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感杨守敬卖字

   最近看了很多文人和书画家卖字的评论文章,对杨守敬卖字为生有了进一步理解。

   人民网,清美教授书法交流上有这么一段话说得很好:“中国书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汉简的朴拙,晋书的风韵,唐画的富丽,宋画的精细,明清书画的千姿百态——都争相辉映,汇集成光彩夺目的绵长画卷。就类别而论,人物、花鸟、山水、写实、写意、院体画和文人画——都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就书画家而论,无论是“黄荃富贵”,还是“徐熙野逸”,无论马远、夏圭的“残山剩水”,还是八大、石涛的“白眼向天”,“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谓大师林立,群星璀璨。”

    中国是世界上艺术走向市场最早的国家之一,最早在汉代已见雏形,即佣书取资。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市场得到长足的发展。唐宋两代继续发展,开始出现了润书市场,明清达到书画市场的鼎盛期,许多书画家更是把艺术与谋生紧密联系起来 。在明代社会,赏字藏画成为了一种时尚。“家中无藏字,不是旧人家。”一幅名家真迹挂壁,家中主人身价倍增。

   到了清代时书画市场更加市场化,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群甚至把自己的生计完全寄托在出卖字画上。1759年的一天清晨,扬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块碑石引起了路人的围观,原来是画家郑板桥别出心裁地打出了笔榜,公布了自己字画的收费标准,全文如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也。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

   “诗人艾青曾说过,他收藏的几幅齐白石的画不是齐先生赠送的,而是花钱买的。当时齐老自称94岁,画价是每平尺4元钱,艾青为了请齐老题上款还多加了几块钱。--------

   20151017日中国书协、湖北书协“博文约礼·纪念杨守敬逝世100周年杨守敬书法学术研讨会”杨立新说:“杨守敬(1839-1915年)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极富个性的书家,他有着与众不同的丰富人生阅历:一生有过从商、科考、治学、执教等多种经历,并不辞辛苦地访书访碑,潜心著述;还做过驻日使馆随员,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他的独特文化背景,使其在清末民初的书坛上独树一帜。”与前辈书家不同的是,杨守敬并非口不言利的儒家士大夫。他从26岁初享书名后,就开始卖字,以后卖字就成了他的生活常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卖字为活”。

   杨守敬卖字的一个主要动因是“为活”。“为活”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用来购买古籍和碑帖。

    杨守敬自幼嗜古成癖,爱书如命,其家境并不丰裕,故而他节衣缩食,以刻书卖字所得,大力购藏书籍、碑版、古钱币、玺印、青铜器等,其藏书“数十万卷,海内孤本亦逾万卷”。在这些藏书中,有唐??元古抄本,宋、元旧版医书,还有从日本购回的珍本。搜集这些珍贵典籍,除了有对祖国文化宝藏的热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外,还需要一大笔钱。

   为了购买古籍和碑帖,杨守敬“囊金馆谷,为之罄尽”,致使“家道中落”,家中妻子儿女“每日食菜饭、稀粥或番薯充饥”。客居日本时,为了购求流失的古籍,他生活更为清苦,曾有“若早好利,不至有今日”之叹。晚年的杨守敬在谈其一生藏书的甘苦时曾感叹道:“吁!世之藏书者,大抵席丰履厚,以不甚爱惜之钱财,或值故家零落,以贱值捆载而入。守敬则自少壮入都,日游市上,节衣啬食而得。其在日本,则以所携古碑、古钱、古印之属交易之,无一倖获者。归国后,复以卖字增其缺,故有一册竭数日之力始能入厨者。

   杨守敬第一次卖字始于1875年。这一年的农历七月,杨守敬得家信听说祖母老病,决定离京返乡。他与后来的驻日大臣何如璋同行至天津。何如璋遍告天津商人,说杨守敬善书,于是杨守敬便在津卖字,不到半月就得润金一百五十元。天津友人及何如璋又致书上海同乡,介绍杨守敬的学问和书法,于是杨守敬又有了上海之行。他乘船从海路前往上海,途中两船相撞,险些粉身碎骨。然而,令杨守敬更没有想到的是,到了上海他却备受冷遇,投书各处,人们多以寻常卖字人视之。所幸的是,在沪上他遇到了龚孝拱,两人虽萍水相逢,龚氏却招待甚周。龚氏见杨守敬所携碑版盈箱累箧,十分羡慕,杨守敬便任其选购。回到家乡后,这次天津所得的润笔费和上海所售碑版换来的钱,就成了祖母的丧葬费;

1894年,杨守敬从黄州扶母柩回乡,途经沙市,许多同乡旧友向他求字,于是便停留一月,卖字“五百千而归”,作为母葬费;

1896年,杨守敬为奋战台湾的前福建提督张月楼的父母撰写墓志并书丹,收取润金四百金;同年再赴上海卖字,此次一改前观,“颇有所获”。

    1906年,杨守敬三赴上海,经上海怡和洋行总办甘翰臣引荐,不到两月就卖字千余元。他还卖给甘翰臣汉代“甘露铜鏊”及隋代《隋元公》、《姬氏》、《董美人》、《尉富娘》四墓志旧拓整本(四墓志原石皆不存),复得千余元。

1909年,杨守敬四赴上海卖字,仍住在甘翰臣家中,此次情形非同往常,据《邻苏老人年谱》记载:“其时守敬之字声誉大起,求书者踵接于门,日不暇给,继之以夜。”[8]此行共得二千余元。

驻日期间,日本宋元旧椠贱若弊履,爱书如命的杨守敬自然倾囊而购,但他毕竟不是家有多金的富家翁,遂将所携的金石拓片万余件尽行交易。

在杨守敬的诸多碑帖藏品中,尤以贾似道所刻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世称《玉版十三行》)原石初拓最为珍贵。此本系杨守敬自天津古董店购得,一直视为宝中长物。后偶被诗坛泰斗陈三立所见,陈爱不释手,坚持与其商让,愿以重金求购,杨守敬以情不可却,不得已割舍给了陈三立。事后每与朋友谈及此事,总自比“李后主挥泪对宫娥”,其痛惜可知。

在《清客笔话》中,记录了杨守敬与日本藏书家森立之讨价还价;1914年杨守敬写给“小川宗兄”的尺牍是至他去世的前一年,还在信中商讨合股开煤矿一事。------

杨守敬是贫困的为古籍、碑帖,他曾多少次囊中羞涩;杨守敬更是富有的,学富五车,历史地理、金石文字、目录版本、书法艺术、泉币、藏书集于一身。他藏书十万余卷,其中海内外孤本逾万卷,是近代的大收藏家,对我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功不可没。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石书画漫谈[启功]
北魏《杨琏墓志》高清碑帖
南阳,这个地名为何在众多书法碑帖中频繁出现?
转)邓散木先生的书法执笔运笔临帖理论
硕学通儒:沈曾植题海日楼藏古籍碑帖研究首发!海量题跋首次面世!
诗僧奚林与《张黑女墓志》的渊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