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产党宣言》是怎样论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兼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发...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150周年。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产阶级政党第一部制订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马克思主义的歌中之歌”。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吹响了无产阶级胜利进军的号角。150年来, 尽管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宣言》阐述的基本原理至今仍然放射着灿烂的光辉,仍然是现代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天,在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之际,在适逢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历史关头,重温《宣言》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认真学习和把握《宣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述及其方法,对于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当前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方法、新路子,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揭示和证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是《宣言》的主要任务。《宣言》在论证这个问题时,总的来讲,运用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中,也强调了以下三个重要观点:
  (一)经济力量是决定阶级斗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但经济力量的大小并不简单地表现为财富的占有量,而是取决于是否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
  《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指出,资产阶级所以能从一个“被压迫的等级”成长为在政治上独占统治的阶级,归根结底,是以其在经济上的发展为后盾的。在中世纪时期,早期资产阶级还只是一些封建的或行会的手工业者,这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只能是“被压迫的等级”,或者在一些新兴城市里“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或“自治的团体”。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时它在政治上表现为“同贵族相抗衡的势力,甚至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到了大工业时期,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和扩充了自己的势力,“结果,凡是完成了这种过程的地方,资产阶级便夺取了政治权力,并挤掉了以前的统治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3页)
  接着,《宣言》分析了资产阶级能够在经济上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根本不同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先进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将普遍的分工、交换和自由竞争引入生产领域,,不仅为人类第一次保存自己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注入了极强的活力。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是为了消费,积累是为了备荒。生产手段的改进、技术的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是单独、重复地进行,任何一次偶然的事件,战争、灾荒都会导致生产力的中断、发明的失传,于是一切只好重来。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正好相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是为了交换,积累是为了扩大再生产。由于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资产阶级不得不努力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变革生产关系,并为了扩大市场而在全世界到处奔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不这样,资产阶级就无法生存下去。正如《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
  面对资产阶级的扩张和发展,不甘灭亡的封建阶级也曾千方百计地试图负隅顽抗,为此不惜多次诉诸暴力。但是,正如马克思在《反革命在维也纳的胜利》一文中所指出:“就算武器能帮助反革命在全欧洲复活,金钱也会促使它在全欧洲死亡。……刺刀尖碰上了尖锐的‘经济’问题会变得象软绵绵的灯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317页)在资产阶级的强大的经济车轮面前, 一切反抗都显得是那样的软弱无力。它迫使乡村屈服于城市,迫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迫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总之,“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推行资产阶级的“文明制度”,把自己“变成资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
  (二)生产力水平是决定社会制度优劣的最高标准,生产关系能否继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依据。
  《宣言》指出,尽管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创造了人类从未有过的奇迹,但是它却并没有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宣言》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指出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田园诗般的关系,撕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纯粹金钱关系,把神圣的情感淹没在了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的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页)但是,《宣言》并不认为这就是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而是强调,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正是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即它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宣言》指出:“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打破,而且果然被打破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但是,当资产阶级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之后,它又开始面临类似的矛盾和运动。几年一次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已经无法再容纳它自己仿佛用符咒呼唤出来的巨大生产力了,必须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这就是社会主义。因此,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从来不是用道德来衡量,而是由生产力来决定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无论它在道德上应受到多大的遣责,只要生产力还能在该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范围内以应有的速度发展时,该社会制度是谈不上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而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想取代并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无论它在政治上多么平等,道德上多么完善,如果不能创造出高于旧制度的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
  (三)社会主义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它必须同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在所有的活动中,“都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宣言》还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宣言》这里讲的“所有制”和“私有制”,都是指的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宣言》所以将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基于对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分析。《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完全社会化了。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以便在此基础上对全社会组织有计划的生产。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占有关系却依然是资产阶级私人占有,从而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产阶级占有的私人性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愈尖锐,并且不断地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剧烈外发出来。