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临别向美人献诗,前两句仅有小学生水平,后两句惊世骇俗
首发2023-09-08 09:04·史为今用

前言

以才高兼富出名的诗人苏轼,在1079年因所谓“乌台诗案”而遭贬谪,五年间支书于黄州,期间他交友广泛,生活豁达,还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1086年,苏轼终于升为通判,准备离开黄州。

临行前,他为一位名叫李琪的歌姬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赠词《赠李琪》。这首看似平淡的诗词,却因为后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而瞬间升华,成为千古绝唱。

文章里面,苏轼对李琪的赞美之情隐藏在平淡的文字背后,让人感慨他在五年黄州生活中并未被职务所束缚,仍保有高远的悲天怆地之心。而这首赠词也成为苏轼黄州岁月中一段佳话的见证。

一、乌台诗案:苏轼从巅峰跌入谷底

公元1079年,时年29岁的苏轼正是达到人生巅峰之时,他出身书香门第,深受宋神宗赏识,屡试不第的他终于在科举中高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然而,好景不长,还没过多久,一场“乌台诗案”就将苏轼从巅峰跌入谷底。

那一年,宋神宗下诏求贤,苏轼应诏献上一首《赤壁赋》,表达了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谁知这首诗触怒了当权的王安石党羽,他们指责苏轼诋毁朝政,居心叵测。于是,宋神宗大怒,直接把苏轼革职遣返,并追究其在翰林院期间的所谓“罪证”。最终,苏轼被抄家充军,判处流放黄州5年。

这样惨烈的打击,让苏轼从达官贵人一下跌落为罪人。对还年轻的他来说,简直是人生的打击。他曾写道:“始觉有明镜竟翳,澄江自是澄江水。”可见,他对这起冤案始料未及,对自己遭遇的不公愤懑难平。

不过,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抑郁自暴自弃。据说,在押解黄州的路上,他还能品评路边风景,作诗寄情。这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坦然面对逆境的内心。也许,正是这种胸襟,让他在五年黄州生活中得以经受住风浪,重新绽放光彩。

具体来说,乌台诗案的冤屈,对苏轼打击非常大。一夕之间,他失去了翰林学士的高官职位,从上层书生跌落到罪人地位,继而被发配黄州五年。这样的打击,换做普通人恐怕会自暴自弃,陷入抑郁中难以自拔。

但是,苏轼并没有消沉太久。在押解到黄州的路上,他还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欣赏路边景色,甚至写下不少诗作寄托感慨。这充分反映出他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的性格。也许苏轼深知,人生的起起落落难免会遇到不如意,比起消沉,不如保持愉悦的心境,坦然面对。

当然,苏轼内心的不甘和失望也可以理解。他在诗中写道,原本澄澈的镜子蓦然迷蒙,可见他也深感冤屈。但他没有过多怨怼骂天骂地,而是选择用诗歌抒发情感,以平和的心态继续向前。

这样积极向上的态度,为他后来在黄州五年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如果一开始就被打击打垮,消沉颓废,那么在黄州遭遇风霜雨雪时,他就无法抵御,更不可能绽放光彩。正因为他乐观开朗、胸襟坦荡,所以他才能在黄州化险为夷,最终卷土重来。

二、五年黄州生活:苏轼化险为夷

1079年冬,落魄的苏轼在押解下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这里偏远僻静,环境与他原来荣宠的生活大不相同。按理说,他会郁郁不得志。但令人意外的是,苏轼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他在给友人的信件中写道:“自来青山独倚采,凭君传语报平安。黄州好酒肴,多古怪人物。”可见,他并不以贬谪为苦,而是欣赏黄州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白天,他以诚恳的态度处理公务;晚上,他就品酒赏月,观花和览草,过着风流的日子。

这里的百姓也受他的真诚感动,纷纷与他交好。据说,苏轼到黄州后,曾亲自下过田,体验过农活。村民们见他仗义疏财,便给他取外号“苏二马”,意思是“苏二毛”,表示他的豁达脱俗。

还有,苏轼在黄州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传说是因为这里的猪肉质鲜美,价格低廉,苏轼就想了各种烹饪方法,最终创造出这道家喻户晓的菜肴。这也成为他在黄州期间最大的贡献之一。

尽管生活条件简陋,但苏轼的内心世界还是那么广阔深邃。他在写给友人的诗中说:“城南一片湖,碧水环山流。楼台数万间,横隔绿东洲。”诗意悠远,让人联想到他对理想家园的追求。这说明,虽身处黄州,但他的心灵从未被困限。

具体来说,黄州地处穷乡僻壤,对苏轼这样出身名门望族的达官贵人来说,无疑是个荒芜异地。来到这里,苏轼的生活起居无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原来的富丽堂皇变成了简陋朴实,从翰林学士沦落为地方小官,工作也不再是协助皇帝治理天下,而是处理些琐碎的民事。这对其他人而言,恐怕难以适应。

