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楚灭诸侯国找到楚国丹阳地 历史见证屈原故里不在秭归西峡淅川郧西
从楚国所灭诸侯国找到楚国丹阳所在地 图
历史见证屈原故里不在秭归西峡淅川郧西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阴国故都 楚始都丹阳位置 图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雄霸天下的一大诸侯国。楚国国君芈(音)姓熊氏。周成王时期的公元前1042年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阳。楚君的后人多以熊为姓,称为熊氏。楚国兴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最终在前223年亡于秦国,留下了让楚人遗憾的八百年纷繁历史。
    楚人,是受周王朝排挤才走出中原,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国的封地五十里子男之田在丹阳,是没有疑问的。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可见在楚亡一百多年后的司马迁作《史记》和《屈原列传》时,应该是知道“丹阳”在哪儿,也知道屈原出生在哪儿的。因为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史记·屈原列传》中既多次说过丹阳,也明确的说“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的“丹阳之战”古战场。因为丹阳本身就是个地名,司马迁《史记》中已经明明白白的说清楚了丹阳,所以就没详细的多说了。
    司马迁哪里知道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不仅还没有找到关于楚国历史中最为关键的丹阳的准确位置,还一直在为“丹阳之地”问题争论不休,展开了一场长达几千年的“丹阳论战”。
    说丹阳问题,有必要说说“子男之田”的子男。古代的“爵”《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子男是商周的一个爵位。
    从古人对“子男之田”的五十里丹阳记载看,“丹阳”是一个涵盖了楚都丹阳在内的,有五十里范围的广阔的“丹阳”之地。就象今天的襄阳包括下辖的县市一样。
    从历史记载上看,楚国在立国之初不仅封地狭小,而且是国政相当的拮据。从楚王只能向周王朝进贡包茅,建了祠堂无祭品到临国的鄀国去盗了一头小牛等历史记载,可见早期的楚国丹阳只是封地,连建好祠堂连祭品都拿不出,更别说在丹阳建楚都了。
    就是这个封熊绎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阳的“丹阳”,至今闹得“丹阳大乱”。江苏镇江的丹阳县、秭归、荆州、保康、西峡、郧阳和湖南的汉寿、安徽当涂,有很多跟丹阳挂得上点边的,都说是当年的楚国丹阳?至今“丹阳问题”依然是让中国历史和早期楚文化研究专家头痛的一大难题,因为“丹阳”直接影响到楚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儿等大问题?
    不管秭归、荆州、保康、还是西峡、郧阳和湖南的汉寿,哪儿都在说自己是“丹阳”之地,虽然丹阳谁都可以叫,全国各地有很多叫丹阳的地方,但真正符合楚国的楚都丹阳只有一个,不是谁都叫得了的?起码应该有符合“丹阳”的丹山之南的丹山和符合丹水之北的丹水,有符合与丹水交汇的淅水,并且在早期楚国五十里封地范围内符合古人崇尚山水阴阳的阴阳学说,那才是正踪的楚国丹阳。拿不出一系列相对应的有力证据,不管哪儿的丹阳怎么说都苍白无力不足可信的,都不可能是楚封地的丹阳。加上秦灭楚后的焚书坑儒,使楚国早期的历史和丹阳到底在哪儿更是扑朔迷离,只能够在已知的浩瀚历史夹缝中寻觅了。
    先不管丹阳封地跟楚都丹阳在哪儿?
