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平御览卷931-卷940

太平御览卷931-卷940

【宋】李  昉  等奉敕撰

 

   卷九百三十一 ◎鳞介部三

 

  ○龟

  《尔雅》曰:龟三尺,贲。(今吴兴阳羡县君山上池,池中有六眼龟。)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前弇诸果,(甲前长。)后弇诸猎。左倪不类,(行头左庳,匠箔东所谓左食者,以甲卜审。)右倪不若。(行头右庳为右食,甲形皆尔。)一曰神龟,(龟之最神明。)二曰灵龟(涪陵郡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瑇瑁,俗呼为灵龟,即今觜蠵龟,一名灵蠵,能鸣。蠵,以规切。)三曰摄龟,(小龟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张闭,好食蛇。江东呼为灵龟也。)四曰宝龟,(《书》曰:遗我大宝龟。)五曰文龟,(甲有文彩者。《河图》曰:灵龟负书,丹甲青文。)六曰筮龟,(常在蓍丛下潜伏,见《龟策传》。)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十龟,十曰火龟。(此皆说龟生之处所。火龟,犹火鼠耳。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然亦无所怪。)

  《周易》曰:或益之十朋之龟。

  又《说卦》曰:《离》为龟。

  京房《易纬》曰:灵蓍,四十九茎,下有千岁神龟守之。

  焦赣《易林》曰:龟厌江海,陆行不止,自令枯槁,失其都市。

  《尚书·皋陶谟》曰:昆命于玄龟。

  又《禹贡》曰:九江纳锡大龟。

  又曰:宁王遗我大宝龟。(文王也。遗我大宝龟,疑则卜之。)

  《尚书中候》曰:尧沉璧於洛,玄龟负书出,于背甲赤文朱字,止坛场。沉璧於河,黑龟出,赤文题。

  又曰: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成王观於雒,沉甑,礼毕,王退。有玄龟青纯苍光,背甲刻书,上跻於坛,赤文成字,周公写之。

  《雒书》曰: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上隆法天,下方法地。能见存亡,明於吉凶。王者不埔迒,尊耆老,则出。

  《洪范五行》曰:龟之言久也,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

  《周礼·天官上·鳖人》曰:春献龟蜃,秋献龟鱼。

  又《春官下·龟人》曰:龟人,掌六鳖之属,各有名物:天龟曰灵属,地龟曰纬属,东龟曰果属,西龟曰雷属,南龟曰猎属,北龟曰若属。凡取龟用秋时,攻龟用春时,各以其物入于龟室。(六龟各异室也。)

  《大戴礼》曰: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

  《礼记·月令》曰:季秋,登龟取鼋。(甲类秋乃坚成,故是月登取。)

  又《学记》曰:青黑缘者,天子植郸龟也。

  又《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逸礼》曰:天子龟尺二寸,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民四寸。龟者,阴虫之老也。龟三千岁上,游於卷耳之上,老者先知,故君子举事必考之。

  《礼统》曰:神龟之像,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玄文交错,以成列宿,五光昭若玄锦文,运转应四时,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

  《左传·襄二十三年》曰: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大蔡,臧文仲所居大龟也。)曰:"纥不佞,失守宗祧,(祧,庙。)敢告不吊。(言我为人后,不至于道而失守。)纥之罪,不及不祠,(不祠绝也,言宜有后也。)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请为先人立后,蒲柏可也。)贾曰:"闻命矣。"再拜受龟。

  《公羊传·定公》曰:弓绣质,(质,祔。)龟青纯。(纯,缘。)

  《春秋运斗枢》曰:涯掴星散为龟。

  《史记·龟策传》曰: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江旁人家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於助衰养老,岂不伟哉!

  《史记》褚先生曰:能得明尻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风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曰月龟,七曰九州龟,八曰玉龟,凡八明尻。龟各有文在腹下。此龟不必满尺二寸,民人得长七八寸可宝矣。神龟出於江中,庐江郡常岁时出,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太卜官。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龟千岁乃满尺二寸。有神龟在江南嘉林中。嘉林者,兽伍垄狼,鸟无鸱枭,草无毒螫,野火不及,斧斤不至,是谓嘉林。龟在其中,常巢於芳莲之上,左胁书文曰:"甲子重光,得我者,匹夫为人君,有土正,诸侯得我为帝王。"南方老人用龟侄莶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后移床,龟尚生,能行气龢引。

  又曰:宋玄王二年,江使神龟使於河,至于泉阳,渔者豫且举网得而囚之,置之笼中。夜半,龟来见梦於宋玄王,曰:"我为江使於河,而网当吾路,泉阳渔者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王有德义,故来告诉。"玄王惕然,乃召博士卫平而问之,平曰:"龟也。"王求之泉阳,豫且曰:"夜半举网得龟。"使者载行入端门,见王延颈而前,三步而止;术颈而却,复其故处。於是玄王择日斋戒,以刀剥之。玄王之时,卫平相宋,宋国最强,龟之力也。

  《魏略》曰:文帝时,神龟出於灵芝池。

  《晋书》曰:怀帝永嘉玄年,有玉龟出於霸水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海出大龟,枯死於平墩。辽东送之,侍郎王弘以为字文允得龟,灭亡之徵也。

  《晋书》曰:符坚末,高陆人穿井得龟,大三尺,背上有文,像八卦。坚命太卜池养之,食以粟。及死,藏其骨於太庙。是夜,庙丞高虏梦龟谓之曰:"我本出将归江南,遭时不遇,殡命秦庭。"又有人梦于虏曰:"龟三千六百岁,终必妖兴,亡国之像也。"其后竟验。

  又《载纪》曰: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人也。昔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太阴山,遇一巨虫於路,状若神龟,大如阜。乃杀马而祭之,祝曰:"若喜蜀也,便开路;恶神也,遂塞不通。"俄而不见,乃有一小儿在焉。

  《南齐书》曰:永明年,唐潜献青毛神龟一头。

  《梁书》曰:玄帝为江州刺史时,有安成望族刘敬躬者,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将销之,龟生光照室。敬躬以为神而祷之,所请多验也。

  《三国典略》曰:梁陆法和至襄阳城北大树下,画地方二尺,令弟子掘得一龟,长一尺五寸。杖叩之曰:"汝欲出此已数百岁,若不遇我,岂见天乎?"日为授三归,龟乃入草去。

  《陈书》曰:武宣章皇后母常遇道士,以小龟遗己,光彩五色,曰三年有徵。及期,后生,紫光照室,因失龟所在。

  《隋书》曰:开皇中,掖庭宫每月人来桃宫人。宫司以闻,帝曰:"门卫甚严,人何从而入?当是妖精耳。"因戒宫人曰:"若逢,但斫之。"其后有物如人,夜来登床,宫人抽刀斫之,若中枯骨,其将落床而走。宫人逐之,因入池而没。明日,帝令涸池,得一龟,径尺馀,其上有刀迹。杀之,遂绝。

  《唐书》曰:先天二年丁未,江州献灵龟,六眸,腹下有玄文,像卦文。

  《梁书》曰:朱女贞末年,诉州献绿毛龟,以为瑞。因宫中造室以居之,目为龟堂。

  《晋史》曰:安州李金全之将叛也,郡楼有介虫,如龟而巨鳞,锐首能陷坚。出於金全足下,金全恶而焚之。

  《列子》曰: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其中有山,无所猎菖,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於上帝。帝恐流於西极,失群圣之居,使巨龟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龙怖戤国有大人,举足而不盈数十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龟,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庄子》曰:庄钓於濮水,楚王使大夫往先白焉,曰:"愿以境内累子。"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二千岁矣,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途中乎?"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又曰:宋玄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露之渊,予为清江使河怖戤所。渔者余且得予。"玄君觉,召占梦者占之,曰:"杆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煮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明日,余且会朝,君曰:"若鱼何得?"答曰:"且之网得白龟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酉慁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以卜,七十二钻而尾簜策。仲尼曰:"神龟能见梦於玄君,而不能避豫且之网。智能七十二钻而尾簜策,不能避刳肠之患。"

  《淮南子》曰:龟三千岁,蜉蝣不过三日,以蜉蝣而为龟忧养生之具,人必笑之。

  又曰:牛蹄、彘颅亦骨也,而弗灼。必问吉凶於龟者,以其历岁久也。

  《抱朴子》曰:千岁灵龟,五色具焉。其雄,额上两骨起似角,解人言。浮於莲叶之上,或在丛蓍之下。以彩朱浴之,乃剔取其甲,火炙捣服方寸匕,日三尽。一具寿千岁。

  又曰:山中辰日称雨师者,龙也;嗜日称寡人者,社中蛇也;称时君者,龟也。

  又曰:郄俭少时行猎,堕空冢中,饥饿,拣耑中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俯或仰。素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百馀日后,竟能咽气断穀。魏王弃置土室中闭试之,一年不食,颜色悦泽,气力自若。

  《符子》曰:邦人献燕昭王以大豕者,曰於今百二十岁,邦人谓之豕仙。其群臣言於昭王曰:"是豕无用。"王命宰夫而膳之。豕既死,乃见梦於燕相曰:"今仗君之灵而化吾生也,始得为鲁津之伯,而浮舟者食我以粳粮之珍,而欣君之惠,将报子焉。"后燕相游於鲁津,有赤龟衔夜光而献。

  《金楼子》曰:黄金满笥,不以投龟;明珠径寸,岂劳弹雀?

  又曰:巨龟伏沙屿间,其上生树木,如渊岛。常有商人依其彩薪及作食,龟被灼热,便还海,於是死者数千人。

  又曰:阳郡山中有巨龟,长八尺,腹下有文字,前后足下各蹑一龟,有时逾山越水,咸观异之。

  《说苑》曰:灵龟五色,色似玉。背阴向阳,上隆像天,下平法地,转运应四时,蛇头龙脰,左精像日,右精像月,知存亡吉凶植典。

  又曰:城濮之战,文公谓咎犯曰:"吾十战而龟替,(音潜。)我迎岁,彼背岁;彗星见,彼操蒲苞,我操其标。吾又梦与楚王搏,彼在上,我在下,吾无以战,子以为何如?"咎犯对曰:"卜战龟替,是荆人也;我迎岁,彼背岁,彼去我从之也。"

  又曰:晋屠岸贾欲追赵氏。赵盾梦见叔带持龟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谓赵盾卜之,占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曰:"杆甚恶,非君之身。"

  《国语》曰:夫服,心之文也。如龟焉,灼其中,必文於外。若衬瞢子不为君必死,不合诸侯矣。

  《家语》曰:孔子问漆雕冯子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者,孰为贤乎?"对曰:"臧氏家有守龟焉,文仲三年而为一兆,武仲三年而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为三兆,冯从此见之;若夫三人之贤与不贤,所未敢识也。"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也,微而着。智不能及,明不能见,孰克如之?"

  《论衡》曰:龟二百岁,大如钱,游华叶上。三千岁则青边有距。

  《山海经》曰:大苦山阳,狂水出焉,注於伊水,中多三足龟。

  《星经》曰:天龟五星在南汉中。

  《广志》曰:觜(兹维切。)<虫隽>,(夷隹切。)形如龟,出交州。山龟,在山上,食草,长尺馀。

  柳氏《龟经》曰:龟一千二百岁,可卜天地掷暾始。何以言之?三千四十二占,於天地。千岁之龟甲,黑龟,有五色时用之。

  《神仙传》曰:南极子融即杯咒之,即成龟,煮之可食,腹藏皆具。杯成龟穀,煮取肉,还成杯。

  《会稽后贤传》曰:孔愉,字敬康。常至吴兴馀不亭,见人笼龟於路,愉求买而放於溪中。龟行至水,反顾视愉。及封此亭而铸印,龟首回屈,三铸不正,有似昔龟之顾,灵德感应如此。

  《华阳国志》曰:秦惠王十二年,张仪、司马错破蜀,克之。仪因筑城,城终頺颓坏。有一大龟从硎而出,周行旋走。乃依龟行所筑之,乃成。

  《古史考》曰:伏羲时,灵龟负河图。(八卦是也。)

  《洛阳记》曰:禹时,有神龟於洛水负文,列於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

  《南越志》曰:龟甲名神屋,出南海,生池泽中,吴越谓之玄伫。神龟大如拳而色如金,上甲两边如锯齿,爪利而能缘大木,捕鸣蝉,至美可食。不中於卜,以其小故也。

  《嵩高山记》曰:千岁松或化为伏龟。

  《义兴记》曰:君山庙,其下有池,池中有三足六眼龟。

  崔豹《古今注》曰:龟,一名玄衣督邮,一名玄绪。

  《王子年拾遗录》曰:昆仑山第五层有神龟,长一尺九寸,四翼。万岁则升木而居也,亦能言矣。

  郭子横《洞冥记》曰:黄安,代郡人也。常去,自云卑猥,不敢处人间,执鞭,怀而欲书,画地以记其数,一媳载成池矣。明复移,亦复成池。时人谓言:黄安枢耕,年可八十馀,视若童子,常服朱砂,举体皆赤,冬不着衣,坐一大神龟。时人问:"子坐此龟几年?"对曰:"昔伏羲氏始造网罟,有此龟以授吾,龟背已平。此虫畏日月之光,二千岁而一出头,我坐此龟以来,五遇出头矣。"行则负龟而移,世人谓黄安万岁。

  《博物志》曰:人有出行坠深泉涧者,无出路,饥饿分死。左右槛尻蛇甚多,朝暮引颈向东方,人因伏地学之,遂不复饥,体殊轻便,能登岩岸。经数年后,试竦身举臂,遂超出涧上,即得还家。颜色悦泽,颇更黠惠胜故。还,食穀啖滋味,百馀日中复蒲熬质。

  又曰:龟三千岁,犹旋卷耳之上;蓍千岁,三百茎同本。以老,知吉凶。

  《神异经》曰:西方大荒中有人焉,长丈,其腹围九尺,践龟蛇,载朱鸟,知河海升斛,识山石多少,知天下鸟兽言语。

  《续搜神记》曰:司徒蔡谟亲友王蒙者,单独,常为蔡公所怜。公常令人捕鱼,获龟如车轮。够远厨帐下,倒悬龟着屋。蒙其夕才眠即魇,如此累夜。公闻而问蒙何故魇,答云:"眠则梦人倒悬己。"公容虑向龟,乃令人视龟所在,果倒悬着屋。公叹曰:"果如所度。"命下龟於地。於是蒙即得安寝,龟乃去。

  又曰:晋咸康中,豫州刺史毛宝戍邾城。有一军人於武昌市见人卖一白龟子,长四五寸,洁白可爱,宝便买取持归。着瓮中养之,日日大,近欲尺许。其人怜之,持至江边放死晷,视其去。后邾城遭石勒败,毛宝弃豫州。既越江,莫不沉溺。宝於时被铠持刀,亦驮菰投。既入死晷,觉如随一石上,水裁至腰,须臾,游去中流。视之,乃是先所养白龟,甲六七尺。既送至东岸,出头视此人,徐游而去,中江犹回首数焉。

  又曰:鄱阳县民黄赭,入山彩荆杨子,遂迷不知道。数日饥饿,忽见一大龟,赭使咒曰:"汝是灵物,吾迷路不知道,今骑汝背,示吾路。"龟即回右膊,赭即从行。去十馀里,便至溪水。见贾客行舡,赭即往乞食,便语舡人云:"我向者於溪边见一龟,甚大,可共往取之。"言讫,面即生疮。既往,亦复不槛尻。还家数日,病疮而死。

  刘敬叔《异苑》曰:馀姚县仓封印完全,而开之觉大损耗。后伺之,乃是富阳县桓王陵上双石龟所食。即密令毁龟口,於是不复损耗。

  又曰:孙权时,永康有人入山遇大龟,即束之归,龟便言曰:"游不良,为时君所得。"人甚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洎越里,缆舡於大桑树。宵中,树呼龟曰:"劳乎?玄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絷,方见烹臛。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匈糠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出?"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权命煮之,焚柴万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燃以老叶,乃熟。"献人仍说龟树共言,权登使伐取煮龟,立烂。今烹龟犹多用叶薪,野人故呼龟为玄绪。

