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斩明(31)/明朝大舞台:虽然只是个龙套,但他的光芒,比主角还要耀眼夺目

明朝大舞台:虽然只是个龙套,但他的光芒,比主角还要耀眼夺目

(张璁 画像)

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才被朱厚熜送回家养老的大臣张璁不到一年就被皇帝叫了回来,接着在内阁里上班。

张璁这位同志,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很多遍了,他这个人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当官时可以泯于众人,但只要做官,就必然要做大官,还要做那种大权独揽型的大官。

张璁的为官之道全凭一句话,那就是:

皇帝宠信。

所以,回到内阁的张璁又开始了独断专行,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的日子。

那个时候,内阁里除了张璁,还有李时和翟銮,以及之后进来的方献夫。

巧的是,这三位仁兄都是那种很有理想主义气质的士大夫,只想好好上班,无意争权夺利,所以和张璁张大人也勉强相处得来。

(翟銮 画像)

内阁中的同僚们利益相关,又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所以就算张璁跋扈,那也无所谓了,但内阁之外,部门众多,有六部,有三法司,还有数不清的如空气中的尘土,天上的星星一般多的地方官,这些官员们对张璁的情绪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尤其是地方官们,他们不在京师,有些连南直隶也不在,分散在大明王朝的各个角落里,由于这样偏远闭塞的地理位置,导致他们对政治环境的感知力是极弱的。

在他们感受到的信息中,他们只会认为朝廷里这个叫张璁的老家伙实在是太不是东西了,飞扬跋扈,独断专行,今天变法,明天改革,搞的大明王朝鸡飞狗跳,可以说是坏冒烟了。

人与人的情感并不相通,他们不知道,张璁这个人除了性格上有缺陷之外,本质上还算是一个努力发展大明的好臣公。

(明世宗朱厚熜 画像)

嘉靖一朝,那是大明王朝的快餐时代。

小宗入了大宗,皇位从一脉变成了另一脉,大明的权力氛围自上而下的来了个大变化。

而在这种变化之中,所有人似乎都很忙,不管他们忙的是否真的有意义。

宫女太监们忙着认识新主子,大臣们忙着为自己的仕途考虑,唯一不忙的,似乎只有老百姓。

说他们不忙,是因为他们本来一直就很忙,不管发生什么,总不至于比以前还要忙。

地方官们忙着探听京师的动向,结果探来探去总能探听到张璁专权的消息。

由于张璁的大权独揽已经影响到了方方面面,包括明王朝的人事系统,这就导致那些地方官想打点的不能打点,想走后门的不能走后门,想拉关系的拉不了关系,想升职的升不了职,想退休倒是没有问题,但也要等,因为这一时间段的嘉靖皇帝在政务处理上的效率极慢,你要做好今年初一交辞呈,来年十五才通过的心理准备。

大臣们对皇帝不能有怨言,就算是有,也要在心里憋着。

但大臣们很明显对张璁有怨言,所以弹劾张璁的折子,基本上快要堆成了小山。

弹劾,这是立法机关为了制约行政机关高级官员的一种制度,一般认为,起源于十四世纪的英国。

(文艺复兴)

十四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主要时期,西方的封建制度开始一点点地衰退了下去,骑士精神开始落寞,宣称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罗马帝国开始变成了人人可欺,人人可骚扰的状态,欧亚各地的蒙古帝国也开始衰败,而蒙古的衰败,则意味着明王朝的兴起。

给生命以时光,给文明以岁月,因为岁月本来就是对时间的一种富有情感化的,生命气息的称呼,或者说是将时间进行了拟人化。

可无论这欧洲的十四世纪的时光多么有温度,多么文艺范,弹劾这种制度,其实也不是他们发明的。

因为早在东晋年间,那时候的大臣对弹劾这种事儿就已经是手到擒来了。

《晋书·阮孚传》:“尝以金貂换酒,复为所司弹劾。”

东晋就有,明朝最盛。

明朝的大臣们,最爱弹劾大臣。

(弹劾大臣)

一来,弹劾别人,是低级别的官员挑战高级别官员权威的唯一方式。

如果不弹劾,那么官大一级压死人,你见到人家就得跪下,你拿什么挑战人家的权威?

