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顺应天时以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三)
                                    顺应天时以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三

为了脾胃的健康,早上的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温热的。但温热的食物有多种,究竟应该吃些什么好呢?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清晨喝碗清淡的粥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喝粥不单单是为了填饱肚子,还可治病强身。清代有位医家就曾称"粥为天下之第一补物",中国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粥文化"。粥品之所会以如此受到国人的追捧,其养生功效是功不可没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早就意识到了。《医学入门》中就有"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的记载。可见,清晨来一碗稀粥,可以让人一整天都焕发神采。

 

               

            我们知道,胃有"主腐熟水谷"的功能。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蠕动和初步消化后,将原先大的颗粒变成小颗粒食物,然后再分解成小分子随气血循环到全身。如果吃进去的食物本身就呈糊状,自然会减轻胃的负担,使其快速消化吸收。而粥品正好符合这一点,而且胃经过一夜的蠕动,存食基本上排空,此时正亟须补充水分和吸收营养。一碗温润的粥品正好可以满足胃的需求。

 

               

            其实喝粥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养胃",因为它不但不会消耗胃气,而且能补益胃气。什么是胃气呢?中医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胃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黄帝内经》就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曾有人将胃气比喻为"国家的饷道",这个比喻十分贴切。若饷道断绝,就会人心涣散,军队溃败。而胃气一败,也会百药难施。我们就诊时,经常会被问到食欲状况,就是因为医生想通过胃气的盛衰来辨别一个人的病情。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粥品虽是百家之食,十分常见,但养胃强身的效果却是最好的。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清粥味道的单调,也可以在其中加入适当的原料,有病治病,无病健身。正如《健康粥歌》中所说: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要想皮肤好,米粥煮红枣;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只要加上简简单单的几味食材,就可起到补身防病的双重功效了。但是想要使粥品的养生功效得到充分发挥,一定要煮到"水米交融"的程度。这除了要求水和米的比例合适外,煮的时间也要恰到好处。开锅后改为小火煨,中间不可再加冷水。对于花生、豆类等难以煮熟的谷类,要先泡软之后再下锅。

 

               

            喝粥自然离不开小菜了,但是最好不要选择豆腐乳或是酱菜,因为这两者营养价值较低、太咸,有的还可能添加了防腐剂,常吃会对身体不利。而一盘青菜却是很好的选择,制作上也不会太麻烦。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搭配一个荷包蛋或是一份瘦肉,出门时再带个水果,尽管简单,营养却尽在其中了。

 

               

            如皋是我国有名的长寿之乡,那里的百岁老人特别多。而他们养生的秘籍就是早晚食粥。想不到一碗小小的粥品还有这样的功效吧!养生的智慧,往往就存在于生活点滴之中,只要你懂得开源节流,生命之泉自会永不枯竭。

 

                早起没精神没食欲,可按摩阳陵泉穴泻肝火

               

            暖暖的春天里,早上醒来总感觉精神疲惫,胃口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这是肝火太旺,以致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所致。对此我们除了要加强饮食上的调理,少酸多甘外,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调理。其中,阳陵泉穴泻肝火的效果就相当不错。

 

               

            暖暖的春风,依依的杨柳,让人感到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了。万物复苏的春天里,人体也极易产生倦怠的感觉。早上老感觉睡不醒,起床后也总觉得特没精神,胃口似乎也没有以前好了,总是吃不下东西。

 

               

            我们说过,辰时胃经当令,此时就应该进餐。早餐可谓一天营养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那么一天下来都会没精神。为什么人在春天清晨食欲会降低呢?这完全是正常现象。我们在前面说过,春天五行属木,对应于肝,肝气此时最为旺盛。肝为木,脾胃为土。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肝木克脾土。肝气过旺,脾胃的功能就会受到抑制,这时人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厌食的情绪,吃不下去饭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关键就在于疏理肝气。胃主纳食,而运化在脾,但脾运胃纳之功能全在肝脏的正常疏泻。只要将肝气调理好,脾胃自然就可以相安无事。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指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甘入脾,酸入肝,多甜少酸便可避免肝气过旺而克脾胃,从而起到健脾开胃的效果。如果你胃口不好,可以试着用糯米、黑米煮粥作为早餐,两者都性温味甘,有很好的养肝健脾效果。当然,如果你希望效果更好些的话,还可以在里面加些大枣,不仅健脾,还可滋补气血。气血足了,脾胃运转起来自然就更有动力了,你的食欲自然也就会大增了。如果你时间紧,没有时间煮粥,可以泡上一小包燕麦片,然后快速在微波炉里转一下,既可当成早餐食用,又可以健脾开胃,效果同样不错。

 

               

            除了饮食上的调理外,再配合穴位按摩,效果会更好。其中胆经上的阳陵泉穴就有泻肝火的效果。或许你觉得奇怪,胆经上的穴位怎么可以泻肝火呢?因为肝胆互为表里,肝气是通过胆经来排泄的,所以刺激胆经上的阳陵泉穴,便可以起到疏肝利胆的效果。且阳陵泉穴为胆经的合穴,因此对整个胆经都有很好的调节效果。胆经作为排泄通道的功能正常,肝火便可顺利排出,脾胃也就安全了。

 

               

            寻找阳陵泉穴可能要稍微费些力气,屈膝90°,在膝盖外侧有两个突起,前上方为胫骨小头,后方偏下的为腓骨小头,将两点连线做一个直角三角形,第三点便为阳陵泉穴的位置。用拇指用力按住它,其余四指并拢托住腿肚,用力按揉3分钟。也可用艾条灸10分钟,以皮肤微热发红为止。当然,如果可以配合吴忠清先生推荐的"敲胆经"方法,敲完胆经后再加上阳陵泉泻肝火,效果会更好。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壮,营养才会被吸收,气血才会充足,人体才能远离疾病。正像广告词中说的那样,"胃口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关爱身体,就先从关爱我们的脾胃开始吧!

 

                想美容,不想面色憔悴,就要时时拍打阳明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点在女人身上几乎成了黄金定律。其实,想要变漂亮,内在调理比外在保养更重要。女子只有气血足了,才会面色红润、光彩照人。想要养好气血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敲打胃经,工作间隙敲上一敲,既可解乏又可美容。

 

               

            前天回家,爱人做了一桌很丰盛的饭菜,而且特别殷勤。看看日历,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心里不免有些发毛。说实话,她只要一献殷勤,我肯定就得中招。要么大放血,送人家一套精美的时装或首饰,要么就得天南海北陪她转一圈,还美其名曰"心灵度假"。原委是这样,"今天居然有人夸我不化妆也好美,这绝对是赞美的最高境界啊!这些全都是你的功劳,犒赏一下也就理所当然了"!我爱人说。一句话说的我差点把刚喝下去的茶水喷出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点到了女人身上,就更成为亘古不变的黄金定律。一般的女性朋友往往通过化妆品来美化自己。据一项资料显示,有高达65%的女人没有勇气素颜出门。但这样的美丽如同摆在桌上的塑料花,尽管动人却也少了生气。再者,女人也不可能依赖化妆品一辈子。所以,想要使美丽持久,就得从内部调理入手。尽管有些慢,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正是由于碰上了一个颇懂养生经验的老公,妻子的气色才保养的一直很好,这没少让她在众位女士面前出风头。

