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五节 呃逆

第五节     

概说

一、概念: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沿革

(一)《内经》称呃逆为“哕”,认为是中上二焦的病变。

病机:胃气上逆。

病位:胃、肺

治疗:提出了三种简易疗法,

(二)《金匮要略》进行分类,提出治法方药。

1、实证:“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2、  寒证:“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3、  虚热证,“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三)《景岳全书》确定呃逆的病名。

“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嗽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四)《证治汇补》提出治疗法则。

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滞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挟热者,当凉补”

三、讨论范围

西医内科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而其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饮食不当

太饱太快

过食生冷    寒气蕴蓄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呃逆

过服寒药

辛热煎炒

醇酒厚味    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呃逆

过用温补

《景岳全书》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二)情志不遂

1、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逆气动膈;

2、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  —→呃逆

3、痰饮内停,恼怒气逆,逆气挟痰浊上逆动膈。

《证治准绳》有暴怒气逆痰而发生呃逆的记载。

(三)正气亏虚

素体不足,年高体弱

大病久病,正气未复    损伤中气,或伤胃阴,胃失和降—→呃逆

吐下太过,虚损误攻

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呃逆

《证治汇补》: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证者,皆病深之候也。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

二、病机

(一)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

生理:

胃与膈: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

肺与膈: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与胃: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

胃与肝脾: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健运和肝之条达;

肺胃与肾:肺之肃降和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

病理: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上述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如:

胃中寒气内蕴,胃失和降,上逆动膈致胃中虚冷证;

燥热内盛伤胃,甚至阳明腑实,腑气不顺,胃失和降致胃火上逆证;

肝失疏泄,气机不顺,津液失布,痰浊内生,影响肺胃之气致气机郁滞证;

脾失健运或肝失条达,则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亦成呃逆。

肾气不足,肾失摄纳,肺胃之气,失于和降,浊气上冲,挟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二)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从以上分析可知,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因胃主受纳,主降,以通降下行为顺,若因饮食不节、情志因素以及体虚病后而导致寒气、燥热、气滞、痰阻及正气虚衰,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呃逆。

(三)病理因素不外有气郁、食滞、痰饮等。

情志—→气郁

痰饮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膈气不利—→呃逆

饮食—→食滞

(四)本病之初以实证为主,日久则为虚实夹杂证或纯为虚证。

本病之初以实证为主,日久则为虚实夹杂证或纯为虚证。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

 

胃中寒冷损伤阳气——→脾胃虚寒之证。

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易损阴耗液——→胃阴亏虚。

气郁、食滞、痰饮——→脾胃虚弱证。

气郁日久或手术挟瘀——→胃中气机不畅,胃气上逆。

(五)急危重症及年老正虚患者可致元气衰败的危候。

急危重症及年老正虚患者可致脾胃阳虚与胃阴亏虚,后期可致元气衰败,出现呃逆持续,呃声低微,气不得续的危候。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二、病证鉴别

(一)干呕    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二)嗳气    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与喉间气逆而发出的呃呃之声不难区分。在预后方面,干呕与嗳气只是胃肠疾病的症状,与疾病预后无明显关系,而呃逆若出现在危重病人,往往为临终先兆,应予警惕。

三、相关检查

1、单纯性膈肌痉挛无需做理化检查。

2、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可诊断与鉴别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等;

3、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可诊断与鉴别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以及胸、腹腔肿瘤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首先应分清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反应。

生理现象:一时性气逆而作呃逆,且无明显兼证者,属暂时生理现象,可不药而愈。

病理反应:若呃逆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病证过程中,可视为呃逆病证,需服药治疗才能止呃。

(二)病理性呃逆当首辨虚、实、寒、热。

实:病属初起,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

虚:呃逆时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

寒:得寒则甚,得热则减,脘冷苔白;

热:口臭,烦渴,便秘,舌红苔黄。

(三)辨危候。

辨病深临危,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之呃逆持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二、治疗原则

(一)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二)配合祛寒、清热、补虚、泻实。

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因此,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

(三)重危病证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三、证治分类

(一)胃中寒冷证

1、症状: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兼症:胸膈及胃脘不舒,进食减少,恶食冷凉,喜热饮,口淡不渴。

苔脉:舌苔白润,脉迟缓。

2、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3、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4、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5、常用药:

丁香、柿蒂——降逆止呃;

高良姜、甘草——温中散寒。

6、主要加减:

寒气较重,脘腹胀痛——加吴萸、肉桂、乌药散寒降逆;

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莱菔子.半夏.槟榔行气降逆导滞;

寒凝气滞,脘腹痞满——枳壳、厚朴、陈皮以行气消痞; 

