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县域经济

但在实际中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县域经济处于弱势地位,它的核心是“三农”经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间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基本上都是工业大县。

提出地推动优势地区聚集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统筹城镇和农村协调发展牢固树立产业立县理念,把培育打造支撑产业、扶植壮大骨干企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县域经济“二次腾飞”的核心,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做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山区和经济基础较差的县重点培育2-3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支柱。注重了发展举措的延续和创新。结合亮剑行动,参考外地做法,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提供要素保障、强化政策扶持、健全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产业立县”理念。县域经济的腾飞,首先是县域产业的振兴。打造“板块经济” 统筹区域布局、聚集要素支撑、实现组团发展,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因此,将整个市域合理划分为几个板块,大力发展板块经济,既有利于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实现共建共享,又可以促进县与县之间的产业融合、配套协作,培育打造跨区域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凤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凤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曾两度跻身全省十强县,荣登西部百强县榜单,成为宝鸡乃至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已高调进入公众视野。作为新一届凤县政府负责人,自己深感责任重大,挑战空前。经过近半年的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特别是市县党代会、人代会的相继召开,汇聚了智慧,明晰了思路,凝聚了力量,凤县的发展轨迹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一、站在理论的前沿审视凤县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理论研究领域对县域经济本质认识大体有四种判断:一是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每个县区都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人文积淀,发展中就要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县域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就凤县而言,最明显的特色在山水、在矿产、比较优势在工业、在旅游。必须围绕工业强基础,围绕旅游谋未来。二是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范围整合资金、人才、资源等发展要素,把开放促开发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审视凤县,必须奉行“非禁即入”理念,践行“善于变通、敢于负责”精神,放眼关天经济区和西成经济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三是县域经济是品牌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使某一产业或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对县域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纵观凤县,就是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进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做精特色农业,做亮文化旅游品牌。四是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为因果,互相促进,通过改善民生社保水平,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可以扩大内需,促进县域经济走内生性道路。作为全省统筹城乡试验区和全市统筹城乡试点县的凤县,就必须把加大投入、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立足县情实际谋划发展

县情实际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根基。必须在吃透县情的基础上,确立长远发展战略。一是做好劣势转化大文章。凤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不到35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特别是姜眉公路和宝汉、宝天、十天等高速路的贯通,使凤县处在了高速路的包围真空地带,且“十二五”期间将要建设的银重、京昆复线也不经凤县县城,凤县的边缘化趋势将被加剧。交通区位边缘化是凤县的最大劣势。辩证地看,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优势。目前看来,凤县的山重水复、地处偏远为发展之劣势,但长远看或在更大范围看,青山绿水是凤县最为宝贵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是凤县最具竞争力的品牌,没有被过度开发,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凤县,正可以成为生态文明之花盛开的地方。因此,必须保护好凤县的青山绿水,持之以恒的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现代休闲农业,鼓励发展名优土特产,给全市、全省人民奉献一个休闲娱乐的大氧吧,干鲜杂果的大超市,游山玩水的大景区。二是抓好优势再造大工程。凤县历来就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县,铅锌、黄金等采、选、冶体系健全,工矿业基础相对雄厚。工业经济一直是凤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拥有40余户规模以上工矿企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加速推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201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58亿元。立足这一县情实际,我们要把工业强县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快推进铅锌、黄金和新型材料三个百亿产业集群为重点,突出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和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两大园区建设,在壮大规模的同时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是聚力借势跨越撑竿跳。理已通,情已明,谋已定,抢抓机遇,借势跨越,时不我待。我们将抢抓宝鸡加快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围绕工业强基础,围绕旅游谋未来,突出工业转型升级、旅游体系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城乡互动融合、社保民生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六大重点,狠抓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努力实现“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城乡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提高全民幸福水平上走在全省前列”等五个走在全省前列,大踏步向全面建设幸福新凤县的目标迈进。

