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篇名诵 | 吕中咏诵柳永《雨霖铃》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演唱:邓丽君
作曲:何少英
朗诵:吕中  雷声

撰文/制作:雷声

深秋。
傍晚。
渡口。
京都汴梁郊外汴水边。
一顶临时搭起的帐篷里,一对情侣在饮酒话别。
帐外,寒蝉的哀鸣凄凉而急促,好像在为这对男女伤别而哭泣。
大雨刚停,天色渐晚,不远处的长亭已经显得隐隐约约了。
河边,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就要开船了!”
不得已,两人徐徐站起,移步帐外。
双手相拥,泪眼相对,诉无语,泣无声......
船走了,渐行渐远;人去了,越去越远......
远处,暮霭深沉,烟波渺茫,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
伫立岸边,含泪挥手,女子目送那一叶小舟,渐渐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船上,下江南的男子饮下一杯苦酒,借酒浇愁,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伤情离别,自古皆然,但千不该万不该在这冷落的清秋时节让我与她分别,这叫我怎么能受得了呢?
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男子连忙起身,四处寻觅,我的爱人在哪里啊?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看见的只是岸边的杨柳、天上的残月,感受到的是拂晓前的阵阵凉风。
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此时此刻,男子心中如风卷浪涌,不可遏止,不由地又饮下一杯苦酒,仰天长叹:这一长年相别,即使我再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去找谁诉说呢?
这是九百多年前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不得而知,男主人公叫柳三变。
柳三变真的走了。
大概是他自己觉得“三变”这名字,除了父亲当初寄予的“君子有三变”的寓意外,也象征着太多变数、太多变迁、太多变故。
柳三变真的走了。
他给情人留下了一首《雨霖铃》。

三十年后,当柳三变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时,他叫柳永。

       柳三变,字景庄,家中排行第七,也称柳七,后改名柳永,字耆卿。“三变”这个名字,源于《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也就是说,一个君子应该给人三种印象:看上去是庄重严肃的,与他接近后发现是温柔敦厚的,听他说话又是严厉不苟的。
柳三变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为唐代柳冕之后代,是一个全门进士的乌衣门第。
祖父柳崇,五代时以儒学著名,终生不仕,老于布衣,“以行义著于乡里,以兢严治于闺门。”柳崇生有六子,六子都有官职,都是进士。
父辈之后,三变的两个兄长三复、三接皆为进士,儿子柳涚、侄子柳淇和柳悦也是进士。
全门进士,柳三变却仕途坎坷。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25岁的柳三变赶赴京都汴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谁知九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柳三变竟然名落孙山。柳三变并不在乎,宽慰自己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其实,柳三变并不知道,仕途的坎坷对他来说这才是刚刚开始。
三年后,公元1015年春,28岁的柳三变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又落榜了,比他小五岁的词人范仲淹却考了个前三名。
又过三年,三变再考,依然名落孙山,而他的大哥柳三复却考中一甲进士。都是一个娘生的,差距如此之大,柳三变极度失落,牢骚满腹,郁闷之至,挥笔写下对自己遗害无穷的名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没想到,一首发牢骚的词,却因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许多人,最后传到皇帝宋仁宗的耳朵里。虽然没人来抓他,治他的文字罪,可他一生的命运都搭进去了。
又过三年,三变再考,终于中了。
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看到柳三变的名字,立刻想起他那首《鹤冲天》,就在旁批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鹤冲天》让柳三变栽了。十年寒窗苦,落得苦上苦。从此,浪子越发抬头,自嘲又讥讽皇帝说:"奉旨填词柳三变。"返回烟花巷,虫虫抚慰他,师师请他吃酒,贝贝为他跳舞……京城所有妓馆,盛传柳三变奉旨填词。   
一次次赴考,一次次失意,但柳三变还是要考。
也许,这是他对正统文人嘲笑自己是浪子词人的一种反击;
也许,他心存希望,争取及第,了却内心的心愿,解除内心的隐痛。

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35岁的柳三变参加科考,又一次落榜,他的长兄三复倒是进士及第。之后,柳三变在41岁,47岁多次赴考,但都是落榜而归,重新回到他的烟花巷陌,继续他的浪子岁月。

