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绍兴七日 | 拜谒禹陵

雷声视角

第四日  拜谒禹陵

打懂事儿起,听到的第一个传说就是你——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难道你不爱新婚的妻,不爱亲生的儿,不爱温馨的家?

我不明白。

辗转南北,驯服江淮河汉,你为何还要选择南国水乡为归宿?

我还是不明白。

大了,老了,渐渐明白了你的心思——

也许,你不愿卸下使命,仅仅是在水乡绍兴小憩,与乌篷船相伴巡游,憧憬疏理河山的宏图,永远也没有倦意。

于是,带着如烟的梦,带着虔诚的心,走进会稽山麓,凭吊你的英灵——大禹!

禹陵背依会稽山,面对亭山,坐东朝西,前临禹池。甬道尽头是禹陵广场,钟鼓二亭分置左右,祭台向东伸入禹池,上置石质供案一方,两端高高翘起,状如飞翔之翼。禹池停泊的乌篷船,在暖暖的春光中酣然入睡。四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一片静寂,只有耳畔传送来林间藏鸟的鸣啾声。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穿过绿荫包裹着的甬道,可见碑亭一座,亭内一碑,高有丈余,宽可五尺,厚达八寸,上刻三个朱红大字:“大禹陵”。每字齐胸高下,笔力道劲端庄,气势非凡。

虔诚地献上一柱心香,遥寄一份思忆之情,默默追寻远逝的沧桑历史——

大禹,姓姒(si第四声),名文命,字高密。父名鲧,高太父为黄帝,

禹是黄帝的玄孙。4300多年前,中华大地,沧海横流,蛇蝎肆虐,民不聊生。禹奉舜召,受尧命,二十三岁始,肩负治理水患重任。从冀州出发,走八极,跨五岭,辗转南北,十三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地域之广,时间之长,水系之多,难度之大,前无古人。他改堵为疏,以导为本,先后完成江、淮、河、汉和钱塘江、珠江等各大水系工程。

水患平定,大禹功赫,承舜禅让,建立统一国家体制,立国号为“夏”,史称“夏禹”。中国,一名“华夏”,又称“禹域”,中华民族又叫“华夏民族”,就来源于大禹统一国家及其体现出来的民族凝聚力。 

禹庙,南北向。在其中轴线上,自南向北,自低往高是:照壁、峋嵝碑亭、午门、拜厅和大殿共五进院落。从祭厅朝北仰望,那一座座厚重的朱门,那一道道高高的门槛,使你未进禹庙之际,顿生高山仰止,如步天梯之感。

照壁,即峋嵝碑之南的墙壁,高4.73米,长14.34米。正中是“獱兽顾日”圆形雕塑,四角分别有“凤凰牡丹”、“白鹤荷花”、“秋鸟黄菊”和“喜鹊梅竹”图案,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与大禹治水关系密切。

峋嵝碑亭里的峋嵝碑,原碑立于湖南峋嵝峰。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绍兴知府张明道根据岳麓书院本翻刻于此,故名。碑文共七十七字,据说是大禹所写,记录治水情景。而这亭是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为保护这碑而建的。碑上七十七个字,全是“蝌蚪文字”,至今无人认出,成为千古一迷。

午门,名称来自明末清初,那时宫殿正门都称“午门”。禹庙午门清乾隆年间修建,土木结构,有三个门,中间门门槛特高,是皇帝专用,两边的门是供文武百官走的。现在,中间的门开放,两边门紧闭。

穿过午门,经过一院落,登上“百步禁阶”,便来到“拜厅”。这历代祭祀大禹的场所,这当年秦始皇南巡上会稽首开祭禹先河的地方,如今只能从那被风雨侵蚀得依稀难辨的对联中,才能看到昔时的辉煌。“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面对他,仿佛几千年的漫长而陡峭的历史在我们的眼前静静地流淌。

穿过拜厅,就是雄伟的禹王殿。大殿高24米,进深22米,建筑在削平的山岩之上,有拔地而起之势。重瓦巍檐,雕梁画栋,圆柱高擎,方椽架顶,楹檩斗拱,全经彩绘,堂皇宏大。殿前中央有一香炉,西侧有铜钟一口,挂在架上。东侧是一碑亭,立乾隆手书“御碑”一块,碑高3.94米,镌刻乾隆辛未(1751年)春南巡亲祭大禹陵时,御笔五言诗一首,赞誉大禹治水之功。