 

               

            或许你会抱怨,我老公可没那么多的养生经验,弄得我成天跟个"黄脸婆"似的。他不会没关系,您完全可以自己学。这里给您介绍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不但可以让你轻轻松松变漂亮,而且不用你花一分钱,或是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只在工作间隙就可以轻松搞定了。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每天抽出时间多拍打足阳明胃经。

 

               

            一提到胃经,大家脑子里闪现的往往就是治疗胃部疾病。其实,胃经的功效何止治胃病这么简单,别的不说,它的美容功效就是十二条正经中最明显的了。我们知道,女子以血为本,气血不仅关系到女性的健康,也关系到女性的美丽。气血充盈,上可以滋养肌肤,让女性的面色红润有光泽;下可以润泽秀发,让女性的头发乌黑亮丽。年轻的女孩子口唇总会鲜艳红润,眼睛也清澈明亮、有神采,就是因为她们气血足的缘故。如果气血一旦虚下来,则会"面始焦,发始堕",鱼尾纹、抬头纹等就会慢慢爬上面颊,离"人老珠黄"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所以,对于爱美的女士来说,如果希望自己能够青春永驻,永远健康漂亮,首先就得养好自己的气血。

 

               

            气血又与胃经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曾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的论述。意思是说,阳明经脉接受了食物之后,再经元气的温煦将其变成水谷精微疏布全身,这种精微物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血"了。脾胃健壮,人体气血就会充足;脾胃虚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消化,气血就会生化无源。你可能会说,我的脾胃很好,可为什么皮肤还是那么粗糙呢?其实,光有气血还不够,还得有人运输它们,四通八达的经脉就肩负起了这个责任。如果经脉堵了,气血运不出去,照样不会有效。胃经起于鼻侧,然后过内眼角,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绕过唇及下颚,并向下走至胃,与胃相接。在体外,胃经走颈,胸及腹,然后过腹股沟,再沿着大腿及小腿的前部循行下来,直至脚面,及至足二趾尖的侧部。另一支脉从脚面分出,走足大趾,与脾经相连。胃经走面部颈部、胸腹部、下肢的前面外侧,左右共45穴。从胃经的循行路线可以看出,"面子"上的问题大多都属它管。而阳明经又是多气多血的,所以你只要保持它一路畅通无阻就可以了。气血充盈、经脉通畅,肌肤及毛发等得到足够的滋养自然就会光洁有致,你不想光彩照人都困难。

 

               

            胃经如何养护呢?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顺着它的循行路线一路敲打下来。至于面部部分,可将双手微张,然后十个指肚用力,轻轻向下叩击。到颈部时可改用手掌轻轻拍打,到大腿时因为肌肉较多,可改为捶打。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只要让经脉通畅就好。一般清晨拍打效果最好,因为辰时正好是胃经气血最活跃之时。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在工作间隙拍打。这个办法既简单又实用,更不需要你浪费脑细胞去记一些难记的穴位,一路敲下来,既可解乏又可美容,岂不是件美事!

 

                想不到美容的方法这么简单吧!还不赶紧试一下。但愿这个小法子也可以为您的家庭带去一些和谐和欢乐吧!

                每月艾灸足三里,胜服"长生不老丹"

               

            追求长寿,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其实,人体内还真有这么一味长生药,那就是"足三里穴"。经常对此穴施行温和的灸法,保证您益寿又延年!

               

            记得有一次去武当山,遇到一位老道长,一副道骨仙风的样子。尽管已八十有七,却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身体看上去比年轻的小伙子还硬朗。我感到好奇,便问他有何养生秘籍。老人家神秘地一笑:"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这么简单?谁信!可老人牙关紧闭,我也没辙。后来打听到老道长饮茶成癖,于是想尽办法弄了一些极品铁观音。果然,老人家高兴得不得了,携着我的手非要让我陪他一起品茶。这下正合我意。好在多少懂些茶道,烹茶煮茗间,真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瞅准机会,我又拐弯抹角地问人家,老道长这才道出真言:"每月艾灸足三里,定可益寿又延年!"一句话如醍醐灌顶,怎么就把这个宝贝给忘了呢!

 

               

            你可能觉得听着有些耳熟吧!的确,关于足三里这个穴位,咱们在如何预防五更泄时已经讲到过了。其实,如果你认为这个穴位只有那点本事,那可真是冤枉它了,人家的本事大着呢!《黄帝内经》认为,足三里穴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的生长。药王孙思邈也认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经常按摩足三里穴,有益寿延年的效果。其实,关于足三里的保健功效,不仅在我国的医学家中得到公认,就连邻国日本也曾刮起过一股灸足三里的健康运动。《帝国文库》中曾记载了一个一家三口都长寿的故事,见下。

 

               

            为什么足三里会有这么好的养生功效呢?我们知道,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从出生那天起,脾胃就对人的生死健壮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吃下去的食物只有通过胃的消化和脾的健运,才能输布全身,供养五脏。若"内伤脾胃,则百病由生"。所以护好我们的脾胃,脏腑便可得到充分的能源供养,自然就会身强体健。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有统治一切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的功效。中医有"肚腹三里留"之说(也就是说一切消化系统疾病它都能治)。脾胃好了,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才能旺盛,人体化生精、气、血、津液才有足够的原料,身体自然就好。此外,刺激足三里还有扶正祛邪、补肾益精、消除疲劳之功效,从而使人身强体健、精神焕发、青春永驻。

 

                灸足三里的故事

               

            日本江户(即现在的东京)有一个风俗,就是每次建成一座桥之后,都要邀请一位年龄最高的长者渡河。有一次,他们居然邀请到一位174岁的老人进行"初渡"。大家都对这位老人的养生之术感到惊奇,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有每月灸足三里的习惯。不单单是他,家里的所有成员在采取这个办法后都身体健壮。他的妻子173岁,儿子143岁,就连孙子都105岁了。大家听后甚是惊异,于是足三里的保健功效也就传扬开了。

 

               

            关于足三里的具体位置及刺激方法,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其中刺激方法以灸法最好,针灸要求较高,并不适于民间保健。民间经常用艾来辟邪,并有"清明插柳,端午挂艾"的谚语。而用艾代替针来行灸法效果也是很好的,不仅没有任何痛苦,而且可以直达深处,有非常美妙的传导作用。就连日本和韩国对此方法也是推崇备至,日本的北海道一直有"不灸足三里勿做旅人"的说法;韩剧《大长今》里也对艾灸有深刻的描绘,可见艾灸的功效早已深入人心。

 

               

            艾灸时可先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紫药水或圆珠笔等在穴位上打个点作为标记,最后将艾条点燃施行灸法。曾经还流行过一种瘢痕灸的方法,即将施灸部位的皮肤灼伤,使其化脓,最后留有疤痕。"三里常不干"中的"不干"即指此种灸法。这种灸法效果最好,但需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方可进行。一般人只要悬灸就好,即使艾条离皮肤一段距离,温和施灸。如果还是怕烫的话,还可以采用隔物灸,也就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姜片等物,这种灸法相对于直接灸来说更为温和,也更易为人们所接受。艾灸的时间宜选在辰时气血流经胃经之时,此时施灸有事半功倍的功效。但如果上班没时间,可以用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按摩法,这样在坐公车时便可对穴位进行刺激了。时间也可稍作调整,只要自己方便就好。

 

               

            陆游有首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足三里的功效有多么神奇,您只有亲自试过才知道。就算是"还魂丹",您只把它放在那里它还是不会发挥功效。所以,您想要健康想要长寿,就不要再犹豫,立刻行动起来吧!

