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节古诗词赏析(三)

梨花风起正清明 ——咏清明节古诗词赏析(三)

王传学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候宜人,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宋代许多诗词,表现了清明游春的情景。

北宋词人欧阳修的《采桑子》,写清明上巳时节西湖游春的盛况: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这首词,写清明上巳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其盛况如何,词人一开始点明节令后,就说:“满目繁华”,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体描述:“争道谁家”,是说在人群里,不知是谁东推西挤抢道前走,这就把那种闹哄哄的人群拥挤的场面活绘出来了。不仅行人众多,而且车辆也川流不息:“绿柳朱轮走钿车”,“朱轮”是用红漆涂过的车轮;“钿车”是用金属、宝石镶嵌作装饰的轿车。这是说,在绿柳那边,还有红色轮子、光彩闪耀的轿车来来往往呢!这两句回应了“满目繁华”句,是“满目繁华”句的具体描写。这里词人没有直接写西湖风光,而是写游人争先恐后涌到西湖边来,从侧面来表现西湖景色对人们的吸引力。

上片是写人们在清明上巳来湖边游春的情景,下片则是写他们日暮兴尽而归的路上景象。人们经过一天的游春活动,到日暮时,相随而去。他们有些在节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哗”句,颇有分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谈阔论的,各种欢乐的声音,各种欢乐的姿态,都包括在里面。总之,一片喧哗声伴着人流而去。这里词人没有写游宴如何欢乐热闹,但这两句实际上已展现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热闹情景。结句,再从远距离来写归途中的人流:“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人们沿着弯转高低的路走向城头,一眼望去都是花。这里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边的野花正开,一路不断,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们,她们头上戴着花,人们衣着的艳丽和朱轮钿车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绿绿直到城头之意。所以句中用个“总”字。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看第一句“清明上巳西湖好”,就不难看出,词人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秀美的游春图。

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描绘了清明西湖游春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诗人不从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新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此诗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北宋词人晏殊的《破阵子》,写出了清明时节少女的欢快心情: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他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唯贤是举。在文学上亦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等。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利,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么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暮春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已过,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清明二绝》(其二),曲折有致:

卷地风抛市井声,

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

杨柳微风百媚生。

陈与义(公元1090—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师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现存词19首。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

诗人抓住“清明日暮”的景色优美宜人、明丽清新这一特征进行歌咏,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诗人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两句状冷落难堪之形,抒压抑凄楚之情。“风抛市井声”,写城里郊外,人声鼎沸,节日气氛异常浓烈;而此时此刻,“我”这“病夫”却孤家寡人,冷冷清清,两相对照。后两句,诗人却宕开笔去,写诗人凝神注目,“一帘晚日看收尽”。微风习习,杨柳袅袅,诗人顿觉百媚滋生、神爽志清。诗的基调一下子高昂起来,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

这是一首心灵的小乐曲。诗人巧妙地通过风势由猛而微,描写了清明一天中情绪的微妙变化。外面大风猛烈,传来街市上阵阵喧闹的噪音时,抱病的诗人正襟危坐,表明他心情烦乱,无法悠然自得地欣赏春景。到了傍晚,夕阳斜照,已是日丽风和,杨柳轻摇,于是诗人高兴起来,开窗赏景,明媚春光尽收眼底,引起诗人的无限喜悦。写来曲折、含蓄,清新可喜。

南宋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表现了清明郊游的兴致:

芳草绿野恣行事,

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公元1032—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神宗朝初年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与弟程颐曾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

诗人高兴地写道: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絮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不是雨纷纷,而是晴朗日。春天原野上晴朗美好的景致,如同在眼前打开。诗人不仅写景色,还写了追逐落花的欢喜,临水而思的闲情,末了,还不忘劝人珍惜时光。

南宋词人张炎的《朝中措》词,写清明时节的雨、清明时节的情又别具一格: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张炎(公元1248—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宋词最后一位重要作者,其词寄托了乡国衰亡之痛,备极苍凉,是南宋末期时代之声的代表。词多写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他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与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还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

词人冒着清明时节雨去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写出了无限悲恨,一醉解千愁。在归去的途中,词人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借此来写情愁,表达得有条理。

上片“清明时节”二句,描写的清明时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成了哗哗大雨。恰在此时词人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翻被梨花冷看”二句,词人使梨花有感,冷眼旁观词人雨中的狼狈,责怪词人不思故土暖被,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痴情苦恋。词人的此番“遭遇”有口难言,而其中缘由,无限辛酸,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

下片写雨中寻景不成,因而只能到莺啼燕舞的珠帘玉户消磨时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乡虽好,难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见归鸦啼鸣,人去楼空。“折得一枝杨柳”二句,古时清明节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归去的途中,词人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词人不禁感叹,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一枝无处可插的杨柳,满腹悲怨溢于词中,幽默中见无奈。词人用笔举重若轻,不见着力,是那么自然,用笔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绝。

宋代词人万俟咏的《三台·清明应制》,是清明应制诗的佳作: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萧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万俟咏(“万俟”是复姓,读作mò qí),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哲宗元祐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词学柳永,存词27首。

这是一首咏清明节序的应制词。全词用赋的笔法极力铺叙京城清明时的节序风光。上片写宫苑中的春景,由内及外,总叙太平盛世景象,隐含朝廷恩泽普及百姓的微旨,如“好时代”四句,全是歌功颂德。中片写郊外之游,具体描写莺歌燕舞各色人物游冶欢乐的情形,重点写自然的生机及民间的祥和;间以景物点染,笔调明快。下片写贵族宅院中的喜庆景象,就寒食到清明景象分别写民间“试新妆”的喜气及官邸、宫廷传蜡烛“燃新火”的景况,并化用韩翃《寒食》诗意,切合节令,归结到宫廷生活景象。全词具有粉饰太平的倾向,但却客观上反映了北宋末期汴京清明时的繁盛热闹景象。

词中写景清新自然,如开头“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梨花、海棠、夜月、朝雨,色彩清丽,倒不见宫廷的富贵气息。春意由宫廷延向民间,既有野外春意的宁静,又见宫殿建筑的巍峨,不失为一幅春望图卷。全词具有粉饰太平的倾向,但却客观上反映了北宋末期汴京清明时的繁盛热闹景象。绘景逼真,刻画生动,与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北宋末期的虚假繁荣和风俗民情。全词铺叙勾勒,层次分明,语言雅洁富丽,修饰精工自然,辞采清新熨帖,并没有庸俗的颂圣之辞。在应制词中不失为佳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晓妆成寒食天——咏寒食节古诗词赏析(三)
只会“清明时节雨纷纷”?这12首清明古诗词,你的孩子会背了吗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 诗词赏析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读春归词,感受古人的依依惜春之情
古诗词日历 |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30首清明古诗词,道不尽的哀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