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年画“灶妈子”与“四幅屏”

不觉又是一年了。当小时候记忆年轮的工具“灶妈子”“四幅屏”等等年画年深日久一年年一代代被现代化的日历、挂历、万年历以及动画+++逐渐替代的时候,年也变得似乎可有可无了——这样说、这样写“灶妈子”不知道是对还是不对,不过过年都要贴“灶妈子”等等年画的时代总觉得就在昨天一样。

灶王爷老两口形象丰富变化多端蕴含包容着每个人的希冀期望

记得那时人们每到过年不管穷富都会在年集上买一张原始方法印刷的灶王老爷和灶母奶奶的新年旧历“灶妈子”,记载着新的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演变和吉凶祸福的预测月日时。没有钟表也就靠它来大致计时。

“上天言好事,回宫(一为“下界”)降吉祥” 是家人请求灶王爷上天述职时多讲好话,回来多给家人带来吉祥

据说“灶妈子”上面的一男一女两位神祇,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张万仓和郭丁香的悲欢故事演绎而来的。财主张万仓只因原配郭丁香三年没有生育子嗣就休妻再娶妓女王海棠,因之遭遇天火家败,王氏无家可归荒野流浪不慎落水巧遇打柴郎范三得救而改嫁,家境逐渐殷实;张乞讨经过范家,郭丁香认出了张万仓,将一只金戒指放在给张盛了饭的破碗里,张万仓看到方知她就是自己的前妻遂羞愤不已一头撞死在范家的锅灶台前。玉皇大帝感其情节可嘉,即封张郎为灶王爷、郭氏顺理成章即为灶母奶奶,永享人间烟火。

关于以上这个民间传说,在山东临沂和江苏安徽一带流传甚广,有柳琴(泗州)戏《张郎休(与)丁香》和民间说唱至今盛行不衰。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似乎就在不知不觉间,人就从少年—青年再—中年忽地一下子到达老年!想想是不是还是有些感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年纪老了,“年”也老了。回忆(更多的是忆苦思甜)自然成为常常重复的课目。有许多许多那些事、那些经历,大大小小、断断续续、丝丝缕缕,舒舒缓缓、酸甜苦辣,剪不断理还乱,一件件一幕幕如雾似水、清晰模糊,在心里在眼前慢慢地滚动流淌,或仔细或粗略地过滤、咂摸······如果一定要追究,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吗?那其实就很难说,那要看你怎么去看、怎么去想、怎么去理解?!

这样说可能话题有些厚重了。关于“年”的涵义与议题太多太多。人有念想,就是把这些念想寄托在一个又一个“年”里的。在那里面发酵、发展、深入、潜移默化······这就是人生意义的源泉和动力,失去了他们,人也就等于失去了须根和灵魂,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浑浑噩噩,百无聊赖,过一天了一时,如行尸走肉,醉生梦死,生而无望了!

现代的四幅屏无法和上世纪1980年代前的相比拟

还是再来说年画“四幅屏”吧。

关于“四幅屏”,四十岁以下的青年人恐怕很少有人能记得,而很多老年人应该都会有印象。推算起来,它的消失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吧。

所谓“四幅屏”,严格说应是四幅“竖屏”,就是每到过年的时候,有些文化爱好的人们喜欢买来贴在墙上观赏的、以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为题材、每幅四帧共计四幅一十六帧画图,连缀而成的全套故事集。每帧画图下面都配有诗文以作注解。

四幅屏(另有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小画册、画本儿等)的故事取材广泛,几乎可以囊括中华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史,那些或载入史册或口口相传的故事、人物尽可入选,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民间传说、历史事迹、戏曲故事、名人轶事特别是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皆可入列。记忆中如《西厢记》、《大闹天宫》、《秋江》、《打金枝》、《三打祝家庄》、《杨排风》、《穆桂英》、《秦香莲》、《天河配》、《天仙配》、《黛玉葬花》等······另外还有四季珍卉、花鸟虫鱼、山水禽兽等。就我看到知道的其中觉得功力非凡、印象尤深、值得收藏欣赏的莫过于当代杰出的工笔女画家、连环画家王叔晖的《西厢记》!近些年几次在网上搜寻,侥幸发现搜得全幅16帧(诗文没有):