三、置身实践一线狠抓落实

为全面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大油门,前拉后推,确保全速前进。一是解放思想促进落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六扫除六确立”活动和市政府系统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大会安排部署,动员全县干部认真学习文件,深刻查找自身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之处,结合凤县实际确立全新的竞争观、产业观、项目观、环境观、人才观和事业观。加快完善制度、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努力形成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以公开承诺制明确服务要求、以民主评议制强化社会监督、以责任追究制严肃工作纪律的工作机制。从思想上、行动上和机制体制上促进工作落实。二是政策支持保障落实。县政府在今年预算中,安排了四个三千万用于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业经济发展,确保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以上。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确保全县游客人数稳定在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亿元以上。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生猪大县、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包装比例达到50%以上,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安排3000万元用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奖励及融资担保,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特别安排2.18亿元办好十件惠民实事,确保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以政府财政投入的小杠杆撬动大市场、引领大发展。三是夯实责任跟进落实。县政府对市上的考核指标、十强县考核指标、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招商引资任务、争取项目资金任务等七个方面的指标任务,进行了通盘考虑、集中研究、一次下达到县级各部门和乡镇。并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单项工作争第一、项目资金争十分之一”的要求。全体县级领导及部门和包抓项目或单项工作责任实行捆绑,与年终奖励挂钩,形成了责任到人、任务到边、网络到底、激励到位的落实责任体系。四是亲力亲为引领落实。按照市上提出的“三个三分之一”和“一线工作法”的要求,大力弘扬“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凤县三高精神,发挥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牵头抓总作用,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前沿一线,迎难而上,亲力亲为,实现大突破,推动大发展。

凤州大地春潮涌,扬鞭策马正当时。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更加坚定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团结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在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以转方式为主线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江苏省新沂市提出,以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镇化“三化”互动战略,发展县域经济。

在建设生态文明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进入以绿色增长和低碳化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一是以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为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冶金、资源加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二是以建设全省低碳经济试点园区、试点企业为契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三是以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绿色企业、绿色校园等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四是以省级旅游产业经济区建设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生态新沂。

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培育新兴产业。立足现实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环保、服务外包五大新兴产业集聚升级。依托东陇海科技创业园和北软淮海运营中心,大力发展云计算、软件运营服务、软件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依托徐连客运专线建设,高起点建设现代服务业样板区。二是推进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切实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让更多的“新沂制造”转变为“新沂创造”。按照“硬性建站点,柔性设中心”的思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和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带动作用,以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市场占有率。三是引进高端人才。深入实施“双百双高”引才计划和“钟吾英才”集聚计划,放大“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大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打造苏北智慧城市。

在城乡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一中心、四片区”的功能定位,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协调发展之路,加快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富有品位的主城区。着眼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城市规模按“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标准拓展,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建设富有特色的中心镇。按照有一个清丽的镇区入口、一个贯通的镇区路网、一个繁荣的核心街区、一个多功能的文体中心、一个有特色的农民公园、一个高标准的农贸市场、一个宜居的农民集居区、一个精致的商品房小区的“八个一”要求,加快推进马陵山、窑湾、棋盘、高流、草桥5个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不断增强中心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三是建设富有活力的新农村。坚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配套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利民惠民上下功夫,深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及民生工程。更加关注民生,注重协调发展,全力办好利民惠民实事。一是深入推进农业、创业、就业、物业“四业富民”,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二是着力构建优质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三是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大防控体系和大调解机制,提高“平安新沂”、“法治新沂”建设水平,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徐州市委常委、新沂市委书记)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特征和发展意义 

  县域经济是指县辖范围内,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系统,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 

  中国县制始于春秋,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国县域经济具有自己的特征。 

  1.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和县城之间的差异。一直以来,国家的发展重点和政策侧重点一般都放在县城,这就导致县域的发展速度快,而农村的发展速度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县城的经济水平远高于农村的发展水平。这种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共有2070个县,各个县域具有其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由此其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就千差万别,根据《2002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指出,中国县域经济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县域经济持续增长,而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缓慢,但其发展潜力优于东部和沿海地区。 

  2.完整性。县域经济是社会经济功能完整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包括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生产性行业,又有金融、工商、财政、税收等经济管理只能部门。即涉及到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有涉及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生活领域,可以说,县域经济就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所以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 

  3.开放性。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经济,而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同时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产业化、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同时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县域经济的发展能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第三, 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支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自中共中央十七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方针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在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壮大和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广大农民和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

  

 

一、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取向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发展最有生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要素,是企业体系中最具创新性的增长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培植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县域经济的范围内,国有企业由于规模不大,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包袱沉重,既缺乏市场竞争活力,又缺乏国家大企业所拥有的规模、技术和政策等竞争优势,支撑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分困难。而民营经济具有较强的动力机制,是典型的“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经济形态。民营经济是“为自己干”的人格化经济,事关个人的切身利益,具有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具有高度的利益驱动性;在开拓市场上,保持灵敏的反应和高效率。发展民营经济实质就是最广泛地调动和激发民众的创业热情,走立足自身、自主创业、自我发展之路,具有吸纳社会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共同富裕的巨大效应。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适宜于发展民营经济。因此,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发展主导型的民营经济。