  孔氏《志怪》曰:会稽吏谢宗赴假吴中,独在舡。忽有女子,姿性妖婉,来入舡,问宗有佳丝否,欲市之。宗因与戏,女渐相容,留在舡宿,欢晏继晓。因求宗寄载,宗便许之。自尔,舡人恒媳垣闻言笑,兼芬馥气。至一年,涂却同宿,窥伺之,不见有人,方知是邪魅,遂共掩之。良久,得一物大如枕。须臾,又得二物,并小如拳。以火视之,乃是三龟。宗悲思数日,方悟,自说此女子,一赎生二男,大者名道愍,小者名道兴。既为龟,送之於江。

  《广五行记》曰:晋孝武太玄中,吴郡岑泉为司农,造碑於江畔湖西之村。见石龟载碑从田中出,还其先处,萍藻犹在腹下。其月,泉暴亡。

  任昉《述异记》曰:陶唐之世,越裳国献千岁神龟,方三尺馀。背上有文,皆科斗书,记开辟已来命录之龟历。(伏滔《述帝贡月铭》曰:胡书龟历之文。)

  又曰:周时,城阳雨钱,终日方绝。王莽时,未央宫雨五铢钱,既至地,悉为龟儿。

  又曰: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万年曰灵龟。

  孙惠《龟赋》曰:有缁衣之大夫兮,衣玄绣之衣裳。乘辎车之岌岌兮,驾云雾而翱翔。风雨为之电奋兮,五色赫以焜煌。

  李颙《龟赋》曰:质应离像,位定坎居。贱彼朵颐,贲我灵符。浮洛川,见纬书。洞秘赜,通玄虚。

 

   卷九百三十二 ◎鳞介部四

 

  ○鳖

  《易·说卦》曰:离为鳖。

  《尔雅》曰:鳖三足,能。(今吴兴阳羡县君山上有池,池中出三足鳖。)

  《周书》曰:成王时,长沙献鳖蜃。

  《周礼·天官·鳖人》曰:鳖人,掌取玄物,以时藉鱼、鳖、蜃。(郑司农注云:籍,谓以杖刺泥中搏取之。)春献鳖、蜃。

  《礼记·曲礼上》曰:水潦降,不献鱼鳖。(不饶多也。)

  又《乐记》曰: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

  《魏略旧志》曰:昔北方有橐离之国者。其王侍婢有身,王欲杀之。婢云:"有气如鸡子来下我,故有娠。"后生子,王捐之於溷中,猪以气嘘之;徙马栏,马以气嘘之。王疑之以天子,乃命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淹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而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东明因都王夫馀之地。

  《后魏书》曰:夫馀之臣以朱蒙善射,欲杀之。朱蒙母以告,朱蒙与乌引、乌连二人弃夫馀东南走。遇一大水,欲济无梁,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孙,今逃,追兵垂及,如何?"是鱼鳖并浮,为成桥,朱蒙得渡,追骑不得渡。蒙至绝升骨城,遂居焉。

  《隋书》曰:崔弘度每诫其寮吏曰:"人当诚恕,无得欺诳。"皆曰:"诺。"后常食鳖,侍者八九人,弘度一一问之,曰:"鳖美乎?"人惧之,皆云:"鳖美。"弘遁甓是大骂曰:"佣奴!何敢诳我?汝初未食鳖,安知其美?"俱杖之八十。官属百工见之,莫不流汗,无敢欺隐。

  《孙卿子》曰:跬步不休,跛鳖千里。(《淮南子》同。)

  《庄子》曰:坎纠戤蛙谓东海鳖曰:"吾跳梁井幹之上,入沐缺甃之岸,乐亦至矣!子奚不时来入观乎?"海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垫矣,於是逡巡而却,告之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极其深。禹时,十年九潦,而水不为加益;汤时,八年七旱,而岸不加损。夫不为须臾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於是蛙闻之適適然惊,规然自失。

  《韩子》曰:郑县人卜子毒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因纵而饮之,遂失鳖。

  《淮南子》曰:鳖无耳而目不可以瞥,精於明也。(不可以瞥,瞥则见。)

  又曰:王子庆忌足蹑麋鹿,手缚虎兕;置之冥室掷晷,不能搏龟鳖,势不便也。(庆忌,吴王僚之子也。)

  又曰:大生小,多生少,天之道也。故丘阜不能生云雨,萦水不能生鱼鳖者,小也。

  又曰:杀戎马而求狐狸,援两鳖而失灵龟,断右臂而争一毛,折镆鎁而争急远,用智如此,岂足高乎?(高犹贵也。)

  又曰:忠信形於内,感动应於外,故禹执干戚舞于阶之间,而三苗服。(三苗畔禹,禹风以礼乐而服也。)鹰翔川,鱼鳖沉,(禹以德服三苗,犹鹰翔川上,鱼鳖恐,皆深潜。)飞鸟扬,(鸟见鹰而扬去。)必远实也。

  《说苑》曰:曾子有疾,曾玄抱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虽无能,君子务益。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戍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尾馛利害身,辱安从至乎?"

  《国语》曰:够愿文伯饮南宫敬叔酒,以露赌父为客。(赌父,曾大夫。客,上客也。)羞鳖焉,小,赌父怒,相延食鳖,辞曰:"将使鳖长而后食之。"遂出。文怖戤母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言祭祠之礼,尊养尸;飨宴之礼,养上宾。)鳖於何有而使夫人怒出?"遂杖之五日。

  《吕氏春秋》曰:死戤深则鱼鳖归之,树之盛则飞鸟归之,庶草美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晏子春秋》曰:齐大旱,景公召群臣问曰:"寡人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彼独不欲雨乎?祀之何益?"

  《山海经》曰:从山多三足鳖。

  顾谭《新语》曰:吴之玩水若鱼鳖。蜀植点山若禽兽。

  《神仙传》曰:汝南郡中常有鬼怪,岁辄数出。过时导从威仪如太守,入府打鼓,周行内外,乃还去,甚以为患。后费长房诣府君,而正值此鬼来。到府君门常径入,独此来至门而已,不敢前。欲去,长房厉声呼,便促前来。鬼化作老公,乃下车把板,伏庭中叩头,乞得自改。长房曰:"汝死老鬼!不念良善,无故导从,荡突官府,知当死不?复汝真形。"此鬼须臾即成大鳖,如车轮,颈长一丈许。长房复令还就人形,以一札符付之,令送与葛陂君。鬼叩头流涕,持一札符去。使人追视之,至陂边以颈绕株而死。

  《王子年拾遗记》曰:容山下有水,多丹鳖、鱼,皆能飞跃。

  《星经》曰:天鳖十三星在南斗,主水虫。

  《南越志》曰:海中有朱鳖,状如肺,有眼,六脚,而常吐珠,见则天下大旱。

  崔豹《古今注》曰:鳖,一名河伯从事。

  《博物志》曰:九窍者胎化,八窍者卵生。龟、鳖、鼋,此诸类皆卵生而影伏。

  又曰:大腰无雄,龟鳖类也。无雄,与蛇通气则孕。

  又曰:鳖锉令如棋,捣赤苋汁和合,厚以茅苞,五六月中作,投於池泽中,鞠挟,脔脔成鳖。

  《志怪》曰:昔有人与奴俱得心腹病,治不能愈。奴死,乃刳腹视之,得一白鳖,赤眼,甚鲜净。以诸药内鳖口中,终不世。后有人乘白马者,马溺溅鳖,缩头藏脚,乃试取马溺灌之,豁然消成水。病者顿饮一升,即愈。

  《淮南万异术》曰:青泥杀鳖,得苋复生。

  ○鼋

  《礼记·月令》曰:季秋,登龟取鼋。

  《左传·宣上》曰:楚人献鼋於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常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常之而出。

  《广雅》曰:海鼋,大亩,重千钧。

  《续汉书》曰: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而化为鼋,入於深渊。其后时时出见。初浴簪一银钗,及见,犹在其首。

  《唐史》曰:韦丹少在东洛,尝在中桥,见数百人喧集瞬吊,乃渔者网得大鼋,系之桥柱,引颈四顾,有求救之意。丹问曰:"几钱可赎?"曰:"五千。"丹曰:"吾驴直三千,可乎?"曰:"可。"於是与之,放鼋於水,徒步而归。

  《淮南子》曰:桀之力,则,(,骨也。)伸钓索铁,操金椎,移大戏;(大戏,军之大旗。)水杀鼋鼍,陆捕熊罴。

  又曰: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坎纠戤所无鼋鼍,隘也;园中之无修木,小也。

  又曰: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丝戎也,人入之而畏;川谷通原,积水重渊,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

  《魏子》曰:夫树树异风,人人异心,不可以一检量。故鼋鼍得水则生,虎豹得水则死。

  《晏子春秋》曰:齐三子争桃,古冶钟曰:"吾常济河,鼋衔左骖而入砥柱流,冶潜行逆流百步,从流九里,得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

  《抱朴子》曰:在头水有大鼋,常在深潭,号为鼋潭,此能作魅行病。吴有道士戴炳者,能视见之。以越章封泥遍掷潭中,良久,有大鼋径长丈馀浮出,不敢动,乃格杀之,而病者并愈。又有小鼋出,罗列死於渚上,甚多。

  《竹书纪年》曰:穆王三十七年,起师至九江,以鼋为梁也。

  《琐语》曰:范献子猎,占之曰:"此其繇也,君子得鼋,小人遗冠。"献子猎而不得,遗蒲蔼冠。

  《列仙传》曰:庐山顶上有湖,耗捭数顷,鼋鼍盈於死晷。

  《博物志》曰:屠鼋,解其肌肉,惟肠连於头,而经日不世,犹能啮物。鸟往食之,则为所得。渔者或以张鸟雀。

  崔豹《古今注》曰:鼋为河伯使者。

  《搜神记》曰:齐景公渡於江沅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惕惧。古冶钟於是拔剑从,邪行五里,逆三里,至於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淮南万毕术》曰:鼋暗得火,可以燃铁。(取鼋杀之,烧铁如炭状,以卒其脂中,铁自燃。)烧鼋致鳖。(取鼋烧之,鳖自至。)

  《楚辞》曰:乘白鼋兮逐文鱼。(言河伯游戏,近则乘鼋也。)

  宋玉《高唐赋》曰:鼋鼍鳣鲔,交积纵横。

  ○鼍

  《毛诗·文王灵台》曰:鼍鼓逢逢。

  《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伐蛟取鼍。

  《说文》曰:鼍,水虫,似蜥蜴,长丈所,从龟单声。

  《汲冢周书·王会》曰:会稽以鼍。(注:其皮可以冠鼓。)

  《吴志》曰:孙亮初,公安有白鼍鸣。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求生,守死不去义无成。"明年,诸葛恪败,弟融镇公安,被收。融刮金印龟背,一服而死。(《江表传》同。)

  《庄子》曰:孔子观於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不得游。见一丈夫,游之数百步而出。孔子请问曰:"有道乎?"丈夫曰:"吾长於性,成乎命,从死戤道而无私焉。"

  《吕氏春秋》曰:帝颛顼令飞龙作八风之音,以祭上帝。乃会为乐昌,鼍乃偃寝,以其尾击腹,志其美也。

  《搜神记》曰:荣阳张福舡行,夜,有女子乘小舟来投福,云日暮畏虎,不敢夜行。福戏调之,遂就福寝。中夜月照,乃见一白鼍枕福臂而卧,福惊起,鼍便去,乘之舡乃枯槎也。

  郭义恭《广志》曰:鼍鱼,长三尺,有四足,高尺馀,尾如蝘蜓而大。南方嫁娶,必得食之。魏武赤壁还所掘得之,是也。

  支僧载《外国事》曰:私诃条国纫算辽山有毗呵罗寺,寺中有石鼍,至有神灵。众僧饮食欲尽,寺奴辄向石鼍作礼,於是食具。

  许氏《志怪》曰:沙门竺僧瑶得神符,尤能治邪。广陵王家女病邪,召瑶治之。瑶入门便瞋目大骂:"老魅!不守道,敢於犯人!"女在内大唤云:"人杀我夫!鬼在侧曰:"吾免ā於今,可为痛心!"因歔欷悲啼。又曰:"杆神也,不可争。"旁人悉闻。於是化为老猕,走出中庭,瑶入,扑杀之。

  《幽明录》曰:宋高祖永初中,张春为武昌太守。时有嫁女未及昇车,忽便失性,出外殴击人,垂云已不乐嫁俗人。巫云是邪魅,乃将女江际,击鼓以术祝治疗。春以为欺惑百姓,制期须得妖魅。后有一青蛇,来到巫所,即以大钉钉头。至日中,复见大龟从江来,伏前,更以赤朱书背作符,更遣入立。至暮,有大白鼍从江中出,乍沉乍浮,向龟随后催逼。鼍自忿死冒来,先入幔,与女辞诀,女恸哭,云失其姻好。自此渐差。或问巫曰:"魅者归於何物?"巫云:"蛇是传通,龟是媒人,鼍是其对。"所获三物悉示春,春始知灵验。

  ○吊

  裴氏《广州记》曰:吊,蛇头鼍身,亦水宿,亦水栖,俗谓为吊膏。至轻利,以铜瓦器贮之,浸出,而惟鸡卵盛之,不漏。磨治诸毒肿,绝验也。

 

   卷九百三十三 ◎鳞介部五

 

  ○蛇上

  《周易·系辞下》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尔雅》曰:螣,螣蛇。(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淮南云蟒蛇。)蟒,王蛇。(郭璞症曰: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左传·庄公》曰:初,内蛇与外蛇斗於郑南门掷晷,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

  又《文下》曰:有蛇自泉宫出,入於国,如先君之数。(自伯禽至僖公十七君。)秋八月辛未,声姜薨,毁泉台。(鲁人以为蛇妖所出,而声姜薨,故坏之。)

  又《襄三》曰:叔向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又《襄五》曰: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饥乎?蛇乘龙。"(蛇,玄武之宿,虚危之星。)

  《史记》曰: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出於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杆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峙。

  《汉书》曰:高祖以亭长送徒骊山,夜行,经丰西大泽中,有大蛇当道,拔剑斩之,遂行。后人至者,见二老妪哭蛇,曰:"杆白帝子也,向赤帝子过而杀之。"媪因忽然不复见。

  《后汉书》曰:华佗常行道,有病咽塞者,(咽,喉也。)因语之曰:"向见道隅卖饼人,{艹汧}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乃立吐一蛇。

  《晋书》曰:杜预,先在荆州,因宴集,醉卧斋中。外人闻呕吐声,窃窥於户,而见一大蛇垂头而吐。闻者异之。

  又曰:乐广常有亲客,久阙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厅事壁上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其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而解,沉疴顿愈。

  又曰:赵脱凶篡位,殿上有大蟒及小蟒,耳间垂肉,似重孝帻,小蟒亦然。

  又曰:慕容熙游於城南,止大柳树下,若有人呼曰:"阁王且止。"熙恶之,伐其树。乃有蛇,长丈馀,从树中而出。

  又曰:沮渠蒙逊攻浩,而蛇盘於帐前。蒙逊笑曰:"前为一腾蛇,今盘在吾帐。天意欲吾回师。"先定酒泉,烧攻具而还。

  沉约《宋书》曰:刘秀之,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於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

  《南史》曰:梁主衣库见黑蛇,长丈许,数十小蛇随之,举头高丈馀,南望,俄失所在。帝又与宫人幸玄州苑,复见大蛇盘屈於道,群小蛇绕之,并黑色。帝恶之,宫人曰:"杆非怪也,恐是钱龙。"帝敕所司即日取数十万钱镇於蛇处,以厌之。因设法会,赦囚徒,赈穷乏,退居栖心省。又有蛇从屋坠落帝帽上,忽然便失。又龙光殿上所御肩舆,复见小蛇萦屈舆中,以头驾夹膝前金龙头上,见人走,逐之不及。