在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副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社会仿佛是经历了“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257页)而资产阶级用来克服危机的办法, 却不过是“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只能在事实上,使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即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但是,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代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而只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首先,《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整个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是资产阶级得以对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根源,无产阶级如果不能首先“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并进而“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其次,《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因而“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即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而,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并且“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代之以社会全体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第三,无产阶级的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私有制却是将社会分裂为阶级,将人变成金钱、商品的奴隶的罪魁。只有消灭了私有制,由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之后,人们才能摆脱“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才能“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才能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1页)
  此外,既然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属性的客观要求,因而,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必须以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基础。《宣言》以及《宣言》的前身《共产主义原理》都严厉地批评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忽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的错误,指出“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并且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要求无产阶级在取得自己的政治统治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逐步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的同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9、272 页)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恩格斯进一步明确指出:“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整个的汲别的脑海中。但是,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9页)这个实际条件,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二
  自从《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二战以来,现实社会主义在经历了战后初期至50年代的辉煌发展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受重大挫折,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倾刻之间江山变色、政权易帜,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步入低潮。而世界资本主义在经历了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四十年代二次大战的内部阵痛、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浪潮的巨大挑战、六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猛烈冲击之后,不仅没有灭亡,反而显得更强大、更有活力了。但是当我们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现实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新变化不仅没能否定《宣言》的基本原理,而且进一步证明了《宣言》强调的上述三个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一)当代资本主义虽然输掉了战争,但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成功,结果在制度竞争上获得主动,现实社会主义虽然赢得了战争,但经济发展不理想,结果在制度竞争上失去先机。
  自社会主义在地球上变为现实的第一刻钟起,资产阶级就从来没有放弃过用武力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阻止社会主义前进步伐的图谋。从当年十四国军队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到希特勒的“巴巴罗沙”行动,从联合国军对北朝鲜的大举进攻到后来的越南战争、海湾登陆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军事封锁,一次次的军事行动最后都以资产阶级的折戟沉沙而告终。现实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在其顶盛时期,一度发展成为包括苏联、中国等15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内,占世界人口、地域面积、国民生产总值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但是,当代资本主义虽然输掉了战争,却在经济发展上继续保持了其领先地位。二次大战后,西方工业国家在美国的援助下,到1949年,工业产量就已超过了战前水平。从1951年开始,西方各国的经济便纷纷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1年到1970年,西方工业国家的年均增长率高达5.6%。 这是继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20 年。1973年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开始进入长达10年的滞胀阶段,但在这段时期,却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装备的更新。从1983年开始,又开始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时期。截止90年代初,占世界人口1 /5的西方工业国家,其产量占了世界的4/5, 贸易额上占了国际贸易额的3/4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人均的4.8倍, 发展中国家人均的22倍以上。在世界100家大企业和大银行中, 西方工业国家分别占了94家和95家,黄金外汇储备占国际储蓄的64%,拥有并垄断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垄断了几乎全部的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以上经济成就的取得,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与社会主义国家长达45年的制度竞争中始终保持了其经济上的领先地位,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主导和控制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也曾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平均增长速度并不比西方工业国家低。以苏联为例,从1950年到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平均每年递增7.5%,高于美国(3.5%),西德(5.1 %)、意大利(4.8%)、法国(3.7%)、英国(2.4%), 仅低于日本。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着一个致命问题——经济发展质量明显落后于西方工业国家。就苏联来看,直到80年代中期,苏联单位国民收入所消耗的能源、金属、水泥仍然比西方工业国家高出一半到一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一半,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到美国的20%,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事实上,包括苏联在内的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是靠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地、甚至不计成本地投入来维持的。这种粗放经营的办法只能在短期内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时间一长,必然与资源、资金、人民生活、技术进步等发生尖锐矛盾,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甚至停滞。事实也正是如此。根据苏联官方统计,50年代苏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60年代平均增长率下降为7%,70年代进一步下降到不到5%,80年头几年又递减为3%。据西方统计,1981、1982、1983、1984年, 苏联经济只分别增长1.5%、2.5%、3.4%、1.4%,不仅低于美国,也远低于日本和欧共体。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潜藏于苏联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尖锐地外发出来。从1990年开始,苏联经济开始出现战后以来第一次负增长。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比1989年下降2%和4%,1991年又比1990年下降了15%。与此同时,全年预算赤字达到3000亿卢布,内债增至1万亿卢布,外债总额1200 亿美元,通货膨胀达到了惊人的3位数字, 人民生活消费用品由全面紧缺变成全面短缺,社会上罢工、游行、示威不断,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联系陷于崩溃,民族关系、党群、干群关系、阶级关系处于全面紧张状态。事实上,在苏联解体前,苏联在经济上已经瓦解乃至死亡了。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宣言》强调的经济力量是决定阶级斗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社会制度优劣的最高标准的重要观点。它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在取得自己政治上的胜利后,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社会主义必须将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这样,无产阶级就不可能长久地保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统治,社会主义也就无法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没有消灭私有制、剥削和阶级压迫,但是建立和发展了一套适应现代生产力的组织制度、交易制度和管理制度,结果是缓和了矛盾,保持了经济的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虽然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压迫,但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富有效率、充满生机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果是经济发展逐步失去活力,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障碍。
