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同行评议”?
1 话说科技出版国际英文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上) .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xwnews1.aspx?id=207779
作者:李霞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6-12 8:53:18
介绍国际英文科技期刊,必然要涉及同行评议(Peer Review) 或同行评审这个话题。对它的评价,目前在学术和出版界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归是褒贬不一,好坏不齐。学者们在享受同行评议对信息交流的贡献和成果的同时,又常常似乎是不情愿的受害者。本文试图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下现阶段国际英文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与此话题相关的具体环节,大致的前后由来和进展状况,供大家参考。也可以权当是面镜子,折射出国内目前科技期刊领域的评议现状和有可能改进的方方面面。

目前国内讨论较多的是狭义的同行评议,即作者投稿以后,由刊物主编或纳稿编辑邀请具有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评议论文的学术和文字质量,提出意见和判定,主编按评议的结果决定是否适合在本刊发表。一般的科技期刊是请2-3位评审人,也有更多的。这些评议人的评议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主编对被评议的文章所做出的最终评定。除此以外,广义的同行评议不止于此,还包括文章发表以后由专门组成的审议小组 (Journal Clubs) 对文章发表后的交流和应用效果进行评议,其中也包括对投稿阶段的评审意见进行探讨,这在医学科学类期刊尤为普遍。近年来新兴的免费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 开创的公开评议 (Open Review) 或有些论文网站 (Paper Database) 采纳的自荐评议,也属于广义的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的操作由来已久,形式也多种多样。最开始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学会刊物 (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简称为Phil. Trans. ) 的创刊时期。当时该刊的主编开创了请同业人士评定文章发表与否的先河,想必对当时的学者们而言,该方法比主编自己决定的一言堂要公平得多。经过这几百年的发展,这种评议的基本思想大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期刊的数量和承载的信息量却有了质的飞跃,故此同行评议也要与时俱进。同行评议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的基石,公认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事。这与二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论文数量的激增和期刊种类和数量的翻番不无关系。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同行评议就没有庞大的科技期刊出版业;同行评议的质量是期刊出版质量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之一。广义的同行评议开始得更早些,比狭义的要早几个世纪。据记载其原型起源于叙利亚,当时有明文规定,医师给病人诊断,每次都要准备一份诊断书的副本。病人治愈或死亡后,诊断书的副本要汇总交给专门的小组审议,医师由此受到肯定或处罚。

传统的同行评议,通常强调两个基本点。一是匿名;二是独立思考判断。主编邀请的评议人大都是与论文内容相关的科研人士,希望听到的是他们依据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论文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定。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开诚布公。传统的评议多是匿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为了让评议人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自由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为了保障评议的公平合理,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评议人与作者之间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利益冲突或互利互惠。如果有的话,知情的一方(大多是评议人)要马上向主编声明。其结果一般是评议人回避,由主编另请高明。现在有不少刊物已经把该规定明确立律,照章办事。近几年,随着科技期刊出版的迅猛发展,同行评议的匿名制也开始有了变化。现将其具体的现状详述如下:

同行评议的具体操作形式,可以根据作者与评议人之间的了解程度,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单隐 (Single-Blind Review或 Single Masked Review );二是双隐 (Double-Blind Review 或 Double Masked Review);三是公开评议(Open Review)。

单隐,即单向隐匿,指作者不知道谁在审自己的稿子,可评议人知道作者姓氏名谁。在接受网上投稿的期刊中,单隐评议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主编或纳稿编辑筛选合适的审稿人上,之后把稿子传出去。只有经手的编辑或助手知道稿子发给谁了,而评议人的情况是向作者保密的。当评议人的意见回到编辑部时,评审的具体意见要经过编辑部的详细审查之后才发给作者。审查的目的是保证评议人的姓名不被暴露,其中包括消除评议人发出评议意见使用的计算机的ID/IP,以及其他任何可能被追踪的电子信息。目前国际上的科技期刊,多数采用的是单隐形式的同行评议。因为它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手续又不过于复杂,编辑部运作过程中出错率相对较低。

