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蒲志兰 李桐《夏季中医养生》关于中医养生(代序)

蒲志兰 李桐《夏季中医养生》关于中医养生(代序)  

 

 关于中医养生(代序)

  中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就像保养汽车一样,夏天要注意保养空调系统而冬天要注意防冻。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当然这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准确地说,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

  1。养精神,调情志

  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是防病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说,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使五脏不受邪。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

  中医将人的情志变化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统称为"七情",七情紊乱是导致疾病的最主要的因素。"百病生于气",不良的情绪刺激可以使脏腑功能失调出现亚健康状态,而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就可能引起组织器官的实质病变,比如长期的紧张焦虑可以导致高血压病。所以在调养情志方面中医非常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即少思寡欲,随遇而安,对人对事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苛求;对金钱、权力不要过于贪婪,使情志达到清净、平和的境界,才能够颐养天年。

  2。饮食调养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高血脂、高血糖等吃出来的疾病。现代营养学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其实,这是我们的祖先早就指出过的。中医认为,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而人的体质也有阴虚、阳虚的差异,如果没有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会造成饮食失衡,不仅达不到补精益气的目的,久而久之还会损伤脾胃。中医把食物多种多样的特性及其功效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其阴阳属性,应用于实践,收到了实效,所以就产生了"中医食疗理论"。该理论是中医对食物保健及治疗作用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性"、"味"、"归经"、"补泻"等。了解这些,将对我们在饮食中"吃什么"及"怎么吃"等养生盲点,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饮食之性

  首先,饮食养生要讲"性"。"性"(或"气")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这些并不是古人臆想出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几千年实践摸索总结出来,并经过历史验证屡用不爽的,因此成为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饮食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凉性或寒性,并不是因口感而定的,而是能令热性体质和病症的人吃了以后感到舒服或症状有所缓解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西瓜能缓解发热、口渴、烦躁等热象;梨能清热解渴、止咳化痰,治疗燥热的咳嗽、痰多等症;槐花蜜,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润燥,可以治疗热性病及肠燥便秘。

  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正相反,凡能使寒性体质和病症的人吃了以后感到舒服或症状有所缓解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比如有的人一吃香蕉或梨,胃就不舒服甚至拉肚子,而喝点儿姜水,胃就感觉舒服,中医认为这个人可能属于脾胃虚寒。而香蕉和梨都属于寒凉食物,所以吃后更伤脾胃阳气;而生姜属于温热性质,可以制约香蕉的凉性,鼓舞胃气。所以,喝了姜水后胃感到很舒服。这种体质的人就应该少吃寒凉的食物。

  平性食物的性质是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之间的,适合于一般体质,无明显寒、热象之人或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也是人们最常吃的食物。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久食不会造成人体的寒热失调,阴阳失衡。

  据有关人士分析,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三百多种常用食物中,平性食物最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最少。一般说来,常用食物都具有营养保健功效,而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还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兼有温经散寒、通络助阳的功效。

  饮食之味

  "味"是指食物的味道。中医将食物的味分为五种,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有这五种味道的食物,不仅起到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功能,而且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补养脏腑,供给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中医认为,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作用。如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止咳、涩精缩尿、固崩止带的作用,如乌梅止咳、石榴皮涩肠止泻等;苦味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气通便等作用,如苦瓜泄脾胃积火且通便、苦杏仁清肺火、莲子心清心火等;甘味有补益、和中、解痉挛缓痛的作用,如红糖养血又治虚寒腹痛,桂圆肉、蜂蜜都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咸味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多吃海带、紫菜能治大脖子病等;辛味有发散、行气血的作用,如风寒感冒时用生姜泡水或直接吃一顿麻辣火锅,里面有姜、葱、蒜等辛味的调味料,吃时全身发热,出一身汗,立刻会觉得身体轻松不少。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要做到五味调和,就要使味的浓淡适宜,即味不可偏亢,否则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黄帝内经》中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畅、瘀滞,甚至会改变血脉的颜色;苦味的东西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无光泽、毛发稀疏脱落;辛味的食物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指甲干枯没有光泽;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甚至口唇翻起;多吃甘味食品,会致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食之归经

