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百症歌》卷三

卷三第四十一证。往来寒热歌
阴阳相胜互争强。往来寒热亦何常。先寒后热为阴盛。先热后寒责在阳。(阴阳交争。故往来寒热。阴气胜。故先寒后热。阳气胜。故先热后寒也。)此疾大约有三证。大小柴胡姜桂汤。中风胸满不欲食。心烦喜呕小柴良。(仲景云。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者。属小柴胡汤。)热结在里十余日。却是大柴胡克当。(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宜大柴胡汤证。)已汗复下胸胁满。柴胡姜桂保安康。(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已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卷三第四十二证。汗之而热不退歌
已汗复下脉加躁。不食狂言谩祈祷。此证谓之阴阳交。死候难医不可道。(素问云。汗出而身复热。脉躁病不解。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也。曰病名阴阳交也。此其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隐藏于骨肉之间。  而得汗者。邪衰而精胜。则当食而不发热。热者邪气也。汗者胃气也。今汗出而狂言。不能食。邪盛也。死候可明矣。)  得汗脉静自然生。汗后复热命难保。(得汗而脉静者生。躁者死。)脉若浮数可再汗。沉实之时下为好。(不得已须当汗。  下之。浮尚可汗。沉实。尚可下之。)风温之候属葳蕤。(风温。自汗而热。属葳蕤汤。)虚烦竹叶汤为宝。(虚烦。自汗出而热。不可下。宜竹叶汤。)更看虚实治为宜。可细斟量休草草。(淳于意诊齐中御府长信病。意称脉法热病阴阳交者死。今切之不交。并阴阳者。脉顺清而愈。其热强未尽。犹活也。)  

卷三第四十三证。下之而仍发热歌
病患脉微来又涩。误汗误下皆为失。(脉微则气虚。脉涩则血少。二者不可汗下。既下而又汗。荣卫皆虚。故发热也。)  既汗亡阳斯恶寒。又下阴微还热极。(阴虚者阳必凑之。既下则阴虚。故阳入阴分。所以内外皆热。素问云。阳虚则外热。  阴虚则内热。故热极也。)最忌阴阳皆已虚。热又不止病斯亟。更有劳复并食复。失于调治并将息。(既下之后。必须身凉。今下之而复热者。不特汗下之误。亦有劳复食复二证。劳复。谓病后用力。食复。谓饮食过度。失于调治之所致。)  新瘥血气尚虚羸。劳复生热无气力。(劳复。则无力而少气。)脾胃尚弱食过多。食复发热还憎食。(食复。则发热呕吐。  憎闻食臭矣。)小柴枳实栀子汤。数者用之宜审的。  

卷三第四十四证。恶寒歌
恶寒发热在阳经。无热恶寒病发阴。(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病发于阴也。)阳宜发汗麻黄辈。阴宜温药理中宁。(发于阳。宜桂枝麻黄青龙辈。发于阴。宜四逆理中也。)啬啬恶寒桂枝证。(仲景云。啬啬恶寒。翕翕发热。桂枝汤证。)汗后恶寒虚不任。(汗后恶寒。虚也。)脉微恶寒不可下。尚宜发汗莫令深。(脉微。不可下。虽发汗。亦微发汗可也。)亦有头汗恶寒者。柴胡加桂值千金。(头有汗而恶寒者。仲景用小柴胡加桂汤。)汗已恶寒心下痞。附子增加入泻心。(仲景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第十八。)  

卷三第四十五证。背恶寒歌
背阳腹阴各异位。阳弱恶寒多在背。(素问云。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者。阳弱也。)一则三阳合病生。(仲景云。  三阳合病。额上生汗。背恶寒者。是其证。)一则少阴寒在外。(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以灸。以附子汤主之。)欲识阴阳病不同。口和不和各分发。(仲景云。背恶寒。口不仁者。三阳合病也。又云。口中和。  背恶寒者。少阴也。)合病口燥并不仁。白虎抑阳是其对。(仲景以白虎治背寒。抑退阳也。)少阴口和须灸之。附子汤兼阴自退。(解在上。)  