双隐,即双向隐匿,指作者和评议人双方均不了解对方是谁,故也可形象地称为“盲”评 (这里的“盲”不是看不见,而是看不着)。只有主编或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对双方知根知底。但理论上讲对双方同时保密。这种评审方式在网上投稿的刊物中,编辑部的工作量要大得多。稿件在送审之前就要审查原稿中的作者姓名和地址是否隐藏完全。如果没有,则要替作者删除姓名地址,重新保存文件 (藏匿作者的ID/IP),重新命名文件后再送审,手续比较繁琐。当评议人的意见反馈到编辑部后,编辑或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又要重头再来一遍,检查评议人的姓名地址的隐匿情况。由此可见,现阶段国际上双隐评议的期刊是少数,也就不奇怪了。双隐与单隐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双方互不知晓,评议人只能就事论事,不容易掺杂个人成见,表面看起来更公平些。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手续复杂,暴露马脚的错误在所难免。而且,在较窄的学科和领域,即使是双隐,经常因为个别作者迥异的写作风格和评议人独特的措辞方式,不经意间自报家门的情况难免发生,也就失去了双隐的意义。

最后一种是公开评议,与老牌的单隐和双隐同行评议相比,算是件新事物,最早开始于1996年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Education) 。即作者与评议人彼此相互知晓,作者和评议人都在明处。给学者们的印象似乎是有理的可以讲理,有冤的可以申冤。相比之下好像没有什么潜规则可言,透明度高,但这也是相对的,而且也是有代价的。因为双方知己知彼,评议人很可能会有顾忌,说话时瞻前顾后,给实话实说打了折扣。再说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赞成和支持公开评议,刊物也会因此失去一部分专业上很有造诣的审稿人。
2 国际英文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 (下) . 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208212
作者:李霞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6-23 23:14:57

同行评议的结论表述形式多样,不同的刊物之间有所差异。有的是以编辑部发表的形式,有的是让审稿人自由决定表述评议结果的格式。不论格式如何,基于评议意见而得出的结论是必不可少的。评议人的用词可能因刊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

评议人向主编(包括纳稿编辑)推荐的结论大体可归纳为四类:无条件拒绝 (不能发表,而且没有修改或再投的可能) ;有条件拒绝 (现在不能发表,但可以改了以后再投) ;有条件接受 (修改后再发表) ;和无条件接受 (马上就可以发表)。由此,投稿的命运也是这四种。在稿件投到编辑部后,大部分期刊的主编有自己决定无条件拒绝和接受的权力,但具体的操作也因刊而异。有的期刊主编不经送审,自己就可以直接无条件拒绝相当一部分质量极差的文章,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审稿量,节省审稿人宝贵的时间。但有的期刊为了表示对所有的来稿一视同仁,无论好孬全部都要送审,这类期刊评议人的工作量会很大,有些稿件的文字和学术质量也的确令评议人望而生畏。与以前相比,如今主编直接接受稿件的数量明显下降,绝大部分要送审后才能接受。难怪有人戏称,如果实行现今的同行评议,当年也许就没有爱因斯坦发表的相对论了。即使如此,主编(包括纳稿编辑) 在整个评议过程中的作用仍是举足轻重的。首先,在传统的评议框架里,建立刊物的评议队伍,是主编的责任之一,该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办事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审稿的质量和进度;其次,针对不同的论文,邀请哪些评议人参加评议,也有其中的奥妙和学问;再次,评审意见回来以后,很少有几位评议人意见一致,异口同声的。经常是各持己见,完全要靠主编的学识和经验,把握权衡,力争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在评审人意见南辕北辙时,也是由主编判定是否另邀他人重新评议。当作者对初审决定提出强烈反对意见时,又是由主编决定是否抛开初审意见,重新评议 (Rebuttal) 。 由此可见主编(包括纳稿编辑)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除了主编邀请评议人外,也有作者推荐评议人的。而且目前采取这种运作方式的科技期刊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期刊在投稿阶段,邀请作者向编辑部建议自己论文候选的审稿人(3-5人不等),也有的刊物同时邀请作者指出应该避嫌的评议人或绝对应该回避的人名单。这些举措与上文中提到的作者与评议人之间不能有利益冲突或互惠互利是相互呼应的。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由主编决定是否“录用”,这是主编的职权范围,其中也有不少的学问。这些新章程既与论文数量剧增导致主编不堪重负有关,也是同行评议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发展的表现。除此之外,在一些大学或学会的论文网站里,作者可以自由上传论文,对登录后的论文的评议是自愿自荐的同行学者,其意见上传后公开在网上,供读者们分享。估计今后类似的新事物可能还会不断涌现。