  《梁书》曰:倭国有兽如牛,名山鼠,又有大蛇吞此兽。蛇皮坚不可斫,其上有孔,乍开乍闭,时或有光。射中之,蛇则死矣。

  《陈书》曰:后主末年,昏淫政乱。秘书监传绎上书谏诤,后主逼令自尽。死后,有恶蛇上屋来灵床当前,受祭酹而去。复来百有馀日,时有弹指声。俄而陈灭。

  《后魏书》曰:东魏孝静帝武定中,有大蛇见武牢城上。时北豫州刺史高仲蜜以武牢叛,死者数千人。后司马消难之任武牢,蛇又见,消难亦叛。土人谓之雌龙。

  《隋书》曰:炀帝大业末年,翟让初见李密,衣在格上,密腰带化为赤蛇,让心异之,竟为密所杀。

  又曰:薛浚初为童儿时,与宗中诸儿游戏于涧滨。见一黄蛇,有角及足。召群儿共视,了无见者。浚以为不祥,归而忧悴。母逼而问之,浚以实对。时有胡僧诣宅乞食,浚母蠢而告之,僧曰:"杆乃儿之吉应。且是儿也,早有名位,然寿不过六七耳。"言终而出,忽然不见,时咸异之。既而寿终於四十二,六七之言於是验矣。

  又曰:李密据偃师,王世充领兵讨之。夜有班蛇长丈馀,向寝屋作声,如牛吼,执仗者斩之。明日战大溃,匹马归国。

  《唐书》曰:太宗屯桓壁,常欲觇敌,潜军远抄,骑皆四散。太宗与一甲士登丘而睡,俄而贼兵四面云合,不之觉也。会有蛇逐鼠,触甲士惊起,因见贼至,遽白太宗而惧上马,驰百馀步,为贼所及,发大羽箭射之,殪其骁将,贼骑乃退。当时以为神异焉。

  又曰:建中三年,赵州宁晋县仁孝里沙北,有棠树甚茂,百姓祷之为神。忽有群蛇数千,自东南来,趋北岸集棠树下为二积,留居南岸者为一积。俄有三龟,径寸,绕行积旁,积蛇尽死,而后各登其积。野人以告,蛇腹皆有疮,若矢所中。

  又曰:玄和中,五坊小使每群聚於卖酒食家,肆情饮啖。将去,留蛇一箧,诫之曰:"吾以此蛇致供奉鸟雀,可善饲之,无使饥渴。"主人赂而谢之,方肯携蛇箧而去。

  又曰:李朝晟为邠州刺史,城方渠无水,师徒嚣然。遽有青蛇乘高而下,视其迹,水随而流。朝晟令筑防环之,遂为停泉,军人仰饮以足。图其事上闻,诏致祠焉。

  又曰:琤蚌国有鼠,喙尖而尾赤,能食蛇。有被蛇螫者,鼠辄嗅而尿之,其疮立愈。

  《后唐史》曰:欠戛三年春,有蛇、鼠斗於狮子门外,而鼠杀蛇。

  《晋史》曰:高祖即位之前一年,岁在乙未,邺西李固桥下,鼠与蛇斗。斗及日掷晷,蛇不胜而死。行人观者志之,后唐果灭於申。

  《周史》曰:太祖常寝,柴后见五色小蛇入<雚页>鼻间,心异之,知蒲柏贵,敬奉愈厚。

  《战国策》曰:昭阳为楚伐魏,复军杀将,移师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曰:"楚有祠者,赐其舍人酒一卮。(卮,酒器也,受四升。卮,章移切。)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各画地为蛇,蛇先成者饮酒。'一人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为足未成,一人蛇后成,夺其卮,曰:'蛇故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公攻魏,破军杀将,又将移师攻齐,齐畏公甚。战胜不知止,犹为蛇足。"昭阳解军而归。

  《孙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

  《慎子》曰: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散,与蚯蚓同。

  《韩子》曰:昔黄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作为青角,虎狼在前,虫蛇伏后。

  又曰:蟮似蛇而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蟮,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又曰:鸱夷子皮事田成子。成子去齐,亡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至望邑,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大蛇行而小蛇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钟。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也。'乃相负,越挂算而行,人皆避之。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一乘之君也;以子为我使者,万乘之卿也。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负传而随之。至逆旅,君待之甚敬,因献酒肉。

  《淮南子》曰: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蚺蛇,大蛇也,其长数丈。)

  又曰:牺牛骍毛宜於牲,其象以致雨,不若黑戾。(黑戾,黑色,蛇属也。戾潜于水,神像,能致雨也。)

  又曰:神蛇能断而复属,而不能使人析狞惓也。

  又曰:昔容成氏之时,道路雁作行而处,(容成,黄帝时造历上。)记婴儿於巢氏,致馀粮於亩首,虎豹可尾,蛇虺可蹶。

  又曰:虎豹不可使缘木,蝮蛇不可以安足。

  《淮南万毕术》曰:乌喙蛇肝,病作不苦。(取鸟喙、蛇肝各等,治和丸如梧桐实。欲作,吞一丸,人不倦矣。)

  《抱朴子》曰:巳日山中称寡人者,社中蛇也。

  又曰:或问隐居山泽,治蛇蝮之道,曰:"昔员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揭趍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蛇去也。今带武都雄黄色如鸡冠者五两,以入山林,则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许雄黄末敷之疮中,登愈。"

  又曰:蛇类虽多,惟有蛇蝮,中人至急,一日不治则杀人。若不晓方术,而为此蛇所中者,但以刀割疮肉投地,其肉沸如火,须臾焦尽,而人得活也。

  《山海经》曰:泰华山有蛇,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又曰:巴蛇吞像,三岁而出骨。君子服之,已心腹之疾。(今南方蚺蛇吞鹿,已烂,自绞於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此类也。)

  又曰:天同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柝。(如鼓人击柝身。音吒。)

  又曰:鳞山多鸣蛇,其状如蛇,四翼,音如磬,见则大旱。

  又曰:黑齿人,为人黑齿。有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又曰:雨师,为人黑手,各操一蛇。

  《星经》曰:螣蛇二十二星在室北,近河,主虫蛇。

  《说苑》曰:齐景公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问晏子曰:"杆不祥耶?"曰:"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此不祥耳;山是虎室,泽是蛇窟,何不祥乎?"

  《新序》曰:太子申生至灵台,蛇绕左轮。御曰:"速得国之祥。"太子遂不返,伏剑而死。

  《贾谊书》曰:晋文公出田,前驱还白:"前有大蛇,其高如堤,横道而处。"文公曰:"还车而归。"其御曰:"臣闻祥则迎之,妖则陵之。今前有妖,请攻之。"公曰:"不可。吾闻天子梦恶则修道,诸侯梦恶则修政,大夫梦恶则修身,善是则祸不至。今我有失行而天戒以妖。我若攻之,是逆天令也。"乃归。斋宿而请於庙,退而修政。居三日,梦天诛蛇,曰:"尔何敢当圣君之路!"文公觉,令人视之,蛇已鱼烂矣。(《新序》同。)

  又曰:孙叔敖之为儿,出游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旦儿见两头之蛇,恐死。"母问曰:"今蛇安在?"曰:"闻见两头蛇者死,恐他人复见之,已杀而埋之。"母曰:"无忧,汝不世矣。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新序》同。)

  《列仙传》曰:玄俗者,自言河间人,饵巴豆、云母,卖药於都市,七丸一丸,治百病。河间王病,买服之,下蛇十馀头。

  郦善长《水经注》曰:南乡故城城南外,旧有郡社柏树,大三十围,萧欣为郡,伐之。言有大蛇。从树腹中坠下,大数十围,长三丈,小蛇数十随之,入南山,声如风雨。伐树之前,见梦於欣,欣不以厝意。及伐之,少日果死。

  又曰:汉水又东,合洛水。水有二源,合注壑於神蛇戍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驯良,不为物毒。

  又曰:交州山多大蛇,名曰蚺蛇,长十丈,围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先濡令湿,讫,便合头角啖之,骨背诵薮出。山夷始见蛇不动时,便以大竹签签蛇头至尾,杀而食之,以为珍异。故杨氏《南裔异物志》曰:"蚺惟大蛇,既洪且长。彩色驳荦,其文锦章。食灰吞鹿,腴成养创。宾享嘉宴,是豆是觞。"言其养疮之时,肪腴甚肥。

 

   卷九百三十四 ◎鳞介部六

 

  ○蛇下

  《风俗通》曰:车骑将军巴兢冯绲,字鸿卿。为议郎,发绶笥,有二赤蛇,可长三尺,分南北诌,大用忧怖。许季山孙宪得先人秘要,绲请使卜,云:"君后三岁当为边将,兑薲四五千里,官以东为名。"后五年,为大将军南征。此吉祥也。

  《蜀王本纪》曰: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还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能出,五丁共引蛇,山崩,压五丁。

  《玄中记》曰:东海有蛇丘之地,众蛇居之,无人民。多神蛇,或人头而蛇身。

  又曰:昆仑西北有山,周回三万里。巨蛇长万里。蛇常居此山,饮食沧海。

  《陈留风俗传》曰:小黄县者,宋地,故阳武东黄乡也,因黄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於黄乡。天下平定,乃遣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於是丹蛇在水自洗濯,入于梓宫。其浴有遗发,故谥曰"昭灵夫人"。

  雷次宗《豫章记》曰:永嘉末,有大蛇长十馀丈断道,经过者辄以气吸引取之。吞噬已百数,行旅断道。道士吴猛与弟子数人往欲杀蛇,蛇藏深穴不肯出。猛符南昌社公,蛇乃出穴,头高数丈。猛于尾缘背,而以足案蛇头着地,弟子於后以斧杀之。

  裴渊《广州记》曰:晋兴郡蚺蛇岭,去路侧五十里,忽有一物,大百围,长数十丈,行者过视,则往而不返。积年如此,失人甚多。董奉从交州出,由此峤,见之大惊,云:"杆蛇也。"住行旅,施符敕。经宿往看,蛇已死矣。左右白骨积聚成丘。

  邓明德《南康记》曰:南野巘山有汉袒缘陈蕃冢墓,西岸有庙,今曰宫渚。昔值军乱,闻墓有三宝,军人争掘,指麾必启。忽大蛇围绕坟前,崩雷晦雨,当时竟不得发。

  《宋永初山川记》曰:兴古郡有大蛇名青葱,有大蛇名赤颈。

  又曰:柴垟县有飞蛇。

  《外国图》曰:圆丘有不世树,食之乃寿;有赤泉,饮之不老。有大蛇,多为人害,不可得居。帝游圆丘,以雄黄精厌大蛇。

  郭子横《洞冥记》曰:蛇玑出途云国。有青灵蛇产珠,色光白,如琼琰之类。

  《博物志》曰:蝮蛇秋月毒盛,无所螫,啮草木以泄其气,草木即死。樵彩,设为此草木所伤刺者,亦杀人。

  又曰: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有蛇。

  《广志》曰:永昌郡有歧尾蔬。

  又曰:蝮蛇与土色相乱,长三四尺,其中人以牙历之,裁断皮出血,则身尽痛,九窍血出而死。

  《列异传》曰:寿光侯者,汉章帝时人,劾百鬼众魅。有妇为魅所病,侯劾得大蛇。又有大树,人止之者死,鸟过亦死。侯劾树,树夏枯,有蛇长七八丈,悬而死。

  《搜神记》曰:鲁定公玄年,有九蛇绕柱。占,以为九世庙不祠,乃立焬宫。

  又曰:隋侯行,见大蛇伤,救而治之。其后蛇衔珠以报之。

  又曰:窦武母代武而并蛇,蛇送之林中。后母卒,及葬未定,有大蛇自榛草而出,赴丧所,以头击柩,涕血,顷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

  又曰:宋玄嘉中,广州有三人共入山中伐木,忽见石巢中有三卵,大如升,便取煮之。汤始热,便闻林中如风雨声。须臾,有一蛇大十围,长四五丈,径来,於汤中衔卵而去。三人无几皆死。

  又曰:秦瞻居曲阿彭皇野,忽有物如蛇,突入其脑中。蛇来,先闻臭死气,便於鼻中入,盘其头中,觉泓泓冷,闻其脑间食声咂咂,数日而出。去寻复来,取手巾急缚口鼻,亦被入。积年无他病,惟患头重。

  《异苑》曰:太玄中,汝南人伐竹,见一竹中央蛇形已成,上枝叶如故。吴郡桐庐民尝伐馀遗竹,见一宿竿成雉,头颈尽就,身犹未成。此亦竹为蛇,蛇为雉也。

  又曰:薪野苏卷,常与奴婢居野舍。每至饭时,辄有一物来,其状似蛇,长七八尺,五色光鲜,卷异而饴之。遂经数载,产业加焉。奴后密打杀,即得能食病,日进三斛饭,犹不为饱,少时而死。

  又曰:丹阳锺忠,以玄嘉冬月晨行。见有一蛇,长二尺许,文色似青琉璃,头有双角,白如玉。忠感而畜之,於是资业日登。经年,蛇自亡去,忠及二子相继殒毙。此蛇来吉去凶,其惟龙乎?

  又曰:鲁国中牟县像山上有寺庙,今民欲架室者,辄见大蛇数十丈,出来惊人,故莫得安焉。

  周景式《庐山记》曰:安侯世高者,安息国太子,与友人共出家学道。友人好恚怒,死史<月报>,为此宫亭庙神。世高于广州为人所杀,还生安息国,复为王子。年二十,又弃国入吴之宫亭,泊舡过呼友人,与语。友人身长数十丈,见世高,向之胡语,竟各分去。暮有一少年上世高舡,跪受咒愿,因忽不见。世高语同舡人曰:"向少年即此庙神也,得离恶形矣。"蟒既见世高,从山南过,死山北,今柴桑民所居蛇里是也。

  《幽冥录》曰:会稽谢祖之妇初育一男,又生一蛇,长二尺许,便径出门去。后数十年,妇以老终,祖忽闻西北有风雨之声。顷之,见一蛇长十数丈,腹可十馀围,入户,绕灵坐,因至暄所。绕数匝,以头打柩,目血泪俱出,良久而去。

  又曰:会稽郡吏鄮(音懋。)县薛重得假还家,夜户闭,闻妻床氏有丈夫眠声。唤妻久,妻从床氏出,未及开户,重持刀便逆问妻曰:"醉人是谁?"妻大惊愕,因苦自申明实无人意。重家惟有一户,搜索了无所见,见一大蛇,隐在床脚,酒臭。重便斩蛇寸断,掷於后沟。经数日而妇死;又数日而重卒死,经三日复生。说始死,有人梏将重到一官府,槛遒寮,问:"何以杀人?"重曰:"实不曾行凶。"曰:"哥断掷在后沟,此是何物?"重曰:"杆是蛇,非人。"府君愕然而悟曰:"我当用为神,而敢淫人妇,又妄讼人!"敕左右召来,吏卒乃领一人来,著平巾帻,具诘其淫妻之过,交远狱。重乃令人送还。

  《广五行记》曰:晋吴兴太守袁玄瑛常之官,请郭璞筮吉凶,璞曰:"至官当有赤蛇为妖,不可杀之。"后到府,果有赤蛇在铜虎符函上翊,玄瑛家人挝杀之。其后玄瑛为徐馥所害。

  又曰:晋安帝义熙末年,殷仲文年十三,父亡。家有大怪,有大蛇长丈,或戴其堂屋,或拔其炊釜置地,家人弃舍奔散,惟仲文居丧如故。然仲文后竟为宋高祖所戮。

  又曰:陈时,吴兴顾楷在田,上树取桑叶,见五尺大蛇入一小穴,其从蛇相次,或三尺、或五尺,次第相随,略有数百。楷急下树,看所入之处,了不见有一孔。日暮还家,楷病,口哑不复得语。

  又曰:东光人东方飞龙病甚,梦化为大黑蛇,以告其妻。既死,有大黑蛇入室上栋间,飞龙诸子将杀之,其母曰:"杆是尔父。"诸子不用母言,遂杀之。既日暴雨,诸子皆震而死柩前。

  唐景龙《文馆记》曰:兴庆池者,长安城东隅形势之地也,中多王侯第宅。天后初,有居人王纯掘地,获黄金百斤,致富。官司闻之,密加搜获。纯惧,投於纠晷。县官窥之,见双赤蛇仰首张吻,遂不敢入。纯以此金当为已,复入井取之,还见赤蛇赫然蟠屈,纯惧而出。其夜井水涌溢,渐成此池,可广百馀顷。

  《岭表录异》曰:南土有金蛇,亦名锡蛇,又名地鳝,州土出,黔中桂州亦有,即不及黔南者。其蛇粗如大指,长一尺许,鳞甲上有金银,解毒之功不下吉利也。

  又曰:蚺蛇,大者五六丈,围四五尺;以次者亦不下三四丈,围亦称是。身有班文,如故锦缬。俚人云:"负夏多於山林中,等鹿过则衔之,自尾而吞,惟头角碍于口。即深入林树间阁其首,伺鹿坏头角坠地,鹿身方咽入腹。如此后,蛇极羸弱,及其鹿消,壮隽悦怿,勇健於未食鹿者。"或云:"一年则食一鹿。"

  又曰: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馀,腹下鳞红,背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头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亦缪也。昔孙叔敖见之不祥,乃杀而瘗之,恐他人见复受其祸。南人见之为常,其祸安在?

