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祖棻~她一生多灾多难,被誉为“当代李清照”,23岁那年的一句词为她赢得“沈斜阳”的美名
年轻时的沈祖棻

作者:溪月弯弯,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她是二十世纪中华女词人,是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型作家,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她因身世和才华跟李清照有颇多相似之处,被人们誉为“当代李清照”。

朱光潜题诗赞誉她: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经离乱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鸣。

她的《宋词赏析》和俞平伯的《读词偶得》,被列为二十世纪词作鉴赏的两本标志性著作。

她和学者程千帆结为伉俪,他们是文章知己,患难夫妻。她就是沈祖棻。


1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苾,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祖籍浙江海盐。1909年1月29日出生于苏州大石头巷的一个诗书世家。

然而,此时沈家已家道中落,但是书香门第的家族底蕴仍在,祖父母和父母对她的疼爱不减。她在江南水乡的浸润下,长成了一位聪慧灵秀的女子。

1924 年,因军阀混战, 沈家到上海避难。沈祖棻在南洋女子中学就读时,就以“沈紫曼”为笔名,在《真善美》第 4 卷第 5 期发表了《夏的黄昏》一文。

她从小接受传统私塾与新式学堂教育,在耳濡目染中,文艺素养日益精进,大学时的厚积薄发就让世人惊叹不已。

1930年秋,沈祖棻考入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次年秋季转入名师云集,学风蔚盛的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师从黄侃、汪东、吴梅、胡小石等国学大师。

1932 年春,时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在词选课上,收到一位大二女生交来的一篇题为《浣溪沙》的习作 :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这是一首寓家国情怀于“芳草”“斜阳”之中的佳作,涉世未深的年轻姑娘将“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融进词句中,写出山河破碎的忧思,写出满目风絮下的无边春愁,浓密而深刻的高绝感,令词学造诣极高的汪东拍案惊叹。

这位女生即是时年23岁的沈祖棻,一句意味深长的“有斜阳处有春愁”,为她赢得了“沈斜阳”的美名。

据她自述 :“在校时,受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影响较深,决定了我以后努力的词的方向,在创作中寄托国家兴亡之感,不写吟风弄月的东西,及以后在教学中一贯地宣传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

沈祖棻以一首《浣溪沙》成名,进而爱上了古典诗词创作。自1932年到1949年,前后共创作了500多首词,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期间。

沈祖棻中央大学毕业照

1934年夏,沈祖棻从中央大学毕业,随即考上了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成为第一届的 16 人之一。

1935 年至 1937 年间,沈祖棻以“绛燕”的笔名在《文艺月刊》上陆续发表了《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 山的风浪》《马嵬驿》《苏丞相的悲哀》五篇历史小说。

小说语言清丽,想象奇特,整体渗透着诗的意境和灵性。她一时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

沈祖棻自身具备良好的文学天赋,又在名校受到一众大师的指导,因此,她在小说、诗歌、旧体诗词等多种文体样式上成就非凡,饱受世人好评。

吴宓称:“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点评其“三百年来林下作,秋波临去尚销魂”。


2


沈祖棻在研究班深造期间,认识了金大本科中文系的学生程千帆,两个年轻人志同道合,在相知相交的过程中,爱情翩然而至。

1936年夏,沈祖棻毕业。山雨欲来风满楼,时局正如她几年前预感到的那样,鼙鼓动地,战争的脚步一点点在逼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八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拉开序幕,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战火直抵南京。

大学时代的沈祖棻和程千帆

平静安稳的日子就此终结,夫妇二人被迫加入了流亡避难的队伍。9月1日,沈祖棻与爱人程千帆在安徽屯溪仓促成婚。在屯溪,沈祖棻写下了四首《菩萨蛮》:

其一

罗在尘涴难频换,鬓云几度临风乱。何处系征车。满街烟柳斜。

危楼欹水上,杯酒愁相向。孤烛影成双,驿庭秋夜长。

整首词,全然没有一位新婚女子该有的柔情蜜意,取而代之的是烽火连天岁月里的浓重忧愁。烛影摇曳,秋夜漫长,她不知战火何时才能停息,不知人们何时才能结束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故乡邈远难归,杯酒咽下离愁,这种心境和处境,跟李清照那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何其相似。

“丁丑之秋,倭祸既作,南京震动。避地屯溪,遂与千帆结缡逆旅。适印唐先在,让舍以居。惊魂少定,赋兹四阕。”

沈祖棻在这段小序里,交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1937年秋,新婚的他们没有居所,他们的老同学、在屯溪当地担任中学教师的萧印唐,把自己的宿舍让给他们暂住。惊魂甫定,特作词记之。

没多久,日寇从华东进军,锋线一路向西推进,企图深入中国腹地。沈祖棻不得不离开屯溪,继续向西南避乱。

1938年,沈祖棻从兵荒马乱中避难至重庆。重庆也并不安宁,时有日寇的空袭,惊恐和疲惫让她原本虚弱的身体更差了。她因患膀胱炎久治不愈,1939年又辗转到雅安养病。

1940年4月,沈祖棻因腹中生瘤决定到成都动手术,术后在医院休养。不料某天午夜医院突然失火,她在别人的搀扶下仓皇逃出,躲过一劫。

丈夫程千帆闻讯惊恐万状,急急赶来,四处寻觅无果,直到天亮两人劫后重逢,深感一切恍如隔世,不禁相拥而泣。

旧病未愈,新病又起。6月,沈祖棻重新住院,7月康复出院。这段苦难,她写在了《宴清都》中:

