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脾胃学说论治外科疾病的探讨
阙华发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运化水谷,化生气血,输布精气,灌溉全身,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十二经脉、气血精神等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着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体质和正气的强弱。故脾胃学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以脾胃学说指导外科疾病,能拓宽外科疾病的治疗思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丰富和发展外科学术理论。现就从脾胃学说论治外科疾病作一阐述。
1.  中医学对脾胃学说的认识
脾胃学说渊源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其论述了脾胃的生理解剖、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以十八日寄治”,《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等观点,为脾胃学说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伤寒杂病论》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以胃气盛衰作为辨证论治及判断预后转归的重要依据;以脾胃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六经论治及脏腑论治中,制定了一系列脾胃病的辨证纲要和治法方药,为脾胃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进一步充实发展,唐《备急千金要方》开创了从脏腑内伤治疗脾胃的方法,提出“五脏不足,调于胃”观点,认为调理脾胃是治疗五脏不足的根本;治疗热病,重视滋养胃阴。宋《小儿药证直诀》提出“脾主困”,治以“运脾”的学术思想。金元时期《宣明论方》提出“胃中润泽论”,详述了胃阴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脾胃论》专门系统阐述了脾胃学说,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点;着重阐述了脾阳虚及脾气虚的论治;创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两大治法;制定了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成为脾胃学说的理论核心,标志着脾胃学说的形成。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得到进一步完善,明《名医杂著》提出治脾胃当分阴阳气血,提出脾阴说。《薛氏医案》治疗脾胃病强调补火生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注重脾阴,主张甘平滋润、酸甘化阴为育养脾阴大法。《本草经疏》主张“治阴阳诸虚病皆当以保护胃气为急”。《景岳全书》云:“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认为调五脏即治脾,治脾胃能安五脏。《医宗必读》提出“先天之本为肾……后天之本在脾”论点,治疗上主张脾肾并重。《理虚元鉴》云:“阳虚三夺统一脾”,用补脾益气法统治诸虚。清《临证指南医案》创立了胃阴学说,倡导甘凉濡润滋养胃阴的法则,清《证治汇补》提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观点,推进了脾胃学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系统和完善的脾胃学说理论体系。
当代医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临床及基础研究,对脾胃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不同方面发展了脾胃学说,扩大了脾胃学说的应用范围,充实了脾胃学说的内容。
2.       脾胃学说与外科疾病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清《时病论》“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说明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与正气的盛衰关系密切。正气不足,则卫表不固,腠理不密,脏腑虚弱,正不胜邪,各种病邪乘虚侵袭,导致气血不行,营卫不从,进而出现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的病机变化,从而出现各种疾病。发病后,正气是决定疾病转化的关键,正气不足,则内侵之邪无力清除,邪毒留恋,或深伏入里、或结积凝聚、或走散全身,邪盛而正愈虚,使疾病迁延难愈,或进展恶化。
脾胃的强弱决定着人体正气的盛衰。《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健盛则正气充足,内外之邪不易入侵,疾病无从发生。脾胃损伤,运化功能和气机升降失常,生化无源,气血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滋养,则元气衰,正气不足;或内生痰湿等各种病理变化,致使诸病丛生,故《脾胃论》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同时,引起外科发病的各种致病因素,除感受特殊毒邪与外来损伤外,六淫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均与脾胃有关。六淫外邪,可直伤脾胃,从而出现运化失常的病证;情志所伤,如忧思伤脾,或恼怒伤肝,肝气失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脾虚失运;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劳伤虚损,致使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抗邪无力。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尤其对于疮疡类疾病,《外科证治全生集》云:“脓之来必由气血”,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不健,气血生化乏源,则难于起发、破溃与生肌收口。可见脾胃学说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