  《吴氏本草经》曰:蛇脱,一名龙子单衣,一明瀛皮,一名蛇附,一名蛇筋,一名龙皮,一名龙单衣。

  《楚辞》曰:蝮蛇蓁蓁,封孤千里。

  傅玄《神蛇铭》曰:嘉兹蛇灵,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

  杨雄《客难》曰:独不见翠蛇绛缡之揭趍天乎?必耸身於苍梧之渊,阶浮云翼疾风而上。

  ○虺

  《毛诗·鸿雁·斯干》曰: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国语》曰:吴伐越,越王请盟,吴王将许之。申胥曰:"不可许。大夫种勇以善谋,将还玩吴国於股掌之上;以婉辞顺志,虺而弗锉为蛇,将若之何?"吴王不听,乃许盟。

  《搜神记》曰:陈留阮士禹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已而虺藏於鼻中。

  任昉《述异记》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而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

  《楚辞》曰:雄虺九首,倏忽焉在?

  孔融《答路粹书》曰:朱彭寇贾之徒,当世壮士,恶相攻,能为国患,轻薄劣弱者如两虺相啮,適足还灾其身,诚无所至。

 

   卷九百三十五 ◎鳞介部七

 

  ○鱼上

  《星经》曰:天鱼一星在尾后河中,星明,则河海出大鱼。

  《周易·姤卦》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又《中橼》曰: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又《明像》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毛诗》曰:《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冬,鱼之性定。春,鲔新来,宜荐。)

  又《鱼藻》曰:鱼在在藻,有颁其首。(毛云:颁,大首貌也。)

  《礼记·曲礼》曰:凡登宗庙,槁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

  《尚书·益稷》曰:暨鸟兽鱼鳖咸若。(注:微物咸顺之。)

  《左传·昭玄》曰:刘子曰:"善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又《昭玄》曰:鱼盐蜃蛤,弗加於海。

  《春秋运斗枢》曰:四方烦扰,小民失恩,虎衔鱼。

  《尔雅》曰:鱼有力者{徽鱼}。(强大多力者。音晖。)鱼枕谓之丁,(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鱼肠谓之乙,鱼尾谓植蝶。(此皆似篆书字,因以名焉。《礼记》曰:鱼去乙。然则鱼之骨体,尽似丙丁之属,因形名之。)

  《史记·周本纪》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舡中,武王俯取以燎之。

  《汉书》曰:陈胜、吴广为屯长,领兵戍渔阳,举大计,威兵士。以丹书帛曰:"陈胜王",置所罾入鱼腹中,兵买鱼见书。

  《东观汉记》曰:世祖率邓禹等击王郎横野将军刘奉,大破之。上过禹营,禹进炙鱼,上餐啖,劳勉士吏,威严甚厉。众皆窃言:"刘公真天人也!"

  谢承《后汉书》曰:会稽陈嚣,少时於郭外瞬颠捕鱼,人有盗取之者,嚣见,避之草中,追以鱼遗之,盗惭不受。自是无复盗其鱼。

  《后汉书》曰:羊续为南阳太守,府丞常献其生鱼,续受而悬於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所悬者,以杜其意。

  《魏志》曰:黄初六年,帝东征吴,文德郭后留谯。时后从兄弟欲遏水取鱼,后曰:"今奉车所不足,岂此鱼乎?"

  《吴志》曰:孙权时,谣云:"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邺死,不止武昌居。"

  《晋书》曰:王延性仁孝。继母捶氏常盛冬思生鱼,敕延求而不获,杖之流血。延寻汾叩陵而哭,忽有一鱼长五尺跃出水上,延取之以进母。卜氏食之,积日不尽,於是心悟,抚延如己生。

  又曰:五部单于左贤王刘豹妻呼延氏,魏嘉平祈子於龙门。俄而有一大鱼,顶有二角,轩鳍跃鳞,而至祭所,久之而去。巫觋皆异之,曰:"杆嘉祥也。"其夜,梦旦所见鱼变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曰:"杆是日精,服之生贵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徵也。"衷是十三月而生玄海。

  又曰:钱塘杜子恭有秘术。常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拐椿:"当即相还耳。"既而刀主至嘉兴,有鱼跃入舡中,破鱼得瓜刀。

  又曰: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

  《宋书》曰:王弘之性好钓。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弘之常垂纶於此。经过者不识之,或问:"鱼时悦鱼,卖不?"弘之曰:"亦不得,得亦不卖。"日夕载鱼入上虞郭,经亲故,各以一两头置门而去。

  沉约《宋书》曰:明帝太始二年,幸华林园天渊池,白鱼跃入御舟。

  《齐书》曰:中兴玄年,义师下。未至竟陵三十里,鱼长三尺跃入御舡中。

  《梁书》曰:张昭,字德明,幼有孝性。父漠常患消渴,嗜鲜鱼。昭乃身自结网捕鱼,以供朝夕。

  又曰:王固常聘魏,因晏飨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鳞不获。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金城太守胡勖叛,张轨遣都护宗毅、治中令狐浏讨之。济河中流,白鱼入舡。浏曰:"鱼鳞物,虏必解甲归我矣。"勖请降,轨宥之。

  《后魏书》曰:高祖幸清徽堂,因之流化池。高祖曰:"杆池中亦有佳鱼。"任城王澄曰:"杆所谓'鱼在在藻,有颁其首'。"高祖曰:"且取'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北史》曰:陆政性至孝。其母吴人,好食鱼。北土鱼少,政求之,常苦难得。后宅忽有泉出而鱼,遂得以供膳。时人因谓其泉为孝泉。

  《隋书》曰:虞孝仁性奢华。常以骆驼负函,盛水养鱼而自给。

  又曰:大业中,纳言杨达言:於辽水造御舟,有白鱼跃入舟内。

  又曰:乞伏惠为潭、滚狞啯州总管。其俗轻剽,惠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曾见人以簺(音赛)捕鱼者,出绢买而放之。

  《唐书》曰:真腊国地饶瘴疠毒蠚(音适),海中大鱼半出,望之如山。

  又曰:太宗幸蒲州,刺史赵玄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又潜饲羊百馀口,鱼数百头,将馈贵戚。太宗知而数之。

  又曰:太宗观渔於西宫,见鱼跃焉。问其故,渔者曰:"杆当乳也。"於是中网而止。

  又曰:开玄二十一年,衢州获鱼有铭,献之。侍中裴光庭等奏曰:"鱼龙为图,河洛所出。比之盛明,彼何足云?"

  又曰:吐蕃国,在吐谷浑西界,其春夏军粮资海鱼以给之。

  《国语》曰:周文太子发耆鲍鱼,太公为其傅,曰:"鲍鱼不登俎豆,岂有非礼而可养太子?"

  《老子》曰: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文子》曰:川广者鱼大,山高者兽修。故鱼不可以无饵钓,兽不可以空器召。

  又曰:因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因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故不放鱼於木,沉鸟於渊。

  《邓析书》曰: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政苛则无逸乐之士。

  《列子》曰:八纮之北有冥海,鱼广千里,其长称焉。

  《孟子》曰:有馈生鱼於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钟产曰:"得其所哉!"校人曰:"孰谓子产智?吾既烹而食之矣。"

  又曰:故为渊殴鱼者,獭也;为丛殴雀者,鹯也。

  《鲁猎萦》曰:古善渔者宿沙习子。使鱼生於山,则虽十宿沙不得一鱼焉。宿沙非暗於鱼道者,彼山非鱼之所生也。

  《庄子》曰: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煦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

  又曰: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庄子曰:"鯈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织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又曰: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蝼蚁能制之。故鸟飞不厌高,鱼沉不厌深。

  又曰:朽爪化为鱼,物植典也。

  又曰:任公子蹲会稽钓东海,期年,而大鱼食之。公子得若鱼,淅河以东,苍梧以北,无不厌若鱼者。

  又曰:井鱼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符子》曰:太公涓钓於隐溪,五十有六而未常得一鱼。鲁连子闻而观焉,太公涓跽而屹柯,不饵而钓,仰咏俯吟,暮则释竿。其膝所处之石皆若臼,其跗触崖若路。鲁连曰:"钓所本以在鱼,无鱼何钓?"太公曰:"不见康王父之钓耶?念蓬莱,钓巨海,摧岸投纶五百年矣,未常得一鱼;方吾,犹一朝耳!"

  《顾子》曰:昔宋人临万亻刃之渊,钓数寸之鳞。鱼将食钓,不知膝之自进有顷,堕而死,利能诱也。

  《韩子》曰: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邦皆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曰:"夫惟嗜鱼,固不受也。"

  《淮南子》曰:夫水浊则鱼噞,政苛则民乱。

  又曰:火上寻,水下流。故鸟动而高,鱼动而下。

  又曰: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乾谷。

  又曰: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又曰: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有所余也。

  又曰: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於耳目,不適於口腹,而先王贵之,先本后末也。

  又曰:使叶落者风摇之,使水浊者鱼挠之。

  又曰: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而弃馀鱼。(疾惠子故也。)

  又曰:月者,阴之宗,是以月毁则鱼脑减。

  又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猿捷躁,依木而处,故残林以求之。)宋君亡其珠,而池鱼为之殚。(殚,尽也。)

  又曰: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为猿赐者,非负而缘木。纵其所之而已。

  又曰:畜池鱼者,必去猵(音编。)獭;养禽兽者,必去豺狼。

  又曰:临河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羡,愿也。)

  又曰: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又曰: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鸟巢知风也。)其且雨也,阴曀未集而鱼已噞矣。(鱼潜知雨也。)

  又曰:耀蝉者务在明其火,钓鱼者务在芳其饵。明其火者,所以耀而致之也;芳其饵者,所以诱而利之也。

  又曰:季子治亶父三年,(季子,子贱。)而巫马期衣短褐,易容貌,往观化焉。(易服而往,微以视之也。)见夜渔者,释之,巫马期问焉,曰:"凡子所为鱼者,欲得也。今得而释之,何也?"渔者对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鱼也。所得者,小鱼,是以释之。"巫马期归以报孔子,曰:"季子之德至矣!"

  《抱朴子》曰:取一把礜丸,内一活鱼口,与尾丛者俱投沸膏中。猛火之上,其衔药者浮戏,<虫>灂不世。

  又曰:丹阳水有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先浮水侧,赤光上照。取此鱼血以途足,可以步行水上。

  《金楼子》曰:专诸学炙鱼,香闻数里。王僚索鱼炙,专诸持一利刚刀,藏着鱼腹中。

  《晏子春秋》曰:景公射质堂上,唱善者一口。弦章入,公曰:"吾失晏子,未常闻吾不善。"章曰:"臣闻君好臣服、君嗜臣食。尺蠖食黄身黄,食苍身苍,君其食谄人言乎?"公曰:"善。"赐弦章鱼五十乘。弦章归,鱼车塞途。章抚其仆曰:"曩之唱'善者',皆欲此鱼也。"固辞不受。

  《战国策》曰:靖郭君将城薛,齐人有请一言者。靖郭君见之,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使更言之,曰:"海大鱼,网不能止,钓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今齐,亦君之水也。"靖郭君乃止。

  又曰:魏王与龙阳君共舡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嘉之。后得大者,令臣且欲弃前所得者。今以臣之凶恶也,而得为王拂枕席。夫四海之内,其美人亦甚多,闻臣之得幸於王也,毕蹇裳而趋。王视臣亦曩臣之所弃鱼也。"王於是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

  《家语》曰: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之。思虑弃之粪壤,不若献之君子。"孔子乃再拜而受,扫地祭之。

  《吕氏春秋》曰: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畋,岂不得兽?而明年无兽。

  又曰:善钓者,出鱼於千亻刃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於百亻刃之上,弓良也。

  又曰: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宋王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取珠,鱼皆死矣。

  《吴越春秋》曰:越王既栖会稽,范蠡等曰:"臣窃见会稽之山,有鱼池上下二处,死晷有三江四渎之流,九溪六谷之广。上池宜於君王,下池宜於民臣。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致千万,越国当富盈。"

  《新序》曰:楚人有献鱼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来献之。"煮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子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囷仓粟有馀者,国有饥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馀衍之蓄聚於府库者,境内多贫乏之民。皆失君之道。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亡国之君藏於府库。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其以喻寡人也,且今行之矣。"於是乃遣使恤鳏寡。故渔者献馀鱼而衬搡赖之。

  《风俗通》曰: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俗说:池中,渔人姓字,居近城门,城失火,延及其家。谨案:《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水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中伤善类也。

  又曰:伯鱼之生,適有馈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

  《论衡》曰:钓者刻木为鱼,丹漆其身,迎水浮之,水动,作鱼似真,真鱼并来会聚。土龙之像,何必不能致雨耶?