        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

这一年,仁宗皇帝24岁,柳三变50岁。
仁宗皇帝喜欢上了柳三变的词,成了三变的粉丝。据《后山诗话》记载:“柳三变作新乐府,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
在外地困顿游荡十多年的柳三变,在这一年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柳永,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朝廷开“恩科”取士,也可以说是仁宗皇帝对柳永的一次特别开恩。50岁的柳永进士及第,二哥柳三接与他同时登第,一门三兄弟,都是进士及第。按宋制,三甲为初等幕职官,柳永授睦州团练推官、从八品。
步入仕途十几年,柳永一直任地方小吏。有一次,他进京办事,想走走后门,便去拜访担任宰相的词人晏殊。
晏殊问他:“你最近还在写词吗?”
柳永说:“是的,我和宰相大人一样,经常写几首词消遣消遣。”
晏殊很不高兴地说:“我虽然也写歌词,但从不写那些'针线慵拈伴伊坐’之类格调低下的句子。”
柳永无语,黯然伤神地离开了。

后来,多亏副宰相、词人范仲淹关照,59岁的柳永才晋升为著作郎,去浙江余杭当县令,后又升任为屯田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柳永为“柳屯田”。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男人和女人。
 男人与女人相识相处,自然有各种故事,柳三变的故事就很多。
不论是柳三变、柳七、柳永、柳耆卿,还有后来的柳屯田,很多人说起这个北宋著名词人,首先想到的是两个字:风流,感觉他一辈子大多时间,都流连绮陌红楼,依红偎翠,沉醉在美人窝里,温柔乡里。因为,两宋九百词人,他写妓女最多,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填词的词人,靠一管毛笔吃饭。
其实,只要你细细品读柳词就会发现,用“风流”二字形容柳三变未免太过武断和轻飘,多情与叛逆于他,才真切与适合。
柳三变是一个多情的男人。他创造了很多男人都想创造的神话:同时爱着许多风尘女子,却并不招她们忌恨。因为,在他眼中,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同等的尊严。这种突破世俗疆界的宏观平等主义,让柳三变不仅是一个才情不凡的词人,更是一个天然而又伟大的人文主义者。
柳三变对女人的感情真挚而丰富。他爱女人,不是像白乐天那种“樱桃潘素口,杨柳小蛮腰”式的宠物一样的爱;也不是杜牧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略带不屑和睥睨的所谓的爱。柳三变对一个女人的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纯粹的爱,是完全平等的、丰富的、完整的爱情。在他锦绣词章里,风姿绰约的女子,不仅是他的情人,而且是他的知己、爱人和亲人。他爱她们,不仅因为春色美好,而是因为他们灵魂上的感应和交融。所以,在那些青楼女子眼中,柳七郎就是她们崇拜的偶像,能见上一面,自己的名字能被他叫一声,都是一种幸福和感动。如果嬴能得柳七的心,能让他为自己填上一首词,也许自己就能走红。那些女子从不恨他,只是在他离开后,思念他,希望再一次看到他。“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是天下青楼女人共同的心声,柳三变成了宋朝的大众情人。为了见他一面,为了得到他一首绝妙好词,她们死也愿意。男人做到如此境界,千秋万代,唯柳三变一人。柳三变去世时,一贫如洗,也没有亲人在身边。歌妓们闻讯后,凑钱将他安葬。出殡之时,汴梁满城的歌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妓女们年年还聚集他的墓前,唱他的词,招他的魂,为他献一束花,为他抹一把泪,场面颇为动人,时称"吊柳会"。"吊柳会"竟然延续近百年。

