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数民族帝王苻坚与一个汉族奇士的千古君臣知遇

在政权更迭频繁的古代中国,曾出现几个少数民族争夺天下的统治时代。

比如,从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中国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16个地方政权,你争我夺、互相攻击,史称“五胡十六国”。

而且,由于这16个国家全部由少数民族建立,因此,在几乎所有的政权中,掌握实权者都是本民族豪酋,极少有汉人能够脱颖而出。

可是,偏偏就有这样一位汉族奇士,他与一位少数民族(氐族)帝王之间惺惺相惜,上演了一段君臣知遇的千古佳话。

这位汉族奇士,就是前秦宰相王猛。

(王猛是前秦帝国崛起的奠基人)

扪虱奇人,才子缘何不归晋

王猛字景略,原籍北海郡剧县(现在的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县),他出生时,西晋政权已经崩溃,中国北方沦为各族争霸的战场。

所以,青少年时期的王猛,始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这也使得他深深洞悉底层民众的苦难,了解胡人与汉族的冲突与矛盾。兵荒马乱中,王猛坚持读书,博采众家之长,立志要干一番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大事业。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一方面,当时的汉族人士进阶,看重门阀世家、讲究出身,平民王猛自然少有出头的可能;另一方面,胡人豪酋更是只强调打打杀杀,对文弱的王猛不屑一顾。

所以,两条路中,王猛都只能是空有一腔报国情怀,却没有用武之地。无奈之下,他隐居华山,闭门苦读,但也洞悉世情,等待着有朝一日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而这一日的来临方式,也是很有特色。

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亲自统帅大军北伐,一举攻入关中,驻军灞上。一天夜里,下属报告桓温,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书生求见,自称要与桓温谈论天下事。桓温觉得很奇怪也很好奇,便传令召见了来人。

这个书生,就是王猛。

王猛进了大帐后,桓温问及当时的局势,王猛对答如流,令桓温赞叹不已。然而,更令桓温印象深刻的是,“(王猛)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聊到兴起之处,王猛竟还一边说话一边用手从破衣服里挑拣出虱子一个接一个地捏死,潇洒自如。

桓温下意识觉得,自己面前的这个人绝不简单,便将内心一件隐秘之事向其询问:“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仗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我奉天子之命出兵北伐,为的是解放北方沦落于胡人统治的劳苦大众,可是,为什么这些被解救的关中英雄豪杰,却没有因此来投奔东晋,而采取的是观望态度呢?

对此,王猛委婉地回答道:“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这意思是说,桓温北伐并非真心伐罪吊民,恢复晋土,他的真实目的其实是要立威,以功名镇服江东。这也就难怪百姓不愿归顺东晋了。

(桓温北伐的目的实质上是捞取政治资本)

寥寥数语让桓温大惊失色,王猛所说的结果,正是桓温“腹背受敌”的原因。虽说彼时桓温已经打到了长安附近,但是晋军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即使侥幸击败前秦占据长安,也难以长期坚守;而一旦战败,前期的努力就将前功尽弃,自己也会面临政敌的攻击。

眼见自己的小算盘被对方一语道破,桓温感慨道:“先生之才,江东无人可比!”于是,邀请王猛跟随他一起回东晋,并许以高官。

可出乎桓温意料的是,王猛拒绝了他。这令桓温非常郁闷,也很奇怪:毕竟,是王猛主动拜访自己的,这不正表明其有出山的意愿吗?而且,这一年,王猛已经30岁了,古语道:“三十而立”,三十岁还不能功成名就,今后的机会恐怕就不多了。

事实上,王猛的这一决定,无疑是明智的。此番毛遂自荐来与桓温对谈军事,小小扬名了一下,且以此践行自己对时政的考察,也就足矣。真正入幕僚,桓温并非善选。

一来,王猛担心,桓温及桓氏一族始终有改朝换代的野心,一旦真的篡位,自己岂不是成了帮凶,史书又该如何记载;再者,东晋的门第观念太重,草根出身的自己顶多成为高级幕僚,绝不可能真正独当一面,反而是世家大族已经被冲得七零八落的北方,才真正有他的用武之地。

如此审时度势一番,王猛决定北上。良禽择木而栖,他坚信,不管出身哪一民族,自己要辅佐的,必须是胸怀天下的明君。

出将入相,生逢明主创伟业

历史证明,王猛的选择是正确的。没过几年,由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内部发生更迭,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秦天王苻坚即位。

