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夷陵评论||新作快递:元辰/百年物件记(五)
userphoto

2022.09.15 湖北

关注

元辰:本名袁国新,夷陵人,1948年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有《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悠游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雪宴》《麦青麦黄》《夷陵文学评论》《家在三峡》等。

元辰《百年故园.物件记》之五

12 锄具

老家人教育我们这一代从小要好好读书,常说“不用心,长大只能挖田角。”孩子的回答也够经典:“机器耕不到,田角要人挖,地球修理工也是革命需要。”大有“挖田角舍我其谁”的味道。而我和老伴退休以后,因为种菜地,同当年不怕“挖田角”的孩童一样,使用着各种锄具。
少时耕田的机器很少,1957年武汉通用机器厂才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80年代以前,山区连一台柴油机都没有,机器耕田只在想象之中。那时居家种田除了耕就是挖,锄具是主要生产工具。
桃子园用得最多的锄头是比耲锄窄的挖锄,挖茆子(田角)、挖红薯土豆、挖树兜、挖栏粪用得上。耲锄不适宜黄壤,适宜沙壤和水田泥壤。黄壤板结,用挖锄最好。桃子园每年雨季过后,都有田坎崩毁,需要重砌,叼石头,好用的是比挖锄更窄的叼锄。讲究不起的人家只能用挖锄。我家的挖锄,常缺角,每年要拿到铁匠铺加工修整一回。
很少见桃子园人用栽锄和小栽锄,或许是经济困难,置一把挖锄尚且不易,哪能样样置全,或许是田多人少,园田也是粗放耕作,栽锄和小栽锄不如挖锄来得快。在我印象中,栽锄小栽锄八九十年代以后才在桃子园普及开。
除草要用薅锄,桃子园人离不开。一家挖锄只有一两把,薅锄却有好几把。薅锄薅草、烧火粪耲场子、拌火粪、上火粪,都用得上。
比耲锄更宽的板锄,是水田人家用的,起沟、护堤好使。也有人把比挖锄宽的耲锄叫挖锄、板锄。没有严格规定,全靠约定俗成,不同地区叫法就有些混乱。
铲锄也叫剜铲子,剜野韭菜,剜黄花苗,剜麦冬,剜黄姜,寻猪草,打山货,少不了,是桃子园人接触最早的锄具。刚会走就拿起学着干活,没用过剜铲的人是没有的。一把好用的挖铲弄丢,要心疼肚疼好久。
六七十年代,桃子园人经常出门搞建设,筑水库,修渠道,开大寨田,跨管理区跨公社跨县,多不收益。工地上常用到十字镐,工程搞完,十字镐随着进了桃子园。砌坎子叼石头确实方便很多,就很少再用挖锄、叼锄了砌坎子了。
十字镐用来劈柴也很好。1969年我入伍后驻云南建水白家营,连队伙房烧柴,开解放牌卡车进哀牢山,锯枯死的松树,断筒抬上车,一棵大树的主枝干足够装一车。拉回来,在营地的操场上摆开,全员上阵劈柴。直径三四十到七八十公分的树筒,都被我们用十字镐蚂蚁啃骨头,你劈我蹩,就开了,连油结也顺丝劈成金黄的柴块。只是桃子园多烧栎柴,口径多在十来公分,斧劈方便,很少用十字镐来劈柴。
桃子园人外出做工,也从工地带回铁锹,却很少有人用铁锹来挖地。究其原因,是桃子园属石灰岩地区,干旱缺水,土壤不烂泥边板结,用锹不如用锄。
劳动习惯良好的人家,非常爱护劳动工具,每次出工回来,都把锄具上的泥巴清理得干干净净。天阴下雨,老人们还会把锄头找出来,用瓦片打磨锄板和锄口,再涂上一层桐油,防止铁锄生锈。
锄头挖缺了,不会扔掉,要找铁匠铺重打,方言叫“罡锄头”“罡镰刀”。桃子园有铜匠,没有铁匠,南垭才有。“罡锄头”要上南垭。
父母一辈子农民,锄把一生不离手。用过的锄具几十把,锄板磨得明净放亮,锄把浸透他们的汗渍。最后的几把,弟弟收在老屋里,门锁着,他和弟媳已进城。2009年母亲去世前一个多月,弟媳带母亲和请的保姆回家住过之后,老家再无人居住。至今又十二年,那些锄具种菜用得上的已带进城,用不上的和老屋一起在风中慢慢锈蚀、老去。
1967、1968两年,我回乡参加劳动生产,少不了和锄头打交道。手掌未出粗茧,血泡是经常的事。右手中指根还曾感染发炎,肿得老高。父亲强行摁住,用针挑开,挤出脓血,上闷头花的树皮捻子吸出脓根,再用点燃的桐子烧烫受感染的皮肤。待烫死的皮肤结壳,硬壳下长新肉,硬壳自然脱落,才算好。那一个多月,几度疼晕过去。
更尴尬的是,冬季集体出工挖茆子,我的挖锄脱落,只找回木楔,咬口铁楔不知蹦到何处,怎么也找不着。没铁楔,锄头怎么也椟不紧,没工具无法干活。家里不可能有代用品,找铁匠铺不是三里两里,而且还要有钱,真是急死人。还是父亲连夜找铁匠买了一个回来,第二天才能继续出工。一不小心,丢了半个工,真是懊悔不已。