1.加大县域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力度,置换出一批民营经济企业,促进民营经济的低成本扩张。对未改制的和改制不彻底的国有及集体企业,加快股份化、民营化步伐,通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并购重组、分立重组、租赁经营、出售、依法破产等改革形式引导国有企业资产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改制为公司制、合伙制、个人业主制企业等民营经济,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以及人才、技术,实现民营经济的低成本扩张。使其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要引导、帮助改制后的民营企业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开拓经营思路,适应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

2.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努力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切入点,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从政策上、体制上保护、支持和鼓励帮助多种形式的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在信贷、用地发展关键环节给予优惠支持,提供优质服务,扶持一大批民营经济企业;要依托县(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势、资源融合优势和政策优势,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和引进一大批民营经济企业,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本营,形成县域经济增长的源泉;要着眼将来,筛选产品前景好、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强的重点企业,从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倾斜,培育县域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联动,活跃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府要把扶持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突破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转变观念,锐意改革,做到思想上坚持“放”,政策上落实“宽”,措施上明确“扶”,机制上力求“新”,服务上强化“优”。坚持推进制度、环境、文化的创新,支持各类人才向民营经济倾斜,鼓励民营经济向外向型、科技型、集团化发展,实现软环境、硬环境同步改善,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民营经济上来,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民营企业的发展融入到国家战略性产业的群体之中,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社会投资的主要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繁荣市场的主体成份,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特色经济,是具备特有竞争力的优势经济,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工艺或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作保障,以特色产品为载体,以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及产业化高运作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特色资源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特色经济是特色资源物质形态的加工和转化;特色产品是特色经济的核心,发展特色经济要从特色产品起步,提高特色经济市场份额,提高赢利率和经济效益,都要落脚在特色产品上;特色技术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支撑,用适用的特色技术开发资源,用特色工艺生产产品,是特色经济的发展方向;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经济的依托,特色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通过专业化整合产品,形成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突出特色,要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势。

1.立足现有特色,不断延伸强化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发展特色经济,必须立足现有的产品和产业的先行优势,通过提高工艺和技术水平,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优势延伸,而不能以发展特色经济为由,重新铺摊子,搞重复建设。①要依托资源确定特色产业。资源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复制性,围绕特有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利用,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特色之路。②要围绕专业市场确定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不仅要有产业生产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场优势,使产品能在一定的区域内有相当的市场覆盖面或专业市场覆盖的优势。③要依托现有企业确定特色产业。现有企业特色产业是嫁接相关特色产品成长的最好母体,要认真对企业产品、产业的成长空间进行分析研究,不遗余力地催化其尽快膨化、裂变,逐步把现有企业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优势效应。

2.挖掘潜在特色,不断开发壮大特色。随着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不少被掩盖的潜在优势不断突现出来,成为新型特色经济的现实基础。通过挖掘潜在优势,培育新的特色产品和产业,就可以替代原有特色产品和产业,成为新的主导型特色或强化支撑原有的特色,成为新的辅助型特色,从而使特色经济能够持续发展。①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主打产品,不断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就是占县域GDP比重较大的产业,其特点是面广量大或地位高影响大,把其做大做强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市场运作上下功夫,努力扩大其市场份额,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要实行规模经营,多就业、大产出,要改造传统工艺,尽可能采用最新科学技术;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使之成为县域新的支柱产业。②发展龙头企业,促进特色经济发展。要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特别是对特色产业带动力强、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的龙头企业,在技术改造等方面要大力扶持,在产品出口方面提供便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连接能力和带动能力,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经济的产业支柱。③发挥县域优势,着力发展配套产业。县域经济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或很少有大型企业集团或大型企业。在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集团化背景下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县域经济处于十分不利和无力的地位,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配套,着力发展配套产业,为县域经济参与新一轮世界大分工大协作创造有利条件。