  人们常说吃大枣养脾胃,吃银耳对肺好,这"养"和"好",其实说的都是食物的特殊疗效,而它之所以会有这种特殊的疗效,就是因为它进入人体后,能通过经络(经络就是人体内在脏腑与体表,或内在脏腑之间互相联络的通道)补益相应的脏腑,从而表现出对某些脏腑的疾病有特殊的疗效,这种特殊的对应现象就被称为"归经",即归属某一经络,进而归属某一脏腑的意思。所以,中医的饮食养生不只是看一种食物含有多少克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物质钙、铁、锌、硒等等,而是掌握它的"性、味、归经"后,根据个体的差异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日常饮食来使我们身体的达到阴阳平衡。

  饮食的搭配

  现代营养学提出要饮食多样,营养平衡。美国农业部(USDA)在1992年正式发布《食物金字塔指南》,目的是指导美国公民正确地选择饮食,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减少患各种慢性疾病的危险。这个金字塔的最底层的食物是人们应该多吃的;越上层的食物,越应该少吃。它提倡人们每天应吃6~11份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包、谷类、大米、意大利面食等(包括土豆,土豆也是一种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乳制品;每天至少吃两份肉类和豆类食物,如家禽、鱼类、坚果、豆科植物、鸡蛋与红肉类(牛肉、羊肉、猪肉等)混合做成的食品。尽量减少脂肪和油的摄入量。其实,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总结出了这些原则,而且更为详尽、更为科学。《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饮食应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以五谷类米、面、豆等粮食作物为主,碳水化合物应该是我们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气血生化的主要来源,水果和蔬菜是不可缺少的辅助食物,而肉类食物含有的优质蛋白能供给人体重要的营养,是不可缺少的,但只是作为一种补益,不能以此为主食。只有这样的饮食结构才可以使人体得到全面的营养, 即"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祖国传统医学真是伟大!

  在膳食营养方面,我们不注意国情,盲目崇洋媚外,也走过不少弯路。比如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后曾经有些人为了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把他们的饮食结构改变为以肉类等高蛋白食物为主,结果不但运动员的体质没有提升,成绩反而下降了。经过研究认定我国的饮食习惯是以粮食,即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因此国人的消化系统已经适应了这种饮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以很快转化为葡萄糖供给人体能量;而肉类的消化吸收比较慢,同时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这些物质在体内积蓄过多会使人疲劳甚至体力下降。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拾人牙慧,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仅要为我们的祖先骄傲,更要身体力行,尤其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远离洋快餐等垃圾食品,把中国良好的饮食搭配发扬光大,使国人的体质一代比一代强。

 3。顺时养生

  大自然是人类的守护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时阴阳"就是指一年四季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这种阴阳消长及气候变化是万事万物生长和发展变化的基础。如果不顺从这种规律,大自然和人就都会遭受灾害;顺从它,自然就和谐,人就不会生病,这样做的话,就是得到了"道",即养生的本质。想想看,还真是这样,现在全球变暖,还不都是因为日益增多的汽车尾气排放量,人为地造成了自然界阳大于阴的失衡,从而造成冬不寒、夏更热的情况吗?人们冬天吃火锅以御寒,夏天吃适当冷饮以解暑,这是一种顺从自然阴阳规律的表现;有的人非要逆自然规律而行,夏天吃火锅无限制,冬天吃冷饮不节制,结果搞得脾胃阳虚,腹泻便溏,消化吸收功能变差,身体日渐消瘦,身体素质日渐下降。所以说,人们的精神、饮食、起居、运动应该顺应自然变化,这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

  四、中医养生的核心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是顺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春夏季节,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初生并逐渐长到极点,阴气渐少;秋冬季节正相反,万物蛰伏,阳气内敛,闭藏,阴气渐重。人也是万物之一,所以也要顺从这种阴阳变化的规律:在春夏时,养人体这种属阳的、运动的、向上的、向外的生气、长气,不能压抑或宣泄太过,即"春夏养阳"。秋冬时要使人体阳气内敛,收藏起来,这是相对静止的、向下的、向内的,是属阴的,所以称为"秋冬养阴"。

