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名画里的秋天,你更喜欢哪种风格?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西汉诗人刘彻在《秋风辞》中描绘了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纷纷飘坠的金色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传达出秋风萧瑟的忧伤之感。然而,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看待秋天则积极得多,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赞秋日风光美好。


我国古代诗人热爱秋天,历朝历代均有大批文人骚客以“秋”为主题进行创作,他们在作品中描绘秋天,歌颂秋天,也寓情于景,寄托与宣泄了作者或离别,或感时伤怀,或悲悯无助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代名画里的秋天。


马远《月下把杯图》幽雅静谧




马远(南宋)《月下把杯图》,25.7×28厘米。


《月下把杯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的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有诗句曰:“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似乎正是这个意境。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的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



月下把杯图》局部


此作品在用笔上,画家将山石扩大了斧劈凌厉的皴法,又以勾线之笔将山石润染的色墨交融,轻快直扫的用笔,以及棱角分明的点苔勾线,让人深感笔墨墨色淋漓般的畅快。马远独具魅力的勾线画风,对南宋后期院画的影响深远。马远供奉内廷,其画深得帝王贵胄们的亲赏。在绘画的章法上,马远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重要突破。马远构图辄以“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作半边景物,以凸显山林广大幽然之空间”。


此图便是典型取半边景物而创作的代表传世精作。在笔者看来,这幅画除了人物外,最出彩的地方便是两竿灵动相交的清竹,画家为了打破画面的平整无奇,意将竹篁婀娜多姿的线条写得摇曳生动,使画面顿感鲜活。这就较为符合画家“写竹笔势多横斜之态”之妙姿。画上亦有较为重要的楷书诗句题跋“相逢幸遇佳节时,月下花前且把杯”,之所以说他重要,因此诗句是宁宗皇后杨氏(杨妹子)所亲书,故而就显得十分珍贵了。画上钤有印两枚,一方漫漶不清,古画鉴定为“杨姓之章”,另方为“坤卦小印”,应都为内府所藏之印。


这幅《月下把杯图》传世册页,尺幅虽小,然其画面所凸显出的精逸和生动程度,绝对可喻之为马远“小中见大”的扛鼎力作。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格调清润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卷》画的应该是北方之秋,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简率的墨色,似乎是追求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极富笔墨趣味。明董其昌评此画说:“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好友周密(字公谨,1232-1298)所画。周氏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从未到过山东。赵孟頫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



赵孟頫(元)《鹊华秋色图》,28.4×90.2厘米。


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


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



王蒙《秋山草堂图》场景祥和




王蒙(元)《秋山草堂图》,123.3×54.8厘米。


王蒙的画法,善变而多巧妙,喜画重山复岭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点苔。所写山林树木,苍郁茂密而具有浑远的空间感。《秋山草堂图》画高山崇岭,茂树清淡,山脚草堂临水,水际荻花萧瑟堂内隐者怡然自得,表现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兹的境界。



《秋山草堂图》局部


《秋山草堂图》绘秋山水岸,岸边芦荻萧瑟,临水的草亭前有人支网捕鱼;秋山林木茂密,红叶绚烂,有茅屋草堂掩映其间,茅屋中有村妇劳作,稚童嬉戏,而草堂上则有高士踞坐榻上展卷阅读,一派祥和的生活场景。水面辽阔,山不高,连绵起伏,典型的江南丘陵景色。以浓墨干笔勾皴,已是元画的特色。树叶或作点叶,或作勾圈夹叶,墨笔点叶上普罩赭色,而夹叶中先敷赭色,然后用薄硃砂色由淡而浓积染,使树叶的硃砂色有明显的浓淡变化,突现树叶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而不是简单的平涂。土石和丛树边,是密密的湿笔墨点,然后用淡硃砂色复点,这方法同样应用于水边的荻花的复勾上,使画面上几乎铺满浓淡变化的硃砂色点,渲染出浓重的秋意。硃砂色,这似乎是中国画特有的红色,它不如大红色的浓烈,也没有硃磦色的亮丽,但却透出沉穆野逸的古艳。




董其昌《秋林晚翠图》气韵超逸



董其昌(明)《秋林晚翠图》,104.5×38厘米。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由此图上项奎题跋可见这是董其昌比较少的以青绿设色没骨法画成的作品,只是用色较淡而已,由于画在绫本之上,更多湿笔,色墨之间互为融治又见骨见笔,皴法则一反常见的披麻皴而兼用折带皴的手法,近景的树法则穿插得宜,层次分明,整幅画的境界可称“骨力洞达,气韵超逸”。


《秋林晚翠图》局部



恽冰《蒲塘秋艳图》绿荷盈盈



恽冰(清)《蒲塘秋艳图》,126.4×56.4厘米。


荷,是南方最常见的水生植物,以历代文人墨客吟之以诗,形之以画。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蒲塘秋日的丽景:碧水之上萍藻点点,绿荷盈盈。


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以含苞、初绽、怒放的三种生命形态展示着自然美。整幅运用仿恽南田笔意的没骨法,萍藻以色彩直接点就,显现出灵秀生动的物性。荷花以粉红色点染花尖,旋即以清水迅速晕开,色阶层次丰富,色调深浅过度自然,真实地展现出花瓣清淡雅丽之美以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内在神韵。


《蒲塘秋艳图》局部





-完-






书画︱收藏︱鉴赏︱国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名画中的秋意浓
古画里的秋,满满的诗意!
藏在古画里的秋天,惊艳了!
石溪---精品《秋山草堂图》---东方雅集 新品推荐!!
文苑阁 :各朝代名家之元代四家《王蒙》
纵逸多姿——元四家之王蒙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