3.       脾胃学说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3.1   脾主运化: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脾主运化水湿的作用。
3.1.1     脾主运化水谷:脾胃健运,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洒陈六腑.调和五脏。脾失健运,饮食不化精微,浊邪内生,流注于关节经络等处,气血闭阻不通而为病。如痛风等疾病。治宜运脾化浊为主。方取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等加减。
3.1.2     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健,运输水液,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运化输布,则生湿邪,聚而为患,发于肌肤,则肌肤肿胀、疱疹、糜烂、瘙痒、渗液;湿性下趋,则好发于下部。常见疾病如丹毒、足癣、臁疮、湿疹等。而且湿邪过胜最易困脾。故脾与湿关系密切,《医林绳墨》曰:“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治宜运脾化湿为主,方取参苓白术散等加减;寒湿盛者,治宜温阳补脾,方取理中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加减。
3.2   脾主肌肉:脾胃旺则气血生化充盛,元气足,输布精微于全身以营养肌肉,肌肉得其濡养而发达、丰满、健壮,肉芽生长鲜活活跃,创面易于生肌敛疮收口,正如《太平圣惠方》曰:“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四圣心源》:“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脾胃虚弱,生化乏源,肌肉失养,肌肉瘦弱,或创面新肌不生或难生,创面难敛,如《外科精要》“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外科理例》“夫肌肉,脾之所主也,溃后收敛迟缓者,乃气血盛衰使然”。常见疾病为慢性难愈性创面,如臁疮、褥疮、脱疽、漏。《外科理例》“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则肌肉自生”等理论,治宜补益脾气为主,方取四君子汤加减。
3.3   脾主四肢:四肢有赖于水谷精微所濡养。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四肢灵活有力。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布,布散无力,精微化生不足,四肢失于濡养,则四肢肌肉瘦削,萎软无力,脾虚不能温煦四末,而见四肢冰凉,甚者痿弱不用等,如《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常见疾病为如臁疮、脱疽、脉痹等。治宜补益脾气为主,方取四君子汤加减。
3.4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论》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健脾,促进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而生元气;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元气不充,变生百病。治宜补脾养血为主,方取归脾汤等加减。
3.5   脾为生痰之源:脾胃损伤,运化失常,升降失衡,使津液无以正常输布,痰浊内生,阻滞经络,血行不畅,化生瘀毒,痰瘀互结,结于局部,积久积而成形。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多发性脂肪瘤、皮脂腺囊肿、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痤疮、结节性血管炎、慢性迁延性炎症等疾病。故清《杂病源流犀烛》:“盖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治宜健脾化痰为主。方取六君子汤、二陈汤等加减。
3.6   脾主升清:脾胃既是人体气血生化之场所,又是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敷布全身。脾气虚弱,或脾气不升反而下降,致使中气下陷,提摄失司,出现内脏下垂,泄泻,内痔下垂、脱肛等病症;或生化无源,筋脉失于濡养,空虚下陷,升举无力,致使筋脉弛缓薄弱,出现筋瘤等疾病。只有补益脾胃,升举中气,升发阳气,才能使人体气血健旺,气机通畅。治宜益气升阳为主。方取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举元煎等加减。。
3.7   脾主统血:脾健则统摄血液,血循经脉而运行。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即妄行,离经外溢,或留经内溢,变生诸患,如便血、尿血、紫癜、瘀斑等。《医学入门》曰:“盖诸气血皆生于谷气,胃气一复,血自循轨”,《血证论》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只有益气健脾,气血生化有源,脾统血功能恢复正常而血自归经。治宜补脾摄血为主。方取归脾汤等加减。