3.依托优势特色,不断打造品牌特色。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产品需要品牌,企业需要品牌,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县也需要品牌。产品的品牌表明产品独特的性能和质量,县域品牌则表明县域的产业优势和产品特点。品牌是一种特色产品或载体,特色品牌是一个地区经济的灵魂和鲜明个性的体现,具有持久地影响力、极大地支撑力和全面地带动力。要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品牌战略的本身就是一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首先,要使开发的特色品牌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当新开发的特色品牌进入导入期时,即可推进到连锁经营,而不管这种连锁是企业自身的连锁,还是加盟的连锁,都可以推进。其次,要依靠大集团推进开发特色品牌。企业生产的特色产品,在得到市场认同的情况下,要依靠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利用其资本雄厚、市场占有份额大,管理和营销方面人才济济,把特色产品的品牌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消费的多层面上推出去,以达到“借船出海”、扩大规模的效应,成功地打造特色品牌。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对于提升本地区品位、扩大知名度、促进资金人才集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4.培育创新能力,不断创新再造特色。特色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创新特色经济就难以持续,因此,特色经济也是创新经济。高起点开发新产业,也可以生成特色经济。目前出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有的项目正发展成为具有优势的新产业,形成新的特色。将来又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集群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型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培育和构建产业集群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群发展的规模效益。产业集群在经济发达地区蔚然成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多种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市场与产业互动。浙江先是在某个地方出现某个产品集中在不大的区域内,所谓“一乡一品”、“一镇一品”。为了给这些产品找销路便出现自发性的市场。市场出现和扩大后,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发展,然后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展。由地摊式的市场形态发展到大规模的高效率的通达全国各地的物流系统,形成了浙江的发展模式——板块经济。龙港的包装、义乌的小商品、柳市的电器、柯桥的领带,几乎每一个地方就是一种产品的代名词。成千上万的企业集聚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产品的分工合作,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又自然地形成了在市场中独一无二的板块经济专业加工区。二是加工贸易带动。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使我国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了外部条件。要抓住国际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机遇,着力吸引境外产业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东莞的美能达打印机、复印机为例,先是来料加工,以后发现成本很低,总装厂也进来,并带来了更多的配套厂家。美能达在东莞的生产成本比日本至少低30%,人工成本仅为日本的1/13。三是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内源经济是捱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和持久力量,而大批品牌企业在增强经济内源性中扮演着主要角色。顺德的科龙、美的、格兰仕等品牌产品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厂家发展。科龙的冰箱、空调等的外部采购率达到70%以上。四是OEM、ODM产品带动。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含义是A公司生产的产品,只要获得B公司的认证,就可以贴上B公司的标签,从而成为B公司的品牌产品或者品牌产品的一部分。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含义是B公司把A公司设计出的产品做一点小的改动后生产出来的,并且以自己的品牌来销售,那么A公司就是B公司ODM。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B公司可以减少自己的研发时间。OEM和ODM的区别不仅仅是名称,OEM产品是为品牌厂商量身定做,生产后也只能使用该品牌的名称,绝对不能冠上生产者自己的名称再进行生产。而ODM则要看品牌企业有没有买断该产品的版权。如果未买断,制造商有权自己组织生产,只要没有企业分公司的设计识别即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出于对制造成本、运输方便性、节省开发时间等方面的因素,知名品牌企业一般都愿意找其他厂商OEM或ODM。顺德勒流镇的东菱公司,专为欧洲市场做小家电的贴牌生产,80%以上的零部件就近采购。仅在勒流镇,与小家电相关的生产企业有4000多家。集群经济的发展既与一地的动态比较优势有关,也与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有关。在现实中,产业集群基本都是在当地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也有传统产业集群。随着一地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产业集群也会发生变化。此外,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也与产业集群的形成密切相关。集群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

四、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性经济,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求发展。开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借助外力求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抓住新的机遇谋求发展,构筑新的开放格局促进发展。在开放对象上,既对内开放,又对外开放;既对境外政府、企业开放,又对民间组织开放,要利用各种关系,大胆拓展开放空间。在开放内容上,既要有第二产业,还要有一、三产业。在开放主体上,既发挥企业的开放主体作用,也要动员各级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开放。在开放过程中,既要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又要认准自身优势,围绕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财政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项目为重点,抓好招商引资。通过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增强县域经济总量,调整县域经济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1.借助外力优化资源配置。在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面对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这既需要立足县域实际,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又要眼光向外,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展经过了一定阶段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而缺少发展动力的情况下,外部因素的进入能够有效打破县域经济发展因“平衡”而“胶着”的状态,给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2.扩大开放承接辐射带动。县域经济与县域以外不同高层次的经济之间存在着经济学上所说的“梯度”。我们一方面要自觉按照“梯度转移理论”的要求,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发展“拾遗经济”和“补缺经济”。要想方设法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大城市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同时又要积极开展与大城市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或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生产。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梯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有着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开放型经济活力。要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围绕培育县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格局。(1)实施产业集群式招商。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存,依托“特色”产业,重点引进关联度大、聚集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2)创新招商体制和方式,提高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变“全民招商”为全民参与、专业招商、“灵活运用主题招商”,“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海外雇员制招商等多种方式。(3)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增长。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拓宽出口渠道,着力打造出口信誉和形象。积极研究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努力培育出口龙头企业,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入出口队伍行列,提高产品长期出口能力,提高自身的外线作战能力,以更稳健更快捷的步伐走向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凤县:不拼资源抓生态
【聚焦河南】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6种模式_猪儿大师
安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名单公示 这21县上榜!
关于河南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