卷三第四十六证。厥歌
厥有冷厥有热厥。脉证当须仔细别。冷厥才病四肢冷。脉但沉微身不热。(冷厥。初得病便觉四肢逆冷。脉沉而微。  身不甚热也。)足多挛卧并恶寒。引衣自覆仍不渴。(仲景云。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故多足拘挛。外恶寒。引衣自覆不烦渴。)热厥身热头且痛。三四日内厥方发。半日之间热复回。扬手掷足烦躁列。(热厥与冷厥。本自不同。冷厥。才病便厥。热厥。必四五日内方发。半日之间热复来也。扬手掷足。心中烦躁。)要之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相侵。(仲景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血气不通手足冷。医人不识却疑阴。其脉沉伏而更滑。头面有汗指甲温。急便下之安可慢。不然疑似祸相仍。(沉伏而滑。伏热在内也。四肢虽厥。指爪必温。皆阳实也。急下之则愈。)又有正汗来相逼。两手一手忽无脉。手足厥冷面不泽。细辛甘草汤脱厄。(朱肱云。忽然两手一手无脉。手足厥冷者。恐是正汗来。故有此证。用细辛甘草汤以助其汗。汗出则可愈。)心下怔。(之成切。怔忪惧貌。)忪(职容切。心动不定。惊也。)厥有水。脉紧厥时邪在里。(仲景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当与茯苓甘草汤以治厥。不尔。其水入胃。必利。又云。病者手足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心下满而烦。即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用瓜蒂散。)发热七八日身冷。  此名脏厥为难治。(仲景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不安。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  

卷三第四十七证。结胸歌
病发于阳下之早。热气乘虚心 .(仲景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早。故也。)  按之石头项强。此是结胸证分晓。(仲景云。结胸者。头项亦强。如柔状。下之则和。又云。其脉浮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脉浮与大未可下。先汗后下无颠倒。(仲景云。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则死。)热毒上攻结在胸。枳实理中应恰好。(大抵结胸未辨虚实。先与理中加枳实佳。)大抵结胸有三说。大结小结并水结。(有大结胸。有小结胸。有水结胸。仲景云。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治。)更有寒热二证存。热实寒实宜区别。(仲景云。太阳病。从心下至小腹满。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此大结胸也。又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小结胸也。又云。伤寒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大陷胸汤主之。此热实者也。又云。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此寒实者也。)此外有证名脏结。脉浮关小沉细绝。(仲景云。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寸脉浮关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也。)舌上滑苔不可医。痛引阴筋当死别。(仲景云。  病者胁下素有痞。而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也。)结胸之状如病。从心至脐不可近。(仲景云。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状。又云。从心以下至脐。不可近。大陷胸汤主之。)心中懊并躁烦。阳气内陷非虚靳。(靳、居切。固也。仲景云。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心下因硬。则为结胸也。)  

卷三第四十八证。痞歌
痛为结胸否为痞。(音被。)关脉皆沉本同类。(仲景玉函云。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仲景伤寒论云。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汗之。因作痞。盖痛则为结胸。不痛则为痞。结胸与痞。寸脉浮。关脉皆沉。)  关上若浮且泻心。(仲景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发渴烦躁五苓对。(仲景云。心下痞。与泻心汤。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汤主之。)桔梗枳实汤最佳。先与服之使行气。(晋人治痞气。多作桔梗枳实汤。往往便瘥。以其下气故尔。)下利雷鸣心下硬。甘草泻心汤可治。(仲景论中。泻心汤加减有五证。皆为痞气而设也。但满而不痛者。宜半夏泻心汤。色黄手足温者。黄连泻心汤。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者。生姜泻心汤。雷鸣心下硬。心烦不得安者。甘草泻心汤也。)  

卷三第四十九证。发黄歌
寒湿在里不能散。热蓄脾中成此患。湿热宿谷更相搏。郁塞不消黄色绽。(巢氏云。寒湿在里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烦郁不得消则大小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头面有汗齐颈止。渴饮水浆曾莫间。(仲景云。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浮滑紧数脉来时。茵陈五苓皆可选。(茵陈蒿汤。五苓散。皆可选用之。)瘀血之证亦相类。大便必黑此其异。血证其间多发狂。要须辨别无乖戾。(发黄与瘀血。其证相似。皆因瘀热在里故也。但发黄者。小便多不利。瘀血则小便利。小腹硬满。大便黑色。仲景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及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又云。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白虎之证亦身热。大率异同难辨别。白虎不能遂发黄。盖为周身汗发越。(白虎与发黄证亦相似。但白虎周身发汗。故不能黄。发黄证则余处无汗。齐颈而还)更有中湿并中风。发黄大抵亦皆同。湿则薰黄身尽痛。目黄风中气难通。(仲景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薰黄。又有中风黄者。但目黄。气难通也。)  

卷三第五十证。发狂歌
发狂二证当别白。阳毒蓄血皆凭脉。(发狂有二证。有阳毒发狂。有蓄血发狂。)阳毒发狂多干呕。烦躁脉实并面赤。  (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蓄血如狂脉沉微。但欲嗽水不咽入。小腹硬满小便利。不发寒热大便黑。(仲景云。  阳明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大抵当汗而不汗。热化为血如何散。血上蓄兮喜忘多。血下蓄兮还闷乱。(素问云。血在上则忘。血在下则狂。)更有火劫发狂时。桂枝救逆汤加减。(仲景云。伤寒之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五、六 5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证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
我观 “病发于阳、发于阴”的本意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
伤寒百证歌(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