  又曰:彭蠡植吊,以鱼食犬。

  《颜氏家训》曰:山中人不信有大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大木大如鱼。

  又曰:江陵高伟,随颜之推入齐地,凡数年,向幽州淀中捕鱼。后病,见群鱼啮之而死。

  《三辅故事》曰:武帝作昆明池,学水战法。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於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馀付长安市,鱼乃贱。

  《先贤传》曰:蔡君仲,至孝。母丧,居墓侧,天且下神鱼四头,置墓前以祭。

  萧广济《孝子传》曰:巴郡杜孝后在成都,母喜食生鱼。孝於官得生鲜,截竹筒盛鱼头置江中。妻得之,笑曰:"是我婿寄。"乃以进母。

  又曰:陈玄,陈太子也。后母谮之陈侯,令自投辽水,鱼负之以出。玄曰:"我罪人也,故求死耳。"鱼乃去。

  《西京杂记》曰:昆明池刻石为鱼。每雷雨,鱼常鸣吼,鳍尾皆动。汉代祈雨,往往有验。

  又曰:昔人有东海游者,随风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一孤洲,共侣欢然,下石植缆,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没,住舡者斫缆,舡复飘荡。向者孤洲,大鱼也,怒棹杨鳍,吹波吐浪,去疾风云。在"洲"上死者十馀人。

  《神仙传》曰:葛玄见卖大鱼者,玄谓曰:"暂烦此鱼到河伯处。"鱼主曰:"鱼已死。"玄曰:"无苦。"乃以丹书纸内鱼口中,掷死晷,有顷,鱼还跃上岸,得书青黑如木叶。又与吴王坐楼上,见作请雨社人,玄曰:"雨易得耳。"即书符着社中,一时之间,大雨流潦。帝曰:"死晷可有鱼乎?"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食之。

  《水经》曰:鱼复溪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馀鱼。

  又曰:扶南国有鲜色鱼,黑色,身长五丈,头如马首。伺人入水,便来为害。

  《广志》曰:武阳小鱼,大如针,号一斤千头。蜀人以为酱。

 

   卷九百三十六 ◎鳞介部八

 

  ○鱼下

  辛氏《三秦记》曰:昆明池,人钓鱼,纶绝而去,梦於汉武求去其钓。明日游戏於池,见大鱼衔索,帝曰:"昨所梦也。"取而去之。帝后得明珠。

  《玄中记》曰:东方之东海,有大鱼焉。行海者一日逢鱼头,七日遇尾。其产,则三百里水为血。

  《永嘉郡记》曰:青田溪,冬天水热如汤,众鱼归之,名鱼仓。

  《三齐记》曰:青城山,始皇祭此山,筑石城,入海三十里射鱼,水四里变赤如血,于今犹尔。

  盛弘之《荆州记》曰:长沙湖乡连瞬颠有石鱼,形若鲤,相重沓如云母,炙之作鱼脯。

  《林邑国记》曰:飞鱼翼如蝉,飞则陵云,沉泳海底。

  《王子年拾遗录》曰:嬴洲,一孟罦洲,亦曰环洲。有洞渊,广千里。有鱼,身长千丈,鳞色兰班,鼻有角,时鼓舞戏。或有远而望者,见水间有五色云,上就而视之,乃此鱼喷水为云也。

  又曰:夏鲧治水无功,沉於羽渊,化为玄鱼,大千丈。后遂死,横于河海之间。后世圣人以鱼为神化之物,以"玄"种合于"鱼"为"鮌"种。

  崔豹《古今注》曰:水君,状如人,乘马,众鱼导从,一名鱼伯,大水有之。汉末,有人于河际见之,人马皆有鳞甲,如大鲤鱼,但手足别,耳、目、鼻与人不殊。见人良久,入水而没。

  《博物志》曰:吴王江行,食脍有馀,弃之江中流,化而为鱼。匠箔中有名吴王馀鲙鱼者,长四寸,大者如箸,犹作鲙形。

  《岭南异物志》曰:南方常晴,望海中,二山如黛。海人云:"去岸两厢各六百里,一旦暴风雷,雾露皆腥,杂以泥涎,七日方已。"属有人从山来,说云:"阁鱼因鸣吼吹沫,其一鳃挂山巅七日,山为之折,不能去,鸣声为雷,气为风,涎沫为雾。"

  又曰:海中所生鱼蜃,置阴处有光,初见之以为怪异。土人常推其义,盖咸水所生,海死晷遇阴晦,波如燃火满海,以物击之,迸散如星。

  《岭表录异》曰:新泷等州山田,拣荒平处,以锄锹开为町疃。伺春雨,丘中贮水,即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孰田,又收鱼利。乃种稻,且无稗草,乃齐民之上术也。

  《异苑》曰:永嘉有人断水捕鱼,宰牲祈祭,了无所获,将弃罢之。其夕,梦见老公云:"诸君何不少停?"夜闻豚声,惊起共看,乃是大鱼,锉以为鲊,顿得百薄。故因以百薄为濑水。

  《述异记》曰:桓冲为江州,遣人周行庐山,见一湖中有赤鳞鱼。使者欲饮水,鱼毡鳍向之,乃不敢饮。

  又曰:关中有金鱼神。云周平王二年,十旬不雨,遣祭天神,俄而生涌泉,鱼跃出而降雨。

  《幽明录》曰:成彪兄丧,哀悼结气,昼夜哭泣。后钓於泽,经所共饮处,释纶悲感。有大鱼跳入舡中,俯视诸小鱼。彪仰天号恸,俯而见之,悉放小鱼,大者便自出舡去。

  《搜神记》曰:宫亭耗蘼石庙,有估客下都,经其下,见二女子,云:"可为买两量丝履,自厚相报。"估客至都,市好丝履并箱盛之,自市一书刀,亦在箱中。既还,以箱置庙中而去,忘取书刀。湖中正帆,忽有鲤鱼跳入舡,破鱼,得书刀焉。

  《广五行记》曰:唐仪凤玄年,博州僧正满行同凡俗,买鱼数头,於房作鲙食之。至夜四更,忽闻窗外有暴风声,乃梦一佛、二金刚语满云:"尔是何物小儿,将秽污伽蓝?"金刚手执棒,满闭目,因而两目不开矣。

  又曰:曹、宋二州西界大剂陂村人陈君,少小为捕鱼业。於后得患,恒被众鱼所食,痛苦不能自持。若以鱼网盖之,其痛即止。后为村人盗其网去,数日之间,不胜痛苦而死。

  《乐府》歌曰:江南可彩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宋玉《对问》曰:夫鸟则有凤,鱼则有鲸。鲸鱼朝发昆仑之虚,暴鳍於碣石,夕宿於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量江海之大哉!

  东方朔《客难》曰:死炅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曹植《答崔文始书》曰:临江以钓,不获一鳞,非江鱼之不食,其所饵之者非也。是以君子慎举擢。

  ○鲤鱼

  《河图》曰:黄帝游於洛,见鲤鱼,长三尺,青身无鳞,赤文成字。

  《毛诗·宛丘·衡门》曰: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又《臣工·潜》曰:鲦<鱼堂>鰋鲤。(鲦音条。)

  《东观汉记》曰:姜诗,字士游,性至孝。母常饮江水,儿取水溺死,恐母知,诈云行学。俄而涌泉出舍侧,并旦出鲤一诗。

  谢承《后汉书》曰:羊续好食生鱼。为南阳太守,丞侯俭贡鲤,续受而悬之。一赎,俭复致一枚,续乃以所悬枯鱼以示俭,终身不复食鱼。

  《晋书》曰:王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於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常。母欲生鱼,时天寒水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怂沭跃出,持之而归。

  又曰:刘聪将赵染,为索綝所败,杀其长史鲁徽。刘曜闻之,曰:"蹄涔不容尺鲤,染之谓也。"

  《齐书》曰:崔祖思自相国从事中郎迁齐国内史。高帝既为齐王置酒为乐,羹脍既至,祖思曰:"杆味故为南北所推。"侍中沉文季曰:"羹脍吴食,非祖思所解。"宙思曰:"鳖鲤似非勾吴之诗。"文季曰:"千里莼羹,岂关鲁卫?"帝甚悦曰:"莼改奘应还沉。"

  《南史》曰:梁南郡太守刘之亨,常梦二人姓李,诣之乞命,未之解也。其明日,仲夏有遗生鲤鱼二头,之亨曰:"必梦中所感也。"乃放之。其夜,又梦来谢恩云:"当令君延算。"

  《淮南子》曰:詹公之钓,千岁之鲤。(詹公,詹何,古得道善钓者。)

  又曰:牛蹄之踵,无盈尺之鲤。

  《符子》曰:务光自投卢,卢川之伯以赤鲤送之。

  《金楼子》曰:五尺之鲤,一寸之鲤,但大小殊,鳞之数等。

  《家语》曰:孔子娶於宋上官氏女,一赎而生伯鱼。伯鱼生三日,鲁昭公以鲤鱼赐咀子。孔子荣君之贶,因名子曰鲤,字伯鱼。

  曹植《辩道论》曰:甘始言:取鲤鱼一诗,令一者含药,俱投沸膏中,有药者奋尾鼓鳍,游行沉浮,有若处渊;其一者已熟而可啖。余时问言:"可试不?"言:"是药去此逾万里,非自行不能得也。"(《博物志》同。)

  陶朱公《养鱼经》曰:威王聘朱公,问之曰:"公住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乎?"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所谓水畜者,鱼也。以六亩田为池,池中有九洲,即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壮鲤四头,以二月上旬庚日内池中水,令无声,鱼必生。所以养鲤者,不相食,易长,又贵也。

  《魏武四时食制》曰: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列仙传》曰:吕尚钓於磻溪,三年不获。比周曰:"可止矣。"尚曰:"非尔所及。"果得大鲤,有兵钤在腹中。

  又曰:涓子,齐人也,好饵术。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见於齐。着《天地人经》四十八篇。后钓於河泽,得鲤鱼肠中符。隐於宕山,能致风雨。

  又曰:琴高,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鼓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馀年后,辞,入涿死晷取龙子,与诸弟子期之,期曰:"皆洁齐后,於水旁设祠屋。"果乘赤鲤来出祠中,且有万人观之。留一月,复入水去。

  又曰:子英者,舒乡人也,善入水捕鱼。得赤鲤鱼,爱其色,持着鱼池中,数以米穀食之。一年长丈馀,遂生角,有翅翼。子英怪畏,拜谢之,鱼言:"我迎汝耳!上我背,与汝俱去。"即大暴雨,子英上腾去。岁岁来归故舍食饮,见妻子,鱼复来迎之,如此七年。故吴中门户作神鱼子英祠。

  《续述征记》曰:梁孝王家中有数尺水,有大鲤。人谓有灵,不敢犯。

  《宣城记》曰:临城县盖山有舒姑泉。相传云:昔舒氏女未嫁,与其父词薪,此女坐处化为清泉。其母云:此女好音乐,乃往弦歌,而泉涌,有朱鲤一诗。及命作乐,泉故涌出。

  《河洛记》曰:谚云:"伊洛鲂鲤,天下最美;洛口黄鱼,天下不如。"

  崔豹《古今注》曰:兖州人谓赤鲤为玄驹,白鲤为白骥,黄鲤为黄雉。

  《搜神记》曰:宫亭孤石有估客,至都,因市一刀,置神庙中而忘取。至湖中,忽有一鲤跳入舡,破之,得刀。(具鱼部中。)

  《续搜神记》曰:谢允从武当山还,在桓宣武坐。言及左玄放为曹公置鲈鱼,允便云:"杆可得耳。"求大瓮盛水,朱书符投死晷,俄有二鲤鼓鳍在死晷。

  又曰:会稽鄮(音懋)县有女子姓吴,字望子,为苏侯神所爱。望子心有所欲,辄空中下之。望子常思鲙,一诗鲜鲤应心而至。

  《幽明录》曰:孙权时,南方遣吏献犀簪。吏过宫亭庙,请福神下教求簪,而盛簪器便在神前。神云:"临入石头,当相还去。"达石头,三尺鲤鱼跳入舡,吏破鱼得之。

  又曰:平都县南陂上有冢,行人於陂取得鲤。道逢冢中人来,云:"何敢取吾鱼?"夺着车上而去。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四年,梁郡有清冷渊,水面阔二里大许,即卫平得大龟之处。清泠水南有横渎,东南至宕山县,西北入通济渠。是时大雨,沟渠皆满。忽有大鱼,似鲤,而头一角,长尺馀,鳞正赤,从清泠水出,头长三尺许,入横渎,逆流西北十馀里,不没,入通济渠。于时,夹两岸随看者数百人,皆谓赤龙大鲤从渊而出。此亦唐斐搏兴之兆。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京师语曰:"伊洛鲤鲂,贵於牛羊。"

  《广五行记》曰:隋炀帝大业初,为诗,令宫人唱之,曰:"三月三日向江头,正见鲤鱼江上游。意欲垂钓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鲤鱼即唐之国姓。俄而唐有天下,故歌辞曰:"客从远方来,赠我怂沭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歌·宁戚辞》曰:中有鲤鱼长尺半,敝布衣裳不复骭。

  ○鰋鱼

  《尔雅》曰:鰋。(今鰋额白鱼。音偃。)

  《毛诗·鹿鸣·鱼丽》曰:鱼丽于罶,鰋、鲤。(鰋,鲇也。)

  谢承《后汉书》曰:陈蕃为郡法曹吏。正月,朝见太守王龚。客有贡白鱼於龚者,龚曰:"汝南乃有此鱼。"蕃曰:"鱼大且明咐戤德。"

  《晋书》曰:夏统,字仲御。母础,诣洛市药。会三月上已,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统并弗之顾。太尉贾充怪而问之曰:"卿居海滨,颇能水戏乎?"答曰:"可。"乃操柁正橹,折旋中流。於是风波振骇,俄而白鱼跳入舡中者有八九,观者皆悚遽。

  郦善长《水经注》曰:圣水出上谷东南,流经大坊岭下。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珍者,常寻之,旁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渐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经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短长,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及人有彩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

  《列仙传》曰:陵阳子明钓於溪,得白龙,子明解钓谢之。后数十年得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之法。三年,白龙来迎之。

  ○鳣鱼

  《毛诗·谷风·四月》曰: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诗义疏》曰:鳣,身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大者千馀斤。

  《后汉书》曰:杨震常客居湖城,众人谓之晚贵,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冠音贯,即鹳雀也。)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像也。数三者,法三台。先生自此升矣。"

  《淮南子》曰:牛蹄之涔,不生鳣鲤。

  《抱朴子》曰:彩燕巢而求凤卵,搜井底而捕鳣鱼,虽加至勤,非其所有也。

  《水经》曰:汉水又东为鳣湍,洪波奔荡,崩浪云颓。耆旧言:"有鳣鱼奋鳍溯流,望涛直上,至此则爆鳃失济,故因名湍矣。"

  又曰:鳣鲔,鲤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张衡《西京赋》曰:鳣鲔鱮鮦。

  郭璞《江赋》曰:鱼则叔鲔王鳣。

  孙绰《望海赋》曰:文鲤黄鳣。

  ○鲔鱼

  《尔雅》曰:鮥、(音洛。)<鱼卡>,(音叔。)鲔。(鲔,鳣属也。大者名王鲔,小者名<鱼卡>鲔。今宜都郡自荆门以上江中通出鱏鲔之鱼。有一鱼,状似鳣而小,建平人呼鮥子,即此鱼也。鱏音寻。)

  《毛诗·淇澳·硕人》曰:施罟濊濊,鳣鲔拨拨。

  《毛诗义疏》曰:鲔鱼出海,三月从河上,形似丽狞蘘色青,黑头小而尖,如铁兜鍪,口在颔下。今东菜辽东人谓之尉鱼,或谓仲明鱼。仲明者,乐浪尉,溺死海中,化为此鱼也。

  《礼记·月令》曰:季春,荐鲔於寝庙。(进时羹味。)

  《淮南子》曰:夫牛蹄之涔,不生鳣鲔。

  又曰:禹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龙门本有水门,鲔鱼由其中上行,得上过者便为龙。门,禹辟而大之,故言凿。

  《抱朴子》曰:寸鲔泛滥蹄死昀晷,则谓天下无四海之广也;芒蝪宛转果核之内,则谓八极之界尽於兹也。

  《博物志》曰:河阴岫穴出鲔鱼焉。

  ○<鱼亘>(公赠反)<鱼瞢>鱼(武亘反)

  《魏武四时食制》曰:<鱼瞢>,一名黄鱼,大数百斤,骨软可食,出较恤犍为。

  《淮南子》曰:季春,天子始乘舟,荐鲔於寝庙,乃为麦祈实。(鲔,瞢鱼也。天子乘舟,捕鱼者以荐进庙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鱼亘><鱼瞢>渐离。

  左思《吴都赋》曰:筌<鱼亘><鱼瞢>。

 

   卷九百三十七 ◎鳞介部九

 

  ○鲂鱼

  《尔雅》曰:鲂,鱞。(郭璞症曰:江东呼鲂为鳊。一名魾,音毗。)

  《山海经》曰:大鳊居海中。(鯾即鲂也。音鯾。)