苻坚是16国时期少有的圣明君主,虽说出身于少数民族,但却有一颗难得的儒家济世救民之心。他始终坚持要以一颗宽厚仁爱之心,去征服敌人,实现中华统一。

恰在此时,王猛走进了苻坚的视野。这对异族君臣,政见主张相似,可谓彼此惺惺相惜。

(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少有的圣明君主)

当然,王猛也没有辜负苻坚对他的期望,在他担任京兆尹(首都市长)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严格管辖社会和官场环境,“贵戚强豪诛死者二十余人”,关中地区的社会治安迅速得到整肃。苻坚感慨道:“吾今日始知天下之有法、天子之为尊也。”

可以说,苻坚对王猛是绝对地信任与支持,甚至曾在一年之内五次提升王猛的官职。最后,王猛竟然在前秦帝国同时兼任“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持节、常侍、将军、侯如故。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一长串的官职,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核心部门。王猛也终于得以放手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辅佐一代圣君治国平天下。

能有这样的权利,前提是能有这样的能力。不负众望的是,王猛确实文才武略皆是一把好手。除了在朝执政能力果断,他的为将之才也不逊色一分。

公元370年,王猛率领6万劲旅讨伐前燕,与燕国30万大军在潞川对峙。当时,在中国北方,与前秦对峙的就是这个由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帝国。其实,无论从人口、兵力、财富各方面而言,前燕都远远强于前秦。

然而,这个庞大帝国最终还是被王猛一战而灭。

得到这样的良才,是苻坚之幸,而得到这样的机会施展,也是王猛之福。这样相得益彰的结果,就是前秦的国力,渐成16国之佼佼者。

(前秦灭亡前燕一统北方)

鞠躬尽瘁,一统华夏梦成空

终其一生,王猛出将入相,尽心尽力地辅佐苻坚。《晋书》记载:“(王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在短短数年间,前秦帝国的国势蒸蒸日上,中国北方迎来了西晋灭亡后久违的清平时代,实现了“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苻坚也时常将自己与王猛之间的关系,比喻为周文王得到姜子牙、齐桓公得到管夷吾,并多次专门下敕书告诫太子苻宏和诸子弟:“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即使前秦太子及宗室,对待王猛也要行父兄之礼。

但是,随着前秦帝国逐步进入了国富兵强的黄金时期,过度操劳也导致王猛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前秦建元十一年(公元375年)七月,他走向油尽灯枯。

心急如焚、爱惜良才的苻坚,为了给王猛祈福,不但派遣使者到四方山川向神灵祷告,还亲自去郊庙祈祷,甚至因王猛的一次回光返照而大赦天下。

最终,当王猛病危之际,苻坚来到了这位辅佐自己十余年的股肱大臣家里,与王猛见最后一面。

王猛拉着苻坚的手,献上了他人生最后一次忠告:“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我死以后,请您先不要对东晋动手,鲜卑人和羌人才是我们的心腹之患,应当慢慢地铲除他们,才能保社稷平安。

说完,王猛便溘然长逝。

苻坚痛哭失声,王猛之死不仅令其失去了日常治国理政的左膀右臂,也使他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可能难以实现了。

据载,后来,苻坚不止一次哭着对太子说:“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难道是上天不让我一统天下吗,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夺走王猛的生命呢?

最终,苻坚比照西汉霍光的葬礼规格安葬了王猛,下令文武百官为之辍朝三日,长安城内也到处都是老百姓缅怀王猛的哭泣声。

(苻坚按照人臣最高规格的葬礼厚葬王猛)

因为共同的济世救民的政治理想,身为氐族君主的苻坚,能够对汉族的王猛推心置腹、言听计从;身为汉族的王猛,能够抛却民族成见,辅佐氐族出身的帝王苻坚。在16国胡汉仇杀的动荡时期,这一对君臣的故事,无疑为那个纷扰的时代增添了一抹千古君臣知遇的人文情怀。

王猛去世1400年后,清代大才子袁枚路过陕西华阴王猛墓,在凭吊这位出将入相的扪虱奇士之余,有感而发赋诗一首,以纪念王猛的功业:

渭南高冢象祁连,诸葛能支蜀几年。

一代君臣鱼得水,三秦宫殿鸟啼烟。

山河割据人才贵,华夏兴亡历数偏。

不叹沧桑叹遭际,为君流泪古碑前。

作者:潇洒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猛传
千年以来!人们只知道他凶狠残暴,却浑然不知他的丰功伟绩!
前秦苻坚所实行的这些改革措施!你不一定知道!
前秦苻坚的“中国”观与民族观:混六合为一家
时势重要,还是英雄重要?从王猛和孔明说起。
淝水之战,南北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正确的政策错误的执行结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