3.8    脾为之卫:指脾有卫外的功能。脾胃虚损,表卫失固,外邪乘虚而袭,阻于肤腠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致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病。常见疾病如瘾疹、皮肤瘙痒症等。治宜补脾固卫为主,方取玉屏风散等加减。
4.       调理脾胃法治疗外科疾病的规律
调理脾胃是治疗各种疾病状态下脾胃失调的通称,是指通过调理脾胃的功能状态以治疗脾胃失调引起的病证,以及各种病证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具有脾胃失调的表现或证候,如脾失健运、脾虚生邪、脾气不升、中气下陷、元气不足、脾不生血、脾不统血等引起的病证,或因脾胃失调致使湿、浊、痰内生,停聚某一部位,或停留某一脏腑、血脉、经络产生的各种病证。调理脾胃法在外科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外科临证中,在分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贯穿调理脾胃法,能提高临床疗效。
4.1   脾胃合治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胃为病相互影响。脾虚生胃滞,胃滞而脾虚。故临证当脾胃合治,理脾和胃,使脾胃健运,纳化正常,生化有源,正气充足,但须分清主次而有所侧重,恰当运用升法和降法,使升降协调。脾病为主,用黄芪、党参、白术等理脾药物的同时,少佐木香、砂仁、陈皮、厚朴、苏梗、枳壳、莱菔子、麦芽等醒脾助运、理气和胃药物,以调畅气机,使补而不滞;胃病为主,用鸡内金、山楂等消积导滞为主和胃同时,伍以党参、白术、茯苓等理脾助运药物,脾健则积滞除。
4.2   升降协调
脾胃居中焦,脾主升, 胃主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临证指南医案》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调理脾胃注重升降协调,常健脾升清为主,合和胃降浊,使升降相合,出入相济。关键在于把握升降的主次轻重。治脾,重在升,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等甘温益气健脾药物的同时,稍佐柴胡、升麻、葛根、防风、荷叶等风药以引清阳之气上行;治胃,重在降,常用姜半夏、陈皮、砂仁、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浊;“六腑以通为顺”,腑气不通者,加大黄等通降之品,腑气一通,则浊气自降。
4.3   润燥相宜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健脾燥湿与润燥和胃,使脾胃燥润相济。健脾燥湿常选苍术、白术、藿香、苏梗、豆蔻仁等;润燥和胃常选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山药等,或用木瓜、白芍、乌梅、生甘草酸甘化阴之品。
4.4   四脏并调
脾胃居中央,能灌溉四脏,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与大肠相表里,对脾胃气机的升降有直接的影响,肺气宣发,则脾气能升,肺气清肃,则胃气顺降,故调理脾胃时常佐桔梗、杏仁等宣肺清肃,宣通肺气以降胃气。脾统血主运化,肝藏血主疏泄,疏泄正常,则脾胃运化正常,升降适度,故调理脾胃时常佐柴胡、香附、佛手、莪术等疏肝理气。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气滋生,脾的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故调理脾胃时常佐附子、肉桂等补火生土。心为火脏,藏神主血,脾为土脏,藏意统血,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脾胃的纳运功能有赖于心阳的温煦,故调理脾胃时常佐当归、丹参、桂枝等补血养心或温补心阳
4.5   顾护脾胃
《黄帝内经》云:“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等,明《景岳全书》云“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明《外科正宗》云:“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诸疮全赖脾土”、“土盛则向愈,土衰则病重”, 清《外科全生集》云:“凡证之现五善、七恶者,非脏腑胃气存亡之明征乎。胃气一失,便为凶候,故善治外证者,无论大小轻重,必先顾其胃气”,可见脾胃的盛衰是疾病转机的重要环节。临证时宜谨守病机,注意药性之偏颇,权衡利弊而用药,总以顾及脾胃为本,脾胃复苏,则生化有源,自能转逆为顺,达正盛邪却,疾病遂愈的目的。
外科疾病发生,以“火毒”、“热毒”多见,治疗多投以苦寒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物,可短期使用,大量或长期使用则必定损伤脾胃及阳气;火热之毒易伤津耗液,不可一见阴津不足,就过用熟地、阿胶等滋腻碍胃之品,以免滋腻太过,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活血化瘀是治疗外科疾病的常法,但究属攻伐之剂,大量或长期使用易伤脾胃或耗伤气血;外科疾病,多行手术,手术伤正,脾胃功能常受到损伤;同时,外科慢性疾患,疗程长,而药物入口,全赖脾胃受纳运化,脾胃功能健旺,药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吸收,及时转输至病所,以制病邪。如《外科全生集》云:“肌肉乃脾胃所主,治药乃胃气所关,肌肉不能自病,脾胃病之;诸药不能自行,胃气行之。诸药入口,必先入胃,而后行及诸经,以治其病也。未有药伤其脾胃而能愈病者,亦未有不能饮食之脾胃,而反能运行诸药者也”。因此,治疗时必须顾护脾胃,必要时更需借助食疗恢复胃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汉钧 > 学术观点 三、崇尚“脾气内虚,百病由生”学说
治疗乳腺疾病要从六郁入手,重在调肝脾肾!
从脾论治儿科疾病——李家民学术思想浅述
关于川派中医外科那些事(二十)文氏皮科从脾胃论治外科疾病经验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顾氏疮疡治疗理论五要(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