 

                附:辰时经络锻炼:上下齐抓共管,胃经保养最为关键

               

            胃经是足阳明经,从上往下走,起点在鼻旁的迎香穴,挟鼻两旁上行,左右两侧交会于鼻根中,往旁边进入眼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向下沿着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返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顺着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

 

               

            颈部的支脉:从大迎前面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再折向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往下穿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

                外行的主干线: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线往下,夹肚脐两旁,往下进入腹股沟动脉部气衔穴。

               

            内行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衔穴,与直行的支脉会合,而后往下走大腿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到脚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第二趾末端(厉兑)

 

                小腿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脚背上的一条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尖(隐白),接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是一条非常复杂的经络,我们必须化繁为简。对于胃经的锻炼方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搓脸抓乳推肚子揉三里,虽只一句话,却包含了四个动作。

 

               

            先来说搓脸。搓脸就是"干洗脸"--用双手搓揉脸上的皮肤。其实不必专门为之,因为早上洗完脸,往脸上擦完护肤膏以后,差不多正好是胃经气血最旺的辰时(79),借此机会把脸多搓一搓,揉一揉就行了。比如你平时擦完护肤膏以后只搓两下,那么你以后就揉12下,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收效却非同寻常!目的就在于疏通途经脸上的这一段胃经。其实不只是胃经,我们的脸上是一个经脉汇聚之地,分布着多条经络,这一招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把分布在脸上的所有经络穴位都刺激到了,作用也就会更为广泛,何乐而不为呢!

 

               

            接下来是抓乳。胃经是十二正经中唯一一条贯通乳房的经脉,它从膺窗穴开始,经乳中,过乳根。此法主要针对女性朋友而言,男性直接用手揉这块儿就可以。这个方法白天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放在晚上临睡前进行。即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先给自己的乳房"松绑"--脱掉内衣,然后用右手一下一下,轻轻地抓一抓、揉一揉自己的左乳房5分钟,之后换手,再用自己的左手抓揉右乳房。现在得乳腺疾病的女性越来越多而且年轻化,如果你能每天坚持花上10分钟这么关爱一下自己的乳房,那它就安全多了!

 

               

            然后是推肚子。胃经从乳房下来之后就拐向腹部正中,距离中线任脉仅两寸,直下到腹股沟,再又拐向大腿内侧前缘。方法很简单,用手掌或手握空拳,从两乳往下推揉,基本顾及整个腹部,这样就能保证推到胃经。如此每天1次,每次100下,长期坚持,不仅能保证你的脾胃健康,内脏的其他毛病也不再会轻易来犯。因为我们推到的何止是胃经,包括任脉在内所有经过腹部的经脉都将被打通,效果能不好吗!

 

               

            胃经的最后一个调养要点就是足三里了,它也是四总穴之一。"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关于赞美足三里功效的内容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不少,我这里就不多说了,重点说一下刺激的方法。此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的上部,膝眼下3(4横指)。按揉的时候,可以先用右手在膝盖下方"抓住"右小腿,以拇指按住穴位,其他四指抓住小腿后侧肌肉,以方便拇指使劲。每次按揉5分钟,然后再用左手按左腿上的穴位,方法完全一样。当然,如果你去药店买几根艾条来灸足三里那是最好不过了。把艾条点燃,拿在距离穴位2厘米左右的位置灸烤,每天一次,每个穴位5分钟,那真是比天天吃老母鸡还好!

 

               

            另外,胃经上还有一个善于救急的宝贝,那就是梁丘穴,在大腿最下端前缘,膝盖往上约2寸处就是。当发生急性胃肠疾病的时候,如胃痛、肠胃炎、肚子痛,可以立即在该穴位寻找痛点,一按就灵。此外,遇到急性乳痛、腰痛、膝关节痛时,用它也可以一招制敌!

 

                每天的辰时,也就是早上的79点气血流注胃经,所以有关胃经的保养措施,在这个时候做效果是最好的,可以事半而功倍!

                第六章 巳时:脾经在尽职尽责地对食物进行大分解

                巳时--9001100--脾经最旺

                

            巳时,也就是上午9点到11点钟,这时轮到脾经值班了。我们说过辰时应该吃早饭,而食物在经过胃的消化之后,还要运输到全身各处,以供养身体,这时脾就担负起"运输大队长"的工作了。

 

               

            中医认为,脾胃不分家,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里将脾胃的功能比作仓廪,即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等物质以供养全身。脾胃因此又有"后天之本"之称。"内伤脾胃,则百病丛生",所以想要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脾胃。想要养脾,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脾主肌肉,通过锻炼肌肉,便可达到强壮脾胃的效果。锻炼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只有上午9点到11点之间脾经当令时进行锻炼,效果才是最好的。

 

                巳时是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段

               

            巳时脾经当令。脾主肌肉,此时锻炼便可借天时以养脾,健身效果是最好的。平常做做"脚趾抓地"动作,或用脚趾""东西。别看这些动作小,健脾养胃的效果却是很明显的。

 

                

            每天清晨我都会见到不少老年人在公园里打太极、舞剑,或拎个鸟笼溜达,神情悠闲,甚是让人羡慕。或许越是到了这个年纪才越加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晨练也因此成为许多老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什么锻炼都选在清晨呢?其实这是很契合人体养生规律的。按照中医理论,巳时正逢脾经当令。《素问》认为"脾主全身之肌肉",这与它的运化功能是分不开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等物质在脾的运化作用下被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化生成气血以滋养肌肉,为身体的活动提供充分的能量。脾的功能正常,则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如果运化无力,带不走水谷精微,就会造成脾虚或脾湿太重,甚至慢慢感到连吃饭都不香了。人上了年纪后之所以会出现肌肉松弛、四肢无力、食欲下降等症状,就是因为脾脏衰弱、运化无力的缘故。巳时气血正好流注脾经,此时脾经是最旺盛的。它吸收了胃传来的食物,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肌肉得到足够的营养就会"蠢蠢欲动",这时我们就会产生"活动筋骨"的意愿。运动的过程中肌肉的能量得到了消耗,就会迫使脾输送更多的营养过来。脾一直"有活干",功能就会正常。脾为中土,灌溉四方,生养万物。五脏六腑也会因得到足够的滋养而强壮,疾病自然也就无立足之地了。可见,晨练具有"开关效应",是打开人体能量的阀门。每天清晨锻炼身体不仅令你筋骨强健,而且一天下来都会特别有精神。

 

               