但是,苏轼却以极快的速度接受了这一切。他没有因环境迥异而郁郁寡欢,反而从简单生活中获取乐趣。他白天勤勉工作,晚上便品鉴佳酿,赏花赋诗,过起了典型文人的生活。

这主要得益于苏轼开阔的胸襟和乐观适应的性格。他没有因贬谪而消沉愤懑,而是积极融入这里的生活。他亲近百姓,体验劳动,还创制了东坡肉,充分展现乐观豁达的态度。

当然,简陋的生活也无法困住苏轼的心灵。他在诗中描绘理想家园,用诗意抒发内心的追求,说明他的内心世界依旧广阔深邃。正因如此,他最终才能化险为夷,从黄州的馈赠岁月中卷土重来。

三、李琪求诗:苏轼的佳作再现

1086年,宋哲宗继位,苏轼终于被召回朝中,结束在黄州的5年生活。临行前,很多官员前来饯别。其中,还有一位叫李琪的歌姬。

李琪从小就崇拜苏轼,长大后更是把他的诗词谱成歌曲反复吟唱。这次听说苏轼要离开,她终于鼓起勇气,请求苏轼在她的披肩上赋一首诗,以留作纪念。

苏轼看她真诚,便提笔在她的披肩上写下:“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平静的两句话,却让李琪大失所望。她以为苏轼会写出什么天花乱坠的词来赞美她,没想到对她的印象竟如此淡然。

在人群的起哄下,苏轼笑着续写最后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这下所有人都惊呆了。

诗中的“西川杜工部”指著名诗人杜甫。杜甫虽居住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棠的诗。这是因为杜甫认为海棠之美太过绝伦,难以用言语描述,所以干脆不去吟咏。

而苏轼这里引用这个典故,就是在隐喻李琪的美丽动人,超乎他的文采所能捕捉。所以,他在黄州这5年,对李琪没有多加赞美,并不是忽视,而是她的美太过耀眼,文辞难以描绘。

这最后两句的意境瞬间飞升,将整首诗推向高峰,也让在场的人为苏轼的文采倾倒。李琪自然也喜极而泣,终于如愿以偿,得到苏轼的亲笔赠诗,并成为这五年来最梦寐以求的佳话。

更具体来说,李琪作为一名歌姬,从小就崇拜苏轼的诗词,常常把他的作品谱成歌曲吟唱。她一直梦想能得到苏轼的亲笔赠诗,但是苏轼地位高贵,她又是身份低微的歌女,一直不敢上前请求。

直到听说苏轼就要离开黄州,她才鼓起勇气走上前去,跪地请求苏轼赠诗留念。她虽然紧张但也满怀期待,想象着苏轼会赞美她的才华和姿色。

谁知苏轼只平淡地写了两句,对她毫无夸奖之词。这让李琪非常失望,她原以为会得到一首惊艳的诗词,表示苏轼对她的欣赏,却没想到对方认识她的程度,仅仅停留在“说过的话中从未提到她”。

在场人见她失望,都起哄让苏轼再成就一篇。于是苏轼微笑着在后面续上两句,这下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通过杜甫“海棠虽好,不为作诗”的典故,表达李琪之美超乎诗词所能捕捉的意思。这Last 两 句瞬间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苏轼对李琪美貌的赞美和欣赏,也让李琪心花怒放,欣喜不已。

这样的赋诗手法,先抑后扬,以平淡掩映哲理,正体现了苏轼的高超文采。通过这首《赠李琪》,苏轼的艺术造诣再次令人惊叹,也成就了一段佳话传世。

四、结语

这首看似平淡的《赠李琪》,却因为独特的意境而成为苏轼代表作之一。它不只记录了苏轼在黄州五载的点滴,也展现了他面对逆境却仍心存高远的气度。

尽管遭遇不公,但苏轼没有被困在谷底。他在黄州用宽广的心胸去感受人生,和每个善良的人交谊。当李琪请求诗句时,他也能随性而为,写出惊艳绝伦的佳作。

这说明,才华外溢的大文豪,即使身在偏远之地,也能发挥耀眼的文采。而面对美丽,他保有虚怀的心境,不因艺术修为高深而自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苏轼向美人献诗,前两句大失水准,后两句惊世骇俗
惬苏63 东坡信有归黄日 逆旅行人各一篇(惬苏篇 完)
苏轼吹捧妓女,写下四句诗,前两句很烂,后两句封神
南窗遗珠:苏东坡初到黄州的一首诗《初到黄州》,满篇自嘲,好不生趣
苏轼与海棠花
赠李琪 苏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