  《毛诗·宛丘·衡门》曰: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又《关雎·汝坟》曰:鲂鱼赪尾,王室如燬。

  又《七月·九罭》曰:九罭之鱼,鳟、鲂。

  陆机《毛诗疏义》曰:鲂鳏,今伊、洛、济、颍鲂鱼也。广而薄脆,甜而少肉,细鳞,鱼之美者也。渔阳泉州刀口、辽东梁水鲂,特肥而厚,尤美於中鲂,故其乡语曰:"居就梁水鲂。"

  《说苑》曰:阳书谓宓子贱曰:"吾少也贱,不知理民之术。有钓道顿可,夫投纶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喙若亡,若食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薄而厚味。"宓子贱曰:"善。"

  宋玉《钓赋》曰:左挟鱼罶,右执桥竿。精不离乎鱼啄,思不出乎鲋鳊。

  ○鱮鱼

  《毛诗》曰:其钓维何?惟鲂及鱮。(音叙。)

  《毛诗义疏》曰:鱮,似鲂而大头,鱼之不美者。故里语曰:"买鱼得鱮,不如啖茹。"徐州谓之鲢,(音连。)或谓之<鱼童>。

  《水经》曰:沔瞬当流,注於汉,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水度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鱮;二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取之。美珍常味。

  潘岳《西征赋》曰:素鱮扬鳍。

  ○鯈鱼(音稠)

  《尔雅》曰:鮂,黑鰦。(郭璞症曰:即白鲦也,江东呼为鮂。囚、兹二音。)

  《庄子》曰:庄子与惠子游於豪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织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耶?"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全矣。"

  《山海经》曰:带山茈葫之水,其中多鯈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已忧。

  又《图经赞》曰:汩和损平,莫惨於忧。《诗》咏萱草,《山经》则鯈。

  何敬祖诗曰:属耳听鸣莺,流目玩鯈鱼。

  ○魦鱼

  《尔雅》曰:魦,鮀。(郭璞症曰:今吹沙小鱼,体鱼而有点文也。沙、沱二音。)

  《毛诗·鱼丽》曰:鱼丽于罶,<鱼常>、魦。(鯋,鮀也。)

  《广志》曰:吹沙鱼,大如指,沙中行。

  ○<鱼常>鱼

  《毛诗》曰:鱼丽于罶,<鱼常>,魦。<鱼常>,(杨也。音常。)

  《毛诗义疏》曰:<鱼常>,一名杨,今黄颊鱼是。身形厚而长大,额骨正黄。

  ○鲋鱼

  《周易·井卦》曰:井谷射鲋。(王肃注曰:鲋,小鱼也。)

  《广雅》曰:鲭,鲋也。

  《庄子》曰:庄周家贫,往贷粟於监河侯,侯曰:"我揭邑金,贷子二百金,可乎?"织周忿然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视车辙中,有鲋鱼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周曰:'喏。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之,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得升斗之水可活耳,君乃言此,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

  又曰:夫揭竿累,趣灌窦,守鲵鲋,其於得大鱼,难矣!

  《吕氏春秋》曰:鱼之美者,有洞庭之鲋。

  《说苑》曰:魏、楚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魏、楚欲伐齐,愿先生共寡人忧之。"髡曰:"臣见邻人之祠田也,以一箧饭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洿邪,得穀百车。'臣笑其所祠者少,所求者多。"王曰:"善。"立为上卿。

  《神异经》曰:东南海中有恒洲,有温湖,鲋鱼生焉,长八尺,食之宜暑而辟风寒。

  盛弘之《荆州记》曰:荆州有美鲋,逾於洞庭、温湖。

  《古乐府·罩辞》曰:罩初何得?端来得鲋。小者如手,大者如屦。孝子持归,遗我公姬。安得此鱼?適与罩迕。从今以后,狄薠求鲋。

  刘邵《七华》曰:洞庭之鲋,出於江岷。弘腴青颅,朱尾碧鳞。

  ○鲇鱼

  《尔雅》曰:<鱼占>。(别名鳀,江东通呼鲇为鮧。鮧音提。)

  《广雅》曰:鮷、(音提。)鳀,(音递。)<鱼占>也。

  《魏武四时食制》曰:蒸鲇。

  《永嘉郡记》曰:漈湖溪中多大鲇。昔有流得一世者,鳍大五六围。

  《广五行记》曰:则天如意中,著作郎路敬淳庄在济源,有水碾一柱坏,以他柱易之。家人取故者为樵,中得一鲇鱼,长尺馀,尚活。至后敬淳坐綦连辉被杀。

  ○鳠鱼

  《广志》曰:鳠(音画)鱼,似鲇,大口。

  ○鳟鱼

  《尔雅》曰:鮅,(音必。)鳟。(才损切,似鯶子,赤眼。鯶音混。)

  《毛诗·九罭》曰:九罭之鱼,鳟、鲂。(鳟、鲂,大鱼也。)

  《毛诗疏义》曰:"鳟、鲂,"鳟似鲵鱼,鳞细於鲵也,赤眼,多细文。

  《唐书》曰:吐番国有臧河,去逻些三百里,东南流,众水凑焉,南入昆仑国。其中有鱼,似鳟而无鳞。

  张衡《七辨》曰:巩洛之鳟,割以为<鱼族>。分芒折缕,细乱虻足。

  ○鱧鱼

  《尔雅》曰:鱧。(郭璞症曰:鳢鮦也。自赤依婵撒也。)

  《毛诗·鱼丽》曰:鱼丽于罶,鲂、鱧。(鱧,鮦鱼也。)

  陆机《毛诗疏义》曰:"鲂、鱧",《尔雅》曰:"鱧,鮦也。"许以为鲤鱼,机以为鲤狭而厚。

  《梁书》曰:林邑王逸死,奴文篡立。文本日南西卷县夷帅范稚家奴。常牧牛于山涧,得鳢鱼二而化为铁,因以铸刀。刀成,文向石咒曰:"若斫石入者,文当王此国。"因斫,如断刍槁,文心异之。范稚常使之商贾至林邑,因教林邑王,作宫室及兵车器械,王宠任之。后乃谗言诸子,各奔馀国。及王死无嗣,文伪於邻国迓王子,置毒於浆中杀之,遂胁国人自立。

  《林邑国记》曰:范文得鳢鱼,变为铁,斫石如斩芦,世传鱼刀。

  ○鲫鱼

  《水经》曰:青林湖有鲫鱼,食之肥美,辟寒暑。

  《南夷志》曰:蒙舍地有鲫鱼,大者重五斤。西洱河及昆池,南接滇池,冬月多鲫鱼。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等,常饭鲫鱼羹。

  ○嘉鱼

  《水经》曰:丙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穴口广五六尺,去地七八尺。水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

  任像《益州记》曰:嘉鱼,细鳞,似鳟鱼,蜀中谓之拙鱼。蜀郡山处处有之,年年从石孔出,大者五六尺。

  《云南记》曰:雅州丙穴出嘉鱼。所谓"嘉鱼生於丙穴"。大抵雅州诸水多有嘉鱼,似丽狞蘘鳞细。或云黄河中味鱼此类也。

  《博物志》曰:较恤县北有鱼穴二所,常以二月、八月出鱼,曰:"丙穴"。

  《岭表录异》曰:嘉鱼,形如鳟,出梧州戎城县江水口。甚肥美,众鱼莫可与比。最宜为鯅。(他顶切。)每炙,以芭蕉叶隔火盖,虑脂滴火闽狞呯。(渔阳有味鱼,亦此类。)

  左思《蜀都赋》曰:嘉鱼出於丙穴。

  ○鰽鱼(字由切)

  《异物志》曰:鰽鱼,仲夏始从海中溯流而上。腹下如刀,长尺馀。有细骨,如鸟毛在肉中;又有鸟肾在腹。立夏,有白鸟似鹥群飞,谓之鰽鸟。至仲夏,鸟藏鱼出,变化所生也。

  ○鮆鱼(音荠)

  《尔雅》曰:鮤,蠛刀。(今之鮆鱼也。亦呼为魡鱼。列、蔑二音。)

  《山海经》曰:浮玉之山,山北望具区。苕水出于其阴,其中多鮆鱼。(郭璞症曰:鮆鱼,狭薄,而长头,一名刀鱼,太湖中饶之。)

  《异苑》曰:蝴蝶变作鮆。

  ○鲈鱼

  《后汉书》曰:左慈,字玄放。曾在曹操坐,操曰:"恨少吴松江鲈鱼耳。"慈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出。操曰:"一鱼不周。"乃更沉钓,后引出,皆长三尺馀,操使目前脍之。

  《世说》曰:张季膺为齐王掾,在洛水,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以为枷。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六年,吴郡献松江鲈鱼乾脍。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之佳味也。

  ○鲻鱼

  《神仙传》曰:介像与吴王共论,鲻鱼为上,乃於殿前作方坎,汲水满之,并求钓饵、起之,须臾得鲻鱼。王惊喜,乃使脍之。

  《异物志》曰:鲻鱼,长者六七尺。

  《岭表录异》曰:跳鯅,乃海味之小鱼鯅也,以盐藏鲻鱼儿一斤,不啻千个,生擘点醋下酒,甚有美味。余遂问名"跳"之义,则曰:"捕鱼者,中春于高处卓望鱼犊却,如阵云,阔二三百步,厚亦相似者。既见报,渔师遂将舡争前而迎之。舡冲鱼阵,不施罟网,但鱼儿自惊跳入舡,逡巡而满。以此为鯅故名之'跳'。又云:舡去之时,不可当鱼阵掷晷,恐鱼多压沉故也。即可以知其多矣。

  ○鳝鱼(与<鱼旦>同,音善。)

  《山海经》曰: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焉。女祭、女戚在蒲氨,居两水间,戚操鱼<鱼旦>(<鱼旦>,鱼属也。)祭操俎。(肉祠也。)

  《汲冢周书·王会》曰:氡人食鳝蛇。鳝蛇,顺食之美。(东越瓯人也。比交州蛇特多,为上珍。)

  谢承《后汉书》曰:杨震常客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贵,而震志愈笃。后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之像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时年过五十,乃始仕州郡。

  《梁书》曰:邵陵脱汹摄南徐州事,遨游市里,杂於厮隶。常问卖<鱼旦>者曰:"柑史何如?"对者言躁虐,纶怒,令吞<鱼旦>以死。百姓惶骇,道路以目。

  《淮南子》曰:今鳝之与蛇、蚕之与蠋,状相类而爱憎异。(人爱鳝与蚕,畏蛇与蠋,故曰异也。)

  《抱朴子》曰:田地既有自然之鲜,而有荇茎、芩根、土龙之属化为鳝。

  《韩子》曰:鳝似蛇,而渔者取鳝而畏蛇,利之所在,皆为贲、育。

  《颜氏家训》曰:江陵刘氏以卖鳝羹为业。后生一儿,头目是鳝,自颈已下方为人耳。

  又曰:《后汉书》云:"鹳雀衔三鳝鱼。"多假借为鳣鲔之鳣,俗之学士因谓为鳣鱼。案:《魏武帝四时食制》:"鳣鱼大如五升奁,长一丈"。郭璞症《尔雅》云:"鳣长二三丈"。安有鹳雀能胜其一者?况三头乎?鳣又纯灰色,无文章也。鳝鱼长者不过三尺,大者不过三指,黄色黑文,故都讲云:"蛇鳝,卿大夫服之像也"。《续汉书》及《搜神记》亦说此事,皆作"鳝"字。孙卿云:"鳖鳣鳅。"及《韩非》、《说苑》皆曰:"鳣似蛇,蚕似蠋"并作"鳣"种,假"鳝"为"鳝",其来久乎?

  周处《风土记》曰:阳羡谷,五月以薤蒸<鱼旦>而食。凡鳣鱼夏出冬蛰,亦以将气养和实时节也。

  徐衷《南方草物状》曰:白鳣,生溪边土穴中,长五尺所,大三寸。里民刺取细槿二寸,苦酒煮食之,滋味如黄鳝味。交趾九真有之。

  刘敬叔《异苑》曰:卢循以义熙五年自广州下,泊舡江西,众多疲死。事平之后,人往蔡州,见死人发变而为鳝。今上镇西参军与府司马张逝,瞻湖际有一棺,棺头有鳝众。试令拨看,即是发,亦有未都化者。一实云:生以秫渖沐,死则发为<鱼旦>。又昔有人食不能无<鱼旦>,死后改棺,<鱼旦>满中。

  又曰:会稽石亭埭,有大枫树,中空。每雨水,辄满溢。有商旅载生<鱼旦>聊放一头着孔中,以为狡狯。后村民咸谓是神,乃依树起屋,宰牲祭事未常辍,因遂名<鱼旦>父庙。人有祈请,及秽慢,祸福立至。估客后返,见其如此,即取作臛,於是遂绝。

 

   卷九百三十八 ◎鳞介部十

 

  ○鲸鲵鱼

  《春秋考异邮》曰:鲸鱼死而彗星出。

  《左传·宣下》曰: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鲸鲵,大鱼,以喻不义之人。)

  《春秋后语》曰:楚威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欤?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夫鸟有凤而鱼有鲸。凤皇上击九千里,翱翔乎窈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料天地之高哉?鲸鱼朝发於昆仑之虚,暮宿於孟津。赤泽之鲵岂能与量江汉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鲸,士亦有之。"

  《唐书》曰:开玄七年,大拂涅靺羯献鲸鲵睛。

  《淮南子》曰:麒麟斗则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鲸,海中鱼之王也。)

  《邓析书》曰:猎猛虎者不于后园,钓鲸鲵者不于清池。何则?园非虎处,池非鲸渊。

  《说苑》曰:昔南瑕子过程本子,程本子为之烹鲵鱼。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不食鲵鱼。"程本子曰:"乃君子不食,子何事焉?"南瑕子曰:"吾闻上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陛甓善,自进之阶也;陛甓恶,自退之源也。"

  《魏武四时食制》曰: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量蕊,谓之鲸鲵。次有如屋者,时死岸上,膏流九顷,其须长一丈,广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为矛矜。

  《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有四足,形如鳢,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着《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之膏为其烛也。"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

  崔豹《古今注》曰:鲸,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千丈。一生数万子,常以五月、六月就岸边生子,至七、八月导引其子还入海中,鼓浪成雷,喷沫成雨。水族惊畏之,皆逃匿,莫敢当。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眼晴为明月珠。

  任昉《述异记》曰:南海有珠,即鲸鱼目瞳。夜可以鉴,谓之夜光。

  潘岳《沧海赋》曰:鱼则吞舟鲸鲵。

  左思《吴都赋》曰:长鲸吞航,修鲵吐浪。

  木玄《虚海赋》曰:其鱼则横海之鲸,突兀孤游,巨鳞刺云,洪鳍卜觎,颅骨成岳,流膏为渊。

  曹毗《观涛赋》曰:於是神鲸来往,乘波跃鳞,喷气雾合,噫水成津。骸丧成岛屿之虚,目落为明月掷觊。

  ○鲮(音陵)

  《山海经》曰:鲮鱼吞舟。

  《临海水土记》曰:鲮鱼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菱。

  ○<鱼昔>鱼

  《南越记》曰:<鱼昔>鱼,南越谓为瑰雷鱼,长一丈。子朝出食,暮还母腹,常从脐中入,口中出。腹内有两洞,腹贮水以养子,腹容二子,两腹则四子也。其<鱼思>鳞皮有珠文,可以饰刀剑口。