13 耕(耙耖)具

木犁在中国农具中,造型简单,却最能激发艺术想象。那一弯流线型的犁弓挂在墙上,是力与美、期盼与努力、付出与收获的象征;如父母躬起背拉着儿女,风雨前行;如一架不知停歇的永动机,拉着古老中国,走过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犹如书生的笔,武师的剑,诸葛亮的鹅毛扇,戴宗的神行甲马,给人无穷的想象和力量。
它至今没有被定格在寂静的山原上,还有农村大量使用着,进入博物馆的日子还早。
犁分水旱。石灰岩地区旱田多水田少,自然也是旱犁多水犁少。
桃子园的旱犁由木制的犁弓、犁键、中柱、尾柱和犁弓前挂犁兜款的犁鼻、装在犁键上的铸铁犁铧、装在中柱根部和犁铧之间的犁壁组成。平时不用的时候,褪下磨得明净放亮的犁铧、犁壁,放在室内,防止生锈。整张犁架挂在石屋檐下,青色有棱有角的石灰石为背景,犁架由于经常使用也磨得光滑明净,呈深黄或淡黄原木本色,一眼望去就是一件极富力与美的艺术品,比任何雕塑都给人亲近感。那里有自家父母与牛儿通力合作的故事,而别的雕塑,往往需要读书或听人讲解以后才知道有没有故事。
这是我一个旁观者的感受。父亲教过我犁田,没学会就当兵去了。若是父亲那一代犁田高手,看到一张犁架,第一判断会是好用不,配上多大的犁铧和犁壁,人和牛怎样配合才最为顺手。里面有一套一套的学问,比如何时压中柱、何时摆犁尾,何时牵鼻圈、端犁弓吆喝转身,回弋的距离怎样最短,怎样调犁铧和犁壁角度。这都是几十年劳作中一点一点探索出来的,其中有窍有巧,初上手的人哪怕讲明,一下子也掌握不了。
跟犁搭配使用的还有额兜、纤绳、后犁款、撇绳、牛鞭。弓形实木额兜绑在牛肩上,棕或麻制的纤绳连接额兜和后犁款,后犁款上的横8字铁环挂在犁弓前段的犁鼻上,连接牛鼻绳的撇绳拴在犁尾柱上,指挥掉头转弯,牛鞭用来下令起步、调速。完美组合最大限度地契合牛、人生理特征和耕地的力学原理。我学过力学基本原理之后,看到蓝天白云下赶牛耕田的情景,头脑里便浮现出力矩走向矢量图,配合人喝牛的“如啊(连音)”“起”“如呃(连音)”,真是美得无以言表。
犁为农具之王,犁弓是最具王者气象的自然馈赠。寻找犁弓,是男人无可躲避的责任。得来一靠本事二靠运气。你必须懂得那些杂木适宜做犁弓,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自家山上有没有,一张好的犁胚多少年才能长成,何时采伐最为适宜;必须精孰犁弓尺寸,育弓调形的技巧,按要求采伐、育制才能得到一张好的犁胚;必须懂得育好的犁胚怎样养护,晾干还是熏干,什么时间请犁木匠来装犁最好。总之你能自己发现、采伐、育制、养护犁弓,得到一张合心合手的好犁,传之后世,才算一个真正的种田人。