            此外,关于晨练还有一个小典故。巳时为什么属蛇呢?据说这时候的蛇是不会伤人的,也不会在路上游荡,而是隐蔽在草丛之中。古人认为蛇就是大蚯蚓,有钻土的能力。脾五行属土,土只有得到疏松,植物才能旺盛地生长。巳时适合运动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中国哲学讲究"借力使力",也就是说只有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养生也是如此。巳时锻炼便是借天时以养脾。锻炼的方式很多,那么哪种锻炼方式最有利于脾的健康呢?大家不妨试试"脚趾抓地"运动。你可别小看我们的脚趾,它们可是许多经络的必经之地。脾经走脚的大趾,胃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胃与脾相表里,它们就像一对"铁哥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脾胃健壮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而我们通过对脚趾的锻炼,也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效果。做"脚趾抓地"这个动作时,先小腿用力,然后慢慢把力量传到10个脚趾,让脚趾向脚心靠拢,像要抠住地面一样。坚持5秒钟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6090次。这样便可对脚上的经络形成松紧交替的刺激,从而使气血通畅。当然,如果你觉得穿鞋子不方便的话,也可以脱下鞋子,在屋子里的地板上进行练习。但切记铺上棉垫,以免脚部受寒。做完这个动作后,最好再用双掌从上至下拍打小腿部的肌肉。因为脾经、胃经等出了脚趾后都要走小腿,此外足三阴、足三里等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也都位于腿部,刺激这些穴位也可以起到强健脾胃的效果。

 

               

            现在还流行一种床上健身法,即足不出户,在床上锻炼身体。如果你比较推崇这种运动的话,我再给您介绍一种方法:利用脚趾抓东西。在床上放一些小物件,如硬币、圆珠笔等,然后试着用脚趾将其""起来。之后用手反复将脚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时对脚趾配以揉搓动作。可别小看这些"小动作",它们可以使我们脚部的经络得到充分锻炼,强健脾胃的效果相当显著。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得法。生活中处处都有一些"妙法",就看你是否懂得采撷了!

                "4"字腿是上班族保养脾经的简便大法

               

            "久坐伤肉",对于办公族而言,整天不运动对脾的伤害是很大的。但是由于忙着上班,年轻人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其实,健身无处不在。上班时可利用工作间隙,将腿盘成"4"字形,然后沿着脾经的循行路线一路敲打下来,照样可以起到健脾的效果。

 

               

            晨练的人群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清一色的"银发一族"。成都市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成都市晨练的人群当中90%以上都是中老年人,很少会见到年轻人的身影。其实这也是社会上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这也难怪,大多数年轻人,平时虽然起得也不晚,但时间大多都花在挤公交车或乘地铁中。难得到了周末还得补补觉,哪有时间锻炼呢!再者,年轻人仗着自己体力好,精力充沛,认为就算缺少锻炼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大碍。

 

               

            有句话叫做"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再多的财富如果你只知挥霍不知补充的话,也会有山穷水尽的一天。健康也是如此。现在关注身体就是为自己的"健康银行"存储资本。白领一族平常较少运动,因此更需要锻炼。中医认为,"久坐伤肉""伤肉"也就是伤脾。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人,能坐着他绝不站着;能躺着他绝不坐着。其实并非他懒,而是脾虚,脾的运化功能弱,以致肌肉无力,总是感觉累。对于"久坐族"而言,由于肌肉得不到锻炼引起的脾虚的状况比较常见,此外元气也更容易受到伤害。你可能觉得奇怪,不运动怎么还会消耗元气呢?天天坐那儿不锻炼也会使元气得到耗损,这叫暗耗元气。元气伤了,身体就会慢慢弱下来,白天上班也会经常感到没精神,四肢无力。

 

               

            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脾虚呢?这里教你几个自检的小办法,第一就是看眼皮。如果平常眼睛很大,明亮有神,而现在眼皮却搭拉下来了,双眼看上去没精神,就说明你的脾虚了。因为中医认为眼皮也是为脾所主的,如果眼皮松了下来,说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现问题了。不过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第二就是观察自己的舌头。如果舌头颜色较淡,舌边出现齿痕,说明你的脾也很有可能出了问题,最好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或抓紧时间调理。

 

               

            你可能会说,以上症状我感觉自己都有,大概是脾虚了吧!可我早起就得上班,哪有时间做锻炼呢?其实锻炼是无时不在的,只是你不得法罢了。这里就教你一个办公室养脾的办法,那就是"4"字腿按摩法。

 

               

            什么是"4"字腿呢?中国人传统的坐法是"坐如钟",就是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之间成直角,腰杆挺直,膝盖收紧,也就是所谓的"正襟危坐"。因为中国的传统坐具是太师椅,如果在这种椅子上仰坐就会滑到地上去了。而英美人却并不习惯"正襟危坐",他们喜欢将一只脚的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也就是架腿法。尽管在我们眼中这种坐法有失大雅,但却可以让身体得到放松。另外,我们采用这种坐法也较利于对脾经的按摩。因为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然后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再进入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4"字腿坐姿正好可以将脾经暴露出来,从而便于按摩。如果想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以针对脾经上的单个穴位进行刺激。比如隐白穴有很好的止血功效,想要治胃痛可按太白穴,而公孙穴则对于减轻体重有效。当然,如果你不想浪费脑细胞记这么多的穴位,或只想达到保健的效果,那就顺着脾经的循行路线一路拍打下来。拍打时要握空拳,用掌指关节端由上至下一路拍打下来,用力适中,对于大腿部位的脾经拍打时可稍用力。两只腿都要敲,每侧以敲打10分钟为好,敲打的时间自然是上午911点之间,气血流注脾经之时。敲打的次数视自己的时间多少而定。这样,就算早上没有时间进行锻炼,也可以起到养脾的效果了。如果拍打的过程中发现痛点,表明脾经上有堵塞的地方,这时可以用点按的方法对其进行按揉,将瘀堵的穴位打通,从而将整条脾经的气血通畅。

 

               

            此法尽管对于"久坐族"而言有很好的健脾效果,但如果你因此便放任自己久坐桌前那就错了。这毕竟是一种万不得已的办法,是对缺少运动的一种补偿。就像不能将补品当成一日三餐是同样的道理。另外,为了坐立时尽可能少的减轻对肌肉的伤害,对座具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坐椅以硬木的为最好,坐姿应采取"正襟危坐",只坐在坐椅前三分之一处就好了,坐满椅子时很可能会因此而压迫到肌肉。对于身材较瘦的人士而言,可在座位加上薄海绵垫,以减少对血管的压迫,对保护肌肉也有很好的效果。健身不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意识。只要你真正关注起自己的身体,健康便无处不在了。

 

                思虑过多不仅心会痛,脾也会""

               

            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对于思虑过度的人而言,可采取情致疗法。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缓和思虑对脾脏的伤害,只要想一些可以令自己愤怒的事就可以了。

 

               

            记得前一阵,各大电视台都在热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应该是妇孺皆知了,梁山伯因思念祝英台过度而命归黄泉。英台也不负山伯,最后跳入墓中,与他化蝶而舞。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有些人看过之后也就过去了,一些有心人却看出些门道来: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因思念某个人就死掉呢,现实生活中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呢!如果这样想,您还真就错了。过度的思念真的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命归黄泉。

 

               