  这也是本书所述的养生的总原则。

  如果你不了解它,总是逆其规律而行,就要受到惩罚了。

  所以我们养生一定要首先了解四季的个性,《黄帝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夏季正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阳气最盛;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阳气内敛的季节;冬天是封藏的季节,万物蛰伏,此时人体的阳气应该是藏于体内,养护脏腑,以待来年更好地升发。四季是如此循环往复,环环相扣地运行着,人体阳气若也是这样,人与自然就会和谐相处,身体健康,反之就是与大自然作对,并且无论哪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分:冬天阳气应藏,你非要调动它出来,并将它消耗掉,这样会让脏腑失养,来年春天,必定会生病,即《黄帝内经》所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里的"温病"并不是瘟疫,而是易患感冒、发热等疾病,是身体抵抗力低下的表现。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及阴阳的状态是不同的,故养生方法也应当因人而异,所以本书既会讲一些原则性、指导性的内容,又会讲具体的细节、宜忌。全书将以四季为线索,内容包括饮食、情志、起居、锻炼及一些易感疾病的防治。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可不知的几大中医名词(二)

  本书的读者一定是一个喜欢中医、希望掌握一些中医知识的人,那么请你一定认真看看下面这些名词,可能有些枯燥,请耐心读完。如果你能够基本读懂,祝贺你已经入门了,达到"中医基础理论初级"水平!

  一、气,血,津液

  1。气

  气为阳。它是一种流通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器官,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可见"气"这个词代表着很强的生命气息啊!

  它有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即"升、降、出、入"。

  它由三部分组成: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和肺之清气。先天之气,即元气,是由肾中精气化生而成,是受之于父母的,藏于肾中,并需要后天之气不断资助,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遗传物质--基因。后天之气,是脾胃运化饮食而得的水谷精气,不但资助元气,还濡养全身各器官。最后,再加上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气"就形成了。

  快来学以致用一下,正如前面所讲的,自然界中,任何相关联的事物间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气当然也不例外了,气有推动和固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作用。

  推动:气在英语里被翻译成"energy",可见它还是个带有能量的词,因为它可以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推动血和津液等人体有形物质的运动,以排除人体的垃圾、毒素。

  固摄:是指能防止体内液态物质如血和津液的无故流失,提固维系内在脏腑,使之保持在正常的位置,如产后的妇女容易得子宫脱垂,是因为产后子宫黏膜变得松弛,再加上气血大伤,没有好好调养以致气虚,筋膜不能维系子宫的正常位置而引起的。

  除此以外,气还有防御的作用,这个作用又被称为"卫气",顾名思义,保卫人体不受外来邪气侵犯的一种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并且还有控制汗毛孔开合的作用,卫气虚的人就会多汗,容易感冒。气还能温煦人体,保持体温的恒定,能促进体内各种物质之间的转化。

  2。血

  血和气又是一对阴阳的概念,它们的关系古人是这样说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率。"血亦来源于脾胃运化饮食而得的水谷精微,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之说,它能营养滋润全身脏腑,虽说气也有这样的功能,但归根结底,是通过推动血来完成的。血营养滋润的功能正常,人就会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机体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血还是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上说"脉舍神",这里的"脉"即指血,"舍"是藏舍之意,中医里把人的各种精神活动统称为"神"。所以这句话是说,神是附于血而存在的,无论任何原因形成的血虚、血热等血运失常,均会出现神疲、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的征候,甚至可见精神恍惚、不安、狂躁昏迷等精神征候。

3。津液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的水液的总称,包括看得到的鼻涕、眼泪、唾液,和看不到的胃肠分泌液、关节腔液。它能起到滋润、濡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气、血、津液是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得以发挥作用的途径是经络。依赖于脏腑功能活动产生,通过经络运行到全身,以维护人体各项生命活动。

  二、经络

  1。含义

  《黄帝内经·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看看经络在古人眼里是多么重要,经络是能决定人的生死、治疗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重要结构。常说人体要气血通畅,这个气血就是运行在经络内的,所以说气血通畅,归根到底就是要经络通畅。

  2。结构

  经络在人体之中非常像大树,有主干,有枝节、末梢。分经脉与络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现代研究发现,经络在人体的分布非常类似于神经的分布。而且针刺时的经络传感路径与神经的走行非常形似,但与神经不同的是,经络起着运行气血的作用。