1、初遇:张珙“字”君瑞普济寺初遇崔莺莺

2、借厢:张生向普济寺方丈借宿西厢

3、闹斋:张生自荐红娘笑痴

4、和诗:望月诗吟两相和

5、匪惊:叛将孙飞虎欲劫崔莺莺

6、赴宴:杜确击孙飞虎,崔夫人设宴谢张生

7、赖婚:崔夫人矢口悔婚

8、听琴:崔莺莺西厢夜听琴

9、传简:红娘传书张君瑞“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10、赴约踰垣(跳墙)

11、赖简:莺莺假意指斥张生以非礼

12、相思:郁郁寡欢辗转病榻

13、问病:红娘送去莺莺问候

14、佳期:红娘牵线,崔莺莺私会张君瑞

15、拷红:事情败露崔夫人拷问红娘

16、送别:十里长亭崔莺莺送别张君瑞赶考

四幅屏《西厢记》,我先后买过两次,一次是在1966—1976年十年“文革”前,文革开始,这些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四旧”的东西自然一律被收缴、清除;文革十年中这类东西当然也不会再出版;1976年文革结束后至1980年前后类似艺术品又出版在市场上卖过,第二次就是那时候买的。纸质大约就是普通的新闻纸,用小鞋钉加劈开的半疋秫秸(高粱)杆钉在土墙上。一两年后就慢慢地变质发黄褪色风脆,色彩自然也会暗淡堙灭······

四幅屏人物形象多以舞台造型工笔细描为主

可惜遗憾的是,自那以后,改革开放渐起,不知从哪一天起这些东西反而就此销声匿迹再也见不到了!究其原因,可能就是两点:一是费力劳神而获利微薄,不太赚钱,坐不住的艺术家们另起炉灶干别的去了;二是随着科技进步,音像形式几乎完全“程式化”“电脑化”“数字化”,这些东西跟不上时代步伐严重落伍了。至今我甚至怀疑,那时候那么多的此类艺术品的原版已经被彻底毁坏而无法再版了!否则为什么互联网上也搜不到了呢?要知道,那都是这些严谨热情的艺术家们费尽心力一笔一画精心静心描绘勾画出来的呀!真真可惜可惜!!

至今还记得,四幅屏《秦香莲》的第一帧画,三十二岁的秦香莲身背包裹,手牵两个幼童英哥、冬妹千里寻夫的场景,下面的解说词:夕阳西下又黄昏,一路风霜受苦辛。香莲携带小儿女,千里迢迢把夫寻。······见到的其它的那些便都记不得了······电脑上也搜不到了······岂不可惜,可惜······

这就是人民的希望和寄托

值此恭祝读者诸君新年愉快升职发财

四幅屏,四十多年前的记忆中的四幅屏,是年画,是特殊的年画。永远怀念它!

附:《西厢记》故事梗概

前朝的崔相国病逝了,他的夫人和女儿崔莺莺护送他的灵柩回河北安葬,但因前方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寄宿在(陕西)普救寺的西厢。而此时进京赶考的张生(张珙字君瑞)也恰好路过普救寺,进寺游玩的时候偶遇闭月羞花的崔莺莺,遂一见钟情。张生决定暂缓赶考的行程,留在寺中以便能够接近莺莺。某日,张生遇到了莺莺的丫鬟红娘,他趁机主动接近红娘,并要打探莺莺的消息,红娘看穿他的心思,指责他不懂礼数。回到西厢,红娘把遇到张生的细节如实告知莺莺,发现莺莺对张生也是心存好感的。