            大家都知道,心主神明,一切思虑都是与心有关的,因此才有了"呕心沥血"这个词语。怎么""会跟脾扯上关系呢?《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并与五脏相对应。其中脾之志为思,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的思虑对人体并无不良影响,但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了脾。脾气郁结,运化失健,就容易导致饮食不香、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整个人就会消瘦下去。脾伤了气血便失去了生化的根源。气血虚弱,其他各脏腑也会受到连累,从而让人百病缠身,天长日久,甚至会威胁到生命。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思病"。被情所困的青年男女多会消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该影视作品并非夸大其实。

 

               

            其实,"思伤脾"中的""并不单单指"相思",思考过多也会对脾造成伤害,这主要见于用脑过多的人群。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记忆犹新。诸葛军师一生足智多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却因思考过度而病死于五丈原,享年只有54岁,也给后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现实生活中"思伤脾"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比如每年高考前都会有很多学生患上神经衰弱,也就是所谓的"高考竞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易疲惫等,就是因大强度地用脑以致思虑过多而伤脾。再有就是上班族,一些上班族习惯不吃早餐,再加上用脑较多,从而产生头晕、易倦怠等症状,也是脾脏受损所致。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愁一愁,白了头"的谚语,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既然思伤脾,是不是要我们做到不思考呢?当然不是。思虑作为人体的一种情志活动,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必需的活动。一个人如果不勤思考的话,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也无法生存下去。从中医上讲,不思虑还会有黏滞、懒惰之象,人也会越来越胖,湿气特别重。所以思考不可少,关键是要做到"适度"。如果百思不解那就不要去解,顺其自然反而更好。特别是一些年轻女士,一定要改掉爱钻"死牛角尖"的毛病,遇事常开导自己,将心放宽,这样才能避免伤脾。

 

                

            对于思虑过度的人来说,首先要做的当然就是健脾了。这里给你推荐一味药食俱佳的食材--茯苓。对于这个名字,你肯定不会陌生了,北京有名的小吃茯苓夹饼,就是用的这个茯苓。

 

               

            茯苓可谓是健脾益寿第一药。中医认为,茯苓归心、肺、脾、肾经,且药性平和,既能健脾渗湿,又可扶正祛邪,对身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可以长期服用。茯苓中所含营养物质也甚为丰富,常服还可强壮体质。《神农本草经》就有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记载,古人甚至将其尊称为"仙家食品",茯苓的功效由此也可见一斑了。至于茯苓的吃法,《红楼梦》中有很好的记载:"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当然,用人乳和着吃现在看来有些不太实际,那我们就退而求其次,以牛奶代替。先去药店买些茯苓粉,每次取5冲进牛奶,"每日早起"食用。之所以选择早餐时间吃,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说过,己时气血正好流注脾经,脾经此时最旺盛,也最易受补,这样便可以借天时使茯苓的健脾功效发挥到最大。另外,如果你喜欢喝粥的话,也可以将茯苓粉做成粥来吃:取茯苓粉15、薏米60、大枣10枚一起煮粥,每日当成早餐,不仅可以健脾,还可养颜美容。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者闲麻烦,也可以直接去超市买些现成的茯苓饼,上班的时间就可以尽情享用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下中医里的情致相克法,以毒攻毒,化解思虑对脾的伤害。思最怕什么呢?它最怕怒。按照中医五行学说,思为脾志,怒为肝志。脾五行属土,肝五行属木,因为木可克土,所以怒能克思。对于思虑过度而导致的疾病,只要激怒他就可以了。至于如何激怒,就得看具体情况了。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办法最好在脾为思所伤较重的情况下使用。如果脾并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这样做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怒伤肝,你若没事找气生,脾可能没事,但肝脏却得向你告急了,得不偿失。

 

               

            无论什么样的灵丹妙药,都只是"亡羊补牢",只有加强内心的修炼才是至关重要的。生活中要做到平静淡然,不为外物所惊动,不为身边的小事所困扰。当内心真正清静之时,正气自存,邪气自然也以后不敢来犯了,您想健康长寿也就不再只是一个梦想了!

 

                口水是脾经向你发出来的"求救信号"

               

            你是否有经常流口水的尴尬呢?可别小瞧这个现象,这很可能是脾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了。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气虚了,口唇就易松弛,口水也就不自觉地流出来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补脾,多吃一些生于土中的食物,对补益脾脏有很好的效果。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小时候经常流口水。现在仍有许多父母为小宝宝戴上特制的小围巾,以免口水弄脏了衣服。小儿流口水是种正常现象,特别是12岁的婴儿,此时由于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完全,吞咽能力又弱,再加上口腔较浅,遇到唾液过多的情况,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多会得到改善,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担心。但是,如果成年人也流口水,这就很令人烦恼了。有些人在第二天醒来后经常发现枕头上被口水弄湿了一大片,还有一些体弱的老年人,睡醒后或是说话时也经常会有口水流出,这很可能是脾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了。

 

               

            人为什么会流口水呢?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口水"。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多余,口水不就是唾液吗,三岁小孩子都知道!我不得不纠正您,你的观点是错误的。科学地讲,唾液包括两种物质,一种是唾,一种是液。唾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唾沫",有个词叫做"唾弃",就是往地上吐唾沫以示不满。可见,唾是人为吐出来的。液又叫做涎,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哈喇子"。与唾沫不同,它是身体自主地分泌出来的,这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口水"

 

               

            按照中医"五脏化液"的理论,"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唾和液是两种不同的液体,分别出自肾和脾。我们前面所说的"吞津法"指的是唾。如果一个人经常流口水的话,你不能说他老是"吐唾沫",因为它的病根不在肾,而在脾,脾之液为涎,这才是口水。正常情况下,涎液是上行于口中的,但又不溢出于口外,因为口唇这扇"大门"把它挡住了。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如果脾经出了毛病,最先会表现在口唇上。脾气若虚弱,肌肉就会失去弹性、易松弛,睡着后就会不自觉地张口,这时口水自然就会外流了。所以如果你总爱流口水的话,那就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脾脏是否正常。脾脏不正常不仅反应在爱流口水上,还会反应在嘴唇上。《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为脾之华,是脾胃健康的晴雨表。如果一个人的唇红润有光泽,则说明脾胃健壮。如果嘴唇经常干燥脱皮且没有光泽,口中常有异味,则表明脾脏有问题了。

 

               

            既然找到了流口水的病根,那么如何来治疗呢?对于偶尔的流口水而言,很可能是由饮食不当所致。比如一段时间内吃大量的辛辣食物,就会导致脾热,从而使口水分泌过多,不自觉的就会流出。对于这种情况,只要调整饮食,少吃辛辣食物,很快就会调整过来。对于经常流口水的人而言,就需要特殊关照一下我们的脾了。你可能会说,那好,我多吃些补品就是了。且慢,您先别忙着吃补品,不分状况乱吃一气,很可能会导致"虚不受补",让你白花冤枉钱。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曾说过:"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可见,药品只建议在救急时使用,对于一般保健或治疗而言,食疗才为上上策。那么脾虚应该吃什么呢?补脾气的食物虽多,但你只要记住一个原则就可以了,那就是多吃长在土里的食物。因为脾五行属土,而长期生长在土中的食物,如土豆、山药、红薯等正可以应脾土之气,因此对脾胃有很好的补益效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烹食,煮粥做菜均可。大家也可以试一下中里巴人推荐的"山药薏米芡实粥",此粥补益脾胃的功效相当显著,且食材都很常见,真可谓物美价廉的保健佳品。