    查阅楚国之初是如何从区区五十里封地发展壮大成问鼎中原的历史脉络,用排除法逐个从楚国所吞灭的诸侯国中查寻,居然找到了楚国丹阳的很多蛛丝马迹,从侧面寻找到能够证明楚国丹阳的历史证据。
    从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立为楚武王起,楚国就开始了开疆拓土用武力征服诸侯国的进程。楚国最早是以和平的方式收的阴国(建于公元前1600年在今老河口)。春秋末的公元前771年楚收阴地,阴楚合并入楚。说的好听点是楚国和平的收了阴国,其实是楚国没费一兵一卒最早吞并了阴国。接着楚国又多次进攻汉以东的强国随国(在今湖北随州)。文王时,楚更为强大,凌江汉间小国,并北上伐灭申(在今河南南阳)、息(在今河南息县)、邓(在今湖北襄樊)等国。公元前688年楚灭息后,接着在今淅川西南建立了商邑,子西曾为商公。这个商邑当为古邑或商密。申邑和商邑同为楚之县邑,宛代表宛城南阳商代表淅川,两邑互不统属,都是楚国的附庸国。
    到了春秋中期,楚成王屡次北上伐郑,引起北方各国的联合干预。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合诸侯之师伐楚,与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齐桓公卒,宋襄公乘机图霸。公元前638年,楚败宋于泓(今河南柘城一带)。宋襄公伤股,病创而死,楚势益张。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北上之势暂时受挫。楚先后灭亡弦(在今河南息县)、黄(在今河南潢川)等小国以及楚的同姓国夔(在今湖北秭归)。穆王时,楚又先后灭亡江(在今河南息县)、六(在今安徽六安)两国。庄王时,楚的势力达到顶峰。公元前606年,楚伐陆浑戎,观兵周郊,问鼎大小。公元前597年,楚大败晋师于邲(今河南郑州西北,见邲之战)。公元前594年,楚围宋五月。楚并先后灭亡庸(在今湖北竹山)、舒蓼(在今安徽舒城)、萧(在今江苏徐州)等小国,终于称霸诸侯、共王时,楚的势力有所衰落,公元前575年,晋败楚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见鄢陵之战)。次年,楚灭舒庸(在今安徽舒城)。
    到了春秋晚期,楚长期内乱。共王有子五人,子康王先立。康王卒,子郏敖立。康王弟子围、子比、子皙、弃疾争位。子围杀郏敖先立,是为灵王。灵王先后灭亡赖(在今湖北随州东北)、陈、蔡。公元前529年,弃疾、子比、子皙乘灵王外出,攻入郢都,杀灵王太子禄,立子比为王,子皙为令尹,弃疾为司马。灵王饿死申亥家。后弃疾又逼死子比、子皙而自立,为平王。平王暴虐,夺太子建之妇,杀伍奢及伍奢子伍尚。伍奢子伍子胥出奔吴。楚昭王时,伍子胥劝说吴王阖闾伐楚。
    公元前506年,吴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鄂,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昭王灭唐(在今湖北随州),还归郢,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昭王复国后,又灭顿(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阳)等小国。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袭杀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于朝,劫惠王。叶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乱,再度灭陈。
    楚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奠定了霸主地位,战国时期,楚国虽然也吞灭一些诸侯国远不及以前,早已迁都于郢多年走下破路了。特别是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秦使张仪入楚,离间齐、楚,遭六百里商於之地戏弄。公元前312年楚伐秦,秦败楚于丹阳,取楚汉中。楚反攻,秦又败楚于蓝田。直到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楚国八百年里从收阴国、灭谷国、随国、申国、邓国、鄀国、宛国、息国、商国、弦国、黄国、楚国、顿、陈、蔡等,楚国先后吞灭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北上之势暂时受挫。楚先后灭亡弦(在今河南息县)、黄(在今河南潢川)等小国以及楚的同姓国夔国(今湖北秭归)。
    查看夔国的历史: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秭归县),建立夔国。熊绎的嫡子为熊挚,本来应该被立为楚国的君主,但是由于他身有残疾,不能立为王,于是就封他别居于夔(秭归县东),作为楚国的附庸国,称为夔子。后来熊挚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这便是历史上的夔子国,今秭归县香溪镇古名夔城,即夔子从巫山迁到秭归的驻地。

                                                                                             未完





本帖最后由 卧马先生 于 2014-10-17 11:29 编辑

    当然历史也上也有很多不讲理的时候。《水经注》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水经注》引宋忠说:“归即夔,归乡,盖夔乡矣”。《水经注》引郭璞的话说:“丹山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属巴,丹阳西,即巫山也”丹阳就是秭归,是夔越聚居之地。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离楚建国1500多年了。因为郦道元(466年—527年),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太和中做过尚书主客郎,所以有很多人信他说的,反正我是绝对不信的。
    夔国是楚国的子国这是肯定的,就从这儿就能肯定夔子国秭归跟楚封地丹阳没关系。《水经注》硬是把夔说成归,把巫山说成丹山活生生的捏造出了个秭归丹阳。你说这跟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史学家要信那是史学家的事情,你一定要信那只能说是你的事情了?