叛将孙飞虎得知崔莺莺的美貌,便率兵包围了普救寺,声言要强娶莺莺为妻。情急之下,老夫人昭告众人,如能有人帮她解围,不让孙飞虎抢走莺莺,她就愿把莺莺嫁给此人。张生得此消息,决定替老夫人和莺莺解围。他写了一封书简让人送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杜确见信后,马上领兵前来,抓住了孙飞虎,解了普救寺之围。事后,老夫人请张生赴宴以表感谢之意,席间却悔了婚事,让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红娘便偷偷告诉张生小姐夜里要去拜月,让他看准时机弹琴。月夜,莺莺正在焚香时,忽然听到张生的琴声,勾出她无限思绪。

自从拜月那晚之后,张生突然病倒了,莺莺派红娘去探望,张生请红娘捎信给莺莺。莺莺见到张生的来信十分高兴,又觉得这不合乎礼数,便故作姿态训斥了红娘。但仍旧写下回信,让红娘送给张生,莺莺在信中写下了约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张生见信后十分欣喜。可待到二人见面时,莺莺违心地指责了张生一番,说他的行为不端。此后,张生的病愈发地严重起来,老夫人又派红娘去探病,红娘此去也带去了莺莺的书信。这天晚上,红娘陪着崔莺莺来到张生房中。张生见到崔莺莺,病立刻好了,两人度过了甜蜜的一夜。

崔莺莺派红娘送去书信后,心里一直焦躁不安,行为也表现得较为反常,警觉的老夫人发现了两人的所作所为,便拷问红娘。红娘说出了小姐和张生的感情,并与老夫人据理力争,最后老夫人无奈只得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不过她也提出了附加条件,如果张生想娶莺莺为妻,必须考中状元。张生得此消息,欣喜不已,立刻准备动身去赶考。长亭送别时二人更是依依不舍,互叙相思之情。

张生一举高中了状元,他马上派人送信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莺莺。莺莺对张生日夜思念,收到了张生的来信,万分欣喜,马上写了回信。莺莺担心张生中举之后,变心负了自己,便随信送上了相思信物。张生看到回信,看到了妻子的牵挂之语与相思之物,幸福溢于言表。此时,郑恒( 崔老夫人的侄儿,崔莺莺原来的订婚对象)来到普救寺,谎称张生已经另娶新欢,骗老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张生得官衣锦还乡,及时赶到,携杜确将军与郑恒当堂对峙,真相大白。郑恒当场感到羞愧难当,主动退亲,撞树而死。张生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另序:

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实际是脱胎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后者是一出悲剧,但中国人没有欣赏悲剧的传统,总想把它弄成大团圆的结局,于是《西厢记》应运而生。在《莺莺传》后面,如鲁迅所说“加了个光明的尾巴”。

早有研究者指出,元稹的《莺莺传》所构思的张生和崔莺莺故事,实际是传记了他本人的一段风流韵事。元稹的诗虽与白居易齐名,但其人品则相差甚远!

《莺莺传》中的张生与莺莺偷情往来先后达两月之久,后来他赴长安赶考落第(并非后来《西厢记》中所说高中状元之事!中状元岂能那么容易?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戏曲中主人公动不动就中状元皆是演绎!),滞留长安。此时莺莺还对他一往情深,给他捎去书简及玉环等信物,信中有“······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之句。张生却将此信传给朋友看,以示炫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然而张生此时已经萌生始乱终弃之意,《莺莺传》中说“然而张志亦绝矣”。元稹玩弄妇女始乱终弃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借张生之口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他把责任完全推给对方,自己反倒一副无辜的样子!

故事的结局是:“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幸亏唐代时人们观念比较开放,不大在乎是不是处女,如果莺莺生活于明清时代,则其命运名声必然是另外一种情形。更为荒谬的是,后来他经过莺莺丈夫家时,居然还想假冒表兄之名前去骚扰,“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当然遭到莺莺的断然拒绝!还不止此,他还自我表扬道:“时人多许张生为善补过者。”

元稹此人竟卑鄙无耻到这种地步!就是时至今日在社会上似乎也还能看见这种人的影子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娘
清人仿仇英《西厢记册页》
山西永济:普救寺
西厢记(火花)
《美图欣赏》(剪纸艺术)剪纸故事 西厢记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