 

               

            此外,再教你一个补脾的小妙方,那就是动动我们的舌头。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经常给舌头做做运动,也可起到固齿健脾的效果。方法如下。

 

                动动我们的舌头

                伸缩运动:静坐去除杂念,眼睛半闭。微微张开双唇,将舌头伸到最长,保持5秒钟然后缩回。如此反复做36次。

                蛇吐芯:双唇微微张开,将舌头伸到最长,然后向左右来回摆动,就像蛇吐芯的样子。如此反复做36次。

               

            做完以上两个动作之后,舌下会分泌出大量的津液,这时可再用吞津法,将唾液分次咽下,对补肾强精也有好处。这套舌头操非常简单,平常空闲的时候便可以操作,十分方便。当然,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推荐您还是上午9点到11点做。此时为气血流注脾经之时,锻炼效果是最好的。

 

               

            我们的身体是很聪明的,一出危险状况它就会及时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懂它的语言,并根据它的指示做出快速反应。养生,就先从读懂自己的身体开始吧!

 

                减肥和治疗糖尿病的第一要务就是养好脾脏

               

            肥胖和糖尿病应该是困扰现代人的两大难题,其实两者都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有关。所以,深受肥胖及糖尿病困扰的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自己的脾脏。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没有酒肉不成席"似乎已成为中国人约定成俗的饮食习惯。随之而来,肥胖人群也在急剧增长。更为严重的是,肥胖不仅困扰着许多中年人,连一些小孩子也深受其苦。现在的"小胖墩"越来越多,这也成为一个让教育者及家长担心的问题。

 

               

            肥胖不仅为我们的健康埋下了隐患,也让我们的形象有障观瞻,而减肥产品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尽管广告商吹嘘的天花乱坠,但真正的减肥效果却微乎其微,就算偶尔减下去了,也会很快反弹。那顽固的赘肉简直就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一样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计可施。其实,指望通过减肥产品来达到瘦身的目的是很荒唐的,我们应该让身体自己行动起来去消灭赘肉。如何才能激发起身体的斗志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引发肥胖的原因。

 

               

            祖国医学认为,肥胖与脾脏有关。我们知道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二是运化水液。当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时,精微水液便可输布四方;如果脾处于虚弱状态时,运化水液的能力就会下降,人体经络中的体液流动不畅,心包便容易产生积液,使得心脏的能力不足。心主血脉,心脏相当于一个泵,当泵的扬程不足时,气血便会虚弱,体内的废物便不能及时排出。水湿等废物停留在皮下脂肪等处,人体就会臃肿肥胖。所以,想要减肥,关键在于健脾利湿,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清除身上的赘肉。

 

               

            脾虚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体质多半形成于幼年时期。小孩子刚生下来时,身体是非常干净的,抵抗能力也较强。如果有细菌来犯,身体就会迅速做出反应,表现为拉肚子或肠胃炎等症状。一般的家长见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担心,其实这是身体健康的表现。但是婴儿的体质毕竟虚弱,如果遭遇持续的感染,气血消耗严重,脾脏的功能就会下降,从而形成脾虚的体质。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父母经常将食物嚼烂之后再喂给孩子,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容易使孩子受到持续的感染,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其脾虚。脾虚了,就会出现"脾不束肌"的症状,肌肉变松弛,身材看上去就会臃肿肥胖。如果脾虚较重,有些人可能小时候就变成了胖子,轻些的有些人甚至成年以后才会变胖。还有些妇女在怀孕生产之后身体会发胖变形,就是因为本来就是脾虚体质,再加上分娩时耗费大量的气血,使得脾气更为虚弱。可见,归根结底,肥胖的根源都在于脾。在这里提醒那些准妈妈或是已身为人母的年轻女士们,不要再用嘴给孩子喂食,以免使孩子受到感染。

 

               

            其实脾虚不只会导致肥胖,它还会使身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身材过于消瘦。我们知道肥胖主要是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如果脾脏运化水谷的功能出现异常,人体就会消瘦。生活中你或许会遇到一些人,饭也不少吃,可就是想胖胖不起来,其实这是脾脏不好,身体吸收营养的功能降低所致。你可能有些羡慕他们。先别忙着羡慕,因为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而且很有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这并非夸大其词,中医上早就有关消渴(即糖尿病)的记载。《素问·奇病论》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意思是说,平常经常吃鱼肉等肥腻的食物,就会导致脾运失畅,湿热内盛,从而导致消渴。历代医学都认为消渴与脾脏功能的衰弱有着密切关系。脾气不足,津液生成受到影响,人就感到口渴,老想喝水。脾主升清,正常情况下脾气是上升的,水谷精微等物质借上升之气才能输于心、肺等器官,并化生成气血,营养脏腑。如果脾气不升反降的话,水谷精微等物质就会随小便排出体外,从而使尿多味甘。脾又主肌肉,脾虚则肌肉乏力、浑身倦怠。糖尿病人经常感到浑身乏力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养好脾脏,对于预防及控制糖尿病者的病情是很有好处的。

 

               

            关于健脾的方法,我们前面已经说得很多,这里都可以拿来一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学会借天时以养脾。我们知道一天当中巳时养脾效果最好,但一年当中,长夏养脾最适宜。中医有"春应于肝、夏应于心、长夏应于脾、秋应于肺、冬应于肾"的说法,也就是说五脏都有适合自己的时令。什么是长夏呢?中医上将立夏到小暑这个阶段称为夏,对应于心;而小暑至立秋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也就是暑热刚刚过去,开始下雨的那一段时间。这个时段的特点是暑湿,暑湿与脾土的关系最为密切。土要生养万物离不开水,但如果水太多,又会导致涝。脾的特性便是"喜燥恶湿"。长夏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脾此时是最脆弱的,同时也是最宜养的。对于肥胖及糖尿病患者来说,此时更要注意保护好脾脏,避免穿太过潮湿的衣服,更不要生活在过于潮湿的环境当中,以免湿邪困脾。另外要多吃一些有健脾利湿功效的豆类食品,如四季豆、荷兰豆及黑豆等。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每天备上一壶热腾腾的绿豆汤,既可防暑又可健脾,一举两得。

 

               

            治病不治本,相当于除草不除根,只需一点阳光雨露,它会变本加厉,疯狂滋长。只有找到根源,连根拔除,才能将危害我们健康的毒瘤彻底消灭。明白了这点,我们才能在长寿的道路上越活越健康!

