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德居士---范仲淹

大德居士---范仲淹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来,一直以其巨大的魅力、高深的智慧而被不计其数的各色人物所推崇、信奉。佛教也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拥揽、教化着各方信众。 灿烂辉煌的中华历史上出了不少忠臣良相,其中不乏有人与佛结缘,扬佛、崇佛的。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深具影响的代表人物。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卒谥文正,追封楚国公。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一身浩然坦荡之气,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敬仰,正可谓是人臣的楷模、忠臣的典范,他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耀古扬今,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被后人千古传诵。

在佛教盛行的宋代,范仲淹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从幼年受到佛教影响起,一直对佛教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出仕之后,范仲淹不仅经常做建寺度生的善行,还频繁与高僧大德往来问道,寻求佛法真谛。范仲淹与一般的文人士大夫不同的是,他不仅重视从形式上护持佛教,而且他还深入经典,探寻佛法奥义,用于指导自己的修持。

范仲淹年幼丧父,随母改嫁,年长明白事理后,伤感不已,住进了山东长白山礼泉寺,拜寺中住持高僧为师。在寺里他刻苦读书,秉灯夜烛,每天以米两升煮粥,待粥冷却后切为四块,早晚各两块,以盐和咸菜末送食,只求不饥。寺庙高僧为他贫而好学的精神感动,每天早时送给他四个饼子。范仲淹舍不得一下子吃光,把省下来的饼子放在书案上留作下顿吃。虽然孤独贫苦,但他小小年纪却心存大志,在广泛涉猎六经的同时“佛性向善,普渡众生“的教理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誓以拯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为己任。范仲淹年岁稍长便游学于河南应天府书院,“五年之中未曾解衣就枕,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仲淹不苦也。”

范仲淹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取进士,步入仕途的他开始了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了。范仲淹为官之后,不仅在逐步实现着自己的救国救民的伟大报复,而且,为官救民之余还广结高僧大德,积极参与研究佛法,乐善好施,佛戒寓心。 范仲淹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必定造寺度僧,兴崇三宝。范仲淹与佛教高僧的交往极多。仅见于诗文的就有早岁相识的释文光和广宣大师,还有琴中知音真上人、越僧长吉、吴僧真、元二上人、金山寺识上人、希元上人、虎丘长老、四明僧湛公等。据《舆地纪胜》记载,范仲淹还与和州含山县野云寺僧守密有诗唱和,诗碑石刻南宋末犹存。范仲淹曾问道于琅琊慧觉禅师,且有偈赠予禅师: 连朝共话释疑团,岂谓浮生半日闲。直欲与师闲到老,尽取识性入玄关。范仲淹闲时常诵《金刚经》,据《角虎集》记载“常修净业,以养圣胎。临终之日,谓家人曰:'吾昨夜梦池中莲花皆作金色,即当随师西去矣。溘然而逝。”晚年还曾舍宅为寺,名为天平寺。 庆历初年,范仲淹奉命任宣抚河东,在路途中,偶得《十六阿罗汉因果识见颂》经一卷,经中内容乃是诸阿罗汉诵佛所说善恶因果,识心达本之法(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诸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范仲淹读过之后,法喜充满,特作序赞叹,流通于世。序文中写道: “余尝览释教大藏经,究诸善之理,见诸佛菩萨,施广大慈悲力,启利益方便门。大自天地山河,细及昆虫草木,种种善谕,开悟迷途。 仁宗皇佑元年,范仲淹出守鄱阳,仰慕承古禅师,多次拜访问道。承古禅师曾寄偈相勉:丈夫各负冲天气,莫认虚名污自身。 撒手直须千圣外,纤尘不尽眼中翳。范仲淹经承古禅师赠偈后对佛法的崇拜之心大增。 范仲淹还与当时高僧圆悟禅师相善,圆悟时居学地,范仲淹勉以参方行脚:观水莫观污水池,污池之水鱼鳖卑;登山莫登迤逦山,迤逦之山草木稀!观水直观沧溟广,登山直登泰山上;所得不少所见高,工夫用尽非徒劳!南方幸有选佛地,好向其中穷妙旨;他年成器整颓纲,不负男儿出家志!大丈夫,休拟议,岂为虚名灭身计;欢谐时分觉无多,却被光阴暗添岁!成都况是繁华国,打住只应华酒窟;吾师自是出家儿,岂随龌龊相埋没!吾师幸有虹霓志,何事踌躇于泥水!君不见,吞舟之鱼不隐污流,合抱之木岂在丹丘;大鹏一展九万里,岂同春岸飞沙鸥!何如急驾千里骥,莫效鹪鹩恋一枝!纵饶讲得千经论,也落禅家第二机!白云长自恋高台,暮罩朝笼不暂开;为慰苍生霖雨望,等闲依旧出山来!又不见,昆山有玉名琼瑶,良时未遇居蓬蒿;当时若不离荆楚,争得连城价倍高! 圆悟禅师在他的劝勉下,遍参诸方,卒成大器。 范仲淹还曾屡次为文表赞佛门高德。天竺山日观庵善升禅师入寂,范仲淹为其撰写塔记,赞颂其德。高僧浮山法远禅师,曾住持天平山,后入寂,范仲淹撰碑铭,有“呜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甘泽,法海真龙。寿龄有限,慧命无穷。寒岩脊骨,干载清风”的赞语。又与起居舍人尹洙为莫逆之交;洙临终日,先以手书告别,范仲淹驰室,恸哭甚悲,尹洙忽张目说道:“已与公别,何用复来?且死生常理,希文岂不晓乎?”言毕端坐而逝。 范仲淹得到了众多良师益友的警醒与提携,道业日进,深得佛法实益。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确实是立身行道,真正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佛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不已。范仲淹为官勤政爱民、奖掖人才,居乡则自奉俭约、乐善好施。修水利、举人才、置义田、兴义学、办义庄、济贫困,其一生的善行义举,不胜枚举,实是人间一菩萨,皆为后人所敬仰、效仿

              

              范仲淹教子重德行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范公熟读儒、道经典,并崇信佛法,官任参知政事,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家喻户晓。他治家甚严,教子有方。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在他的教导下,他的四个儿子都从小就熟读经书,学有所成,为人正直。范家家风淳厚俭朴且乐善好施。 
 
      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到苏州去往四川运麦子。范纯仁回来时碰见了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故停留在此。范纯仁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助其得以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因无法向父亲交差,所以久久地站立在父亲身旁,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道:你在苏州遇到朋友了吗?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他却不为子女留下钱财,而是全部用于扶危济困了,把乐于助人慈悲济世之仁德传给了子孙。他的长子范纯佑十六岁随父防御西夏,屡立战功,是其得力助手;次子范纯仁,后任宰相,在五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恪尽职守;三子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受其父言传身教,他们都正义敢言,关爱百姓,以清正廉洁著称,俭朴的作风始终从未改变,把做官得来的俸禄,大多用在了扩大父亲范仲淹创建的扶危济困的范氏义庄上了,而自己与家人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古代家庭教育自始至终都是以伦理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的。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子女长远打算,因为德是做人最根本、最本质、最美好的东西,是一切福份的源泉,是留给孩子的最可靠的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3)太虚相关南岳三僧:道阶、空也、善因
很多高僧大德都说过:“凡是能够断除烦恼的...
此高僧活了120岁,圆寂前留下一字,至今无人能够破解!
中国茶道与佛教
藏传佛教中的“灵童转世”是怎么回事?
舍利,是一种证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