跨进殿门,禹王圣像映入眼帘:兖袍冕旒,双手捧圭,神态端庄。像后绘有九把斧头,象征大禹疏凿九州的丰功伟绩。站在先圣面前,溘然,感觉到自己藐小,小的像尘间微粒,沧海一波,小的像三千若水中的一瓢,满目青木中的一株。大禹,皇帝,衣衫犹如凡人,与黎民百姓并肩奋斗在火线的首级,从古至今,无人能与之等量齐观。


神台前,巨梁大柱粗可两人合抱,上书一副康熙大帝所撰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

环顾四周,殿中还有乾隆撰楹联:“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

启功集唐诗句、赵朴初撰写的楹联也在殿中。

出大殿东厢小拱门,上坡就到“窆(bian)石亭”。亭前竹影摇曳,亭后松涛阵阵。亭中有一块奇石,像拉长了的秤砣,全部用玻璃罩了起来。这是“窆石”:高2.06米,底围2.30米,顶端圆孔0.09米,上有汉代以来题刻多处,因多年剥蚀,难以辨认。相传这是大禹的下葬处,故有“一代衣冠埋窆石”之句。

“窆”即下葬之意,窆石即下葬用的石头。相传,远古时期下葬时,先挖一深坑,坑两边放置四个“窆石”,再用绳索穿过窆石顶上小孔,绳子一头栓住棺木,一头由人拉住,慢慢把棺木放到深坑底部。放置好后,推到三个窆石,留一个在地面,相当作为一个石碑,也起到威镇作用。各朝代都有人在窆石上面题刻字句。

根据这传说,那窆石下面很可能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

这窆石是大禹陵最古老的文物,而窆石亭则是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重新盖建的。

在窆石亭北面靠墙处,还有两块石碑,对称,成八字形。一块刻有“石纽”,一块刻有“禹穴”。石纽是大禹的出生地地名,在现今四川省。禹穴在这里指大禹下葬地,不过大禹出生地和发现大禹治水金简玉书的地方也称“禹穴”。现在这两块碑是光绪年间根据大禹出生地的拓片复制立在此地的。

山道蜿蜒,拾级而上,浓密的森林覆盖整个山体。抬眼望去,大禹铜像屹立于山巅,镇守一方平安。仰望铜像,敬意油然而生。大禹铜像高21米,手持木梠,脚踏巨舟,雄伟的身躯屹立在石帆山顶,一幅躬身劳作的形象。铜像坐南朝北,深邃的目光俯视着中华大地,还像当年那样巡视着这片热土,心系着民众的疾苦。

大禹铜像基座镌刻着碑文——

“大禹,华夏民族圣祖,古代治水英雄。在昔洪水滔滔,黎民嗷嗷。大禹受命治水,兴工傅土,披山通泽,胼手胝足,躬身疏凿,历尽艰辛而治理水患,地平天成,民始安宅。天下朝服,受禅位夏朝开国之君,创立华夏文明基础。其拯民水火、奠定九州之丰功伟绩,出于日月之上;公而忘私、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之崇高精神,永为后人楷模,千秋俎豆,万世流芳。会稽山因大禹而得名,位列神州名山,系禹娶涂山、禹得天书、禹会会稽、禹禅会稽、禹葬会稽之宝地。景区石帆山,地存禹迹,林壑深秀,岩壁千仞,耸然挺立,毗邻禹陵禹庙,南接阳明洞天,炉烽南镇傍列共侧,宛委秦望环抱左右,近乎眺览越城全景,鉴湖耶溪尽收眼底,气象万千,景色佳丽。大禹像择而立于此山,禹德益彰,山川同光。像高二十公尺,面向中原,居高临风,赫赫英姿,豪气如虹。时逢盛世,国运昌隆,兆民熙熙,四海融融,会当激励炎黄子孙,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巍巍禹像,苍苍稽山,大禹之风,山高水长。是为记。”

对于时间而言,大禹人生,沧海一粟;对于历史来说,大禹精神,泰山永恒。

 “三顾家门而不入”早已成为典故,但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精神却应恒古延续!

2011年9月19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作者简介:

        雷声,年逾花甲。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绍兴会稽山大禹陵观瞻纪实[下](皖浙沪旅游141)
2016.11.21 浙江 绍兴 会稽山大禹陵
游绍兴会稽山美景,看大禹陵公祭典礼
绍兴行:游览大禹陵景区(2)禹祠 享殿 禹庙
绍兴百景:大禹陵
地名研究之九「小评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