不论是哪种同行评议,都离不开评议人的无私奉献。目前绝大部分科技期刊的评议是没有报酬的,充其量年底由主编或出版社发个记事本或品酒指南之类的纪念品,以资鼓励。有不少刊物为了公开有所表示,在每年最后一期的刊物上登出本年度的评议人名单,算是对评议人的表彰和感谢。还有的刊物会评出年度的“评议标兵” 。这些举动无疑都是为了表示刊物对评审人工作的认可和肯定,鼓励更多的人为此有特殊意义的工作付出努力。评议人都很忙,之所以抽出时间干这“赔本”的买卖,总体是出于对科技信息交流的认可和支持。因为大家都是搞研究的,都要发文章,总得有人评议,才会有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期刊。离开了评议人,还发什么文章呢?所以大部分评议人忙归忙,烦归烦,但还是兢兢业业地接着审。这是评议人对科技期刊出版的崇高贡献,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美中不足的是,出于种种原因,目前学者们对同行评议有不少意见。抱怨较多的是评议过程马拉松,审定意见有偏颇,评议人固执己见,无中生有,甚至借机偷窃他人论点等等。这些弊病除了评议人自检自律以外,主编的督察和作者的申辩都会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的评议手段对抄袭和一稿多投几乎一愁莫展,而这恰恰是目前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隐患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屏蔽这类糟粕和劣迹,是同行评议值得探索的课题。除了评议人在审稿时要更加机警以外,开发针对抄袭和一稿多投的有效的网上检测系统和“报警机制”也是条出路,权当是给评议人添了双“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不断的抱怨外,同行评议的优点人人可见。而且到目前为止,利大于弊是不争的事实。在现今学术界信息爆炸的环境里,通过同行评议筛选出质量相对高的文章,并以较快的速度呈现给读者,是对整个学术界的贡献。没有评议人的无私奉献,国际科技期刊的出版可能会陷入无序的混乱中。

总之,统观国际科技期刊现阶段的同行评议,利大于弊;不论是哪种评议形式,哪种运作方法,总体衡量是各有利弊。 就目前的情况看,传统的由主编邀请为主,作者推荐为辅,单向隐匿评议人(单隐)的形式占多数,但越来越多的刊物在考虑新的方式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许多学者对同行评议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多数学者对其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作用是肯定的,而且愿意为此无私地奉献。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唯一的选择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彻底砸烂” 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后果有可能更糟。目前科技期刊还离不开同行评议,在没有找到更合理的筛选方法前,只要还有科技期刊出版,就势必还要继续依赖无数的既有专业水平又有审稿经验的评议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Nature审了个稿,却卷进一桩诺贝尔奖的公案! | Sheldon漫画
论文投稿后发生了什么
无奈,三审被拒稿,期刊:因未达到优中选优的要求
新冠论文撤稿盘点,发了顶刊的论文,也不一定“靠谱”
科学网-国际英文科技期刊网上投稿详解
准备投《传奇故事》发表普刊论文,出刊后一般多久可以上网检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