    从地处秭归夔国被楚国灭亡的公元前632年来看,此时的楚国已经建国410年了,作为楚国的附庸国的夔子国(秭归县)。可以肯定的说,楚国的丹阳绝对不可能在秭归的夔子国。出生于丹阳的屈原的故里,根本不可能在秭归县的夔子国。
再看公元前622年,鄀国在亲近秦国还是楚国的问题上来回摇摆,秦国攻入鄀都商密,其国土为秦国占有。鄀国人就此迁徙至今湖北省宜城市,被称为上鄀。迁徙之后,鄀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不知何年最终社稷灭亡,完全被楚人同化。
公元前594年,楚围宋五月。楚并先后灭亡庸(在今湖北竹山)。
    从公元前688年灭申、息、商,公元前622年被楚国所灭鄀国和公元前594年楚并先后灭亡庸国的历史记载来看,不管是西峡、淅川、商密的鄀国,还是地处十堰竹山郧县的古庸国,都是被楚灭亡后所设的县邑才成为楚国的附庸国的。
    所以,公元前1042年封于丹阳的楚国国都和五十里子男之田的丹阳封地,绝对不可能在西峡、淅川、郧县的,因为这时间的楚国还没有具备吞并消灭他们的那么强大,他们还没归楚国管。
    所以更不用说屈原出生在秭归、西峡、淅川和郧县了。
    所以,在楚国八百年里先后被楚国消灭和吞并的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可能是楚国都城和楚国封地的丹阳之地。因为楚国的国都即不可能建在楚国的势力范围以外的诸侯国,又不可能存在于公元前1042年以后的任何一个诸侯国里去。
    刨去楚国吞灭的这么多有明显界限的诸侯国,你一定会清楚的发现三千多年前的楚国封地“丹阳”、楚都“丹阳”,就在淅川以南,终于老河口袁冲的丹水和终于老河口袁冲的淅水的两水交会并属于丹水以北的老河口最北端与淅川交界的古城遗址一带。
    丹水和淅水,在丹江口均县和淅川地域里,因为二劈山、朱连山阻挡,没有机会会合。丹水有多条支流从山谷中继续从六股泉水系、孟桥川水系、古城等水系流向下游,古城水系在古城与一条叫龙河的淅水交会,这应该是丹淅第一次小的交会,交会后的丹水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东流向排子河。
    排子河名字的来历,是跟众多水系在这儿会合有关,顾名思义排子河说的是夏季洪涝时期,成排的小河流在排子河汇聚的壮观场面,到过排子河了解这些会发现排子河名副其实。在下游的排子河与丹江古城水系交会的还有汇集多条淅水的蒿堰河,这条汇集灌河的淅水跟流经古城丹水在排子河交会,才是真正意义的丹淅之会的大汇合。因为排子河地势较低的原因,大量的水在此汇聚,余水继续东流经石桥、襄北最后汇入汉江河。
    从丹水流经的古城、到排子河、再到石桥、襄北,刚好有五十里地范围,位于丹水以北,属水北为阳符合阴阳学说的丹水之阳,是标准的“丹阳之地”这个是确定楚国丹阳地望的最重要的地理证据。
    加上古城遗址,在楚楚长城脚下,是历史上的阴楚故都,与楚长城相对应的“丹阳之战”古战场有“军对河”古地名,仙人渡安岗霸王坟出土的楚竹简文字中有周昭王攻打楚都丹阳时,溺亡汉江符合历史记载的文字证据,洪山嘴李家寨的春秋遗址与《左传》记载的“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楚工尹赤迁阴戎于下阴”(下阴城址在今傅家寨附近),左昭二十七楚“工尹寿帅师至于潜”(即八年后公元前515年工尹寿帅师至于潜江陵的郢都)的等等,都与历史上所记载的“楚国丹阳”高度吻合。
    时间老人是历史的最好见证,可以证明和理顺一切纷乱的历史。

                                     2014年10月16日 于老河口 卧马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世灿读屈原特辑《屈原年表》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114--115【胙国、夔国】
屈原丹阳行
悲情丹阳唱《国殇》 “淅川水世界之谜”系列之四
[转载] 朝秦暮楚揭开“丹阳”千年历史谜团
一张表读懂楚国八百年(淅川文化探索之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