气逆较甚,呃逆频作——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还可辨证选用丁

香柿蒂散、橘皮汤等。

(二)胃火上逆证

1、症状:

主症: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

兼症: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苔脉:苔黄燥,脉滑数。

2、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3、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4、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竹茹、柿蒂。

5、常用药:

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

沙参、麦冬——养胃生津;

半夏——和胃降逆;

粳米、甘草——调养胃气;

竹茹、柿蒂——助降逆止呃之力。

6、主要加减:

腑气不通,痞满便秘——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泻热;

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以攻下泻热。

(三)气机郁滞证

1、症状:

主症: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症: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苔脉: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上逆。

3、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4、代表方:五磨饮子加丁香、柿蒂。

5、常用药:

木香、乌药——解郁顺气;

枳壳、沉香、槟榔——宽中降气;

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呕。

6、主要加减:

肝郁明显——加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

心烦口苦,气郁化热——加栀子、黄连泄肝和胃;

气逆痰阻,昏眩恶心——可用旋覆代赭汤合二陈汤化裁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

气滞日久夹瘀——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

(四)脾胃阳虚证

1、症状:

主症: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

兼症: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

薄。

苔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3、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4、代表方: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

5、常用药:

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

干姜——温中散寒;

吴茱萸、丁香、柿蒂——温胃平呃。

6、主要加减:

嗳腐吞酸,夹有食滞——加神曲、麦芽、神曲消食导滞;

脘腹胀满、脾虚气滞——加法夏、陈皮理气化浊;

呃声难续,气短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

病久肾阳亏虚,肾失摄纳——可用肾气丸以温肾助阳。还可辨证选用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等。

(五)胃阴不足证

1、症状:

主症: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兼症: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苔脉: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2、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上逆。

3、治法:生津养胃止呃。

4、代表方:益胃汤枇杷叶、柿蒂。

5、常用药: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滋养胃阴;

枇杷叶、柿蒂——和胃降气,降逆平呃。

6、主要加减:

咽喉不利——加竹茹、石斛以养阴清热;

神疲乏力——加党参或西洋参、山药以益气生津;

久病胃虚兼热——合用竹茹汤补虚清热、理气降逆;

若日久及肾——可用大补阴丸加减以滋养肝肾之阴。

预防调护

一、情志: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二、起居: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三、饮食:宜清淡饮食,忌吃生冷、辛辣、肥腻之食,避免饥饱无常,发作时应进食易  

消化食物。

结语

 

呃逆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

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虚弱等。

发病在膈,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病变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失降、上逆动膈。

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原则,应分清寒热虚实,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适加降逆止呃之品,以标本兼治。

若在一些急、慢性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呃逆不止,往往是胃气衰败的危象,预后不佳,应以警惕。

临证备要

一、辩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选用柿蒂、丁香、制半夏、竹茹、旋覆花等。肺气宣通影响胃气和降,故宣通肺气也是胃气得以和降的保证,遣方时可加入桔梗、枇杷叶、杏仁之品。然临床施治,更应辨证求因,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而治。因寒邪蕴蓄者,当温中散寒;因燥热内盛者,当清其燥热;因气郁痰阻者,当理气开郁除痰;因脾胃虚弱者,当补其脾胃。若由饮食不当所致者,当调其饮食,宜进清淡、易消化饮食,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由外邪所致者,当注意起居有常,避免外邪侵袭;由情志不遂所致者,当畅其情志,避免过喜、爆怒等精神刺激;由久病体虚所致者,当扶正补虚,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注重理气活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久患呃逆不愈,当属气机不畅日久,久病入络,血行瘀阻,气滞血瘀之证。故治疗除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之外,当结合应用活血化瘀之法,调理气血,使血行气顺,膈间快利,呃逆自止,临证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可加祛风通络之品,如干地龙、庶虫等,尤适合中风合并呃逆者。

三、除药物治疗外,宜结合穴位按压、注射、针灸等

呃逆一证,病情轻重差别极大。轻者只需简单处理,如指压内关、合谷、人迎等,可不药而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也可配合穴位注射、针灸治疗,如足三里穴位注射、中脘、膈俞、内关针灸。

复习思考题

一.呃逆的病机如何?

二.呃逆有那些常见病证?如何辨证治疗?

三.呃逆和干呃、嗳气有何异同?

四.呃逆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常用降气止呃药物有那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呃逆(打嗝)的治疗
呃逆
第五节 呃逆
针灸辨证治疗顽固性呃逆
【中内】20考研进行时-第151天
黄芪建中汤辨治正虚气逆顽固性呃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