  孙绰《望海赋》曰:劲<鱼昔>扬鳍以排流。

  ○槌额鱼

  《临海水土记》曰:槌额,似<鱼昔>鱼,长四尺。

  ○海鱼

  《临海水土记》曰:海长丈馀。

  《金楼子》曰:鲸鲵,一名海,穴居海底。鲸入穴则水溢,溢为潮来。鲸既出入有节,故潮水有期也。

  《岭表录异》曰:海鱼,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馀尺。每岁,广州常发<舟同>舡过南安货易,路经调黎(地名,海心有山,阻东海,涛崄而急,亦黄河之三门也。)深阔处,或见十馀山或出或没。稿工曰:"非山岛,鳅鱼背也。"双目熌烁,鳍鬛若箕。朱旗日中,忽雨霡霖。舟子曰:"杆鳅鱼喷气,水散於空,风势吹来,若雨耳,"近鱼,鱼即鼓舡而噪,倏尔而没。(鱼畏鼓,物类相伏耳。)

  ○石蟊鱼

  《临海水土记》曰:石蟊(音矛。)附石以锯错。

  ○鳄鱼

  《吴时外国传》曰:鳄鱼大者长二三丈,有四足,似守宫,常吞食人。扶南王范寻敕捕取置沟堑中,寻有所忿者,缚以食鳄。若罪当死,鳄便食之;如其不食,便解放,以为无罪。

  《梁书》曰:扶南国于城沟中养鳄鱼,门外圈猛兽。有罪者辄以喂猛兽及鳄,不食为无罪,三日乃放之。鳄大者长二丈馀,状如鼍,有四足,喙长六七尺,两边有齿如刀剑。常食鱼,遇得獐鹿,及人亦啖之。苍梧以南及外国皆有。

  《唐书》曰:韩愈为潮州刺史。既视事,恂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卵而化,其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居数日,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炮一豚一羊投之湫,咒之曰:"今潮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鳄鱼朝发而夕至。今与鳄鱼约:三日乃至七日,如顽而不徙,须为物害,则刺史选材伎壮夫操劲弓毒矢,与鳄鱼从事矣!"咒之夕,有暴风雷起於湫中。数日,湫水尽涸,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无鳄患。

  虞喜《志林》曰:方有鳄鱼,喙长八尺,秋时诸甚。人在舟边者,鱼或出头食人。故人持戈於舡侧而御之。

  《博物志》曰:南海有鱷鱼,状如龟。斩其头而乾之,断喙去齿而更生,如此三乃止。

  《交州记》曰:鳄好出沙上,卵大如鹅卵,可食。

  《广州异物志》曰:鳄鱼,长者二丈馀,有四足,喙长七尺,齿甚利。虎及鹿渡水,鳄击之,皆断喙去齿,旬日更生。

  《岭表录异》曰:鳄鱼,其身土黄色,有四足,修尾,形状如鼍,而举止矫疾,口生锯齿,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惧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鳄嗥叫其下,鹿必怖惧落崖,多为鳄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故李太尉贬官潮州,经鳄鱼滩,沉损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沉失。遂召舶工昆仑取之,但枷醟咢鱼极多,不敢辄近,乃是鳄鱼窟宅也。

  ○鲛鱼

  《说文》曰:鲛,鱼也,皮可以饰刀。

  《山海经》曰:燕山,漳水出焉,其中多鲛鱼。(郭璞注曰:鲛,背上有甲,朱文,尾长三四尺,皮可以饰刀剑口。)

  《西京杂记》曰:尉陀,高祖时献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萄锦四匹。

  《博物志》曰:东海中有鲛鯖鱼,既生子,子惊,还入母腹,寻复出。

  任昉《述异记》曰:虎鱼老则为鲛。

  ○鱕(音藩)

  《南越记》曰:鱕鱼,鼻有横骨如轓。海中波浪为之涌,海舡逢植地断。

  ○石首鱼

  《临海异物志》曰:石首,小者名水,其次名春来。石首异种又有石头,长七八寸,与石首同。

  《岭表录异》曰:石头鱼,状如鳙鱼,随其大小,胆中有一石子,如乔麦粒,莹白如玉。有好奇者,多市鱼之小者,贮於竹器,任其坏烂,即淘之,取其鱼胫石子,以植酒筹。

  ○黄灵鱼

  《临海水土记》曰:黄灵鱼,小文,正黄,似石首。

  ○乌贼鱼

  《南越记》曰:乌贼鱼有矴,遇风浪便虬前一须下矴而住。腹中血及胆正黑,中以书也,世谓"乌贼怀墨而知礼"。故俗云:"是海若白事小吏。"或曰:"古掷觐生常自浮水,乌见以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乌,故谓乌贼。今乌化为鱼。"

  崔豹《古今注》曰:乌贼鱼,名河伯从事小吏。

  《岭表录异》曰:乌贼鱼,只有骨一片,如龙骨而轻虚,以指甲刮之即为末。亦无鳞而肉翼,前有四足。每潮来,即以二长足捉石,浮身水上。有小虾鱼过其前,即吐涎惹之,取以为食。广州边海人往往探得大者,率如蒲扇,炸熟,以姜醋食之,极脆美。或入盐浑腌为乾,槌如脯,亦美。吴中好食之。

  左思《吴都赋》曰:乌贼拥剑。

  ○{佶鱼}(音佶)

  《临海异物志》曰:{佶鱼}似乌贼而肥,炙食甘美。

  ○{制鱼}(音制)

  《临海异物志》曰:{制鱼}鱼至肥,炙食甘美。谚曰:"宁去累世田宅,不去鱼额。"

  ○鳆(步角反)

  《汉书》曰:王莽以关东兵起,忧懑不食,但饮酒食鳆鱼。

  《东观汉记》曰:吴良,字大仪,齐人,为郡仪卜靧。正旦,入贺太守,门下掾王望前上言寿,皆称万岁。良跪曰:"门下掾谄,明府无受其觞。盗贼未弭,人民困乏。"太守曰:"生言是。"遂不举觞,赐鳆鱼百枚,教署功曹。良耻以言受官,遂不肯谒。

  《后汉书》曰:张步遣使伏隆诣阙上书,献鳆鱼。(郭璞症《三苍》云:鳆似蛤,偏着石。《广志》曰:鳆无鳞,有一面附石决明,细孔杂杂,或七或九。《本草》云:石决明,一名鳆鱼。音步角切。)

  《魏志》曰:倭国人入海捕鳆鱼,水无深浅,皆沉没取之。

  《齐书》曰:褚彦回,时淮北属魏,江南无鳆鱼,或有间关得至者,一枚直数千钱。有饷彦回鳆鱼三十枚,彦回时虽贵而贫过甚,门生献计卖之,云可得十万钱。彦回变色曰:"我谓此是食物,非曰财货,且不知堪钱,聊尔受之?虽复俭乏,宁可卖饷取钱?"悉与亲游啖之,少日便尽。

  陈思王《求祭先主表》曰: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足自供事。

  魏文帝《与孙权书》曰:今因赵咨致鳆鱼千枚。

  ○比目鱼

  《尔雅》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鱼枼>。(郭璞症曰:状如牛脾。一眼,两片相合乃行。江东呼王余鱼。)

  《史记》曰:管仲谏桓公:"古者封禅,东海有比目之鱼。"

  《搜神记》曰:东海名馀腹者,昔越王为脍,割而未切,堕半於水,化为鱼。

  《临海水土记》曰:两片特立,合体俱行,比目鱼也。

  《岭表录异》曰:比目鱼,南人谓之鞋屉鱼,江淮为之拖沙鱼。

  左思《三都赋》曰:双则比目,片则王馀。

  孙绰《望海赋》曰:王馀孤逝,比目双游。

  ○人鱼

  《山海经》曰:龙侯之山,决水出焉。其中多人鱼,状如<鱼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史记》曰: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灯烛。

  《临海异物志》曰:人鱼,似人,长三尺馀,不可食。

  ○虎鱼

  《范子》曰:虎鱼出东海。

  郭璞《江赋》曰:或虎状类人。(虎鱼,头似虎,腹背皆有刺。)

 

   卷九百三十九 ◎鳞介部十一

 

  ○牛鱼

  《博物志》曰:东海中有牛鱼,形如牛。剥其皮悬之,潮死炅则毛起,潮去则伏。

  《临海异物志》曰:牛鱼,形如犊子,毛色青黄。好眠卧,人临其上,及觉,声如大牛,闻一里。

  《魏武四时食制》曰:海牛鱼皮、生毛可以饰物,出扬州。

  ○天牛鱼

  《南越记》曰:天牛鱼,方圆三丈,眼大如升,在脾头,口在胁中,露齿无唇,两肉角如臂,两翼长六尺,尾长五尺。

  ○死覯鱼

  《南方草物状》曰:死覯鱼,随海潮搏岸边食人,人乘舡刺之。大者围九尺,长二三尺,似猪形。

  ○鹿鱼

  《临海异物志》曰:鹿鱼,长二尺馀,头上有角,腹下有脚,如人足。

  《岭表录异》曰:鹿子鱼,赪其尾鬛,皆有鹿班,赤黄色。余曾览《罗州图》云:"州南海中有洲。每春夏,此鱼跳出洲,化而为鹿。"曾有人拾得一鱼,头已化鹿,尾犹是鱼。南人云:"鱼化为肉,腥不堪食。"

  郭璞《江赋》曰:或鹿像鼻。(鹿,头角如鹿。)

  ○虾鱼

  《尔雅》曰:鲵大者谓之虾。(今鲵鱼似鮉,四脚,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

  《异物志》曰:鲵鱼,有四足,如龟而行疾。有鱼之体,而以足行,故曰虾鱼。含水仰天不动,小鸟就饮,因而吞之。

  《异物记》曰:虾实四足,而有鱼名,头尾类鳀,歧岐而行。生长山涧,出入深坑。顶上有光,迎风濆流。云是懒妇,怨勤自投。

  ○鳐鱼

  《吕氏春秋》曰:灌死之鱼名曰鳐,状如鲤,有翼。

  左思《吴都赋》曰:文鳐夜飞而触纶。

  ○珠鳖鱼

  《山海经》曰:葛山,澧水出焉。中多珠鳖之鱼,如肺而有六足,目有珠。其味酸甘,食之不厉。

  《山海经图赞》曰:澧死戤鳞,状如浮肺,体兼三才,以货贾客。

  《吕氏春秋》曰:鱼之美者,澧死戤鱼,名曰珠鳖,六足,有珠。(澧水,在苍梧九疑之西。)

  ○赤<鱼耎>鱼

  《山海经》曰:青丘之山,英水出焉。中多赤<鱼耎>,(音需。)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经图赞》曰:赤<鱼耎>之状,鱼身人头。

  ○何罗鱼

  《山海经》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鳛鳛鱼

  《山海经》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其中多鳛鳛之鱼,(音褶。)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遇狞怗,其音如鹊,可以御火。

  又《经图赞》曰:鼓翮一运,十翼翩翻,厥鸣如鹊,鳞在遇狞怗。

  《雒书》曰:鳛鳛鱼,状如鹊,食之不瘴,出涿光山。

  ○<鱼巢>鱼

  《山海经》曰:狱法之山,瀤泽之水出焉。(音怀。)其中多<鱼巢>鱼,(音藻。)状如鲤,鸡足。食之已疣。

  又《图赞经》曰:<鱼巢>之为状,半鸟半鳞。

  ○鮨鱼

  《山海经》曰:北狱之山,诸怀之水出焉。其中多鮨鱼,(音诣。)鱼身犬首,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鳙鳙鱼

  《山海经》曰:樕蛛之山,食水出焉。中多鳙鳙之鱼,(音容。)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

  《山海经图赞》曰:鱼号鳙鳙,如牛虎驳。

  ○箴鱼

  《山海经》曰:狗状之山,氵只(音枳。)水出焉,中多箴鱼,状如鯈,喙如箴,食者尾鼛。(《南越记》长针鱼,口四寸。)

  ○鱄鱼

  《山海经》曰:鸡山,暴水出焉,其中有鱄鱼,(音团。)状如鲋,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大旱。

  又《图·鱄鱼并颙鸟赞》曰:颙鸟栖林,鱄鱼处川,俱为旱徵。灾延普天,测之无像,厥类惟玄。

  《吕氏春秋》曰:鱼之美者,洞庭之鱄。

  ○鯥鱼

  《山海经》曰:柢山多水,有鱼出焉,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在魼(祛、榻二音。)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音六。)冬死夏生,(蛰类也。)食之无肿疾。

  《山海经图赞》曰:鱼号曰鯥,处不在水。厥状如牛,鸟翼蛇尾。

  ○<鱼半>(音畔)

  《山海经》曰:英山,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鱼半>鱼,状如鳖,其音如羊。

  ○<鱼胃>(音谓)

  《山海经》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其中多<鱼胃>鱼,其状如蛇而四足。

  《汉书·地理志》曰:子桐之水,其中泽多<鱼胃>鱼。

  ○尾簜鱼

  《山海经》曰:英鞮之山,氵冤水出焉。是多尾簜之鱼,鱼身蛇首,六足,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昧,可以御凶。

  ○鳋鱼

  《山海经》曰: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其中多鳋鱼,(音骚。)其状如鳣鱼,动则其邑大兵。

  《山海经图赞》曰:物以感应,亦有数动。壮士挺剑,气激江涌。鳋鱼潜渊,出则民悚。

  ○{如鱼}{比鱼}鱼

  《山海经》曰:鸟鼠同穴之山,滥(音槛。)水出於其西,多{如鱼}{比鱼}之鱼。(如玭二音。)其状如复銚,鸟首而鱼翼鱼尾,其声如磬,是生珠玉。(珠母,蚌类。)

  《山海经图赞》曰:形如复銚,包玉含珠。有而不积,泄以尾闾。暗与道会,可谓奇鱼。

  ○蠃鱼

  《山海经》曰:邽(音圭。)山,濛水出焉。其中多蠃鱼,鱼身而鸟翼,声如鸳鸯。见,其国大水。

  ○<鱼巿><鱼巿>鱼

  《山海经》曰:少咸之山,雁门之水,其中多<鱼巿><鱼巿>之鱼,(音沛。)食之杀人。

  ○<鱼此>鱼

  《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其中多<鱼此>鱼,(音紫。)其状如鯈而赤鳞,其音如吒,食之不骄。(或作慅。)

  《山海经图赞》曰:微哉<鱼此>鱼!食则不骄。物有所感,其用无摽。

  ○鱽父鱼

  《山海经》曰:阳山,留水出焉。其中有<鱼舀>(音滔。)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首,如彘身,食之已欧。

  《山海经图赞》曰:<鱼舀>父鱼首,厥体如豚。

  ○师鱼

  《山海经》曰:饶山,历号之水出焉。中有师鱼,食之杀人。

  ○文鱼

  《山海经》曰:景山,睢(音蛆。)水出焉。中多丹粟文鱼。(有班彩也。)

  ○鯩鱼

  《山海经》曰:半石之山,来需之水出焉。其中多鯩(音纶。)鱼,黑文,状如鲋,食者不肿。

  ○鱼

  《山海经》曰:半石之山,合水出其阴,是多(音腾。)鱼,其状如<鱼厥>,居逵,(逵,死昀晷穴,相交通。)苍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已瘘。

  《临海水土记》曰:鱼似鱦,长二尺。

  ○飞鱼

  《王子年拾遗录》曰: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死百年生。故《宁仙游涉七言颂》云:"菁藻灼烁钦簇舒,万龄渐死饵飞鱼。"

  《山海经》曰:騩(音槐。)山,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郭璞《山海经图·飞鱼赞》曰:飞鱼如豚,赤文无羽。

  《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食之可以已痔。(又曰:飞鱼如豚,赤文,无羽。)

  张骏《山海经飞鱼赞》曰:飞鱼如鲋,登云游波。

  《林邑国记》曰:飞鱼,身圆,长丈馀,羽重沓,翼如胡蝉。出入群飞,游翔翳薈,而沉则泳海底。

  ○豪鱼

  《山海经》曰: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出焉。是多豪鱼,其状如鲔,而赤喙、尾,赤羽。食之,可以已白疥。

