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关于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探究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21世纪知识更新迅速、信息传递快捷、竞争日趋激烈,除了对人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外,更要求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应对挫折的承受力,强烈的竞争意识,与人共事的合作能力,以及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体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体育心理教育理论界对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有效成长的心理教育。 
   
  一、健康、亚健康及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演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完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上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1990年,WH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加以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由此可见,伴随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拓宽。从单纯的躯体健康,逐步扩展到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道德健康,即理想的健康状况不仅仅是免于疾病的困扰,还要充满活力,与他人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处于健全、美好的状态。 
  (二)亚健康的定义 
  所谓亚健康,通俗地说,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机体处于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一般来说,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定义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作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与坚韧的忍耐力。 
  4.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而且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过程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的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教师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 
  (二)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 
  体育教学通常在室外进行,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承受一定的负荷。采用体育竞赛,运用学生共同认可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对抗的形式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赛活动,在伴随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后,学生会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培养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塑造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 
  (三)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 
  体育活动是一项群体活动,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相互交往、相互保护、相互协作,能促进自身的社会化。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模拟,在这过程中,学生能获得胜利与挫折
毕业论文网、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 
  (四)体育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消除精神紧张、培养自信心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控制学生运动强度,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实验研究证明:有氧代谢运动能逆转精神紧张、忧郁症等恶性症状,使自信心增强,使焦虑和压抑等情绪障碍得以缓解。有氧代谢运动影响情绪平衡用生理学方法来解释有两个方面:一是缓解情绪紧张。在运动中,机体的代谢增强,有助于消除体内积蓄的肾上腺素和其他代谢产物,使储存在肝、脾的血液大量进入循环,有利于脑的血液供应。二是内啡呔效应。内啡呔是在有氧代谢运动中由脑垂体腺分泌的一种吗啡类激素,它的镇痛作用比吗啡强200倍。据研究,许多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能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和生活信心,与内啡呔效应有关。生理学上的这种解释与1980年美国学者迪什曼(RK. DISHMAN)所做心理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他发现进行体育活动(慢跑、游泳、自行车、力量训练等)对于抑郁症的治愈率达85%,于焦虑症的治愈率达60%,对于化学药有依赖性的治愈率达45%。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推动他们进行各种体育学习活动,激发他们自觉进行体育运动和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 
  (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在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确保体育运动的正常、顺利进行。 
   
  四、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宗旨 
   
  根据新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参考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整体要求,结合体育对学生的心理效能,确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总的宗旨是通过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促进学生心理生活的健康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充实,达成普遍意义上生活质量的提高,真正实现体育“心灵”与“躯体”本质功能互为一体的教育与养成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试题3
体育教师的爱与责任
【论文】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参考课题50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