铁犁尖、犁铧,桃子园叫罐头、壁儿。翻砂制造,乡间铁匠干不了。清末以前,铁制的罐头、壁儿很少,大多是木制的。罐头当然得坚硬耐磨的杂木,一斧一凿一铲打磨出来。壁儿挡土翻土,不需太坚硬,只要木质光滑耐磨就行。这便是古老的木犁。
四五十年代,犁弓装好,铸铁的罐头、壁儿要上“物资交流大会”买。买不到铁犁尖、犁铧,仍用木制的犁尖、犁铧代替。五十年代以后,供销社生资部常年有卖,不必等到“物资交流会”了。1958 年,供销社推出铁铧犁,代替木制的犁弓、犁键、犁柱、犁尾,这便是铁犁。但铁犁用起来还是不如木犁合手,没有得到普遍推广。
额兜是架在牛肩上拉犁的工具,宽,厚,光,和牛肩的契合度好,不磨肩,能承重。额兜绳是额兜两端拴在牛脖子上的一根绳子,既要保证额兜不溜肩,又不能阻碍牛呼吸。额兜两边粗大的纤绳连接的后犁兜款,是一个三角形蜕皮圆木叉。比牛臀稍宽,牛走起来纤绳不磨腿。底部套一个8字犁兜款,挂在犁鼻上,犁就被牛牵动了。
桃子园旱田用的耙跟水田里用的一样,两块结实的木板上订满耙齿,连接成横宽竖窄的矩形,人两脚分开站在前后板上,一手牵牛鼻绳,一手举鞭子。牛快步而行,人的衣衫被风鼓起来,像战将驰骋沙场,又像脚踏冲浪板冲浪,很是潇洒。但我不敢试,怕跌个嘴啃泥。旱田地区只有土壤板结得厉害或者散粟谷逢天旱,害怕粟谷不能落土,才需要耙田。不像水田地区整田,必须先耕后耙再耖,不然土壤不能成泥并且高低不平,无法保证收成。
旱田不用耖,水田用的有三种。整大田用立耖,牛拉,人在后面扶耖指挥;整秧田用木制平板耖,一人掌一人拉,整得要比大田更平,秧苗才能生长整齐;秧堤耖是耖泥糊堤用的,两人配合,一耖一扣一抹一提,50来公分的糊泥斜坡面水田堤就做好了。糊好堤,才能防止秧转弋后田堤有缝漏水。
还用两种常用的手工耙具,家家户户都要用到。
一是铁齿钉耙。多齿的,如猪八戒用的九齿,平常农家用的大钉耙有六齿、七齿、八齿的;二三齿的,有大钉耙也有小钉耙。桃子园那时用的都是大钉耙,主要是出栏粪用,两钉耙一百多斤,背在背上粪水顺着身上流。那时桃子园种园地的小工具,也只有小剜铲、小栽锄,没见谁家有小钉耙。
二是木齿揽耙。六到八齿,主要用来扒火粪,把没烧过的柴禾头子(方言粪头子)拣出来,把火土堆拢来;拌粪,把火粪和大粪、栏粪拌匀。现在不烧火粪,提高地温靠地膜天膜和温棚了,钾肥靠复合肥,揽耙只能用来堆草堆了。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蔺方言语汇》连载3:农事农具
耕田四件套,你还认得吗?
嫁女歌
江南旧闻录之做秧田
我国最早种水稻经并非《稼圃初学记》 而是湘乡大坪易氏《力田明训》
李汉荣系列散文:父亲和他使用过的农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