  ○鯸鲐鱼

  左思《吴都赋》曰:王鲔鯸鲐。(刘逵曰:鯸鲐,状如科斗虫。大者长尺馀。腹白,背青,有黄文。性有毒,虽小,獭、犬、鱼不敢啖也。蒸煮肥美。)

  ○鯸<鱼霸>鱼

  潘岳《沧海赋》曰:<鱼客>鱼鯸<鱼霸>。

  ○鮠(午回切)

  《广志》曰:鮠鱼,一名河豚。

  ○丹鱼

  《抱朴子》曰:南阳丹水有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夜浮水,侧有赤光,割取血,以途足,可以步行水上。

  ○<虫豕>鱼

  《广志》曰:<虫豕>鱼,一名鮦。(直垄切。)

  ○<鱼舀>鱼

  刘敬叔《异苑》曰:<鱼舀>鱼,凡诸鱼欲产,<鱼舀>辄以头冲其腹。<鱼舀>鱼自欲生者,亦更相撞触。故世人谓为众鱼之生母也。

  《岭表录异》曰:<鱼舀>,南人云:鱼之欲产子者须此鱼,以头触其腹而产。俗呼为生母鱼。

  ○望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望鱼侧如刀,可以刈草,出豫章明都泽。

  ○班文鱼

  鱼豢《魏略》曰:濊国出班鱼皮,汉时恒献之。

  郭义恭《广志》曰:班文鱼出东夷,濊献其皮。

  ○萧拆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萧拆鱼,海之乾鱼也。

  ○<鱼孚><鱼市>鱼(上孚下沛)

  《魏武四时食制》曰:<鱼孚><鱼市>鱼,黑色,大如百斤猪,黄肥,不可食。数枚相随,一浮一沉。一名敷。常见首。出淮及五湖。

  《三十六国春秋》曰:吴人夏丞为孝廉,高士夏仲御以母疾,将市药于京师,随丞入洛。时值禊饮,贾充见而放之。仲曰:"我,会稽夏仲御也。"充问:"卿居海滨,能献舡不?"仲曰:"能之。"充因命焉。仲御即登舡鼓拽,容止可观,为<鱼孚><鱼市>之形,俄然云雾杳冥,白鱼跃入其舟,充甚异之。

  ○蕃逾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蕃逾鱼,如鳖,大如箕,甲上边有髯,无头,口在腹下,尾长数尺,有节,有毒螫人。

  ○龙鱼

  《山海经》曰:龙鱼,陵居。其状如狸,(或曰龙鱼似狸一角也。)一曰虾鱼。(音遐。)即有神圣乘此,而行九野。一曰鳖鱼。

  郭璞《山海经图赞》曰:龙鱼一角,似狸居陵。俟时而出,神圣攸乘。飞骛九域,乘云上升。

  《括地图》曰:龙鱼,一名虾鱼,状如龙,而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

  郭璞《江赋》曰:或虎状龙颜。(龙鱼亦似鱼。)

 

   卷九百四十 ◎鳞介部十二

 

  ○琼鱼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曰:"仙人上药,有流渊琼鱼。"

  ○横公鱼

  《神异经》曰:北方荒外有石湖,其中有横公鱼,长七八尺,形状如鳢而目赤。昼则在湖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世,以乌梅二七煮之乃熟。食之可以止邪病。(《玄黄经》曰:横公鱼不可杀,惟加乌梅其气乃灭。)

  ○发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发鱼,带发如妇人,白肥,无鳞,出滇池。

  ○蒲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蒲鱼,其鳞如粥,出郫县。

  ○印鱼

  《临海异物志》曰:印鱼,无鳞,形似<鱼昔>(音错。)形,额上四方如印,有文章。诸大鱼应死者,印鱼先封之。

  郭延之《述征记》曰:城阳县南量蕊,尧母庆都墓庙前一池,鱼额间有印文,名颊鱼。非告祠者,捕不可得。

  左思《吴都赋》曰:印龟鱕(音藩。)<鱼昔>。

  ○黄鱼

  《吴书》曰:薛综上疏:"交州刺史朱符多以乡人分作长史,强赋民黄鱼一枚、稻一斛。"

  刘欣期《交州记》曰:武宁县秋九月,黄鱼上化作鹑鸟。

  《南方草物状》曰:短细黄鱼,九月中,因秋风而变成鹑,上团,吏捕取炙食,滋味肥美。

  《南中八郡志》曰:江出黄鱼,鱼形颇似鳣,骨如葱,可食。

  郭义恭《广志》曰:揵为郡僰道县出臑骨黄鱼。

  ○寄鱼

  沉怀远《南越志》曰:寄鱼,长三寸,似白鱼,常附海舡以济洪波。一曰寄载鱼。

  《临海水土记》曰:寄度鱼,长三寸,似白鱼。

  ○君鱼

  沉怀远《南越志》曰:君鱼,长三寸,背上骨如笔管,大者似矛。逢诸细鱼及鼋,腹皆断之。

  ○琵琶鱼

  《临海异物志》曰:琵琶鱼,无鳞,形如琵琶。

  沉怀远《南越志》曰:琵琶鱼,无鳞,长二尺,形似琵琶,故因以为名。

  任昉《述异记》曰:海鱼千岁为剑鱼。乐鱼,一名琵琶鱼,形似琵琶而喜鸣,因以为名。

  左思《吴都赋》曰:鲛鲻琵琶。

  曹毗《杨都赋》曰:鱼则琵琶、乌贼。

  ○疏齿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疏齿鱼,味如猪鱼,出东海。

  潘岳《沧海赋》曰:比目、疏齿。

  ○班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班鱼,头中有石如珠,出北海。

  郭义恭《广志》曰:班鱼,头中有玉石,如珠玑。

  ○黄雀鱼

  《临海异物志》曰:黄雀鱼,常以八月化为黄雀,到十月入海为鱼。

  《风土记》曰:六月,东南长风,俗名黄雀风,时海鱼化为黄雀,因为名也。

  ○燕鱼

  《临海异物志》曰:燕鱼,长五寸,阴雨起飞高丈馀。

  ○鸢鱼

  《临海异物志》曰:鸢鱼,状如鸢,惟无尾足。阴雨日亦飞高数丈。

  ○赤鱼

  鱼豢《魏略》曰:文帝欲受禅,赤鱼游於露镬。

  ○玄鱼

  《王子年拾遗录》曰:夏鲧理水无功,沉於羽川,化为玄鱼,大千尺。后遂死,横於河海之间。后世圣人以玄鱼为神化之物,以"玄"种合于"鱼"种为"鮌"种。

  ○邵鱼

  《临海水土记》曰:邵鱼,状如鸢鱼。

  ○鱬(而朱切)鰗鱼

  《临海水土记》曰:鱬鰗鱼,状如鸢鱼形。

  ○井鱼

  《临海异物志》曰:井鱼,头有两角。

  ○镜鱼

  《临海异物志》曰:镜鱼,如镜,形体薄,少肉。

  ○含光鱼

  《临海异物志》曰:含光鱼,一名蜡鱼。黄而美,故谓之蜡,有光照烛。

  沉怀远《南越志》曰:含光谓蜡鱼,正黄而美,故谓为蜡鱼,夜则有光。

  《岭表录异》曰:黄蜡鱼,即江湖之横鱼,头嘴长,而鳞背金色。南人脔为炙,虽美而毒,或煎爆或乾。夜即有光如烛。

  ○<鱼辰>鱼

  《临海异物志》曰:<鱼辰>鱼,如指,长七八寸,但有脊骨,好作羹。大者如竹竿,曝作烛,极有光明。

  ○{宛鱼}鱼

  《临海异物记》曰:{宛鱼}鱼,三月生溪中,裁长一寸。至十月中,东还死於海,香气闻於水上。到时月辄复更生。

  《永嘉地记》曰:石堂水口多{宛鱼}鱼。

  ○吹沙鱼

  《临海异物志》曰:吹沙,长三寸,背上有刺,犯之螫人。

  ○伏念鱼

  《临海水土记》曰:伏念鱼,似吹沙鱼。

  ○金石鱼

  《南越记》曰:金石鱼,形圆,如七寸盘。

  ○婢屣鱼

  《临海异物志》曰:婢屣鱼,口近腹下,形似妇人屣。

  ○奴屩鱼

  《临海水土记》曰:奴屩鱼,长一尺,如屩形。

  ○{沃鱼}(音沃)

  《临海水土记》曰:{沃鱼}鱼,似蒲鱼,长三尺。

  ○铜哾鱼

  《临海异物志》曰:铜哾鱼,长五寸,似鯈鱼。

  ○陶鱼

  《临海水土记》曰:陶鱼,长三尺,似鱦(音绳。)鱼。

  ○石班鱼

  《临海水土记》曰:石班鱼、媱虫、六虫为一。

  又曰:石班鱼,媱虫。(蝘蝥也。{班鱼}鱼,长尺馀。其班如虎文,俗言蝘蝥。於瞬颠呼之,因走上岸,合牝,其子不可食也。)

  ○戴星鱼

  《临海水土记》曰:戴星鱼,状如鸢鱼,背上有两白珰如指大,因名之云。

  ○<鱼党>鱼

  沉怀远《南越南》曰:<鱼党>鱼,似<鱼夫><鱼毕>。(音毕。)尾氏有刺,如欓树刺也。

  ○魿鱼(音零)

  《临海水土记》曰:魿鱼,似<鱼公>鱼。

  《异物志》曰:南方鱼多不肥美,惟魿鱼为上。大者长二尺,作脍炙尤香而美。

  《岭表录异》曰:魿鱼,如白鱼,而身稍短,尾不偃。清远江多此鱼,盖不产於海也。广人得之多为脍,不腥而美,诸鱼尾馛过也。

  ○织杼鱼

  《临海水土记》曰:织杼鱼,状如蹓鱼,味美於诸鱼。

  沉怀远《南越志》曰:织杼鱼,如真鱼,背上正青。

  ○<鱼隹>鯺鱼

  《临海水土志》曰:<鱼隹>鯺,形似<鱼隹>鱼,戏於重川,靡有定所。

  ○土奴鱼

  《临海水土记》曰:土奴鱼,头如虎,有刺螫人。

  ○新妇鱼

  《临海水土记》曰:新妇鱼,似<鱼隹>鱼,长一丈。

  ○海犭希鱼

  《临海水土记》曰:海犭希鱼,豕头,身长九尺。

  郭璞《江赋》曰:鱼则江豚海犭希。

  曹毗《杨都赋》曰:海犭希鲸鲟。

  ○鲲鲍鱼

  《临海水土记》曰:鲲鲍鱼,似海印鱼。

  ○潜远鱼

  《临海水土志》曰:潜远鱼,似{沃鱼}。(潜远,鱼名,似{沃鱼}鱼。)

  ○虾蟆鱼

  《临海水土记》曰:虾蟆鱼,色如鸢鱼,头似虾蟆,尾又似鸢。

  ○鼋鱼(音玄)

  《临海水土记》曰:鼋鱼,长五寸。

  ○鼠鱼

  沉怀远《南越志》曰:鼠鱼,头如鼠。

  《临海异物志》曰:鼠鱼,长七寸,头如鼠。

  ○弓鱼

  《临海水土记》曰:弓鱼,长三寸,似鲵鱼。

  ○<鱼婴><鱼壹>鱼

  《临海水土记》曰:<鱼婴><鱼壹>鱼,长一尺。

  ○黍鱼

  《临海水土记》曰:黍鱼,长三尺,似<鱼资>{如鱼}。

  ○<鱼仓>(音仓)

  《临海水土记》曰:<鱼仓>鱼,两肋下有大肉,如炙脔大。

  《岭表录异》曰:<鱼仓>鱼,形似鳊鱼,而脑上突起,连背而圆薯。肉甚厚,鱼白如凝脂,只有一脊骨。治之以姜葱,炮之粳米,其骨亦软,餐者无所弃。鄙俚谓之狗磕睡鱼。(以其犬在盘下难伺其骨,故云狗磕睡鱼也。)

  ○馈尾鱼

  《南越记》曰:馈尾鱼,有毒,一名鳖鱼。

  ○土拌鱼

  《临海水土记》曰:土拌鱼,长七寸,白黑班文。

  ○高鱼

  《异物志》曰:高鱼,与鳟相似。与蜥蝪于水上相合,常以三二月中,有雌而无雄,食其胎杀人。

  ○芦<鱼孚>(音孚)

  《异物志》曰:芦<鱼孚>,似鳅蝥而有细文,多膏,肥美,如大芦管。本出地中,随泉浮出,俗名芦<鱼孚>。

  沉怀远《南越志》曰:芦<鱼孚>鱼生山曲水间,穴地为窟,泉源踊,则此鱼出。今庐陵以南至于南州有焉。俗以为酱。

  ○鼍风鱼

  《异物志》曰:冬天,此鱼数千万头共处大窟中藏,上有白气。或在鼍穴中,皮黑如漆,能潜知数里中空木所在,因风而入空木,化为蝙蝠。其肉甚美。

  ○鲲鱼

  《毛诗·鸡鸣》曰:弊笱在梁,其鱼鲂、鲲。

  《尔雅》曰:鲲,鱼子。(凡鱼之子,总名鲲。)

  又曰:鱦,小鱼。(音绳。又音孕。匠箔东呼鱼子未成者为绳也。)

  ○海鲲鱼

  《王子年拾遗录》曰:黑河,北极也。其水浓黑不流,上有黑云生焉。有黑鲲千尺,状如鲸,常飞游往于南海。

  《庄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大不知几千里。

  江逌诗曰:巨鳌戴蓬莱,大鲲运天地。倏忽云雨兴,俯仰三植慼。

  孙放《咏庄子诗》曰:巨细同一马,物化无常归。修鲲解长鳞,鹏起片云飞。抚翼抟积风,仰凌垂天翚。

  袁弘《北征赋》曰:鱼托水而成鲲,木在山而有松。

  ○鲕(音而)

  《吕氏春秋》曰:鱼之美者,东海之鲕。

  张衡《西京赋》曰:巢鲲鲕。(鲲,鱼子也。鲕,细鱼类也。)

  ○细赤鱼

  刘义庆《幽明录》曰:始兴云水源有汤泉。每至霜雪,其上蒸气高数十丈。泉中常有细赤鱼出游,莫有获者。

  ○鳏鱼

  《毛诗》曰:弊笱在梁,其鱼鲂、鳏。(鳏夫鱼也。)

  《孔丛子》曰:卫人钓于河,得鳏,其大盈车。曰:"吾下一鲂之饵,鳏过而不视。又以豚之半,则吞矣。"钟思曰:"鳏贪以饵死,士贪以禄世。"

  ○真鱼

  沉怀远《南越志》曰:真鱼,如织杼鱼。

  《临海水土记》曰:<鱼真>鱼,俗谓之犹鱼。

  ○鸡子鱼

  《岭表录异》曰:鸡子鱼,口有嘴,如鸡,肉趐,无鳞,尾尖而长。有风涛即乘风飞於海上船,类鲐鯣鱼。

  ○竹鱼

  《岭表录异》曰:竹鱼,产江溪间,形如鳢鱼,大而少骨,青黑色,鳞下间以朱点鬛,可玩。或烹以为羹臛,肥而美。

  ○乳穴鱼

  《岭表录异》曰:全义岭之西南有盘龙山,山有乳洞,斜贯一溪,号为灵水溪。(今桂州灵川县也。)溪内有鱼,皆修尾,四足,丹其腹,游泳自若。渔人不敢捕之。(《尔雅》云:鲵似鮉,四足,声如小儿啼。今商州山溪内亦有此鱼,谓之魶鱼。)

  ○{胜鱼}鱼

  《临海水土记》曰:{胜鱼}鱼,似鱦鱼,长二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部初学记唐·徐坚辑卷三十·鳞介部
卷九百三十七 ◎鳞介部九
上古神兽
玄龟赤马白首冠 冬死夏生蛇鱼仙《山海经》连载解读六
14-山海经卷之十二
《山海经卷之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