 

                脾经是人体的"定海神针",养好了,小病也就没有了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就像我们体内的"定海神针",只要养好了,小病小灾的也就不敢上身了。"4"字腿法按摩脾经的效果不错,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某些疾病对脾经上的穴位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三阴交、太白、隐白等都是较常用到的穴位。

 

               

            看过《西游记》的人肯定会对"齐天大圣"手中的那根金箍棒记忆犹新。这件宝器据说是当时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定海神针",正是有了它,孙猴子才敢闯地府、闹天宫,搅得天地人三界不得安宁。后来又凭着它降魔伏怪,保着唐僧西天取经。可见这根"定海神针"的威力着实不小。其实,在咱们人体内也有这么一根"定海神针",只要有了它,那些小病小灾的也就不敢上身了,它就是脾经。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是相当强大的。只要养好了脾经,许多难缠的疾病就可以根除或预防了。为什么脾的本领这么大呢?因为大多数疾病都是在人体内有淤血的情况下产生的,就像苍蝇总会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一样。为了防止蚊蝇的滋生,我们总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样的道理,将体内的淤血清除,细菌病毒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身体自然也就高枕无忧了。我们知道脾正好具备两大功效,即化生气血和统血。""就是统摄的意思,气血生成之后,再经过脾的运化作用输布全身。只要把脾养好了,气血的生化及运行正常,那么病菌便无可盛之机,就算生病了也会很快痊愈的。

 

               

            想要养护脾经,我们前面说过的"4"字腿法效果就很好。这里我们再讲几个脾经上的重点穴位,以便点面结合,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身体进行调理了。

 

                ■妇科良药:三阴交穴

               

            脾经上一共有21个穴位,其中有一个穴位不得不提,那就是三阴交穴。这个穴位可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巨额财产,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它可称得上是人体自带的"乌鸡白凤丸",对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即女子的月经、怀孕、生产、哺乳每一样都要有气血的支持。同时白带也属于阴液,过多地分泌白带,也会伤及女性的气血。而脾脏为气血生化之源,养好脾经,对预防各种妇科疾病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

 

               

            单拿女性最常见的痛经来说,按摩三阴交就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因为导致痛经的原因无非两种,一种是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所致,我们称之为虚症;另一种是肝气不畅,以致气滞血淤,或过于吃寒凉食物,以致经血凝滞而致,我们称之为实证。无论哪种情况导致的痛经,三阴交都有很好的调理效果。这个穴位为什么叫三阴交呢?就是因为它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三条阴经的交会处。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肾主藏精,刺激三阴交穴,对三条经络都有调节效果。三经气血调和,则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经脉运行顺畅,疼痛自然就消失了。

 

               

            找三阴交时,先找到脚踝骨的最高点,然后向上四指宽处,胫骨内侧缘后方便是此穴。有妇科病的女性可用拇指按住此处用力向下按压,每侧按压3分钟。也可用艾灸的方法,将燃着的艾条悬于穴位上,以局部皮肤温热而不烫伤为度,每侧灸1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此穴最好在经期前几天就进行刺激,如月经来潮时强刺激此穴,很可能会引起经血过多。此外,这个穴位对于祛斑、祛皱及紧致脸部肌肤也有效,用来美容也相当不错。

 

                需要注意的是,有文献记载三阴交与合谷穴合用有导致堕胎的危险,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怀孕妇女最好避免刺激此穴。

                ■缓解肌肉酸疼,太白穴是良药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锻炼强度过大或是提拎重物时,经常会导致肌肉酸疼。虽然休息上两三天也会缓解,便毕竟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这里就教你一个快速消除肌肉酸疼的办法,即按摩太白穴。

 

                

            我们知道脾主肌肉,当人体做大量运动时,很容易致脾气亏损,肌肉失养就会导致酸疼。太白穴为脾经的原穴,脾经气血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往全身各处的,因此刺激此穴的补脾效果是其他穴位都无法比拟的。

 

               

            找太白穴时要先将鞋袜脱去,在足部内侧边缘,足大趾后面有一个凹陷,太白穴就躲在此处。这个穴位不太好按摩,所以最好用艾灸。将艾条点燃后,置于离皮肤3厘米高的地方,灸大药15分钟,直至皮肤微红发热为止,每天一次。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此穴可作为保健要穴使用,因为它补脾的效果是最好的。"太白"又为古代星宿名,据说此星可平定战乱、利国安邦,而此穴名便取此意。对于脾虚引起的任何不适,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边有齿痕、腹胀及消化不良等,刺激此穴都有效果。所以空闲时多揉揉太白穴,补脾的效果是很好的。

 

                ■崩漏不用忙,隐白止血来帮忙

               

            对于女性来说,月经病除了痛经外,还有一种叫崩漏,表现为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量时多时少,反复发作,久而久之易导致贫血。中医认为此病多由冲任失调,不能固摄经血所致。治疗崩漏,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止血,而隐白穴的止血功效是很好的。

 

               

            中医认为,脾气有统摄气血在经脉中运行,防止血液外逸的功能。若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就会导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症状。隐白为脾经的井穴,脾经脉气多从此出,刺激此穴有补脾固本、益气摄血之功。脾气渐旺,统摄有度,崩漏自然就会止住了。隐白位于足拇指内侧端,跟甲角旁约01寸处。由于此穴位置较为特殊,所以最好艾灸。每次艾灸的时间为1520分钟,至隐白穴周围的皮肤转红,并感到体内有一股热流沿着经络上蹿为好。如果病情较重的话,每日可灸35次,待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日一次,直至痊愈。记得两侧太白穴都要灸。另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敷贴法,即将三七切片,贴于两侧穴位上,然后用医用胶带固定,12小时后取下,这样的刺激效果也是很好的。

 

               

            我们生病了,总习惯于往医院跑,医药费花了一大笔不说,还要浪费许多精力和时间。其实,人的体内就生满了各种名贵的草药,只要你懂得识别,小病小灾的随手采摘一些就可以医治了。人体真的是一本很奇妙的书,还是让我们慢慢地去品读吧!

 

                附:巳时经络锻炼:突出重点,疏导全面,脾经是人体的能量线

               

            脾经与胃经表里相合,脾经为足太阴经,从下往上走,其起点在脚大趾末端的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太白、公孙),向上过内踝前缘(商丘),顺着小腿内侧的正中线往上(三阴交),在内踝尖上方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行沿着大腿内侧前缘(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属于脾,联络胃,再往上穿过横膈,沿食道两旁,连舌根,散布于舌下。

 

                腹部的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注入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关于脾经的锻炼方法,这里有一首口诀:脾经保养有诀窍,抓住4个重点穴,其他地方一把捞,巳时操作效最好!4个重点穴就是隐白、三阴交、血海和食窦;"一把捞"就是推揉;巳时(早上的911)气血流注脾经,所以此时刺激它效果最明显。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在两脚的大脚趾内侧指甲角处,你可以把三四根牙签(头和头、尖与尖在一起)用橡皮筋或其他东西捆在一起,然后用牙签头去点按,每侧的穴位按60下。此穴是脾经的井穴,能有效调动整条脾经的功能,对食欲不佳、腹胀、呕吐、腹泻、月经不止、带下、流鼻血等症状治疗效果非常之好。

 

               

            除了隐白穴之外,三阴交、血海和食窦3个穴位都可以用手指按揉的方式来刺激。三阴交穴是脾经上的名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的凹陷处即是,可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3分钟,每天1次。此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尤其是女性)疾病的要穴,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好、食欲不佳、腹胀肠鸣、腹痛腹泻、便秘、头晕头痛、四肢无力、身体沉重等以及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男性的遗精、阳痿、阴茎痛等症疗效奇佳!此穴也是针麻手术的常用穴之一。不过,此穴有堕胎之效,可助难产,孕妇禁用!