  3。作用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孔窍,能输送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阴阳平衡。而经络上有很多敏感点,按压或针刺这些点,能疏通经络,并对脏腑起到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即使功能弱的增强到正常,使功能亢盛的减弱至正常水平,这些点就是"穴位"。正因为穴位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平时的自我养生可以通过按摩这些敏感点达到"按摩脏腑"的作用。

  三、体质

  体质学说与人体的健康,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预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几千年前古人就对人的体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学说,进行了不同分类,到现在这一研究还在进行,而且更加深入。无论怎样分类,有一个共识,即人的体质有多种特性和差异,体质的形成离不开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

  中医称先天因素为先天禀赋,是胎儿在母体中就已经形成的,主要为父母的遗传特征。如父母身体强壮,子代也多强壮;父母体弱,子代也多体弱;父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也会将易感性遗传给子代;母亲在怀孕期间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甚至饮食、起居对胎儿先天禀赋的强弱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饮食不节制、心情不宁、烦躁易怒,都会影响孩子的体质,因此先天因素是决定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奠基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后天因素包括饮食习惯、居住条件和气候、精神状态、劳逸情况、社会环境等诸方面。先后天的因素可以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先天虽然强壮,如果后天不注意养护,体质就会由强变弱,百病丛生;相反,先天不足的孩子,只要后天进行正确的调养,体质就可以从弱变强,尽享天年。比如父母患有糖尿病,后代如果能够注意饮食的调理,坚持运动锻炼,减少紧张焦虑,就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学就是指导人们掌握自己的体质特点,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化,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以及情志、房事等诸方面进行正确的调理和养护,扬长避短,补不足而去有余,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

  正常人群的体质可分为:

  阴阳平衡型 身体及心理素质好,遇事不急不缓,饮食正常,睡眠好,大小便无异常。不易患病。脉象和缓,舌质淡红,有薄苔。

  偏阴虚型 脾气急躁,易怒,口干,喜冷饮,舌质偏红,没有或少苔。

  偏气虚型 多因先天不足或病后失养表现为耐受性差,容易疲劳,抵抗力低,易患病。脉细弱,舌质偏淡。

  偏阳虚型 气虚失养就会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突出表现是比一般人怕冷,手脚凉,脉沉细,舌质淡。

  以上是简单归纳的四种体质,如果失衡的状态不注意调理,就会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病态。如:

  气虚 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毛发无光泽,稍微活动就出汗,易得感冒,舌有齿痕,脉象虚缓。

  阳虚 面色淡白无光泽,畏寒,手脚冰凉,小便色淡、量多,大便不成形,尤其是一受凉就会腹泻。舌质发而胖嫩,舌周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血虚 妇女多见,精神疲倦,形体瘦弱,面、唇、指甲色淡而无光泽,毛发枯槁易脱落,看东西稍久就感到眼睛疲劳,健忘多梦,舌淡,脉细弱。

  阴虚 形体消瘦,怕热,手足心容易发热,潮热盗汗,易烦易怒,失眠多梦,面色潮红,时有烘热感,口干,喜冷饮,小便发黄、量少,舌红,脉细数。

  气郁 性情急躁易怒,或忧郁寡欢,常觉得胸脘满闷,总想叹气才舒服,食欲不振。

  淤血 面色晦暗,眼眶发黑,肌肤无光泽,唇色紫暗,舌质颜色紫暗,脉细涩。

  痰湿体质 多见于肥胖丰满者,嗜食肥甘,身倦嗜睡,头昏不爽,身体困重,胸中满闷不舒,睡觉易打鼾,舌苔滑腻,脉象濡滑。

  阳盛体质 体壮耐寒,面色红,口渴喜饮,或口苦、口臭,小便发黄、量少,易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快而有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不生病?从这几招做起!
五行与养生+五行本论与精气神三宝+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与五行与保健食品的关系+五行相生相克解析+五行体质的区分+五行相生次序究竟是怎样的?
易经养生全书(活用易经,百病不生) 治脾胃
中医养生学概论
每年做1次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7大养生术 不生病的生活 从这几招做起(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