剂之适当。则无不愈者。一或当汗反吐。疗热以温。则变证百出。斑出黄生者多矣。其为医者。请精究之。
 
舌上苔
伤寒舌上苔。何以明之。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已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也。邪气在表者。舌上即无苔。及邪气传里。津液结搏。则舌上生苔也。寒邪初传。未全成热。或在半表。或在半里。或邪气客于胸中者。皆舌上苔白而滑也。经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邪初传入里者也。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可与小柴胡汤。是邪气在半表半里者也。阳明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是邪客于胸中者也。脏结宜若可下。舌上苔滑者。则云不可攻也。是邪未全成热。犹带表寒故也。及其邪传为热。则舌之苔。不滑而涩也。经曰。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大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若舌上色黑者。又为热之极也。黄帝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以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
黑为肾色。见于心部。心者火。肾者水。邪热已极。鬼贼相刑。故知必死。观其口舌。亦可见其逆顺矣。
 
衄血
伤寒衄者。何以明之。鼻中血出者是也。杂病衄者。责热在里。伤寒衄者。责热在表。
何以言之。病源曰。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血得热则散。随气上从鼻中出。则为衄。是杂病者。责在里热也。经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宜麻黄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小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以此观之。是伤寒衄者。责其表热也。千金翼曰。吐血有三种。一曰肺疽。二曰伤胃。三曰内衄。既吐血家谓之内衄。则其鼻中出血者。可谓之外衄。是经络之血妄行也。经络热盛。阳气臃重。迫血妄行。出于鼻则为衄。
经曰。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又曰。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言衄为经中阳盛也。凡伤寒脉浮。鼻中燥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欲衄也。经曰。阳明病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又有不应发汗而强发汗。因致衄者。经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是也。衄家难为邪热在经。而又不可发汗。经曰。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 。不得眠。前云桂枝汤麻黄汤治衄者。非治衄也。即是发散经中邪气耳。若邪气不得发散。壅盛于经。逼迫于血。则因致衄也。即非桂枝麻黄汤专治衄也。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是经中之邪。随血而散则解矣。故知衄者。不待桂枝汤麻黄汤发散之也。衄者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黄帝又皆以为不治之疾。临病之际。审而治之。则不失矣。
 
伤寒哕者。何以明之。哕者俗谓之咳逆者是也。KT (音噎)近于哕。KT 者但胸喉间气。KT 塞不得下通。
然而无声也。若哕则吃吃然有声者是也。哕者成金也。胃受疾故哕。
哕也。KT 皆胃之疾。但轻重有差尔。虚寒相搏。反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言胃气虚竭也。伤寒大吐大下之后。极虚复极汗出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又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即是观之哕、KT 皆胃疾可知矣。经曰。趺阳脉浮。则为气KT 。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大抵妄下之后。胃虚气逆。则成哕也。经曰。湿家若下之太早则哕。本虚攻其热则哕。而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诸如此者。皆下之后。胃虚而哕者也。然KT 者正为水寒相搏。必曰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而可矣。至于哕者。则又热气壅郁。气不得通而成者也。轻者有和解之证。重者有攻下之候。经曰。有潮热时时哕。与小柴胡汤者。即是和解之证也。哕而腹满。视其前后。
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即可攻下之候也。伤寒至于哕。则病已极也。非若渴烦等轻缓之候。如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阴阳俱虚竭。身体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是言其极也。又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是为真病。其若是者。虽有神医之术。当斯脱绝之候。又何以措其手足哉。
 
伤寒咳者。何以明之。咳者声咳之咳。俗谓之嗽者是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
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是令咳也。甚者续续不已。连连不止。坐卧不安。语言不竟。动引百骸。声闻四近矣。咳之由来。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气在半表半里而咳者。虽同曰咳。而治各不同也。
内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寒气。寒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嗽者。是肺寒而咳也。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者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主之。二者是停饮而咳者也。虽皆为水饮所作。而小青龙场所主。为水饮与表寒相合而咳者。真武汤所主。为水饮与里寒相合而咳者。又不可不知也。伤寒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主之。二者是邪气自表传里而咳者。虽皆为邪气传里。而小柴胡汤所主。为阳邪传里。动肺而咳者。四逆散所主。为阴邪传里。动肺而咳者。又不可不识也。表、寒也。里、寒也。挟水饮则必动肺。
以形寒寒饮则伤肺故也。阳、邪也。阴、邪也。自表传里。则必动肺。以脏真高于肺故也。咳为肺疾。治之必发散而可矣。而又有不可发汗者。
经曰。咳而小便利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四肢厥逆冷。又曰。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兹虽逆也。又脉散者。为心火刑于肺金。鬼贼相刑必死。临病之侧。可不察之。
卷 中
伤寒喘者。何以明之。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伤寒喘者。有邪气在表。气不利而喘者。
有水气之气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喘家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主之。是欲发散水寒也。经曰。喘而汗出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以利之。汗出而喘者。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以发之。二者如何而然也。且邪气内攻。气逆不利而喘者。因喘而汗出。见其邪气在里也。虽表未解。未可和之。若邪气外盛壅遏。使气不利而喘者。虽汗而喘不已。见其邪气在表也。虽经汗下。亦可发之。此亦古人之奥义。伤寒止于邪气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坚。设或腹满而喘。则又为可下之证。经曰。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为因满胀而喘矣。又或邪气内盛。正气欲脱。气壅上逆。亦主喘也。经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又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皆为不治之喘也。省疾问病。更宜消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明理论】卷二
《伤寒论》学习笔记35
|小柴胡汤---半在外,半在里,不是半表半里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3-23(芩葛根连汤医案,葛根红花汤,桂枝汤)
梅国强先生加减运用小柴胡汤的经验(上)
[转载]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