  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整个生产的有计划性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这一规律的强制作用下,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逐渐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个人资本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的国家垄断资本。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的出现,恩格斯称其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最后一层“外壳”,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入口”。但是,二战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生产力有了数十倍的增长,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外壳并没有被冲破,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解放和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代资本主义建立和发展了一套适应现代生产力要求的企业组织制度、市场交易制度、以及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这些方法,一方面保持了企业的活力、效率和扩张动力,另一方面又将竞争限制在一定范围,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一种相对有序和可控的状态,从而大大地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减弱了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给生产力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而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但是却没能建立起一个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力要求的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一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排除商品、排除市场、排除竞争,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组织和发展生产。从社会主义各国实践来看,这种体制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优越性,但长此下去,必然导致企业和地方积极性的丧失、导致整个经济生活愈来愈没有活力、缺乏效率。此外,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时,忽视公有制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过分追求公有制的规模和纯而又纯,也是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中期便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运动。但是,由于当时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这种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大胆地触动超越了生产力水平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因而,这些改革的成效都微之甚微,根本无法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从而也无法扭转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的颓势,最后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竞争中输给了西方工业国家。
  以上分析充分证明了《宣言》强调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和建立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等观点的正确性。它告诉我们,虽然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条件,但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能仅凭革命热情和阶级感情,还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条件作基础。因此,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在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时,公有制的形式、规模在经济成分中的比例不仅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必须以能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和取舍的最高标准。即便这样做会允许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它还告诉我们,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在建立与现代生产力本性相定性的所有制关系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与现代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否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当代资本主义虽然还在发展,但却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否定自身的变化,其最终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社会主义虽然遭受了重大挫折,但却正在从失败走向新生,其最终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仅从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来看。早在100年前, 当资本主义垄断和资本主义国有化刚出现的时候,恩格斯就指出:“资本家的全部社会职能现在由雇佣的职员来执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初排挤工人,现在却排挤资本家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36页)应该说,恩格斯100年前指出的资本主义的这种自我否定现象,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里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表现得更明显了。
  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关系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集中化趋势,二是分散化或社会化趋势。集中化趋势使资本更大规模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出现了一批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分散化趋势则使许许多多的劳动者也拥有了股票,并由此而享有了法律保证的参与企业决策和经营的部分权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曾高度评价过工人自己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他指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他还指出:“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7—498页)既然工人的合作工厂可以看作是在旧的生产方式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那末,工人通过股票对生产资料的部分占有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占有形式呢?如果可以肯定的话,那末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这两种变化,就不仅愈益将资本家排挤到了“过剩人口中去”,而且开始排挤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了;不仅在消极地否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开始积极地否定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了。因而,资本主义的最终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苏东剧变当初,一些资产阶级预言家曾狂妄地宣称:“在本世纪内消灭共产主义!”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给了这些预言家以迎头痛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刻地吸取了苏东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根本标准,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确立和建立起了一种充满生机、富有效率的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事实证明,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不过是一种教条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它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通过总结和吸取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只会发展得更好。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知识词典理论与改革7成都5~9D1社会主义研究周治滨19981998知识词典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教育长、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共产党宣言》学习导读
再读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相统一的思想
李海青:《共产党宣言》导读一
共享发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共产党宣言》现代化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容与理论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