未了伤心语,回廊转、绿云深隔朱户。罗裀比雪,并刀似水,素纱轻护。凭教剪断柔肠,剪不断相思一缕。甚更仗、寸寸情丝,殷勤为系魂住。

迷离梦回珠馆,谁扶病骨,愁认归路。烟横锦榭,霞飞画栋,劫灰红舞。长街月沈风急,翠袖薄,难禁夜露。喜晓窗,泪眼相看,搴帷乍遇。


3


之后两年,沈祖棻随丈夫在乐山养病。1942年夏,她的身体渐渐康复,和丈夫一起到成都金陵大学教书。

她在开词选课时,还召集几位有才华的学生成立了诗词社,并将学生们的词作结集成《风雨同声集》。

祖棻为之作序,章士钊见到此集很是欣赏,在论近代诗家绝句中云:

大邦盈数合氤氲,门下门生尽有文。

新得芙蓉开别派,同声风雨已堪闻。

教书育人充实了沈祖棻的流亡时光,然国难当头之际,她的心时刻牵挂着沦陷的河山和前线的将士。民族的苦难无一日不浮上词人的心头。

《鹧鸪天》里的“却怜数尽残更漏,一枕收京梦未成”,是她在乍暖还寒的春夜里凝成的失落和惆怅。《玉楼春》里的“娇莺解语浑多事,别燕重逢如隔世。飞红宛转托春波,流尽年关桥下水”是她潸然欲泪后的感怀万千。

沈祖棻手稿

时事危急,将士阵亡,飘零转徙,东望乡关,词人的笔下既有悲壮的呐喊,也有深重的忧患,既有个体的吟咏,也有民众的心声。

国家不幸诗家幸,沈祖棻的创作才华在民族苦难中练就得愈加成熟。施蛰存先生曾题咏沈词:“十年家国感兴亡,一编珠玉存文献”。

除夕之夜,本是万家团圆,词人心事浩茫,一阙《烛影摇红·雅州除夕》哀伤难掩,道尽家国之痛。

换尽年光,烛花依旧红如此。故家箫鼓掩胡尘,中夜悲笳起。拨冷炉灰未睡,忍重提,昆池旧事。明朝还怕,剩水残山,春归无地。

彩燕飘零,玉钗蓬鬓愁难理。当筵莫劝酒杯深,点点神州泪。空忆江南守岁,照梅枝、灯痕似水。星沉斗转,北望京华,危阑频倚。

1945年,抗战结束,在异乡漂泊了整整八年的沈祖棻回到了江南。然而,她朝思暮想的父亲和妹妹竟在胜利前相继病故,再也见不到了。

1946年,她回到武昌与丈夫团聚。没多久,战争的风云又起,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女词人唯有写词表忧心。


4


1947年,沈祖棻分娩女儿时,医生误诊为难产,故采取了剖腹产。产后,她的身体越来越差,起初怎么也找不出病因。

近十年疾病缠身,历劫刀圭,已让她尝尽折磨,不曾想如今又久病不愈。沈祖写下了一首《水龙吟》,以抒幽愤。

生下女儿一年多以后,她在上海就医,才最终查明病因,原来剖腹时庸医竟将手术纱布遗留在了她腹内,引起腹腔发炎。她又先后动了五次大小手术,将腹中磨烂的纱布、线头陆续清除。

九死一生的沈祖棻元气大伤,体质更为虚弱,不仅以后不能再生育,而且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肠粘连,每逢发作就腹痛如绞。她的身体每况愈下,长期忍疾病折磨,一生与病痛相随。

同一年,沈祖棻的词作结集为《涉江词》出版。她笔下的词隽永优美、高亢磅礴,就像她涉江采集的一朵朵浪花,是她留给世界的珍贵礼物。

此后,她停止作词,专心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中,沈祖菜先后任教于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和武汉大学,开设过中国文学史、古典名著选读、历代韵文选、历代词选、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等课程,并有《唐诗七绝句浅释》、《宋词赏析》、《古诗今选》(与程千帆合著)等著作。

她当时有女词人、女才子、女学者等称誉,有人说,其才情不在其夫君程千帆先生之下,有些方面甚或过之,因而引发了学生们无限崇敬和钦佩。

1963年的沈祖棻一家三口

在外,她是谦和朴素的师者,家中,她是温柔慈爱的母亲。女儿程丽则说:“我觉得她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全部占据。脾气极好,性格极好,非常谦和,乐于助人,而且也很忍让。同时她又是一个学者,一个才女。

1975年,经历诸多磨难的沈祖棻夫妇在武汉相聚。分离的日子里,这对年迈的患难夫妻,常常寄诗表达风雨飘摇中的遥遥相思,表达等候重聚的殷殷希望。

1977年6月27日,沈祖棻与家人自南京返回武汉,乘坐一辆三轮车回住所。不料,路上三轮车失控,瘦弱的沈祖棻被抛出车外,头部受伤,不幸去世。

痛失伴侣的程千帆先生那个夏天悲恸不已,他的文章知己一生多灾多难,他却不能替受半分。

“哀窈窕,忆缠绵。几番幽梦续欢缘”。后来,程先生从失去爱人的悲伤中走出,开始整理亡妻的诸种遗作,并付梓出版,“难偿憔悴梅边泪,永抱遗编泣断弦”,这是一位双鬓已白的老人给予患难伴侣深远意义的悼念!

-作者-

溪月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一生多灾多难,被誉为“当代李清照”,23岁那年的一句词为她赢得“沈斜阳”的美名
沈祖棻:“当代李清照”的风雨绝唱【文/沈秀红 陈苏】
震惊词坛的苏州才女沈祖棻
“现代李清照”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七七级大学生忆当年:我的一本《涉江词》|徐明
这对大师夫妇,被誉为当代李清照与赵明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