二来,绝大部分的弹劾,都不需要付出代价。

弹劾对了,你是忠贞敢言之士,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弹劾错了,那也没有关系,反正你也不是故意的。

所以,作为大明官员,你可以不会谈论国事,你可以不会弹奏丝竹管弦,你甚至可以不会弹棉花(当然大概率他们是不会的),但你绝对不能不会弹劾。

弹得好,官运亨通,一飞冲天,弹不好,那您就规规矩矩地当您的七品县太爷吧。

结果,在京师干了没两天的张璁,又被这一批批从地方送到中央的弹劾奏疏,逼回了家里。

其实,在朱厚熜看来,大臣们在本质上是不分好坏,而只分能不能用的。

大臣们的好坏也由不得他们自己,是由百官的风评,还有皇帝的态度来决定的。

大臣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好的,那就可以用他,那他就是忠臣,是良臣,是贤臣。

大臣拉胯了,不行了,一星的差评太多,那就不能用他了,那他就是有问题的大臣。

正如刘和平老师在《大明王朝1566》中所说的那样: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大明王朝1566)

这句话是朱厚熜在书中的台词,也是他执政中期的用人方针,但他可能没有想到过,所谓百官们的评价,有时候也是不准的。

因为在任何时代,都有负责刷评的水军和控评的运营。

张璁退休之后,之前我们提到的老糊涂费宏费大人在内阁待了一段时间,而费宏退下去之后,内阁可就只剩下只剩下李时一个人了。

多年之后,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叶向高也曾经体会过这种处于权力枢纽的孤独感,叶向高在内阁中坚持了很多年,又由于万历皇帝是一个彻底挂机,彻底躺平的宅男,这导致叶向高实实在在的在内阁中孤独了一阵子。

他曾经多次向万历皇帝要人,想要摆脱那种如风中秋叶,如水上浮萍的日子,但很可惜,万历皇帝早就如同鬼魅一样消失在了紫禁城,他的呼唤得不到任何的回应。

同样,在内阁,李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感觉到孤独,但他在孤独中同时又会非常奇怪。

作为臣子,大家都很想要有权力,能重权在握,能大权独揽,那为什么当自己可以独自享有权力的时候,不仅不会感觉到快乐和兴奋,而是会感觉到深深的孤独呢?

李时很快明白了,因为权力不是一个人的权力,或者说,一个人的权力,不叫权力。

个体是独立的,是清醒的,但个体就是个体,总不能自己管自己。

没有群体漫游在没有意识的领地,没有群体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那么这所谓的权力就什么也不是。

(文渊阁一角)

这是学术意义上的解释,那么如果换做普通话来说,那就是:

你不是要权力么,权力都给你,我们撤了,你自己玩吧。

很显然,大明王朝这副牌,自己是玩不起来的。

你在大明王朝缔造过的所有的辉煌和成就,所有的热闹和欢呼,最终,都要由你孤独地在内阁的这段寂寞岁月来偿还。

不过更加显然的是,李时的心态并不像之后我们要提到的诸如严嵩,高拱,徐阶,张居正等人“兜里揣副牌,逮谁跟谁来”,他实在是一个随和的人。

或者说,他看得比较透彻。

这样看得透彻的人,如果是主角,那么必然能有很高的成就,很精彩的故事,但可惜的是,他只不过是一个来串戏的配角。

历史对于李时最后的记载,是这样的:

《明史》:...时遂独相,时素宽平,至是益镇以安静。帝亦恒召对便殿,接膝咨询。时虽无大匡救,而议论恒本忠...

李时同志孤单而又从容在大明内阁干了一阵子的工作,为人大度,谦虚谨慎,忠贞体国,虽然没干出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但基本上也算是有礼有节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李时 画像)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9年,李时病逝。

李大人死的时候,李家人为他修碑立墓,墓碑修得很小,与其说是让后人记住这位一生谨慎,没有什么污点的大明文臣,倒不如说是让人们尽快的忘却他。

安啦,我们对大臣有时候也不要太苛刻了,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张居正。

有趣的是,负责编修《明史》的清朝大臣张廷玉曾经对李时留下过这样的评价:

李时、翟銮皆负才望,而銮晚节不振。

意思是说,李时和翟銮都挺有才华的,但李时可以功成身退,可翟銮却晚节不保。

后人评价前人,总是爱居高临下,张廷玉不知道,以后他也会成为那个晚节不保的人。

自以为已经历遍世间沧桑,其实在别人眼里,你才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掌握了混迹于王朝的最终秘密,其实这秘密早就被天桥上说书的先生说烂了,说透了。

作为臣僚,如果连这点自觉性都没有,那么早晚有一天会倒台。

而李时能屹立不倒,正是因为他没有如张璁,夏言之流所具有的,聪明的自负。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这和萧何无关,一切的一切,都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下一章:缥缈的文臣:荒山野岭常作伴,暮鼓晨钟随我身,大明有我顾鼎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说万历年间的11位首辅——探秘“宅男皇帝”的小老弟们
张居正: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震惊!导致崇祯亡国的最大敌人居然是…
大明有能之权臣张居正兴亡录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的经典台词:“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也由不得他们,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兢兢业业的崇祯,而是不作为的万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