 

               

            血海穴在大腿内侧,膝盖上2寸处。坐在椅子上,膝关节弯曲,手掌伸开,先将大拇指按在穴位上,其他四指向后抓住腿部,然后拇指用力按揉,可以两手同时按揉两条腿上的穴位,每天1次,每次5分钟。上有气海,下有血海!其中气海代表气,代表先天之本的肾脏,血海代表血,代表后天之本的脾胃,乃人体两大要穴。血海,顾名思义,统管人体一切有关血的问题,不管是贫血还是女性的月经问题(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等),以及荨麻疹、湿疹、脚气、逆气等此穴都能够帮助解决。

 

               

            4个重点穴食窦穴,其在乳头外下方,距离正中线的任脉6(两个4横指)远,可用食指或中指按揉,左手按右侧穴,右手按左侧穴,每穴3分钟每天1次。此穴对胸胁胀满疼痛、胸膈有水声、胸膜炎、痰多咳不出、反胃、消化不良等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长按可保胸腹健康无忧!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要想活得轻松健康,就要保持整条脾经的上下通畅。而打通脾经的最好方法是推揉,即顺着脾经的行走路线,从小腿内侧到大腿内侧,再往上到腹部,一路推揉。实际操作时可分步骤进行,手握空拳,用掌面一侧大鱼际部,顺着气血的走向,先推小腿,再推大腿,最后是腹部。左手推右侧的脾经,右手推左侧的脾经,每侧10分钟,每天1次,长期坚持!

 

                第七章 午时:短暂的休息让身体气血充足,神清气爽

                午时--11001300--心经最旺

               

            在古代的计时方法当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子时和午时,如古代的练子午功、睡子午觉,但因为子时正当半夜,我们一般都处于梦乡之中,所以相对来说,我们对"如日中天"的午时会更为熟悉。午时,就是正午太阳走到天空正中的时候,又叫日中、日正、中午等。

 

               

            午时可以说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时辰,因为这一时段我们要进行两项最重要的生命活动,那就是吃午饭和睡午觉。饮食以养形(形体),睡眠以养神(心神),形神皆安,则体康身健,百病不侵。同时,午饭和午睡也是在为我们下午的工作和学习储备能量,养精蓄锐。因而如何才能更好地把这两件事情都做好,是关乎我们生老病死、生存发展的大事。

 

                午时,阴长阳消,午睡让过旺的心火顺利地消减下去

               

            《黄帝内经》有言:"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阴阳交替之时是养生的关键时期,此时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安静地休息一会儿,让身体进行自我调整,协调脏腑关系,恢复元气!

 

               

            西方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一天有两个最佳的睡眠高峰时段,一个是晚上的1点左右,一个是白天的13点左右。只有顺应人体的这种"生物钟"睡眠,人才会觉得精力充沛,神清气爽。但午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5分钟到1小时为佳。专家们还发现,如果坚持每天午睡30分钟,则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率下降30%,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了解一些中医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西方科学家们的这个结论与中医的观点不谋而合。西方科学家们所说的"生物钟"其实就是中医经络的气血循行主时规律,两个最佳的睡眠高峰时段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睡"子午觉"的时间--半夜子时(23点到1)和中午的午时(11点到13)

 

               

            当然,这两个时间段睡觉也有大讲究。夜晚属阴,而半夜子时阴气最盛,阳气就像春天的树叶一样,才刚刚开始发芽儿(生发),要"大睡";而白天属阳,午时阳气最盛,阴气初生,阴长阳消,"小憩"即可。这就是中医讲的"子时大睡,午时小憩"。《黄帝内经》也讲"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其中""就是连续地大睡,""就是小憩,短则15分钟,长则1小时,都行。

 

               

            那么为什么睡午觉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呢?这还得从气血上来说。我们身体里的经络气血就像是北京三环上的公交车一样,是循环运行的,绕着三环路一圈一圈地跑,不同的时间经过不同的站点。午时最大的气血流到达心所属的经络--心经,此时正是心经"当班",它的气血最为旺盛。而心经是调理和改善心脏功能最佳的"长臂触手"。冠心病不正是心脏、心血管的问题吗?如果我们的心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良好,非常健康,那这些乱七八糟的毛病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中医讲"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法于阴阳、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地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以"顺其自然"。而晚上的子时和中午的午时正是天地阴阳的一个转换点,是"合阴""合阳",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时,人体也必须注重这个转接点进行休息调养,让身体顺应天地的气机变化。所以古人把睡"子午觉"叫做"盗天地之生机",这是最高明、最科学的养生智慧。

 

               

            午时解决有关心的问题那绝对是事半功倍,机不可失。心属火,为阳中之阳,所以最常见的毛病如口腔溃疡、心情烦躁、某些失眠症等都和心火过旺有关系。对于这些朋友来说,最简单也最有效调理办法就是午睡。每天中午坚持睡上半个小时左右,心火就会慢慢地降下去。同时"动生阳,静生阴",午时又是阴气初生之时,就像刚出生不久的婴幼儿一样,非常需要呵护,所以此时睡会儿觉也特别有利于培养阴气。因此,午睡既可养阴又能养血,阴血养好了,心火血热就会不战而败。

 

               

            我们现在很多人由于工作忙或是其他原因,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希望大家中午尽可能地挤点时间睡会儿,特别是夏天,哪怕睡或安静地坐上那么十几分钟,对身体及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心属火,夏季也属火,暑气一旦进到人体,两个火烧到一块儿,很容易就烧过头,以致出现心火旺的症状。

 

               

            同时,汗为心之液,来自于血(我们平时不是经常说"血汗")。夏天的时候,由于天气很热,身体为了散热就要大量地出汗。但要是出汗太多的话,就会伤阴,伤血,引起血燥火旺之症。所以我们适当午睡让身体静养一会儿,减少活动,防止汗液的过度排泄,有利于敛汗养血,以达到养阴平心降火之目的。《摄生消息论》上说得很好:"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所以中医养生强调"顺四时",夏季养生的重点就是养心、养神、防暑、防""

 

               

            其实身体是非常聪明的,到夏天的时候,很多没有午睡习惯的人,它也会"提醒"、甚至"强迫"他们睡会儿。你去看看夏天的中午,再忙的人都扛不住,多少都得"眯乎"一会儿。

 

               

            心病还须心药医,心静自然凉,你的心静下来了,火也就降下来了,外界的暑气便奈何不得你。正所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境由心

生,我们的一切想法、意念和行动都源自于心,但和佛菩萨一样,心是不受补的,只能供养着。而午睡就是最佳的养心方式,心养好了,人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禅理参悟不透呢?

 

                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午睡也有大讲究

               

            子午觉虽然都是睡觉,但"子觉""午觉"却大不相同,子时应该大睡,进入我们通常所说的"深度睡眠",而午时只需小憩即可。千万别小看这小憩,作用可一点也不小,它同子时的大睡一样重要,要不然怎么会有"子午觉"这一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巳、午、辰时、未时是几点到几点,对应什么?
十二时辰的经络养生(1)|胃与脾
足太阴脾经
秋冬季养生 中医按摩三大穴位 祛湿养脾
时辰与养生——巳时养生
【巳时养生】“脾”吉泰来(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