柳三变是一个叛逆者,没有人像他那样敢于叛逆,做时代和人生的叛逆者,也敢于做文学创作上的叛逆者。是他,以开创者的勇气将词从小令中解放出来,把词引向民间,引向有井水流淌的地方,推动宋词走向繁荣。没有人像他那样,为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甚至青楼歌馆的审美需要,而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变雅为俗,受到民间的喜爱,人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人生无非两个去处,一个是家,一个是梦。
 在路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回家,一种人去远方。
 柳三变没有家,妻子倩娘已逝,他“直把群妓当倩娘“。他的心灵一直在飘泊,他的一生都在飘泊。每每失意之后,柳三变都要离开汴梁,走向远方,排解心中的失望与迷茫。
这一年,他三十岁,而立之年,但一首《鹤冲天》让当今皇帝把他从金榜上划掉,仕途彻底无望。
又一次来到汴水渡口,他想乘舟而去,离开伤心之地汴梁。
离京时,他给情人写下一首《雨霖铃》。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三变的《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探其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让缠绵、离别、羁旅、情愁,这些世俗意味强烈的字眼,在词作中闪闪发光。   
《雨霖铃》以“伤离别”为主线,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笔随意转,一泻千里。其中“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写景抒情,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缠绵悱恻,凄凉哀婉,令人不忍再读。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写实,更是抒情。它用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兰舟催发”,是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直至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力敌千钧!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
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词人的离别之痛,不仅来自柔情蜜意,缱绻相守的割断,更因为灵魂上远离和隔绝,千种风情,而无人说。
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对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却依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黎明前的“月”是“残”的,更衬托出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涌,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词人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词人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想到“更与何人说”。词人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是形同虚设,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相对,哽咽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
一岸杨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

柳永是不幸的。

这种不幸不是蹉跎一生,不是宦海沉浮,也不是壮志未酬。

柳永的不幸在于:像他这样一个堪称伟大的文人,正史传记里竟没有他一笔。

“宁立千人碑,不作柳永传”。不知柳永是败给了自己的“疏狂”,还是败给了这世间的炎凉。

柳永也是最幸运的。

不被朝廷认可,也不被正史认可,但柳永的词被天下认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是佐证。

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吧——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020年6月4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蓝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演唱者简介: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云林县,祖籍中国河北省邯郸大名县,中国台湾歌唱家、日本昭和时代代表性女歌手之一。

1967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邓丽君之歌——凤阳花鼓》,开始其演唱生涯。1969年,因演唱台湾电视连续剧《晶晶》同名主题曲于台湾成名。70年代初期以《千言万语》、《海韵》等作品打开香港及东南亚唱片市场;1974年,以《空港》一曲奠定其日本演艺事业基础。1980年,当选台湾金钟奖首位最佳女歌星。1984至1986年间,先后以《つぐない》、《爱人》、《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三曲三次获得日本有线大赏和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两项日本音乐颁奖礼大奖的最高荣誉。1987年起,呈半隐居状态。1989年,宣布除慈善义演外不再公开表演。1995年5月8日,因哮喘突发,在泰国清迈逝世。同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追认授予邓丽君“金针奖”;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日本有线大赏、日本唱片大赏先后追认授予邓丽君“特别功劳赏”。1996年,台湾金曲奖追认授予邓丽君“特别贡献奖”。2007年,邓丽君成为日本古贺政男音乐博物馆“大众音乐殿堂”表彰者。
作曲家简介:
何少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中国音协北京分会会员。主要作品有:交响乐、室内乐等。其中《交响前奏曲》1993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单乐章管弦乐中国作品作曲比赛”中获奖;《第一交响乐》1993年在台湾“第二届交响乐作品征集比赛”中获奖。1994年赴台湾参加“第三届中国作曲家研讨会”。曾多次发表作品及论文。

吕中简介:

吕中,1940年12月17日出生于陕西宝鸡,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河北省话剧院演员训练班,1973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1979年,出演曹禺的话剧《雷雨》,扮演周繁漪 。1985年,演出5幕话剧《小井胡同》,担任小媳妇一角 。1987年,接拍电视剧《便衣警察》,扮演配角女富商,由此进军影视圈。1990年,出演电视剧《武生泰斗》,担任美人蕉一角。1993年,吕中出演田壮壮的代表作品《蓝风筝》,同年出演电影《高楼边》。1996年,她因主演《邓颖超和她的妈妈》,获得了第1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主角奖。2004年出演《两个人的芭蕾》,2008年出演《我的唐朝兄弟》,2010年2月出演《雪花秘扇》,同年4月出演《甲天下》。2011年出演电影《一九四二》。2014年,她凭借在王小帅执导的影片《闯入者》中的出色演出,获得第8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2018年1月12日,获2017中国好演员终身成就演员奖。9月3日,她主演的电视剧《远方的家》播出。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赏析
古诗词赏读四 柳永《雨霖铃》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
柳永一首词,句句经典,深情缱绻意境凄婉哀怨,次次读皆黯然销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